我希望你过得好但不要比我好太多

我希望你过得好,但不要比我好太多

       

以下文章来源于壹心理   ,作者壹心理

Picture

壹心理  .

壹心理,13年专业心理咨询品牌。严选心理咨询师,为大众心理健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专业处理婚姻情感、原生家庭、抑郁情绪、失眠焦虑、社交关系等心理问题。

Picture

Picture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

作者:一颗多肉


你有嫉妒过别人吗?


后台常常有用户留言说:  自己总是忍不住嫉妒身边的人,怎么办啊?


“我嫉妒我朋友,她一涨工资我就暗暗在心里难过。”


“我嫉妒我亲哥,明明一起长大他却比我成功多了。”


“我嫉妒我孩子,她的童年比我的童年快乐多了”......


我也有过这种经历。


我有个一起长大的发小,我曾经深深地嫉妒过她:


我觉得她的婚姻比我幸福,赚的钱又比我多,还很会打扮,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我从未得到的,好像她轻轻松松就拥有了。凭什么?


我总是忍不住这样想,又觉得自己这样想很卑鄙。


越想越痛苦,最后我便默默远离她。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为了解除用户和我个人的困惑,我查阅了很多资料,采访了身边的一些人,神奇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嫉妒感大大地减轻了。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并常常因此感到痛苦。


可能是因为你所了解的,感受到的嫉妒,都是黑暗的一面。


但是今天,壹心理想和你揭开:


“嫉妒”的另一面。


希望看完后,你能更知道如何掌控“嫉妒”,而不是让“嫉妒”控制你。



Picture


恰巧,昨天有同事也问了我这个问题:


我最近老是嫉妒我闺蜜,是不是内心太阴暗了?


Picture

Picture


从她的描述里,我发现“嫉妒者”痛苦的原因是,ta们普遍认为:


嫉妒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


嫉妒自己的好朋友,然后又觉得自己很坏、很龌龊。


我不想它出现,但它时不时就要跳出来折磨我。


它搞得我根本没办法专注,焦点都在对方身上。


脑子里闪现的都是别人的优点、幸福,而自己是满满的失败和不幸。


实际上,嫉妒,是一种让自己受苦(suffering)的表现。


一方面,为对方过得比自己好而焦虑、沮丧;


另一方面,又有种“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的愤怒和不甘。


有了嫉妒心,不亚于内心住了一只妖魔鬼怪,时刻吸食着我们的心理能量,充满无力感。


就像著名诗人洛佩·德·维加形容的:


"没有比爱更大的荣耀,也没有比嫉妒更大的惩罚。”


其实不仅是好朋友,有心理学研究表明:


嫉妒心理,更容易发生在与我们关系亲近的人身上。


如伴侣、兄弟姐妹、同事、同学,甚至是亲子之间。


这种现象被称为 “亲密嫉妒” (intimate jealousy),或 “情感嫉妒” (emotional jealousy)。


正因为嫉妒的对象与自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心理负担会更加强烈。


Picture


我另一个朋友说,她会时不时嫉妒自己的亲生妹妹:


“明明是同个父母生的,在同个原生家庭长大的,怎么她样样都比我好?”


但下一秒,她又会责怪自己有这种“可耻”的想法:


“她可是我亲妹妹啊,我怎么可以这么想!”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去嫉妒与自己身份、实力、资源相差甚远的人。


就像一位医生,不会嫉妒一名舞者。除非他们认识,或者医生曾梦想成为舞者。


所以嫉妒的对象通常是:  和我们相似的人。


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更容易将亲近的人作为比较对象。


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有  “心理平衡的需要”  ,并普遍认为:


我们既然拥有相似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社会阶层,就应当有相当水平的成就(Smith, 2004)。


如果对方超越自己太多,就会出现我们常说的“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嫉妒心理”。


也就是:  我希望你过得好,但不要比我好太多。


Picture


但有相当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嫉妒与自己关系好的人,是一种很正常的事,而且很多人都有。


• Van de Ven et al.(2009)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在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的人群样本中,超过 90% 的人表示产生过嫉妒情绪。


• 一项由Salovey和Rodin(1988)进行的研究发现,超过 90% 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同学有过至少1次嫉妒情绪。


• Weiner等人(2012)对社交媒体使用者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超过 70% 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在社交圈曾经感受到了嫉妒情绪,特别是在看到朋友展示物质财富、旅行经历和社交活动时。


总的来说,嫉妒并不是你盲目、随意产生的,它存在客观条件和特定情境。


这与你的人品、道德没有关系,也不能说明你有心理疾病。


绝大多数的人在长期遭遇生活的不顺时,都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宣泄口。


你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状态,尽快从这种恶劣的心境中走出来,你不想因此感到不适与痛苦。


“嫉妒心”的产生,可能是你正在尝试把自己从这种“受苦”的状态中拯救出来。


就像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说的:


“嫉妒是一种感情状态,如悲伤一样正常。


如果一个人看起来没有嫉妒之心,那他一定经历了严重的压抑。”



Picture

“嫉妒,使我变得面目全非。”


这是我常常听到的一句话。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嫉妒被认为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情绪,或许是因为:


嫉妒一直以来被过分妖魔化了,甚至被误解为“人类七宗罪”之一。


Picture


但其实,我们常说的“嫉妒/妒忌”是jealousy,而七宗罪里的则是envy,也就是  “嫉羡”  。


怎么区分呢?简单来说:


“嫉妒”是认为  “自己应该得到某样东西,但我没有得到,我感到不公平”;


“嫉羡”则是  “我没有得到这种东西,别人也休想,我要毁掉它”。


如果你只是短时间内对某人产生了嫉妒,但不久后这一情绪就消失了,或是被你遗忘了,那就不必太自责。


适度的嫉妒无可厚非,过度的嫉妒才值得警惕。


如何判断和把控好这个“度”呢?


标准可以是:  你有嫉妒的想法,那有没有因此做出嫉妒的行为。


比如:扯别人的后腿、暗算别人、甚至是直接伤害别人。


阿德勒在《走出孤独》中提到一个可怕的故事:


一个6岁女孩在她妹妹出生之后,出于嫉妒,她伤害了妹妹,后来嫉妒发展为忌恨,还转移到了其他小女孩身上。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虽然“嫉妒情绪”是很正常的,但一定要控制自己的“嫉妒行为”。


Picture


其实适度的嫉妒不仅不会使你变得面目全非,相反,有时候它还能激励你变得更好。


这就是嫉妒的另一面: “善意嫉妒” (benign)。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

善意的嫉妒,能让人们有更大的动力和更好的表现(Wallace,2014)。


它的积极意义,主要有3个方面:


一、嫉妒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


我们在嫉妒跟自己相似的人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


ta能获得的,为什么我就不能获得?


这恰恰说明在潜意识里,  你觉得自己同样配得上好的生活。


说明你对自己还是非常肯定的,认为自己是同样优秀的。


我们也应当庆幸:当我们还会嫉妒时,至少证明我们还在与那个“消极的自我”作斗争,我们还在努力地维护自尊,还在相信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


二、嫉妒有利于我们的生存。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当得知某位同事晋升后,善意的嫉妒,可能会让你暗暗下定决心:


“我也不比他差呢,我也可以!”


进而你会更加努力学习、工作,以此提升自己,去争取这个机会。


它警醒着我们:  是嫉妒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竞争中所处的位置,  从而帮助我们决定是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生存策略(Hedges, 2012)。


Picture


三、嫉妒可以帮助你发掘自己的潜力。


通过嫉妒,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真正缺乏又想要的东西。


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调动正向的努力。


Picture


而且,存在嫉妒的关系,也不一定会破裂。


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发挥嫉妒善意和积极的一面。


我想起一本豆瓣9.3分的经典著作——《那不勒斯四部曲》里的故事。两位女主人公莉拉和莱农从小相识,都出生在贫苦家庭,她们都有着逃离小镇的共同目标。


她们永远在你追我赶,只要对方走在自己前头,另一个人就会加倍努力超越。


在重要的时刻互相支持对方,但又不甘落后。


这种互相启发、又视彼此为可敬对手的状态,成为了她们维持60年友谊的秘诀。


Picture


即便后来她们的人生轨迹越来越不同,她们依然“嫉妒”彼此的生活。


但哪怕其中一人可以摆脱不好的命运,那也是她们共同的胜利。


Picture


Picture

著名作家罗伯特·L·莱希在《为什么嫉妒使你面目全非》中说过:


嫉妒是人的天性。


只有及时调整心态,用心维护才能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


Picture


如果嫉妒已经长期困扰着你,这里有 3 点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一、接纳自己的“嫉妒心”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通常我们都很容易说出:  “我好生气”“我好难过”  ,


但却很难说出:  “我好嫉妒”。


这是由于我们不敢承认自己的脆弱和自卑,内心产生的一种  “自我防御机制”。


承认嫉妒,就是打败自己的“嫉妒羞耻”,接纳自我。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一时的落后,接纳自己的人生轨迹就是和别人不同。


这样你的内心,或许会舒服很多。


二、为“嫉妒”换个积极的表达


嫉妒确实是很难消失的。


保持积极的想法,或许才能与嫉妒友好共存。


所以,在内心出现“我好嫉妒你”的想法时,你可以换成积极的表达。


比如:


“我好欣赏你”“我想像你一样幸福”“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或许正在慢慢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三、为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的边界


我们可以学会观察并质疑自己的嫉妒心:


ta真的像我看到的那样幸福吗?


ta过得怎样,与自己有关吗?


ta真的能掌控我的喜怒哀乐吗?


当你能清楚区分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别人的东西(即外部你无法控制的事物),那么你就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明确的边界。


边界之内一切都归你管,边界之外一切与你无关。


你是独立的个体,除了你对自己负责,别人不会对你负责。


别人好≠你糟糕。


别人成功≠你很失败。


明白了这一点,你也就做到了  “课题分离”  ,掌握了幸福的秘诀。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Picture


Picture

在生活中,  被嫉妒的人又何尝不是无辜者和受害者?


ta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骄傲、强大,甚至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也会常常觉得自己伤害了在乎的人,从而自责和羞愧。


因此有研究表明,  被嫉妒的人通常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van de Ven, Zeelenberg & Pieters, 2010)。


如主动帮助朋友,甚至是故意出糗、刻意贬低自身成就,以此缓和关系。


甚至有一些人,被自己深深在乎的人伤害过,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


Picture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别人对自己的嫉妒,让伤害降低呢?


首先,你可以把嫉妒当成是认可和赞美。


别人嫉妒你,是因为你足够优秀和美好。


你无需愧疚不安,更不用为了对方,放弃你的优势或成就。


保持做自己吧,你没有义务为别人的问题负责。


其次,你可以和嫉妒者坦诚沟通。


有研究者认为,  与嫉妒自己的人坦诚直接地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应对策略。


如果确实不想放弃和嫉妒者的这段关系,逃避、委曲求全,都不是好的办法。


你可以找个机会和对方好好沟通,看彼此是否存在误解,并协商一起解决。


最后,如果确认对方真的对你造成了伤害,你可以尝试远离。


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有毒朋友”、“有毒伴侣”、“有毒亲戚”......


因为过度的嫉妒,不止一次伤害你,ta们也不是真心在乎你们的这段关系。


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勇敢远离这种  “有毒关系”  ,保护好自己。


Picture


Picture

罗翔老师说过:


“我们一生的成长,其实都是在不断地约束我们内心的幽暗。”


我们只管走好自己的路,然后拼命地向上成长,一切自然柳暗花明。


不用羡慕别人的生活风光无限,可能他们生活的一地鸡毛没有被你看见。


所有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压力和代价。


最后,我想说:


不用羡慕、嫉妒别人。


因为你的生活,也可能正被别人深深地向往着。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Eduard, J (2010). Dealing with envious people. PeopleSkills Decoded.

Hedges, K. (2012). The real reason you’re jealous of yourfriend’s success.

Konnikova, M. (2015). Can envy be good for you. The NewYorke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