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3/12/15

这几天,我收到很多长期付费文章读者的留言和在后台发的消息,总数有数千条,总的来说,大家还是关注经济话题,学习,工作,也是经济话题,因为你最后的目的还是获利。

这是2023年的最后一期,尤其这两天叠加了国际上的重大变故,很多读者急于了解。

我们斗胆,再写一期经济题材,具体什么领域?

所有领域。

年终了,必须开全图。真心希望那啥能对我们抬高一寸,能留存下来。因为多年以后你回顾,可能今天这篇就是时代的纪念。

全文两万一千字,很干,很硬,需要很有耐心,以下进入正文。

2023年是波澜起伏的一年,如果在这个结尾的日子里回顾往昔。

年初的时候,关于经济,当所有的自媒体都在高呼报复性反弹,高呼美联储要降息,高呼美国银行危机倒逼美联储降息,我泼了一盆冷水。

我说,美联储大概率会维持利息高位相当长一段时间,相当超出你的预期。事实上,咱们等了一整年,直到这两天,美联储才仅仅表示加息周期结束,具体降息周期明年再看。

同样,年初的时候,关于房地产,当几乎所有自媒体在高呼春天来了,不要踏空,即将恢复2021年高点的时候,我也泼了一盆冷水。

我说,只怕这是卖房的好时机,尤其什么?尤其是非核心城市,或者核心城市的非核心地段。

早在2020年,2021年,我已经开始反复告诫读者,向上置换,不管你有多少房子,都只保留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里的高品质改善型楼盘。

俗称只留好房子。

我想,话说到这里,讲得再清楚不过了。

任何市场的期待,任何阳春,任何反弹,都是你向上置换的机会。

这就是目标,当然,你说你没有自住需求,也没有投资需求,你有其他投资渠道,很好。

投资类话题务必准确理解我的每个字,我说话是斟酌字句的,但有些读者看的时候是草草而过的。

那么这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

相当多的读者都是将信将疑的。

很多人都跟我反馈过,第一次听我抛出某个结论时,他是很认可的,但是将信将疑。

毕竟重大决策,我这个小家庭好比一艘船,即使我信你是天气预报,可我作为船长,毕竟没有看到雷暴。

当我没有看到天上下雨时,你让我相信要转舵,我很难执行。

懂,我是懂了,你说什么我知道,但是我很难执行。

而当雷暴落在我头上的时候,我开始后悔,为什么没有早听你的,为什么没有接纳天气预报的提醒。

我们每次年尾回顾年初,相当一部分读者都是上述感觉。

他们事后也知道早点听,很多事情会变得更好处理,很多局面不似当下,可是回到当初,还是没法有那么强的执行力。

为什么?

这是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不解决它,一切都没有意义。

我帮你,不是目的,我真的帮到了你,才是目的。

如果只是我帮你,我帮你,最后帮不到,那是没结果的无用功。

打穿这一层壁垒的方式很简单,你要务必弄懂我每次给你建议时的整个推理过程,而不是那个结论。

结论没有价值,今天是个信息社会,满世界漂浮着各种结论,事后看,总有一些是准确的,可是没有价值,统统没有价值。

准确的结论和不准确的结论,同样没有价值,因为结论本身,就没有价值。

有价值的,是推理结论的过程,方法。

当你掌握了驾船的技术,当你掌握了预测天气的技术,当你掌握了打渔的技术,身为船长的你,在出海之后,就是信心满满的。

你才会像演义里描述的诸葛亮一样说出那句话,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随便天下怎么变,你作为家主,作为你们家里当家作主的那位,你内心是坦然的。

论抬头看天,你不怵人,论埋头拉车,你不输人,那你有什么不坦然的?

到这个时候,你我之间的交流,就不是将信将疑,而是会心一笑。

曹操有很多谋士,袁绍也有很多谋士,是袁绍的谋士不如曹操么?

不是,是袁绍不如曹操。

袁绍的谋士讲一个结论性质的建议,袁绍将信将疑,事后又拍大腿,曹操的谋士同样讲一个结论性质的建议,曹操当即拍大腿,正和我心。

你想的,就是我想的,你想到了,我也想到了,更加坚定我的执行,所以,这才是谋士的正确用法。

划重点,这才是。

换言之,如果谋士想到的,你想不到,那么其实谋士能对你起作用的概率极低。

你只是听了很有道理,但那不是你的,不是你的,你就没法执行,一年过去,你必然懊恼。

俗称人只能做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事情。

所以我们今天来上课,咱们来看看这个推理的过程,我们从什么切入?我们就从房地产切入,就从向上置换这四个字切入。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改善型楼盘,三要素,为什么讲核心城市?

答案只有一个,人口。

城镇化的早期,任何城市的人口都是增长的,哪怕小县城的人口都是增长的。因为该阶段,是农村人口涌入一切城市。

90后,00后羡慕60后的所谓时代红利,所谓好运气,正是该阶段。

80年代,同样两个60后,有人去了珠三角,有人去了东三省,同样去珠三角的,有人去了深圳,有人去了珠海。

珠海也是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同样,都是东三省,有人去了大连,有人去了鹤岗。

后来我们都知道,东三省干不过珠三角,珠海干不过深圳,鹤岗干不过大连。

可是回到一开始,这些人的起点是一样的,80年代,大家真的是同一个村里出来的,真的是家境毫无差别,不一样的仅仅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愿赌服输,谁叫你自己选错城市了?

可是到城镇化的中期,门槛已经浮现了。

大城市就是大城市,小城市就是小城市,长三角,珠三角这两个区域的门槛就是比东三省要高。

开始分化了。

而现在是什么?是城市化的后期。

在这个时期,门槛是明显的,不是你想不想选,而是你能不能选。

如果你选择的地方是珠三角,今天不是每个家庭都能选深圳,正如同如果你选择的地方是东三省,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选大连。

换句话说,我一定是,也只能是,在我够得着的范围内选。

明白这个表达么?

A到Z,26个字母你去排,总是A大,但是如果你的选项仅限于XYZ,那么X才是你的最大。

重点是你的。

当我明确了X是我唯一的选择时,游戏没有结束,而是刚开始。

为什么?

因为你还有两个选项,被你忽略了。

你可以选,也可以不选的。

当我知道X对我而言,就是最大的,我仍然有两个选项,是,否。

因为我不仅要考虑我能承受什么,我还要考虑对方,就是那个X的未来。

城市化的后期,每个城市的前途是什么决定的?

是消费人口。

你注意,我讲的是消费人口,不是人口。

不是人少,是消费少了,明白不?

消费是怎么拉动的?是通过扩表,也就是加杠杆,俗称透支未来的方式拉动的。

60,70,80这三代人年轻的时候,有大把未来可以透支,花明天的钱,居民部门的债务杠杆攀升到国际同等高水平,这就叫扩表。

但是20多年过去,现在怎么样?都老了,80都步入中年了,60都步入老年了。

老年人怎么透支未来?对不起,老年人没有未来。那么老年人就只能透支年轻人的未来。

俗称我卖房,你接盘,你养我老。

但是年轻人有个特点是什么?

你统计下会发现, 90, 00, 10, 比60, 70, 80这个老三届, 整体上人数少了一大截。

是一个人挖坑五个人填容易呢?还是五个人挖的坑让一个人填容易呢?

因为年轻人的总人数太少了,所以,他们竭尽全力扩表,也怎么样?也够不上。

所以我讲消费人口,不讲人口了,我讲局部不讲全局了。

因为人口已经明朗了,而机会,只能存在于局部当中。

俗称抓住全局确定局面下的局部不均匀的机会。

那么人口流入的城市,就一定有前途么?不一定,要看什么时候,20年前这套逻辑就是对的。

20年前,我们刚刚融入全球化的时候,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不需要考虑市场需求。

这个市场一定有需求,只要你愿意做,生产出来就能卖,大洋彼岸等着要。

需求太大,而当时的你太小,你当时的生产能力也太小,对你而言只有一件事,就是野蛮生长。

你只要吃,就能长,你只要肯劳动,就一定能赚钱,你不用考虑空间,空间相对于你,太大,太广阔。

第二个特征是不需要考虑自身需求。

你无需考虑划一个高新区有没有高新企业,一定有。就像你不需要考虑建个楼盘有没有人住,一定有。

当你起点足够低的时候,当你家徒四壁的时候,添置什么家具,都是正确的决策。

你只要划区,就会有人创业,就会有人从代理公司开始做起,然后自主研发,然后如何如何。

你只要开设公交路线,地铁站,一定会拥挤到让你怀疑人生。

第三个特征是不需要考虑收支。

因为当前两个特征同时发生时,无论当期收支是否平衡,都无所谓,长远点看,你的投入总是能回来的。

一家店的客人每天都比昨天多,你担心什么扩容投入呢?早晚会赚回来。

但是,到20年后的今天,这三个特征都是不存在的。

你大到一定的情况下,必然要考虑市场需求,我们已经覆盖了全产业链,已经覆盖了全球几乎绝大部分的中低端,和相当一部分高端。

这20年来,别人的GDP全球饼图份额,都不增加的,没法增加,增量都在我们这里。

从我们意识到产业升级是必经之路的那一天,严格意义上讲,放飞式生长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换句话说,你依靠自然生长已经把可以填补的空间全填满了,才会考虑,产业升级是你的必经之路。

也就是说,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你吃的每一口,都是别人嘴里的。

那之前,自然生长阶段,是人家丢单子给你做,现在,产业升级阶段,是你要虎口夺食,从人家嘴里把单子撬出来,抢来做。

在那之前,你做的每件事都是别人希望你做的,在那之后,是反过来的。

所以,我们今天必然要考虑市场需求。

你不可能先干了再说,你得有需求,再做。

而当外部需求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时候,内部需求,就是必然要考虑的对象。

总得有需求嘛,有了需求才能开工,是不是这个道理?

那么内部需求对应的是什么?

你想想是什么?

不就是消费人口么?

消费人口和两个数据有关系,哪两个?

第一,他有没有钱,第二,他有没有欲望。

换言之,又年轻又有钱,这就是好城市,有钱但是不年轻,那要看这个城市能否吸引年轻人,如果又没钱又是一堆老头,那这种城市你觉得呢?

当下的第二个特征,自身需求。

一个城市,又年轻又有钱,说明什么?说明消费旺盛,需求猛烈。

这是什么?这就是核心城市核心界面的体现呀。

最繁华的地方,各种顶奢云集,这不就是CBD么。

这种地方必然配套齐全,因为说到底,什么是配套?

不就是伺候人的么?

最好的医疗,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娱乐,最好的交通,归根结底,不还是需要人来买单么?

没人买单,啥都运营不下去,你去看看那种没起来的综合体,没有商家入驻的那种,黑漆漆,乌洞洞,瘆不瘆人?

由此推出第三个特征,收支平衡。

当所有城市都意识到内需的必要性,当所有城市都意识到内需来自内部的消费人口,当所有城市都意识到人口在老龄化。

当这三个意识叠加在一起的那一刻,什么产生了?

共识产生了。

谁拿到存量里的消费人口,谁就是王者。

所以各大城市会打造什么?

会打造核心地段。

这个核心地段里凝聚了前文描述的能拿得出手的一切最好的医疗,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娱乐,最好的交通,这就叫城市界面。

这个城市界面,是展现给全国的消费人口看的。

我们家最好的东西都摆你面前了,你来吧,来我这里吧,来我这里成为我的客户,成为我的消费人口吧。

这就是虹吸的根源,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不仅仅在虹吸非核心城市,同时也在虹吸核心城市的非核心地段。

它在虹吸一切,它本质上是在虹吸消费人口。

因为外部的环境变了,这不是谁跟谁好了,谁跟谁恼了,这件事的本质是你太大了。你已经过了自然生长的阶段,你现在的食量,不是别人能够投喂的,你必然要抢别人口中食,才能进一步生长。

这个自然规律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再怎么好了,再怎么恼了,大方向都不会变,因为自然规律不会变。

如果你能理解这个自然规律,你就再也不会被各种一时间的消息而改变你的战略观点。

回到城市,那么当城市要虹吸一切消费人口的时候,要靠打造城市界面来虹吸一切消费人口的时候,它必然要做一件什么事?

它必然要使得自己的这个界面范围内,都是改善型。

我们今天从总量上看,房子已经很多了,现在不是90年代没房子的问题,而是有多少好房子的问题。

哪怕都是别墅,20年前那种和如今这种,设计理念也早已相差巨大,换句话说,当下的消费人口。他不是简单的要多一个房间,而是他的需求在全面升级。

同样是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他要小区的设计理念新颖,有的小区人车分流,有的小区风雨连廊,有的小区房子外立面铝合金加玻璃,有的小区配套私人会所。

而有些老小区,连会客大堂都没有,哪怕是别墅,地下室是不采光的,房间很多但没几个套房。

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

没钱人的消费是下降的,有钱人的需求是向上的。

前者体现在拼多多的市值超过阿里,后者体现在房子很多,但是符合需求的很少。

当下的消费人口,他们需要的,是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各种配套十分完善,优质物业品牌开发商,小区、户型、设计的理念先进。

这就是我们说,房子很多,好房子很少。已经建成的房子很多,人们真的愿意住,住得舒服的房子很少。

当城市化走向后期,你纵观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趋势。

剩下的消费人口往改善和终极改善的趋势上走,而不符合这个需求的房子,都是卖家很多,买家很少,俗称积压品。

尤其是城市化后期叠加老龄化,更是非常非常明显。

这里我们要注意,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改善以及终极改善,虽然是最后的需求地,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光看需求,你还要同时看价格。

这种盘的价格,已经很高了,如果你横向对比全世界的话。

相对于货币能不能涨,那要看货币自身有多克制,但是相对于购买力能不能涨,就是我说的那句话,你横向对比下全世界那些其他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里的好房子。

这就是我关于向上置换理念的陈述。

我告诉你的不是这么做,而是为什么这么做。

你怎么在每次波动时,利用市场情绪,淘到超跌的具体某套房子,或者怎么打新了一个倒挂高且开发商靠谱的新盘,这些都是战术问题。

战略错了,战术微操是弥补不了的。

当我们经过这一整套的分析,你有没发现,核心问题实际上已经从房地产转移了。

无论是城市的债务,是配套,还是东西方的关系,其实都是表象,真正深层次的数据指标已经被我们挖掘出来了。

那就是消费人口。

于是聪明的读者一定会思考这个问题,未来的消费人口在哪里?

恭喜你,你找到了商品经济的核心。

那些干金融干了一辈子的人,会告诉你,你念几个相关学位出来都没用,因为到最后,核心问题就这个,消费人口在哪里?

人类自打诞生出商品经济的第一天,就面临一个问题。

穷人有需求没钱,富人有钱没需求。

怎么才能改稻为桑,两难自解呢?人类探索过很多方法。

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干脆不要有穷人和富人,大家都一样。

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需求是有了,可是生产的动力没有了。

干嘛要满足你的需求呢?

摸鱼和加班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在两者之间选择加班?鸡不鸡娃都是接爸妈的班,为什么要鸡娃?

于是人类不得不走到了第二条路,那就是让穷人透支消费,俗称加杠杆。

因为富人的人数太少了,无论他有多少钱,他都没法消费掉与自己的钱匹配的商品。

那多余生产出来的这部分商品,如果不想变成倒入阴沟的牛奶,就只能指望穷人加杠杆,花未来的钱,消费掉这部分商品。

这就是三张资产负债表的话题,咱们聊过,全世界都跳不出这个圈。

居民部门加杠杆,就是指没有钱的人,向天再借200年,当下直接去花未来的钱,替人口不足的富人完成消费任务。

企业部门加杠杆,就是把对未来的预期,折现到当期。

企业部门的高估值实际上就是预期居民部门能够一直加杠杆,把未来的消费挪到当下,所以企业部门加杠杆,说到底就是那句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你够不够胆赌居民部门会为一切消费买单呢?

那么如果这俩部门一个比一个胆子大,都加,都死扛,扛到最后都加不住的时候是什么现象?

其实就是第三张表,国家部门加杠杆。

学生在学校里捅了篓子,最后只可能是爸妈出面,该赔赔。

好比08年,美国第一反应是给企业钱,帮企业部门背杠杆,再比如疫情期间,美国第一反应是点对点,按人头发钱,帮居民部门背杠杆。

我们最近看到的,针对房企的这波输血,本质上也是给企业钱,帮企业背杠杆。

那么我问你,这第三张表的杠杆,本质又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税嘛。

你仔细想想看,一战之前,欧洲各国的国王间打仗的时候,用什么办法来筹措军费?

发行债务,是这样做吧?

那人家凭什么借款给你呢?你的抵押物是什么呢?

不就是税么。

你等于用你的收税潜力,把未来的钱,一次性折现到当下。

所以你看着人类科技前进了几百年,从打算盘进化到了计算机,互联网,金融这门古老艺术的实质,并没有变过。

第三张表实际上就是把抽税能力的未来抵押出去,为前两张表找补。

那么你再进一步想想,抽税能力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消费人口。

看到了么?完美闭环。

所以哪个城市的消费人口多,哪个城市就怎么样?就能维持好的配套,配套本质上是服务,是物业,物业费有了,才有所谓的物业品质。

那么反过来,物业品质有了,才能有城市界面,才能维持住消费人口。

还是完美的闭环。

看懂了这俩完美闭环,是你理解房地产方向的前提。

那个结论没价值的,有价值的是整套逻辑,你想想看,如果你没钱,你卖掉所有房子,也不可能搬到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改善盘里居住,结论对你有什么用?

没有用。

但是你理解了这俩闭环你至少知道什么事?

你至少不会去干傻事。

你不会说再去买非核心城市,或者核心城市的非核心地段,又或者老破小。

我是买不起A,我是只能够得上XYZ里的X,问题是,我可以不买呀。

除非怎么样?

除非货币发生大的变化,俗称任何耐用品相对于货币都进行了大幅度的升值,那你可以考虑。

但此时此刻,你也可以考虑不买X,因为有的是替代品,流通性更好。

那么当货币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时,其他耐用品相对于货币都没有波动时,你要不要X,考虑税就行了呀。

非核心城市,你把它看作一家物业公司,这家物业公司到底能不能维持小区绿化,小区配套?

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物业费呀。

同样,核心城市,你也把它看作一家物业公司,它整体上的物业费是能收上来的,但是这个小区太大了,它内部分高档,中档,低档,分三个苑,这三个苑之间是独立结算的。

那么很显然,谁的财务最好看,这个苑就是最靓的仔。

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自然增长时期吃什么?吃大锅饭。

企业收入足够多的时候,哪个部门都是沾光的,随便吃,自助餐。

当企业收入不足的时候,就会要求各个部门独立运作,自负盈亏。

用李云龙的话说,狼行千里吃肉,打不下市场的,弄不来钱的,那只能被分流。

你以为这个东西只是城市间的房地产么?不是的,它会反映到一切行业。

好比人口增长的时期,大家都去考教师编,因为学生越来越多呀。

当某一年,你发现原来新生儿2000万,现在不到1000万了,会出现每所学校学生腰斩,老师也腰斩,会这样吗?

绝对不会。

从来没有这么平均的事儿。你会看到的是,某些学校整个就没了,某些学校的老师不再增加,而某些学校的老师,继续缓慢增加。

这是很有意思的。

不会出现每个学校减一半,不会的,有些学校一旦开始学生下降,随之就会发生老师下降,而且你会发现,走掉的老师都是好老师,走掉的学生都是学霸。

随着学霸的出走,好老师的出走,这个学校的学生会急速下降,人家都不来了,因为觉得这学校不靠谱。

而有的学校可以趁机虹吸掉那些好老师以及学霸,从而维系自身,甚至,还略有前进。

房地产是这样,教育是这样,很多行业都是这样。

人口的变化不会对每个行业产生平均影响,不会说人少一半,每个行业的营业额都少一半,同一个行业内的每家公司都少一半。

这是绝对没有的事儿。

人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

这才是真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很多人都理解错了,他们理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国际关系,那个远远谈不上。

过去的八十年来,各种风云激荡,你回顾下历史,当下你见到的这点儿小摩擦,真的不算啥。

那个刚去世的什么格,你想想看,70年代他来的时候,那么大的转折都会发生。

如今的80后,90后,00后,见过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转折?根本谈不上。

换句话说,真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人口。

你回顾历史,我是指整部历史,上下几千年,只要不打仗,人口一直都是增加的。

不打仗的情况下,人口不增加,或者说开始老龄化,包括老龄化之后,生育高峰期的那批老人集体归去带来的下降,这个,咱什么时候经历过?

没有,我们从未经历过,古人都没有经历过。

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这件事情,投射到每一个行业,都是巨大的变局,或者说,洗牌。

房地产只是其中一个行业,教育只是其中一个行业,你把每个城市就可以看作是一个教育集团,你把每个城市下面的不同板块,都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教育集团下面的某个学校。

教育集团和教育集团围绕着人口,开始掐,正如学校间也会围绕这个开始掐。

城市亦然。

换言之,一切商业游戏的本质都围绕一个指标:

消费人口。

你注意,这件事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关,变不变,商业游戏都是围绕消费人口的,所谓变局,实际上是消费人口的年龄,趋势,发生了改变。

以前你不需要考虑消费人口这件事,因为你当初主要依赖外部市场,现在外部市场能占的几乎都被你占了,你要考虑内部市场了。

以前内部市场的消费人口都还年轻,现在消费人口不再年轻。而且内部市场的消费人口兜里的钱是不均匀的,少数人钱多,多数人钱少,老年人钱多,年轻人钱少。

这种结构化的不均匀导致了你必须放弃过去几十年养成的普遍机会的思维方式,要认识到,未来只会有结构化机会,再也没有普遍机会。

站在结构化的视角下,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改善楼盘必然还有一波上涨,目标位就是回到前期高点。

它现在相比于2021,已经跌下来了,它还会回到前期高点的,什么时候开涨?美联储降息的时候。

目前市场的基本预测是明年降息,当然你要注意,这里面不是没有风险,如果美联储明年杀个回马枪,不降息,甚至较长时间不降息,那这就是你的风险。

但是你也要明白,这个风险仅仅是时间风险。

换句话说就算美联储永远不降息了,房地产的下一轮还是会出现的。

为啥?因为要收房产税,房产税只能在上行周期的过程中铺开,所以哪怕为了房产税,也得有下一轮。

只不过这种下一轮和以前那些未必一样,很可能仅仅是头部的好房子回到前高的一个过程,这就算下一轮了。

所以如果你这么喜欢房地产这个品种,这么喜欢做波段,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改善楼盘,当下你是可以买的,当然,是以打新倒挂的基础上买。因为当下的价格相比于2021已经跌去几成了,再加倒挂,两者合起来的幅度才值得做波段。

你未来什么时候卖?等它创新高,它再次回到2021年的新高,你就好卖了。因为那时候,房产税就会出来了。

房产税是一定要收的,而房产税只能在房地产上行周期收,而那个上行周期突破前高之后,你就好卖掉,获利了结了,如果不是自住的话。

这就叫结构性机会。

你注意,我这里讲的可不仅仅是房地产,我实际上在讲投资,在讲择业,在讲教育,我在讲商品社会下事关你一生的几乎绝大部分事情。因为当下的一切,都是只有结构性机会。

你想一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选择。择业的本质也是选择,包括你开公司创业的本质统统是选择。

根据什么在选择?根据需求在选择。

需求谁决定的?消费人口走向决定的。

看到了么?又回来了。

在粗放式的年代里,奋斗也是粗放式的,你在地里随便插根杆子,它就会发芽就会打粮食,就能卖出去,就能挣钱,无论你做什么,只要做了,总归是有收获的。

所以我们养成了粗放式教育,粗放式择业,粗放式投资的习惯。

好好学嘛,好好学总不会有错,让娃去上补习班总不会有错,念书总不会有错,至于念什么,什么情况该深造,什么情况只能放弃,是不需要思考的。

粗放式奋斗就对了,去了公司好好干,至于哪家公司不重要,好好干,就有机会。

这些话都很熟悉对吧?

我们一直是这么干的,要致富,先修路,路修好就对了,不需要担心运营,不需要担心能否收回成本。

但是消费人口的改变引起了模式的改变,你还想有回报,就要改换思路,变成精耕式思维。

这块地今年种不种?如果要种,种什么?

再也不是随便插根秧子就行了的那个年代。

那么我们要进入精耕思维,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我们要弄清楚这个商业游戏,这个围绕消费人口的商业游戏的实质是什么,或者说,这个游戏一共有多少种玩法。

这就是开地图,你要理解全世界已经运行了几百年的商品资本世界的全貌。

其实很简单,围绕消费人口,可以分成两大类。

存量消费人口,与增量消费人口。

而这两大类,又会分成两个市场,一个是发达市场,一个是新兴市场。

咱们先看发达市场,选一个例子,美国。

美国作为一个发达市场,他的特点是什么?是商品极大丰富的同时,普通劳工的收入摸到了天花板。

我们当年一个月挣几十块,几百块的时候,美国人的收入和今天是差不多的。

这是告诉你,在时间维度上,这个市场的特点是人们的收入不增加了。

当人们的收入不增加时,你要把东西卖出去,实际上是一个什么游戏?

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分蛋糕,第二种可能是抢蛋糕。

所谓分蛋糕,是说这个商品已经牢牢把握住消费人口,既得利益的社团愿意新增一个名额,让你进入元老院,和他们一起,享受那一块固定的蛋糕。

打一个比方,什么商品?

可口可乐。那么这里的你,新增名额新晋元老院的你,是指谁?不就是巴菲特么。

巴菲特最擅长的就是这个游戏,或者说,他最擅长的就是投资这类品种。

他是等你这个商品已经把消费人口圈定了之后,才选择进入,而不是在那之前。

所以大家都讲,巴菲特最擅长的是投资传统行业,而不是高科技领域。

这句话有人会反驳的,比如我相信有读者立刻会联想到苹果,巴菲特买入了大量的苹果。

但是我们要想清楚一件事,巴菲特是什么时候买入苹果公司的?

是乔布斯去世5年之后。

严格意义上讲,那时候的苹果早已不是最初那个具备了灵魂与创新的苹果,早已不是果粉心目中的苹果。

可是巴菲特,就是在那时候才开始买入,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他买的东西,或者说,他坚持了一辈子的打法始终没有变化。

他要等你圈定了消费人口之后,他要等你构建了生态壁垒之后,才愿意投资。

乔布斯去世5年之后,苹果是没有了灵魂,但是苹果实际上已经不是高科技公司,而是一家生态公司,它围绕着苹果的操作系统,构建了一整套的产品,一旦熟悉了苹果的操作系统,你就熟悉了整个生态,你就不乐意迁移。

这个过程,就像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没啥好喝,如果你还能记起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喝到它时的那股子味道,会觉得很古怪,中药式的糖水,喝完之后牙齿还涩涩的。

但喝多了,就会习惯了,习惯了就很难改。

巴菲特投苹果的本质就这么回事,他觉得苹果实际上是另一种可口可乐,人们一旦习惯,就很难改变使用方式,就会接二连三的购入苹果的产品。

这就是咱们说的分蛋糕。

可是我们这里要想一想,通常采用这种模式的,都什么人?

人家已经把生态构建好了,人家的商品的消费人口都是确定的,还能给你一个合适的价格,让你上车,除非怎么样?

除非你有钱有势喽。很显然,巴菲特老爷子就是这样的。

那么第二种思路是什么?就是抢蛋糕。

所谓抢蛋糕,是说消费人口就这么多,尤其美国这样的发达市场,他的薪水又不涨,他把钱花在张三家的商品上,就没钱去买李四家的商品。

那我们怎么才能挣着他的钱呢?

除非怎么样?除非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天桥底下耍把式卖艺,看谁吆喝得起劲。

成熟市场人流量就那么多,天桥已经拥挤不堪,不会有更多人了,这些已有的人群,如果看了小燕子表演胸口碎大石,就没空去看紫薇姐姐唱小曲。

这钱要么给紫薇赚去,要么给小燕子赚去,谁整出来的科技花活儿更有吸引力,更好玩,谁就能创造增量消费人口。

实际上我们想想看,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确实不存在智能手机消费人口这个类型。

可是,在美国这样的成熟发达市场里,智能手机消费人口消费的那些钱,实际上是从哪儿夺取的?

不就是从传统市场里夺取的么?

你本来是在家里围着壁炉看电视的,现在不看电视了,看智能手机去了。不就这点事儿?

广播电视本来是一个高收入的行业,为什么变成夕阳行业?就是因为科技创新呀。

你的消费人口在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人口在增加。

这就是发达市场。

那么在新兴市场,比如昔日的我们,商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你想一想,20年前,我们的白色家电很猛,电脑手机也很猛呀,其实汽车也很猛,房地产也很猛。

咱们真的是什么都很猛,为什么这么猛男?

因为收入在大幅度提升,人家收入不变的那二十年里,我们的收入从几百块到几千块,几万块。

当你的收入整体上处于快速增加的过程中时,商品之间没有竞争关系,因为客户的钱是掏不光的。

他买电视的同一天可能去买了电脑,买电脑的同时就买了手机,他买了车马上就会去买房然后还会购置一堆家具家电。

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的区别就在这里。

发达市场的演进是缓慢的,我玩电视玩腻了,有才华有野心的商人也不愿意总是被广播电视这帮元老院里的人把持着消费人口兜里的钱。

于是他们就会搞出一个东西叫做个人电脑,去把昔日的元老院变成夕阳行业,把自己变成朝阳行业,打造属于自己的消费人口。

同样,君以此兴,别人必以此效仿,江山代有才人出,就会有人搞出智能手机,继续吸引原先属于你的消费人口,把它变成自己的,把你变成夕阳行业。

19年前,IBM为什么把PC业务卖给了联想?

就这点事儿,对于他们那个发达市场,演进到下一阶段,上一阶段的就是夕阳行业。

对我们来说,之所以愿意买,那是因为我们的收入在大幅度增长,站在我们的视角,几乎一切都是朝阳,甚至连方便面这种东西在20年前都是畅销货。

这就叫你家徒四壁的时候,添置啥都是对的。

可今天,我们就算不是发达市场,也算半个成熟市场了,所以我们的商人也会把目光投向更新兴的市场。

发达市场,或者成熟市场的特征就是薪水加得慢,新兴市场的特征就是薪水加得快。

那么谁加得快呢?

越南,非洲,印度,这就是未来的新兴市场,你看越南人,非洲人,印度人,一个月拿几百块,一两千,干得不亦乐乎,就像看到昔日的我们。

他们什么都需要,别说手机电脑,白色家电,他们连十三香,老干妈豆瓣酱都需要。

当咱们把市场分为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当我们把消费人口分为存量人口与新增人口。

你很快就会画出一张图,四象限。

A:发达市场的存量消费人口。

B:发达市场的新增消费人口。

C:新兴市场的存量消费人口。

D:新兴市场的新增消费人口。

我不管你是受教育,是求职,是创业做生意,还是投资,全都离不开这个分类。

简单地讲,你针对谁嘛。

你买套房子也是要卖给谁的,ABCD,你卖给谁?ABCD各自的需求是什么?

你读个书,谋个专业也是要卖给谁的,ABCD,你到底要卖给谁?

比如你说你要当老师,教什么的老师?

如果是教人认字,这就只能是存量市场,当然,你去教人家功夫,这是增量市场。

前者,在哪儿教?

在国内教,前面我们讲过,新生儿跌一半,换言之,你要做就只能做头部,那剩下的一半新生儿,要不要你教他,就要看你能否在你的同行里杀入前一半了。

也就是说,这个游戏从开局的时候,你就要知道终局。

这个终局有没有把握?没把握,开局都不用开,赛道已经选错了。

好比100个人,你踮起脚尖够到了99名,没有意义,因为未来只要50名。99看似够到了,实则很快就会失效。

很多人一辈子都是这样做事,他干干干,干到最后忽然发现,我靠,白干了。

那如果你不在国内教,你去哪儿教?去海外教?也是看他们市场的。

美国这种市场需要什么?非洲这种市场又需要什么?

你去美国也许会发现教人家功夫比教人家中文更挣钱。

这就是在一个发达市场里寻找到增量市场,那个美国青年把他原本要交给跆拳道老师的学费,交给了你,跟你学了功夫。

你跑去非洲,发现功夫市场没那么大,或者说非洲学生交不起钱,当地真正有需求的是那些华裔的商人,他们的孩子要系统性的学中文。

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做的,他就是稀里糊涂上了个师范,出来后没头苍蝇一样投简历,发现那些有关系的能投进去,自己投不进去就开始哀嚎。

然后走到哪里算哪里,碰到什么是什么,等到他第一次思考行业前途,思考自己所在的这个单位的前途,琢磨当年这家单位到底是图啥把自己招进来,当他第一次开始思考,已经是30多岁了。

我说的形象不形象?这是不是众生相?

包括买房子,包括选择城市,选择板块,莫不如此。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

关键还不在于溜错了,而是当他们发现自己错了之后,第一反应是很荒诞的。

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潦倒半生的原因归咎于选择,选择大于努力,自己选错了。应该选有前途的公司。

这是他们得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似是而非。

我为什么说似是而非?因为这句话是废话。

就跟你说你要选择能涨的那支股票一样,这是废话。

真正能够选成功,是点位,仓位,风险管理三位一体,不是靠押宝。

任何选择,最后都会落到我们讲的消费人口这个话题上。

无非你选择的是存量消费人口,还是增量消费人口。

这两种选择下的打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先看存量消费人口。

怎么理解这里面的游戏打法?我们从芒格谈起。

芒格去世的那一天,全网都在讨论他的语录,一时间,你不能背几句芒格语录都显得你被世界抛弃了。

基辛格去世的那天,我挖了个坑,我说芒格一生的秘密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一个细节。

芒格这位与巴菲特齐名的投资大佬,他的资产,只有巴菲特资产的百分之两点几,不到三个点。

两位神搭档,同时穿越了历史周期的人,为什么资产相差了两个数量级?

即便我们考虑到芒格已经捐赠了自己7成的资产给到慈善机构,他们的财富仍然相差很多,这是为什么?

这其实就是秘密的根源。

当你去阅读芒格说过的那些展现着智慧光芒的话的时候,你首先要理解什么?

你要理解美股市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市场。

没有人能够撇开侏罗纪来讨论恐龙,如果说巴菲特芒格是那只恐龙,那么美股市场就是侏罗纪。

你不研究侏罗纪的气候,环境,难道恐龙是生活在真空里的吗?

首先我们要弄懂,什么是美股市场?

美股市场是美国的股票市场吗?对应过来相当于我们的股票市场吗?

当然不是。

美股市场,实际上就是国际市场的主体,当然,欧洲市场,日本市场,新加坡市场,咱们的香港市场,包括咱们的内地市场,这些都有金融交易。

但是,全世界的虚拟经济,或者讲共识经济的绝大部分财富,是体现在美国市场里的,尤其是美股市场。

这个背后的原因,是美元。

我们很多人对于货币的理解是非常外行的,外行到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货币是个啥。

简单点讲,货币就是一张借据,既然是借据,那么这张借据背后一定映射着某个财富,否则那不叫货币,那叫废纸。

货币背后映射的财富有可能是实物的,一块地,一个牙刷。

也有可能是虚拟的,比如你说好莱坞值多少钱呢?好莱坞这三个字值多少钱呢?

全世界的这个财富,映射到虚拟的,或者说共识领域里的财富的比值,远远大于映射到实物上的。

如果你说人类的财富基于想象力,这句话也没毛病。

那么这些映射到虚拟财富,映射到共识经济领域的财富,它背后对应的是什么?

是美元。

你不要把全球看成很多个国家,这只是站在政治的角度,站在经济的角度,其实二战后,美联储很长时间内都担任着全球央行的角色。

也就是说,全球又多了些虚拟财富,负责印钱的,实际上是美联储。

这么多美元投放到全世界,包括那些实物经济,他们的主要结算货币也是美元。

好比中东的王爷卖了石油,他也是把石油换成了美元,那么他拿着美元投什么呢?

全球每年印出来的这些个背后对应着虚拟或者共识经济的美元,或者那些卖矿的例如中东,又或者那些出口商品换成美元的国家,最后这些美元,经过各种金融机构的各种操作,最后的最后,买成了什么呢?

买成了美股。

这是一整套的流向。

就好比我们发钱,被各地搞工程项目,那些包工头赚了钱之后,他们又买成了房子。

同样,美联储向全世界发钱,最后全世界的这些挣了钱的,又回到美国,买成了美股。

咱们的楼市,我们对各省的关系,就像美国的股票,美国对全球的关系,这个流向是一样的。

美国的股票市场是基于这个模式下的。

咱们的股票市场不是基于这个模式的,我们的股票市场里的资金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当年外资觉得我们是新兴市场,觉得我们这里回报率高,当时他们利息很低的,于是就有多年的持续净流入,另一方面是来自我们的散户,机构实际上也是持有散户投的那些钱嘛。

现在随着他们利息的升高,实际上外资部分是流出的,具体到每个交易日几十个亿不等。

所以你对比双方的股票市场,那是没有意义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他们的股市有点像我们的楼市,只不过是放大版,放大到了全世界这个版图上。

所以你理解了这件事,就不会总是拿巴菲特当股神,他实际上不是股神,他对标过来,应该被理解成我们的李超人。

巴菲特的投资模型说到底就是捂盘惜售。

这个模型谁来做都一样的,你来做长期回报率也是向上的,无非你选股的水平不如他,你可能只是买个标普500,而他是自己选的,最后他的收益率比你高些,仅此而已。

那是因为他相当于美国股票市场上的房地产开发商,他的拿地,也就是拿股价格比你低。

当然这里面有他的天赋,技巧,都有,但本质上,那是一种李超人式的技巧,不是你理解的散户技巧。

你拿着他在美股市场上的那些技巧,跑到我们的股票市场上来生搬硬套,这不是搞笑么。

因为他那就不叫拿股技巧,他那个实际上是拿地技巧。

当你理解了巴菲特实际上是李超人,你就不会奇怪芒格与他之间的资产比例关系。

开发商不是因为他够聪明够睿智才做的开发商,你比李超人还聪明,不等于你就可以做开发商。更不等于你可以生搬硬套。

真正聪明的人,他的聪明体现在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识时务的从来不叫聪明,那叫杠精。

美股市场真正的杀器在于他有定价权,就像我们对于土地有定价权,美国市场对于全球虚拟财富,或者讲共识经济有着定价权。

你做了一个虚拟产品,对不起,在资本市场上,投资人是要把你对标成美国市场里的某个原始版本的。

好比他那个虚拟产品叫巴菲特,你只能叫中国巴菲特,而且你的估值是在他的基础上打折。

好比鹤岗的房子涨不过哈尔滨的,哈尔滨的房子涨不过北京的,如果鹤岗的房子敢涨,那哈尔滨的一定先涨,如果哈尔滨的房子先涨,那么北京的房子一定更先涨。

美股牛就牛在这里,他把全球的虚拟资产,实际上也等于是全球的主要财富,整得跟房地产市场似的,搞起了价格对标的那套东西。

当你理解了这一点,你还需要让我给你解读芒格语录么?

不是说那些话不对,而是说那些话未必非要打着芒格的旗号,你把芒格俩字换了,换成郭德纲语录,也是通顺的。

那些话都是正确的,但都是些正确的大道理,不是问题的实质。

在存量消费人口里,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就是生态位。

成人的世界不是小孩子考试,对于一个学生,你聪明,第一就是你,但是对于一个成年人,不会因为你聪明,就让你当王子的。

因为王子是一个生态位。

芒格也许很聪明,比巴菲特还要聪明,但是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因为各种人生机缘,他之于巴菲特,实际上相当于李超人手下某个年薪数亿的第一副手。

他是巴菲特所占据的生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主位,已经被巴菲特占了。

这实际上已经告诉你存量消费人口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

这个游戏很简单,就是混圈子游戏。

当一个成熟商品,例如昔日的可口可乐,后来的苹果生态,当他们把消费人口圈定好了之后,这就是一个分蛋糕的过程。

所以我讲,投资要看西游记,在西游记里面,什么是消费人口?就是香火。

香火就这么多,四大部洲是圈完了的,你想要分一杯羹,就是混圈子,天庭肯给你一个弼马温,你就有一份香火,不肯给你,那你就是白骨精。

我们有很多读者,他已经工作的这个圈子,比如就属于存量消费人口。

当你明明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又不按照它的规律,非要强调自己是多么用功,多么努力,多么奋斗,多么不受待见,你不觉得自己很荒诞么?

冬天种地,种一次没一次,饿着肚子看着消失的种子呜呜地哭,你非得跟24节气拧着来,到底是你有问题,还是环境有问题呢?

一切存量消费人口的领域本质上都是分香火。

分香火只和一件事有关,就是你有没有眼色,你做的事情是不是说了算的人,要你做的。

天要你春天播种,你就不能在其他季节播。没有人告诉李天王,他也知道必须输给孙悟空。

什么时候可以赢,什么时候一定要输,什么时候要像物业公司保安队长王灵官一样和孙悟空打个平手,都是有讲究的。

你必须每天琢磨,如来要什么,老君要什么,玉帝要什么,这里面有什么重合处,有什么分歧处,菩萨要什么,李天王要什么,龙宫地府都在琢磨什么。次一级的,你也要想清楚。

只要你还想在存量消费人口这个游戏里分一杯香火,就这点事。

要么你能混个弼马温之类的,看着好像不大,实际上人家是生态位里的主位。

要么你也至少混个青牛精之类的,虽然不是主位,但也属于生态位的辅位。

巴菲特不是股神,我前面给你揭开他的老底,他实际上就是一个地产商,他买的那个东西虽然叫股票,可他在全球经济结构里的位置,玩法,其实就是地产商。

所以他一辈子不是在搞什么价值投资,而是在维系自己的生态位主位。

而芒格,实际上是找到了一个生态位辅位。

一个主位,能让你坐了,只有一个答案,什么答案?

方方面面都想让你坐。

换句话说,把你拿开,会使得平稳的格局不再平稳,会引起波动与损失,而后者是大家无法承受的时候,才会让你坐。

你想一想,老君为什么是老君?可不可以没有老君?

三足才能鼎立,没有了老君,如来和玉帝之间马上就不再是合作关系了,这个冲突会异常激烈。

同样,你拿不走玉帝,你也拿不走如来,一回事。

如来,玉帝,老君,拿走任何一个足,都会从竞争关系变成双输关系。

所以我说投资要看西游记,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投资在玩什么?

就是在玩一个存量消费人口下的博弈。

那么增量消费人口下,这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投机游戏。

我为什么说很多人30多岁之后的懊悔,看似醒悟实则小白?

你听听他们怎么说的,他们往往是哀叹,自己当年怎么没有进阿里,这种话,阿里还是个中等公司的时候,我就听过了。

20年前同样一堆人哀嚎,自己90年代初怎么不进华为,如果自己的工号排在前10000就怎么怎么样了。

我当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公司里很多华为前员工,工号前几十的,几百的。

晚上一起吃加班餐,那帮华人老人们是怎么描述华为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

他们做第一代交换机的时候,去参加乡镇企业大会,与会的同样做交换机的公司,有1000家。

在那一刻,你能从台下那1000家乡镇企业里面挑出未来的华为,未来的任总么?

这番描述,我没有亲历过,但是我相信。

因为20多年前,马云去演讲,去开校招会的时候,根本没人理他。这一幕,我是亲眼见过的。

我后悔过自己当年为啥不走上台握着他的手表示我要跟你走,后悔过么?

当然没有。

你要是为这种决策后悔,那你这人的见识,和笑话也没区别。

就像我常调侃的那句话,国际市场上6000倍杠杆,你只要连续押对几次,就可以直接取代巴菲特的位置了。

可问题是,你信你能连续对几次么?

如果你连这个都相信,那只能说明你的数学实在是学的,惨不忍睹。

这种东西是扯淡的,80年代末进华为,90年代末进阿里,这是扯淡的。

你进去也是无意的,绝不是刻意的。

投机这件事,真正的切入点是什么时候?

是一个赛道,从华为老员工说的那种当年1000家同类公司杀到只剩四五家的时候,俗称决赛圈浮现。

你比如我很多师兄是什么时候进华为的?

是巨大中华那个时期,巨龙,大唐,中兴,华为,是那个时期,是市场里剩四家的时候。

实际上最早期的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人,到2000年附近,已经离开华为了。

最早嫁给郭德纲的人,郭麒麟的妈妈这种人,经历过最艰苦,最迷茫岁月的人,未见得能熬到郭德纲功成名就。

你自己也待不住的。

你真的想要摘桃子,要等到郭德纲已经明确了方向,但还是屡屡失败,要在这个节点。

这个时候风险依然是巨大的,要知道我的师兄们,并不都选择了华为,他们很多人也选择了巨龙,大唐,中兴。

没法子的,这就是投机,你要赌25%的概率。

你不可能去赌那个干分之一的,你要是80年代末加入华为,那不是投机,那是真爱。

不是真爱的话,2000年那会儿你就走了,我第一家公司的那些华为工号前几十,几百的老员工们都是2000年那阵子走的。

为什么是市场上只剩4,5家同类的时候进去?

因为再晚,就拿不到股票了。而再早,你是不太可能熬到的。

那我们想一想,当市场上只剩4,5家的时候,你靠什么进去?

人有三出身,名门,名校,名企。

一个企业,在最初的时候,在埋没于1000家同类公司之中的时候,是最没有门槛的,俗称啥都要,只有你挑它,没有它挑你的理儿。

这个状态就像中举前的范进,有人愿意嫁给他,他已经烧高香了。

那么当一家企业,进入到最后决赛的4,5家这个圈子里的时候,他必然是有要求的。

他已经变得挑挑拣拣了,他校招的时候只要那些名校的,社招的时候只要那些名企的。他开始挑员工的出身了。

而这种时刻,也往往是一家企业仅次于创业之初的动荡期,又称换血期。

你会发现那些早期跟着它创业的最老的那批没有名校名企出身的老员工,有一部分人会不忿于工作调整,他们就会离职。

这时候,这批适时进去的名校的,名企的,拥有第二出身,第三出身的人,就会抢夺资源,俗称摘桃子。

当然,前提是,最后决赛圈要能赢。

毕竟只有25%的概率,最后决赛圈胜出者不是你选的这家,那其他方面设计得再好,也白搭。

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参与增量消费人口的游戏就是这么玩的。

25%虽然看起来很小,实际上在商业社会下,已经是个天大的概率了。

如果你乱来,那可不是千分之一的问题,而是几万分之一。

因为在非常早期时,在产品形态都没有建立时,在一众公司里选到最后能胜出的那家的概率本来就只有千分之一。

而且那么早期就加入,你能够熬到最后都不离职的概率大概只有几十分之一。

两个相乘,你选中且能陪伴那家公司一直到十几年后胜利的那天的概率,的确只有几万分之一。

那这就不叫投机了,你爱叫什么叫什么吧。

你看到寻找增量消费人口很难的,首先混个名校名企就不是很容易,在人家进入决赛圈之后,还要赌中25%,也不是很容易。

但这在投机里面,已经是最容易的了。

你去创业比这个更不容易,哪怕很小一家公司,几十个人的规模,一睁眼,今年又有几千万的固定开支要支付。方向找不到,盈利模式找不到,增量消费人口哪有那么容易挖到。

别说什么进入决赛圈,还最后胜出,哪怕每多活一年,都是极难的。

所以投资不是这么玩的,投资并不是说你看好谁,投谁,那是在给你演电影。

文科生在试图用大家能懂的方式描述一个数学话题。

投那些寻找消费增量人口型公司,也就是初创型公司的时候,资方是投整个赛道的。

他不是投了一家,而是把1000家里面但凡有点可能的100家,全投了,谁赢他都会赢。

用赖昌星的那句话,他放100条线,并不是真的指望钓上来100条鱼,1条就回本了。

那么到了第二个阶段,等你真的圈定了消费人口时,等你真的成为铜锣湾最靓的仔的那一天,巴菲特老爷子就会出现了。

他会迫使你签城下之盟的。

不明白?不明白就去看西游记。

十万天兵来捉你,炼丹炉里来炼你,五行山下来压你,500年不行就再来500年,要不你考虑下?

考虑清楚了就是考核你的过程,比如安排你打死白骨精,放走青牛精。

你在一边打死,一边放走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开始思考。思考命运与前途。

这就是修行,最后可是你自己主动要求进步的哦,没有人强迫你。

我相信你这么聪明的仔,最后一定会发自内心说出那句话,我太想进步了。然后当众下跪求婚。

当你彻底明白了存量消费人口,增量消费人口这个大格局之后,你会发现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

什么不变?玩法是不变的。

我是指精耕细作的玩法,是不变的。

只不过在昔日的人口趋势下,在昔日的收入趋势下,随便你怎么玩,你粗放式经营也能赢。

现在不行了,我今天讲的精耕细作,你必须懂,这已经是门槛了。

除此之外,你还要去面对这个大变局,人口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所有的依赖于存量消费人口的游戏里,你都要意识到,自己服务的对象,这个人,这个消费的人,在变。

数量在变,结构也在变,数量上新生儿越来越少,结构上老人钱多年轻人钱少。

而所有的依赖于增量消费人口的游戏里,你都要关注什么?你都要关注利率,美联储的利率。

就是我讲的,长短倒挂。美联储明年是否真的降息,要一个月一个月看过去,但截止目前,依然是长短倒挂的。

而且你要知道,即便明年年中就开始降息,降息也是一个过程,逐步的,降息降到长短不倒挂,究竟需要几年,目前没人知道。

但是我们清楚的是,这个过程中,这个降息的过程中,这个还没有降到位的过程中,长短始终是倒挂的。

长短倒挂利空估值,利空预期,利空共识经济,利空依赖增量消费人口的游戏。

因为那些寻找增量消费人口的企业,本质上都是哥伦布,你实际上在做的事情就是依赖国王的资助,去寻找新大陆。

你的船员能有什么样的待遇,你能探索多大范围内的地图,包括你找到新大陆的进度,实际上都受制于国王资助。

这就是那句话,一切战争话题本质上都是粮草话题。

资源堆得多,项目进度快,资源一抽空,产品线就会砍。

而这一切,说到底,都是消费人口话题。

存量消费人口就是香火,新增消费人口就是夺人家的香火。而哥伦布探索新大陆,也无外乎拿着香火的资助,去夺人家的香火。

有没有发现西游记是部伟大的小说?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其实人间几多轮回,十二会是一元,百年不过弹指一挥间。

只不过人生苦短,我们这短暂的生命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已是我们后半生要应对的全部主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