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经济大戏的序幕,已经拉开24/3/9

在这个风起云涌,全球各个投资品种跌宕起伏的时刻。

应读者的要求,我对未来全球经济走势的各种可能,以及各种应对,进行一次全面梳理。

全文很长,两万两千字。文中多处有链接跳转部分如同画中画,文中文,你自己阅读时留心不要错过。

有问题,你可以发私信,阅读者的留言,我都能看见。

以下进入正文。

我们要把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理清楚,或者说,千丝万缕,那个线头在哪里?

其实就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接下来的美国经济走势。

美国经济是处在一个即将面临阶段性调整的拐点前夜,还是处在一个即将迎来黄金周期爆发的起点。

就这么一个简单问题,你怎么看待。

美国就是全世界的潮汐,美国经济的潮汐直接决定了美联储的态度,而美联储对美元这个全球定价之锚采取何种态度,直接影响了全球经济。

所以我才说,千丝万缕的线头,就这么一个问题。

从什么角度看呢?

有人说美股。

市场上对美股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恐高的,告诉你现阶段美股太高了,屡创新高,这么高的价格,必然是危险的。

反对派笑了,说,你这是典型的林平之综合症。

哪儿有你想得那样,投资市场和融资市场,能是一回事么?读书人窃书,能是偷么?

你类比我们的投资市场,过去几十年,我们的房地产市场,调整顶多2,3年,又继续向上了。

你去看看美股市场,你看看人家最近几十年来是个什么走势?

四个字,一路向上。向下调整和我们的房地产市场一样,跌个一年,就回头向上了,或者跌个2,3年,总是要继续向上的。

巴菲特曾经有句话,被翻译成没有人能够做空自己的祖国发财。

其实这句话的英文原版是说, Indeed, who has ever benefited during the past 238 years by betting against America?

所以你看原文,是另一个意思。

巴菲特实际上是在说,没有人做空美国持续获利,包括传奇大师利弗莫尔在内。

因为美股实际上就是全球投资市场,那不是融资市场,就像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就是我们这个局部的投资市场。

分析到这里,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了么?

不,根本没有,这只是刚开始。

咱们来思考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不懂美股,你总是见识过房地产市场的吧。

我问你个很简单的问题。

房地产市场是投资市场,是不是意味着每一年,都有向上呢?

房地产市场是投资市场,是不是意味着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楼盘,每一种产品,都长期向上呢?

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任何投资市场,总体上长期向上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的蓄水作用,因为货币总是要超发的。

货币如果不超发,如果不人为地制造合理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那你就去参看明朝。

明朝不是不想制造通货膨胀,而是大明宝钞这事儿没做成,以至于最后长期使用金属作为货币,就是白银。

白银的产量是不可控的,当市面上需要货币你又投放不足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会出现通缩。

特别有钱的人,他会把银子囤在地窖里,就是不拿出去流通,以至于市面上的货币越来越少。

银子越来越值钱的侧面是什么?

是生产者没有积极性了呀。

去年一匹布能卖一两银子,今年只能卖半两,那我图什么呢?我不如躺平。

反正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

都没了积极性需求就少,需求越少,钱越不好挣。

这就是为什么要有通胀的原因,不需要大,大了就麻烦了,扰动经济,但是不能为零,更不能为负。

你得让大家觉得这钱,存不住,存着存着就毛了,他才肯花,但是你又不能让它毛太快了,否则人们就不肯挣了。

这里面的尺度就是现代经济的管理艺术。

上面这个基本原理,就是一切投资市场总体长期向上的根本原因。

但是你注意,我强调了四个字,总体,长期。

总体什么意思?

隔壁老王去年挣了100万,你去年赔了20万,你们一平均,总体赚了80万,人均40万。

你看到这个数据笑了对吧?

是的,你明明亏了20万,但总体赚了80万,人均赚了40万。请问,那60万上哪儿领?

答案是没地儿领。

总体的意思就是说,其实在一个正常的投资市场里,也完全有可能有人赚,有人赔。

不信你去看看人口长期流出的乡镇,当地的房产属不属于国内的房地产这个大市场?

当然属于。

你让它怎么涨?怎么体现它承载超额发放的货币蓄水的作用?

长期更好理解,长期的意思就是说,一定有年份,是下跌的。

好,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回过头去看美股市场。

请问,难道这两个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任何投资市场都皆准的原理,跑到美股市场就失效了么?

当然不会。

事实上,你去看美股过去大几十年上百年的走势,发现它和国内房地产市场过去二十几年的走势一样。

长期上涨,但是阶段回调,美股涨一阵子,总有那么一两年,两三年是会下跌的。

总体上涨,但是你近期就能发现,美股不是手拉手,各家公司一起涨,而是呈现出科技股涨,大公司涨,而很多非此类的公司,是跌,甚至大跌的。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那个指数往上拉,你也得看清楚是谁拉的。

你去年亏了20万,被隔壁老王一平均,还人均赚了40万呢,老王会分给你么?

这就是我在分析这个经济话题之前的一段话,我先做个概念普及。

我想让大家进入状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认认真真地看待经济问题。

好,既然我们对市场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接下来就要分析美股。

分析一个问题,就是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

美国经济是处在一个即将面临阶段性调整的拐点前夜,还是处在一个即将迎来黄金周期爆发的起点?

通过谁来分析?通过美股这个小窗口。

咱们把问题改改,换到一个小侧面,你觉得,美股是处在一个调整的前夜,还是处在下一个周期大涨的起点?

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过去美联储加息的那些日子里,所有人都在担心,担心美股的繁荣被刺破,担心美国经济即将迎来一次衰退。

这不是今天才讨论,讨论好几年了。

早在2022年的时候,国际市场就在议论美国可能遇到一次类似于2000年那种模式的衰退,你注意,是类似2000年,不是类似2008年,美国历史上那两次衰退的模式,完全不同,关于这一点,当年我是聊过的。

那时候,2022年的时候,国际市场上对美国这一轮衰退的预计时间是2023,或者2024。

如今2023年已过,明显我们没看到,而2024年刚开始,那么还会发生么?

会不会发生始终是个概率问题。

我一直说点位,仓位,风险管理,是站在大客户的角度看问题。

凡是大客户,就是靠投资职业混饭吃的,没人是说全仓押大小这么个赌法。

那是散户的玩法。

散户那么玩是因为他们实际上靠工资吃饭,不是靠投资吃饭。

他输光了还是去打工,因为他本来就是打工的。

职业投资人不可能这么个玩法,因为他是食利阶层,他没法允许自己输光。

就像唐顿家的大小姐说的那句话,我生来就没有给人家打工过,从来就没有见过自家谁出去工作过。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滴,永远不可能打工滴。

因此,她的所有决策都得围绕着保护自己的位置而下。

这就是点位,仓位,风险管理三位一体的必要性。

所以你看到国际市场上关于美国会不会,或者哪一年会步入什么样的衰退,人家是以概率的形式描述的。

打个比方,好比2022年的时候,他们预计2024年步入衰退的概率是50%,到了2023年, 不断增加, 60%, 70%, 一度逼近80%, 然后又降下去了, 70%, 60%。

为什么总是要以概率的形式展现,而不是绝对的会,或者不会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这影响了人家的投资组合。

如果概率上升,他们就会调整仓位,如果概率下降,他们同样会调整仓位。

没有人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

作为食利者,你看到的所有信息都以概率的形式呈现,而这个概率,实际上也只是影响你调整参数。

所以你让一个职业投资人跟你讲是非,是很困难的。

比如你让巴菲特给你讲他对美股的感情,他的表达一定是他有百分之多少的概率爱,百分之多少的概率不爱。

你听了之后一头雾水。

这就对了,这就是我前面说的,一个职业的投资人,是个食利者。

食利者第一件要考虑的事情永远是保持自己的生态位,就像唐顿家的大小姐。就像泰坦尼克上ROSE的妈妈。

ROSE的妈妈跟女儿怎么说的?

我们这种人家,是绝对不可能去打工的,难道你真的想你的妈妈出去工作么?

所以,你必须联姻,如何如何。

这就是概率表述的必要性,概率的表述实际上是因为要服务于富人,服务于职业投资人。

记住我下面这句话:

任何忽悠之外的表述,任何有效的知识,本质上都是服务于富人群体的,服务于出得起价的这个群体。

就像巴菲特的那句话,against America,本来是说给参与美股市场这个国际投资市场的那些职业投资人听的。

并没有要说给大众的意思。

谁出钱,知识递给谁。

但是,一个知识一旦产生了之后,就有人想要拿它二次加工继续赚钱。

怎么做呢?

扭曲原作者的意思,把它改头换面的重新翻译,翻译的和原作者的意思大相径庭,让大众有更高的识别度与接受度,然后制造爆款,赚流量的钱。

真知识,只能卖给少数人,只有少数人受过训练,能够吸收,能够理解,而且付得起钱。

然后,真知识被二次加工,加工成伪知识,再通过流量的方式,实际上等同于悄悄地卖给了大多数人。

尽管他们没有受过训练,无法吸收,但是他们依然可以贡献注意力。

这整个流程,就是商业社会在信息领域的全貌。

你比如高盛,高盛生不生产有价值的信息?

生产的。

高盛雇佣大量专家,通过各种渠道调研,取得有价值的信息。

然后根据QOS的原则,分等级出售。

你是大客户,每年有着大量的交易,支付高额的佣金,那么原封不动的信息提供给你。

你不是客户,你是市面上的散户,那么高盛每年通过误导市场,传递似是而非的假消息,诱使散户做多或者做空,便于集中收割。

最后,再把某些具备流量特性的爆款消息,打包通过媒体的方式收割注意力。

收割谁的注意力?那些根本就不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人的注意力。

你不要以为自己不玩,就可以不掏钱,那是不可能的。

一鱼三吃。

我只是拿高盛举个例子,换成其他,也一样。

即便是我们这么小的自媒体,也是QOS。

时效内的信息,完整的信息,我脑子里怎么想的信息,我在这里就怎么讲,因为这是付费文章。

你对于我,就相当于大客户对于高盛。

你在这个公众号的这篇付费文章下发消息,后台脚本查到你该篇文章付过了,就会把你的消息转到我面前。

如果我觉得你的事情很重要,而且我有能力回答的话,该提醒的我会提醒,该纠正的我会纠正。

那些满级读者,就是所有付费文章都看过的,他们发消息,甚至能够不分时间,不经助手过滤直达,直接递到我面前。

但是你观察我们平常的非付费文章,你会发现就有很多都是热点话题了。

而且即便写热点,我也总是挂羊头卖狗肉,文章里时不时去干嘛?去回复那些近期看过付费文章的读者。

这就是QOS里的区分服务模型,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种。

金融领域,信息领域,都是这样,就像你给孩子请家教,400块一个小时,人家教的是什么?

难道教公平?不,教的就是不公平,教的就是怎么让你对那些没有请家教的孩子制造不公平。

所以你们看过2月15号文章的,3月9号看到会议之后,那啥说出来的话,强调的那些内容,什么产品力 (想想看,除了核心核心之外,我为什么提前给你强调产品力?),还有什么这那那这的,是不是回头都对上了?

说明什么?

说明我提前三周给到你的,是一手原装。

我强调的这一点,对我们多数读者都非常重要,因为你平日里拿到的绝大多数金融信息,都是多轮加工之后的假货。

因为本质上讲,你不是客户。

但是反过来想,客户是有门槛的。

我自己每年要为信息付出非常高昂的资金,那是因为划算。

如果你可投资的资本极低,你就不会那么做。

你去拉条专线,你的利润也得能覆盖呀。

如果本金不够,技巧也不够,拉那么个东西能干嘛?赔钱么?

诸葛亮是个人才的前提也得是刘备有兵有将,如果刘备只是个卖草鞋的,他请诸葛亮来能有啥用?

请教种地技巧么?

所以我才说,对于绝大多数散户而言,每天在一堆假消息,二手消息里面翻来翻去,实际上是一种无奈。

各方面的条件导致,都只能这么玩。

2008年的时候,我刚入场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尴尬的局面,于是当时我就悟到了一句话。

很简单的一句话,你可以研究消息,但不能一味的指望消息,指望不来的。

我就没见过那个职业投资人,尤其是散户起步的职业投资人,是靠消息做成的,一个都没见过。

事实上,摆在你面前的就两条路。

第一条路是纯技巧。

比如像李云龙说的那样,真他那啥的是个天才,能像不断攻破防火墙一样发现新的系统漏洞。

这就是我年轻时走过的道路。

其实还有一条。

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不被这些市场上整来整去的二道消息迷瞎了眼,我只认清基本规律。

我2月15的时候,讲过一期国内的房地产,就这意思。

散户,你一辈子,能认清大规律,踩住两到四次时机,完成一到两次向上置换,你妥妥的小区赢家。

小区范围内的,人生赢家。

你学不来那些职业买卖房产的人,他们三个月就能一个进出,每年至少交易几十套。

你没那个精力,也没那股子劲儿。

国际市场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认识国际市场,不是真的要开户,要投资,要干嘛。

也许到最后你嘛也没干,你只是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楚了。

理清楚了之后,对于你自己的求学,工作,乃至于生活中的决策大有裨益,这就非常值,对你非常值。

所以我讲述第二部分的用意是告诉你,在国际市场上,关于美国经济要面临一次类似于2000年规模的衰退的说法,依然存在。

只不过它一直以概率的形式出现,2022年就在讨论,2023年一度概率升到很高,目前,概率回落,又回到2022年的水平。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对于没有投资组合的散户来讲,你该怎么理解这件事呢?

我教给大家一个很简单,但是非常有价值的办法。

这个办法你去花十几万进入正规机构学金融分析,人家还不一定肯倾囊相授。

因为那就是很多分析师看家的本事。

我今天白送,给大家现场演练一回。

方法很简单:

当我想要跳出现象找本质,又找不到的时候,我就去多找几个现象,我去寻找类比市场。

什么市场?

原油市场。

你说到底是美国经济真的好,导致了美股市场屡创新高,还是美股市场屡创新高,预示着美国经济不会进入衰退了。

这事儿我是没法弄清楚的。

那么我不妨看看原油市场。

我们换个角度去重新审视美国经济。跟美股市场比起来,原油市场好不好?

不好。

你去看去年最后一个季度就会发现非常有趣,美股市场与原油市场,分道扬镳。

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我们没有办法凭借一个局部市场就判断美国经济,这种预测方式是铁定不对的。

但是我们把美股市场和原油市场结合起来,你就会发现不对劲。

总得有一个是错的。

你说美国经济好,美国要软着陆了,美国股市现在不是高位,是低位,是新起点。

那我反过来问你,原油市场你怎么说?

如果你上面说的那句话是真的,那么原油市场现在就是低位。

假如原油市场现在是低位,原油市场要有个大爆发,那我问你,通胀怎么解?

我们始终不要忘了,美联储别说未来某个时候降不降息,哪怕是现在停止加息的前提是什么?

是通胀得到有效控制。

假如原油市场大爆发,通胀还怎么控制?

那美联储是不是要继续加息呢?

如果美联储继续加息,你跟我说,美股现在是低位?是新周期的开始?

看到了么?自相矛盾。

那么我们反过来,如果当下的原油市场没有被低估,那么谁被高估了呢?

美股市场。

它,被高估了。

你注意,这只是逻辑,这并不是指标。

有时候,我们在没有金融指标的影响下,分析思路反倒不受到影响了。

这就是我前面跟你讲的,作为散户,你拿不到一手资料,很多时候你就是在一堆的假消息里面打转。

如之奈何?

方法告诉你了,跳出来,不要局限于你要分析的那个市场,跳出来。

一个人可以撒谎,但他不可能同时在多个领域里长期撒谎而不漏出马脚。

这就是我今天告诉你的这个分析方法必然管用的底层逻辑。

上面这只是技巧,这不是数据分析,我们还是要回到数据的。

如果你观察标普500席勒市盈率,当前的位置处于一百多年来的第三高。

第一高是什么时候?

就是2000年附近那次互联网泡沫时期。

那就是历史第一高。

第二高是2021年到2022年期间。

现在,是将近150年来的第三高。

美股有没有上行空间?

当然有。

因为只是历史上的第三高,并不是第二,也不是第一,当然有空间。

但是,你觉得,像你们这样的散户,这种不善于快进快出的散户,适不适合在这个位置做多?

读者们,我们要注意一件事情,我讲的是标普500席勒市盈率,我讲的可不是绝对价格。

绝对价格是没有高点的,高了可以更高,高了可以更高,为什么?

因为前面讲过,正经的投资市场,本身就是货币的蓄水池,货币总是越来越多的。

可是市盈率不一样呀。

市盈率是什么?

我打个比方,有个人,现在跑来跟我说,我把生意卖给他,他一次性把我未来30年的收入都折现给我。

你说我动心不动心?

不动心?那把我未来40年的收入都折现给我。

我想想看好像很划算耶,我一次性拿走未来40年的收入,存在美国银行里吃利息,每年都能吃到两年的收入。

瞬间收入翻倍了。

更重要的是,我都40多岁的人了,我还能干40年么?

所以,你告诉我美股会无限高,这是可能的,但是你告诉我标普500席勒市盈率,会从第三高的位置突破第二高,突破第一高,然后不停的刷新第一高的记录。

你这是在考验人性啊。

换句话说,标普500席勒市盈率当下的位置,会使得追高,是一件盈亏比不安全的操作。

这就跟我2021年的时候,跟你们讲国内房地产是一回事。

我没有说过房地产不可以追高,我当时一直说的都是,散户莫追,明白不?

什么叫散户?

你兜里一共就1000万,这就叫散户。

你那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你没有什么高频交易的天赋,你也没有什么奇遇,你是祖祖辈辈积累的钱,是爸妈的储蓄,是拆迁后的购房款,这就叫散户。

那你怎么追?人家快进快出,吃个低价盘,3个月内就卖掉。

你直接买在高点,涨了3个月,然后一直到2024年,结结实实吃了一个完整的回调周期。

难不难过?很难过。因为你是散户,你就一套房子。

人家如果手里有一个小目标,起码还可以加仓,还可以拉低位置。

买房子嘛,亏一套有什么关系,另外九套赚了不就行了么,问题是,你兜里一共1000万,就这点钱。

这就叫散户。

所以我讲的一直都是向上置换,你又怕跌,又怕踏空,那就向上置换,2021年听我的卖掉房子的散户,然后去摇倒挂差价高的那些人,是不是现在很开心?

我记得我在2023年年初还专门连续几期写给一个读者,她5万多一平米卖掉自己的房子,然后3万多一平米摇号摇到原地的新盘。总价大概是700多万,我印象中。

现在亏不亏?当然不亏。

她那个地段,经过2023年一整年,又跌了许多,但也就是在4万出头。

看到了么?她亏么?她不亏呀。

她当时卖,少亏一万多,摇号摇到的价格,比现在扎扎实实跌下去的价格,还要低一些,还有几千块倒挂呢。

这就是散户,你全家兜里的现金加一起,一共才700多万,你想咋,你能咋。

你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已经是散户之神了。你赢了你身边那些和你相同水平的麻瓜们,这就够了。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美股,也是一样的。

作为职业投资人,想啥时候投啥时候投,想什么姿势投什么姿势投,想多就多,想空就空,还可以既多又空搞多种组合。

但是对于散户,你是全身心投入市场,每天跟盘的么?

显然不是。

那不就得了?你能做的操作很有限,就是特别高的时候,你没法做多,特别低的时候,你要考虑做多。

这就是巴菲特那句话,你这辈子尽量减少操作次数,然后去赚取时间的力量。

你现在明白我分析这东西的出发点了?

这不是给我看的,我一个做高频日内交易的,标普500席勒市盈率关我什么事?

跟我毫无关系,但是跟你有关。

在我看来,市场里天天都有机会,一堆的机会,但是在你看来,也许一生,机会都没几次。

原因很简单,第一,你的本钱不多,你还要买房买车教育,你的钱是用来生活的,不是八辈子都用不上的可投资资金。

第二,你不可能把所有时间都砸在市场里,你还要上班呢。

不仅站在美股的角度看,当下风险大于收益,盈亏比不划算,站在美房的角度看,依旧如此。

你去观察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会发现越是不好的地段,越是不好的社区,越是产品力不好的房子,反而涨得高。

我们动动脑筋,谁会去买?

难道华尔街精英,硅谷精英会去买么?

显然不是。

那就有意思了,收入预期很好的人,他们所在的那个市场的房地产并不景气,甚至还有下跌的,与此同时,越是类似于08年次贷时期的那些收入不咋地的人群,他们所在的那个市场的房地产,反而景气得要命。

你难道要跟我说,这不是风险,这是好兆头?这是新起点?

你去分析其他数据,比如企业,比如金融风险,比如消费类景气程度,比如生产指数,都是类似的。

只不过这些领域大多数读者不关心,也不熟悉,更多人熟悉的就是房和股,于是我就不展开了。

我只能说,从数据上看,当下明显不是散户做多美股的好时机。

其实在美国生活的那些高端华人,就是有投资经验的那些人。

对于我今天说的这些都是很熟悉的,因为美股也好,美房也罢,都是历史非常悠久的投资市场。

他们在美国生活了那么多年,早就知道对于散户来说该怎么操作。

实际上就那么几个大周期,你在很明显的长周期底部做多,就行了,一辈子就几次。

美国市场是一个很成熟的市场,节奏一直很清晰。

当我们把这一切都分析完的时候,结论呼之欲出。

结论是什么?

还记得最初那个问题么?我们开篇引入的问题:

美国经济是处在一个即将面临阶段性调整的拐点前夜,还是处在一个即将迎来黄金周期爆发的起点。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大多数读者到这会儿,应该都会偏向于前者,就是觉得美国还是很有可能要遭遇类似于2000年的那样一次规模的衰退。

即便美联储减息,只怕也难以避免。

因为回顾历史,2000年的那次泡沫出清的过程中,恰逢减息周期。

也就是说,当时,美联储一边减息,美国一边遭遇了2000年的那次互联网泡沫出清带来的衰退。两者同时发生,减息并没有改变结局。

那么这次,有没有可能历史重演呢?

大家是不是都这么觉得?

那么我告诉你,其实还有一种可能。

我们分析到现在为止,不知道有多少读者注意到,咱们始终没有离开传统经济学的范畴?

我们前面用来和美股做对标盘的是什么?是原油。

原油是什么指标?是上一个周期的经济指标,是内燃机时代才开启的经济指标。

这就引入一个话题,周期话题。

你比如,人类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信息技术诞生的这些年。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这个周期里面诞生了很多机械,什么蒸汽机,内燃机,飞机轮船汽车。

从信息技术开始到现在,又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这个周期里面也诞生了很多新玩意儿,什么计算机,互联网,电子通信,包括智能手机,电动车。

可是我们想一想,假如接下来是一个新的周期,而这个新的周期并不依赖原油的话,那前面的分析,是不是统统无效了?

的确是的。

前提是如果这个新的周期的特点是不依赖于实体的话,如果这个新的周期的特点是实体经济并没有多大规模的发展,而财富主要集中在虚拟世界里的话。

那么原油这个指标,就真的失效了,前面的基于传统经济模型,或者说基于上一个周期的分析,就失效了。

这一切,是有可能的,因为财富有可能被重定义。

这个道理我是讲过的,财富是定义出来的,财富的本质是人类的自嗨。

人类最初只有农业,后来搞出工业,后来又搞出一堆共识经济。

古人一定是觉得谁家耕地最多,谁是首富,绝对不会认为一个什么互联网大佬是首富。

所以我说,财富是定义出来的。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财富是定义出来的,可是定义,需要大家的认可,这就叫共识。

你承认爽子是明星,我也承认爽子是明星,她才是明星,她才有可能按爽为计量单位挣钱。

假如你不认可,我也不认可,那她就只是个横漂。

我们现在回到美股市场。

我前面讲过,美股市场是分化的。

美股指数一个劲地突破新高,主要是大公司,科技公司带动的。

那么这些公司到底搞出了什么呢?

是诞生了80年代的windows,是诞生了90年代的谷歌,还是2000年以后的脸书,特斯拉?

好像并不是这些。

而是区块链,元宇宙,Sora等等等等。

每一次都说要改变世界,像极了2000年之前,90年代的那些个日日夜夜。

我那时候也觉得互联网很牛的,但它到底怎么个牛法,对不起,我不知道。

我从90年代开始学电脑,学的是BASIC,用的是软盘,不是光盘,是软盘。

那时候我用的电脑外部存储没有光驱,只有软盘驱动器,我们写的所谓程序,就是画个圆之类的,就存储在那里面。

现在的年轻人别说软盘,有些连光盘都没见过,都淘汰了。

所以你现在回头想想2000年互联网泡沫出清是很正常的,因为大家不知道这玩意儿到底能干啥。

一直到2005年之前,国内都没几个人相信网上可以买东西,更不要说电子支付。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

区块链,元宇宙,Sora,一个比一个叫得嗨,问题是,到底能干啥?

最终,一个技术要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它才真的能够形成共识,它才真的能够完成这个财富重定义的过程。

换言之,我们在一个未知的前夜。

既然是未知,那就有多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美国经济还没来得及进入一次类似于2000年规模的衰退,美国捣鼓出来的那些个玩意儿,就已经知道应用形态是什么了。

也就是说,真的生产力爆炸了,而且迅速降临。

如果是这样,那么前面那种基于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就失效了。

美国经济真的成了后者,真的站在下一个周期起飞前的前夜了。

第二种可能,重演2000年。

历史没有新鲜事儿,一切都是重复。

资本市场在不断炒高这些新鲜玩意儿的预期之后,还没等真落地,就心想,市盈率都这么高了,卖了吧,套现吧。

你去盯着英伟达,它当下这么个急涨的方式,要么就是涨着涨着,真的实现科技爆炸了,要么就是重演当年思科的故事。

两者都有可能的,重演思科也是有可能的。

因为股东是人,人就有人性。

谁能真的带领人类进入下一个科技时代,谁去做,都涨这么高了,老娘我先把未来几十年的收益揣兜里再说。

2000年那会儿发生的就这点事儿,和互联网有关的共识经济当年都涨到不可思议的高度,巴菲特直呼看不懂。

然后,大家不清楚这些东西到底该咋应用,咋挣钱,于是乎急着抛售,引起了美股市场的剧烈回调。

再然后,才是你看到的那些个从废墟上成长起来的如今的互联网巨头们。

他们很多都不是第一波先行者,他们是第二波,第一波早就通过很高的市盈率套现了。

第二波是真的相信这种技术有前途,才从2000年之后开始,又一步一个脚印走了10年,方有大成。

第三种可能,这一切也许根本就是个笑话。

从过往的经验看,人类的确是从农业到工业,从工业到共识经济,似乎走着从实体到虚拟的道路。

但是,这次的发明,似乎有点太虚了。

你想一想,人类第一次发明蒸汽机,这东西是真的有效率,火车真的比马车快,真的比马车的拉力大。

飞机拓展了人类在天空中的行动,轮船拓展了人类在海洋中的行动,汽车拓展了人类在陆地上的行动。

通信设备使得远距离传输信息变成现实,计算机那是真的比算盘快,比算盘的处理量大。

在我年轻的时候,在90年代,我能够看到的所有的发明,是真的对我们的生活能构成影响的。

即便是互联网,即便是我们当时还不知道它能干啥的互联网,我们在90年代,也觉得它未来至少是一个好的通信工具。

因为有网络聊天室呀。

明白这意思么?

站在同样迷茫的技术变革的前夜,有些东西你是想不到的。

比如90年代的我们,未曾想过后来会构建一个网络世界,人们在网络上花的时间远比现实中多。

但有些东西我们可以想到,我们会发现网络对现实,是可以产生补充的。

今天,假如什么元宇宙就是未来的互联网,那么问题来了。

它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不就是脑后插管么?

说白了,互联网是让我们当初那些生活在实体中的人,第一次接触到了虚拟世界。

而元宇宙,就是让我们以后彻底搬家,搬进虚拟世界。

虚拟世界靠什么构建? Sora。

虚拟世界里用什么交易?区块链。

不就这意思么?

假如美国真的能把这一切做成,那他真的可以财富重定义,他可以把大量的财富定义成虚拟世界里的那个。

而让现实世界里的这一切,沦落为新时代的农业。

但是,这一切有个前提。

什么前提?

不能被断电。

脑后插管,神游太空,你想多嗨多嗨,你想在那个虚拟世界里多有钱多有钱,但别忘了,你还有一个身体。

如果有一个国家,制造业很强大,我不跟你玩。

你虚吧,你只管虚到你的元宇宙里面去,你把所有的财富都定义成那个虚拟世界里的财富。

我就只负责在实体世界里超越你,回头我不给你吃的,不给你喝的,不给你电。

你觉得结局是什么?

去看看射雕英雄传,你就知道了。

论高端,谁能比大宋高端?大宋那么高端,那么会整花活儿,蒙古人是怎么做的?

你再高端大气上档次,我就一个土骑兵。

我就是个吃涮羊肉的土骑兵,最后你看看,历史的天平,怎么导向?

人类历史上从来不乏这样的事情的,并不是高端的一定赢,没这回事。

六国里面,秦国是个土包子,搞出最高端学术会议中心稷下学宫的,是齐国。

结局是什么?

希腊文明璀璨得不得了,谁干掉它的?那个起初的土包子罗马。

而起初的土包子罗马,随着不断沉迷于高端大气上档次,最后又被蛮族,给灭了。

我从经济开头,给你讲到历史,就是告诉你,人类历史上从来不是越高端,越长久。

不是这样的,真的不是。

为什么?因为无论你颅内有多嗨,你都有个身体呀,无论你在元宇宙里有多牛,你能扛得住断电么?

换句话说,无论你的所谓科技怎么进步,无论你想怎么重定义财富,这都有个前提。

什么前提?

你的这种所谓的科技进步,一定得让你的实体,尤其是武力变得更强大,否则,那都是扯淡。

我们想一想,一个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身体的,只顾着狂嗨的大脑,那是什么?

那不就是嗑药么?

如果嗑药也是生产力,还要美利坚干什么?你直接让《猎冰》里的黄宗伟上就行了呀。

所以问题呼之欲出。

什么区块链,元宇宙,Sora,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不是下一个周期的互联网,只取决于一件事。

你到底能不能产生超级大脑。

如果你能,如果你整出来那堆玩意儿真能突破个什么诺贝尔奖,什么数学奖,那这就是真的生产力,这就是真的科技大爆炸。

这玩意儿就真的能够转化成战斗力了,有了战斗力,才可能保护你所谓财富重定义的资格。

如果不能,那这一切都是个笑话,连2000年前夜都不如的笑话。

我给大家打个比方,你把人类想象成一个原始部落。

原始部落里面曾经有个膀大腰圆的,现在在做首领,首领在衰老,新的膀大腰圆的年轻人,开始不服气。

首领于是嗑起了药,就是黄宗伟那种,据首领自己描述,他可以进入仙界,与大神沟通,妙不可言。

一时间,周围的人也不知道真的假的,膀大腰圆蠢蠢欲动的年轻人们,也暂时被唬住了。

毕竟看着老首领像裘千丈一样,浑身冒白烟,武功很高的样子。

现在问题来了,这是赌桌,你总得开牌。

你到底是能嗑药把自己嗑成个天才,武功大进,还是说,只是拖延时间,最终,时间会证明一切。

在当下的这些几乎都是围绕着元宇宙展开的所谓下一个时代的科技真的与生产力发生关联之前,没有人能说否,也没有人能说是。

所以资本市场出现了一个看起来很诡异的现象。

你发现美股是谁在拉?是科技大厂,是赌一切成真的风险资金在拉。

而其他领域,在美股市场的表现,并不如人意,同样,反映上一个周期的,或者说反映实体经济的石油,表现得同样不如人意。

与此同时,我们已经开始发现部分科技大佬在逢高出货,这就是前面说的,足够高的市盈率面前,现实生活难道不香么?

如果你在现实世界里就可以富可敌国,就可以活得像国王一样,试问,你还有多少决心,要继续推动那个梦想中的,虚拟世界?

而金融机构,例如高盛,摩根,花旗这样的,在这段时间里是非常有趣的。

在这么高的位置下,他们对外部释放的信号居然一直都是美股无限好。

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外部市场不是他们的付费用户,这就是我一开始告诉你的。

所有信息都是分级经营的,付费用户一个等级,免费用户一个等级,游客一个等级。

不是高盛这样做,而是全世界都是这样做,连我都这么干,有什么脸说高盛?

当然,我们不能仅凭一个现象就说当下他们集体唱多是在掩护大客户撤退,掩护自己的付费用户高位套现。

但是这些矛盾的现象,值得你警惕。

市场分析完了,我是这么看的。

第一种可能,这一切是个笑话。

你不要以为一切研发都会成真,不一定的,有时候回顾历史,人类就是集体自嗨了一圈,回头啥也没搞出来。

如果是这样,你当下最好的选择就是谨慎。

踏空的确很遗憾,但别忘了,踏空,你还是你,你并没有输掉什么。

可是如果一脚掉坑里,再想爬出来,或者还想拿回曾经属于自己的,可就太难了。

尤其当这一切是个笑话的时候,那意味着,将来是个存量博弈的世界。

那种游戏下,失去的,也许下辈子,都拿不回来。

第二种可能,现在就是突破的前夜。

也许很多科技大佬错了,或者说,他们只是战略性减持平衡,也许高盛摩根之类,这次真的良心发现,他们在拯救散户。

如果是真的,那么美国真的就软着陆了,类似2000年那种衰退或者回撤,就不会来了。

人类真的要跑步进入虚拟世界了。

但我是这么看的。

前面分析过,人类集体进入虚拟世界的前提是什么?是有能力守住网线。

明白这意思么?你的虚拟能力要能够体现到实体上,否则你就是齐国,你就是大宋,你就是希腊,你就是罗马。

可是,这一次的实力依赖的是什么?是火枪火炮那种机器腿机器手么?不,不是的,这次是机器脑,一个比人类更聪明的机器脑。

我讲过的,机器手机器腿和机器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离不开人,后者不需要人。

当我们拥有一个机器手的时候,我们会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从而战胜同类。

当我们拥有一个机器脑的时候,对不起,我们将失去自己。

神,是不需要老板的。

如果你造出来的是神,那也就意味着,你自己,不过是一段开机程序,造出它,你,就该走人了。

既然如此,那我要钱做什么?

如果我注定被打包送去太空漂流,我还要挣钱干嘛?有钱没钱最后不都一样?

我这么心心念念我是赌赢了,还是赌输了,究竟有什么意义?

明白我这句表达了么?

假如这次突破是真的,我还需要赌赢么?我还需要押宝么?

我觉得我不需要了。

余生,该吃吃,该喝喝,舒服一秒是一秒。

至于后面的人生我不知道,我也没法知道,因为神已经造出来了,后面由神决定。

神到底是要把我当个宠物,还是要让我去宇宙里流浪,我命由它不由我。

既然我的命运都不由我了,我操那么多心干嘛?

我前半辈子赚的钱够多了,而且后半辈子即便是我的钱,也轮不到我做主,那我还辛辛苦苦在金融市场里炒个寂寞?

换句话说,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我根本就不用押注,爱咋咋的。

第三种可能,2000年的事情重来一次。

那就会迎来回调,但是别忘了,投资市场,不是融资市场。

根本性的东西并没有发生改变,承载货币的蓄水池的作用并没有发生改变。

像2000年一样回调之后,再过段日子,马照跑,舞照跳。

然后人类像上一次互联网时期一样,在这种科技狂欢过后的一地鸡毛里,再慢慢捡拾有用的技术。

让虚拟与现实结合,一点一点踏踏实实把它的各种应用场景做起来,就像过去20年里面我们在互联网技术上的演进一样。

如果是这种结果,那就会诞生非常多的机会。

但今天,我们就像高中时的我,望着未知的千禧年,唱着相约一九九八。

当你把这一切分析透彻之后,你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我们认为世界会怎样,而是不同的人,或者说,人在不同的处境下,会自发的倾向于把世界描述成怎样。

如果你今天去问巴菲特,你认为会怎样?

他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他押第三种。

巴菲特这种人,你千万不要怀疑他的水平,他之前重仓日本现金奶牛的时候,我当时就分析了。

无非我的分析比市场报告更详细,我不仅分析他怎么做,我还分析了他到底为啥那么做。

当年我都是讲过的。

我们回过头,今年再去看他昔日的行为,他牛不牛?他太牛了。

这样的牛在他身上发生过太多太多次,咱们大多数人的爷爷年轻的时候,巴菲特已经是个牛人了,所以我说,他的判断毋庸置疑。

而他的判断,是公开的。

因为他太大了,就像航母集群,任何行动,都只能是公开的,任何行为,都被整个市场看在眼里。

巴菲特从上一次股东大会时就已经开始对美股发出警告,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的现金,又多了200亿美金。

用巴菲特的话讲,他要应对有可能到来的波动。

换句话说,市场的情绪是变化的,有时候认为美国将重演2000年的人多一些, 有时候这么认为的人少一些,乐观的人更多一些,认为软着陆的人更多一些。

但是巴菲特自始至终,都是那个固定的看法。

他认为2000年的事情会重演,人们对科技爆炸的预估有些盲目乐观了,会进行一次调整。

之后,冷静下来,再慢慢前进,正如昔日历史上发生过的那样。

这个看法有没有问题?

没有,如果你对巴菲特在2000年附近时表达过的言论还有印象,你会发现,他只是把二十多年前的话,又重讲了一遍。

我是有印象的,因为那时候我刚上大学不久,我也刚接触互联网不久,我看到华尔街都在嘲笑巴菲特。

但是此后,他们纷纷被打脸,巴菲特告诉他们,什么叫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由此诞生了一个笑话,就是嘲笑华尔街那帮人,尽管你们这么聪明,可最后事实证明,你们还是没有这位保守的老爷子有钱。

我当年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实际上不是二极管式的对错。

这个游戏并不是华尔街错了,巴菲特对了,不是对错问题,而是处境。

华尔街这帮人,说到底,他们需要什么?需要波动。

你要么告诉市场,科技爆炸即将到来,世界从此不一样了,你要么告诉市场,一切都失败了,再也没有机会了。

你必须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反复横跳。

因为一个极端会产生做多的机会,另一个极端会产生做空的机会,这些归根结底,都是自己赚钱的机会。

华尔街这帮人的本质就像战国时期的士,商鞅是需要舞台的,有了舞台,能立功,他才能受封商地,才能成为商鞅。

巴菲特的本质和秦孝公一样,是本来就有地的诸侯之一。

不是谁对了谁错了的问题,而是大家的处境不一样,于是策略就不一样。

商鞅赌的是秦孝公的钱,站在商鞅的角度,要么告诉秦孝公,有巨大的利益,你给我士兵,让我帮你去争取吧,我可以从中捞取自己的好处。

要么告诉秦孝公,有巨大的危险,你给我士兵,让我帮你抵抗吧,我可以从中捞取自己的好处。

他是赌别人钱的,只有游戏的波动大了,他才能调动更大的资源,从而自己捞取更多的资源。

秦孝公则不然,那地都是他的,那兵都是他的,原本就是他的,他赌的是自己的钱。

换句话说,这个游戏的本质并不在于你怎么看待市场,而在于你到底在玩谁的钱?

我们有很多读者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脑子混乱,而在于没弄清楚自己的屁股该坐哪儿。

我年轻的时候,如果说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我早早地想通了屁股决定脑袋,而不是脑袋决定屁股。

十多年前,我在融资的时候,满嘴跑火车,成天告诉投资人,世界要变了,大变特变,谁是那个弄潮儿?

对了,正是区区在下,我,就是那个改变世界的人,投我吧。

至于亏多少钱,过程中连累倒了多少合作伙伴,根本不重要。这就叫华尔街思路。

他是不是高手?他是,但这事儿跟高不高手无关,跟玩谁的钱有关。

玩别人的钱,完全不需要考虑风险,你只要记住,风浪越大鱼越贵,只有折腾的越大越厉害,你才能享有足够高的高薪。

这就够了。

因为你并不在乎秦国灭了还是魏国灭了,假如秦国被魏国灭了,你无非从秦国跑去魏国当宰相。

天底下的高管们,都是这么想问题的。

但是到了自己的钱,完全不是这样一套思路了。

二十多年前有个笑话,就是当年有些华尔街的经理人,他们一边骂巴菲特老了,一边把自己私人的钱,拿去投了伯克希尔哈撒韦。

这不是笑话,这是真事儿。

外媒曾经调侃过,理由是说这几个经理人,表里不一。但实际上,我是这么看的。

骂巴菲特,是工作,投巴菲特,是生活。

因为如果投资人都这么保守,作为经理人,还有谁信自己?还上哪儿挣高额佣金去?

但是反过来,自己好不容易挣来的佣金,不保守点,万一输没了,一把岁数,还能上哪儿打工呢?

是不是这么简单的理儿?

所以很多时候,决策并非基于事实,能听懂我这句话么?

决策并非基于事实,决策基于屁股。

2000年的时候,巴菲特不是不相信科技,也许他的内心深处是个很狂热的老头。

但是他的屁股决定了他的选择。

手持几千亿美金,你得负责。

这就好比我们当年学习欧洲历史,结论是那帮蒸汽机大佬们集体短视,看不到内燃机的前途,是这样吗?

不是。

他已经是蒸汽机一哥了,总不能自己革掉自己的利益吧?

同样,我们当年学习国内历史,结论是乾隆短视,英国人送了那么多枪炮望远镜舰船模型,和数学课本,都被锁进了仓库。

是这样吗?

实际上从康熙开始,我们和西方之间的知识交流就十分密切,十三阿哥小时候的数学课,还是四阿哥给他上的呢。

乾隆一辈子都没有傻过,包括路易十六上断头台,80多岁的乾隆都非常清楚,而且始终密切关注着整个欧洲的进程。

换句话说,不是不懂,而是不能,乾隆不是没有西方知识,只是不愿意推广,因为他不想变成路易十六。

所以你站在巴菲特的角度,不是他个人相信什么,而是对他的屁股而言,历史上从无新鲜事儿,一切都不过是重复而已。

这句话本身就是屁股给出的最佳选择。

站在我们的视角,我们其实也分成几种人。

一种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赚到钱的人。

这些人里面的大多数,和过去几十年相比,风险偏好是急速下降的。

俗称大家就不愿意做左侧交易,对于猜底,猜顶,加杠杆这些事儿,没有兴趣。

因为说到底,人这辈子只需要富一次就够了。

你已经富了,你还想干啥,赢了无非还是个富人,输了,难道要变回穷人么?

你去看今天国内整个市场的风险偏好,和20年前相比,完全不一样。

20年前第一波刚富起来的,基本上都是要做大做强,要名垂青史,都这个调调。

今天的富老头们,风险偏好非常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说到底,那是因为20年前这批人40岁出头,现如今这批人60岁出头。

人老了,心自然就淡了,就像你看到古代的君主,年轻时,刚开始,都想着要开疆拓土,等老了,要么爱上杨玉环,要么就像巴菲特,非常保守。

另一波人,则是反过来的。

很多时候,也不见得是谁真的相信这次不一样,而是他们不得不那么讲,甚至讲着讲着,自己也信了。

明白我这句话么?

我年轻的时候,成天讲云计算多牛多牛,煤老板们听起来好像错过这一波,自己就OUT 了,就完蛋了,就真的只能回家挖煤了。

事实上真的十几年过去,云计算牛么?牛,但真有我们当年吹的那么牛么?

真到了离开它,煤老板就会变回屌丝,撅着屁股去挖煤么?

会么?

不会的。

其实这个结局,谁都知道,吹牛的人自己也知道,但是必须那么讲。

你只有充满自信,满脸放光,说到连你自己都信了的时候,煤老板才有可能信嘛。

煤老板信了,你才有可能做高管,领高薪,积累第一桶金,难道不是么?

你想想看华尔街之狼里面的小李子,他有什么?

实际上他除了自信什么都没有,他跟贾跃亭本质上没有区别,就是拿着一张PPT讲,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吧。

如果最后忽悠到了足够多的资本,在巨大的资本力量的推动下,大家嗑药嗑嗨了,真从窒息状态里面诞生点什么神迹。

那这就叫事情做成了。

反过来,那你就得变成贾跑跑,或者真还传,然后一地鸡毛,重新估值。

这里面又要区分,有些领域可能做到最后就是什么都没有,就像美国那个滴血检测回头忽悠了全球640亿的骗局。

有些领域,最后慢慢重整旗鼓,渐渐成为一个崭新的行业。

所以你看到了?和真相有关么?无关。

和你的屁股有关。

你有钱,你就保守一点,你管它打成什么样子,都等打出个子丑寅卯再说。

你看全球的富人们在干嘛?就在买那些具备稀缺性的东西,俗称你拿去银行抵押,马上就能抵押出9成以上市场价格的东西。

或者,就是购入现金奶牛。我不想知道远期回报,我不想知道未来你能不能改变世界,我也不想窒息,我就想知道当期现金流回报是多少。

你比如巴菲特,他当初投入日本几大现金奶牛商社60亿美金的时候,我就跟读者们分析过。

当时美元对日元处于高位,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跌无可跌,与此同时,日本的股市,很多公司股价比净值都低。

就是说你把公司买下,公司账面上的钱,比你买它的钱都多。

这个情况下说白了就是双底,日元跌无可跌的同时,股价跌无可跌,然后巴菲特去抄底。

他作为大客户提的要求是什么?是分红。

为什么之前没人买日股?为什么净值都比股价高还没人买?

因为我买了你也不给我分红呀,那我买什么?买寂寞?

我要么买当期分红,要么买远期上涨,你啥都不给我,可不是没人买么?

巴菲特提的条件就是,你得给我们当期分红,于是在他的带动下,大批欧美投资人去抄底日本股市。

结果是当期分红也拿到了,远期上涨也拿到了,日本股市就这么被拉起来的。

现在距离当初我们分析巴菲特的买点,已经涨了很多了。

说明老爷子不仅有眼光,而且有能力,谈判能力。

这就是有钱人的思路,在美元这个货币锚在高位的时候,在利息整体维持在高位的时候,他做什么生意?

做现金奶牛生意。

我讲这个话题讲了一年多了,就是把目光从远期回报,转向当期分红。

无论什么市场,思路都是这样,因为所有有钱人,都是这样。

反过来看,没钱的人才在干嘛?

其实就是吹牛,成天讲科技要爆炸了,然后融资。

因为不这么做,怎么拿高薪呢?去厂里流水线上打工,挣不来钱呀。

就像那个广西电瓶哥说的话,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里个个是人才, 说话又好听。

但这里你要注意,没钱的什么?没钱的人才。

不是说只要自信就OK的,只有自信,那是阿Q。

一方面自信的同时,一方面还能逐步小范围阶段性的实现一部分,才叫人才。

明白这个意思么?

十几年前,国内投资市场很火热的时候,那帮扯淡着要改变世界的没钱的人才们,真的改变世界是做不到的。

但你让他们做个DEMO,还是像模像样的。

而且更重要的,大家并不是无脑冲状态。

我们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会儿极度自卑,一会儿又极度自负,你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估。

你就比如我们回过头去看马云,你会发现人们的评价是呈现两个极端的,有人讲,他不过运气好,换我,我也行;有人讲,人家是这了那了,总之我没那个命。

这两种人,前者过于无知,后者过于自卑,都不是人才。

人才首先你要拎得清。

我们就假设这一轮,美国的走向会像巴菲特这类比较保守的投资人预计的那样,复制2000年。

那你也总要看懂历史对不对?

2000年的时候,先是狂欢,估值过高之后一地鸡毛,然后呢?

然后你发现即便科技突破是真的,当踏踏实实开始往前走的时候,是有节奏的。

是先怎么样?

先TO B, 后TO C。

你回顾马云创业的过程,他先做什么?先做黄页。

这是干嘛的?服务于企业的。他有没有乱来?上来就做淘宝?没有。

他最先做的是黄页,然后是企业间的网站,最后才是淘宝。

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马斯克也是这么做的。

马斯克最初做什么的?做黄页的。无非他是在美国创业而已。

马斯克后来做的那件事,本质上就相当于美国版的支付宝。再然后,马斯克得罪了整个硅谷,被踢出局,才去做火箭,做汽车。

所以你回过头去看,无论中国的马,还是美国的马,其实大家都是非常清楚这个游戏会怎么进行下去,然后在合适的阶段做合适的事情。

你如果有记忆,会发现08年的时候,那帮老美是阵营分明的,有些人在1美元抛售房产,有些人在抄底好地段的房产。

后者不是第一次了,明白不?同样的事情他们已经经过很多轮了。

人们往往很难抓住第一次机会,因为第一次你还看不懂,人要走到人生的第二轮,第三轮,才渐渐发现,原来世上没有新鲜事儿。

即便是那些捕捉所谓科技突破的创业者,也没有谁是猴急猴急的,大家都非常清楚战场上到什么局面了,到什么阶段了,我能做什么事儿了。

所以你注意巴菲特的那句话,他们,指华尔街那帮人smart,我自己rich。

这是讽刺,但也不全是。

华尔街那帮人相比于巴菲特的确没钱,问题是,人才也是真人才。

至少是拎得清的。

那我们再退一步,假如你什么都没有,你也没有钱,你也没有才。但是又很有野心。

实际上能够做的选择就是韩国人曾经上演过的那样。不是韩国的年轻人脑子抽抽了,或者有多么狂热,或者被骗了,并非如此。

而是他们的屁股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他们手里的牌面就决定了他们要那么做。

他们没有钱,保守主义行不通,他们也不是人才,你想去忽悠富老头也没人搭理,何况当下整体上风险情绪偏好很低,人才都难以如愿,何况非人才。

而他们又抱着一颗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心,那仅剩的选项就只有一刀穷一刀富一刀穿麻布了。

为什么那些人那么疯狂,要么改变命运,要么排队去汉江?

就这点事儿。

这帮韩国的年轻人把人生当游戏了,他们指望运气爆装备,爆不出就不玩了,重新投胎去了。

那么假如你没钱,没才,也没有那么狂热的野心,最佳方案就是慢慢提升自己。

绝大多数人,这辈子最大的问题是没钱么?是没才么?

不,是他们不明白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或者说,人生的第一步,永远是提升自己。

你得先让自己变成一个拎得清的人。

任何士兵在捕捉战机之前,第一步永远是严格训练,否则,就是送人头去了。

你纵观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无论有多少次机会都没有区别,为什么?

因为他们始终能力不足,第N次机会到的时候,他们依然能力不足。

俗称你都不会射击,你跑到战场上干嘛?你20岁不会,你30岁依然不会。

人们都急于抓住什么,生怕失去什么,却从来没有一秒钟的耐心,去熟悉下枪支。

我人生当中第一次机会,是11岁。

我11岁的时候就知道天下有变,然后我能干嘛?不能干嘛。

我能做的就是在家里成天看报纸,看着外面的世界热火朝天,然后我苦练基本功,从自律开始练起。

如果连你自己的身体都不听你指挥,你还想指挥人?你还想指挥事儿?

练到我16岁的时候,天下再次大变,练到我19岁的时候,这次国际都大变了。

我看着天下格局数次变化,我看着各路弄潮儿风起云涌,我能干嘛?

不能干嘛。

因为那时的我,既没有财,也没有才。

但是我能够给你讲清楚,所有的一切。

别说2000年附近的一切,哪怕是90年代初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历历在目。

因为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渴望致富,我渴望。

那个年代我没有办法了解世界,我只能通过看报纸,家里每个月20几种报纸杂志,就通过这个,硬是去拼凑全世界的信息地图。

但是,从我研究生毕业起,再之后的机会,我就没有错过了。

为什么?因为此前下了太多苦功夫。

一个孩子,没有游戏币,第一次上手就震惊四座,为什么呢?

因为他站在别人的背后,看了十几年。

别人每一次打游戏,打的每一关,每一点得失他都看在眼里,他都在心里复盘,这就是为什么他第一次上手,就像有十年经验一样。

其实一共就这么多选项,没有更多了。

我们不需要操心这个市场最后会是哪种可能,是真的也好,是假的也罢,还是像2000年那样,先回调一次,一地鸡毛之后再重新起步。

无论哪一种,其实都无关于选择。

真正能选择的东西就一样,你的生活态度,你想要怎么活。

我这人的生活态度很简单,但求心安而已。

按说我一个做高频的,这种大方向与我无关,爱咋咋,我一个做毛刺套利的人,操这份心干嘛?

这就跟我的生意没有直接联系,但我依然做了,而且做的很认真很仔细。

做事情做到这份上,我心安了。

你再让我重来一千次,一万次,我都没法做的更好,于是我心安了。

没有人能够通过分析市场让自己从笨蛋变成天才,让自己从穷光蛋变成大富翁。

你该有的牌还是有,你该没的牌还是没。但是,我觉得定期分析市场最大的作用是这个,理清思路,让自己心安。

总是努力,常常复盘,有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