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1-16见底了么
原创碧树西风西风的罗盘2023-11-1607:20浙江
读者知道我要聊什么,肯定是经济话题。
这类话题的种种限制,你们都知道的,我也放不出什么引言部分。
全文一万八千字,打开前建议你先截图保存,别回头读着读着没了。
这个话题从哪儿开始呢?
我们今天不再把数据结论当作重点,我们从方法开始,从思想开始,咱们今天不是来吃鱼的,咱们是来学钓鱼的。
我几周前提到一本小说,基督山伯爵,应该算得上爽文鼻祖了。
其实这部小说95%的文字都是非核心,都是凑数的,或者说是讨好观众的。
这点和金瓶梅正好倒过来。
金瓶梅95%的内容都在写政治经济学,只有5%的文字写了岛国爱情动作,结果没成想,就是这5%,让它流传千古,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由此可见,比例真的不重要,大多数人总是在寻找爽的部分,就像正经八百的生理卫生课本,很多同学也只会寻找那几张插图。
我们来看基督山伯爵这本书。
小说的结尾点了题,从一个被冤枉入狱的水手大副,到复仇者归来的基督山伯爵,最后,伯爵总结人生的奥义在于五个字:
等待与希望。
全书用了多少文字去写这个主题,去写等待与希望?
只用了5%,就是小伙入狱的那十几年,他是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重获自由的,他被关在一个岛上,要老死狱中。
期间遇到了神甫,神甫系统性地教给他各种知识,他很认真的学。
看到这部分,你应该合上书,想一想,如果换做你,你会学么?
你被判无期,囚禁在大海深处的岛屿上,即便越狱,又能游到哪儿去?
人生实苦,为什么还要学习?
给你窗明几净的教室你都不愿意学,何况被判无期。学了干嘛呢?
翻开书我们继续看,学了很久之后,某一天,神甫快死了,给了你一张藏宝图,说是万一挖到,富可敌国。
你信么?
看不到希望的学习,看不到希望的挖地道准备越狱,越狱成功了也是面对茫茫大海,纵然逃出生天,藏宝图也不过是个传说。
看到这里,小说就可以合上了,后面的故事无论多精彩,都没有意义。
大仲马用了5%的文字已经把他一生能够理解到的最深刻的东西告诉你了。
其余95%的爽文,实际上是告诉你说,如果你掌握了那5%,你就是爽文主角。
所以你不需要看那95%,反复沉浸其中,幻想自己娶到美艳的海伦公主之后的美好人生,不需要。
你只需要合上书,反复问自己,那5%,掌握了么?
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做不到。
一千万个人里面也没有一个是基督山这样的性格,所以那个人,大概率不是你我。
人在不知道需要等多久的时候,等待的折磨感是最强的。
你现在明白为什么现实中的成功人士很少,但是游戏里面玩得好的人却很多?
因为游戏是明确时间制的,你杀一个小怪掉多少金币是明确的,你杀多少个小怪会遇到一个大怪也是明确的。
有没有一个游戏设计成打了很多年,还是无法离开新手村?有没有?
没有,人家游戏公司恨不得第一天就送你赵云送你貂蝉,让你瞬间登上人生巅峰。
明确时间,明确回报,人们才能聚焦,才能集中精力,才愿意投入时间。
所以工厂主们发明了工资制,你干一个月就能领薪水,而不会说赚钱了给你分钱,赔钱了要你倒贴,那就没几个人肯来干活了。
我们想要对抗这种折磨感,有两种办法。
一种就是大仲马写的,你天生奇才,把你关进监狱判个无期,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你依然能够坚持长期主义,去完成一个堪比西天取经的高难度项目。
另一种就是知道时间。
你要尽可能掌握这件事的节奏,俗称预判还要多久。
我曾经说过,投资的核心从来不是点位,而是时间。
你去看世面上的说法,大都是最低点,或者最高点,强调的是点位。
我认为这东西没有价值。
如果在最低点附近盘桓十年,不上不下,做多还有意义么?如果在最高点附近盘桓十年,不上不下,做空还有意义么?
核心永远是时间,我要知道的是起涨的时间,我要知道的是开跌的时间,我要知道的是转折的时间。
节奏比点位重要,跟上节奏永远都比瞎猜点位重要。
节奏这件事,或者说时间这件事,搁在任何领域都一样,不只有投资。
拿不住,割肉或者震荡出局的,往往都是不知道接下来会转折。
高位被套的,同样是不知道接下来会转折。
正因为你不知道,那个未知的等待过程才是非常恐惧的。
这事儿搁在职场上也是一样的,例如那天我们讲的职场四象限。
20个年轻的金融新兵,或者20个年轻教师一起入职,被各种无聊的考核,无意义的大比武搞得焦头烂额,精疲力竭。
有些人就退出了,因为看不到希望。
这个原因我那天讲过,资源太少人太多,钱就那么多,候选操盘手太多,好学生好班级就那么多,候选老师太多。
总得找理由刷掉大部分人,你受不受得了,坚持不坚持得下去,就是最好的理由,因为看起来公开透明。
可是这里面是有秘密的。
曾经有老外做过实验。
你抓俩不会游泳的小动物,其中一只扔水里,5分钟后,它反复挣扎无效,慢慢沉入水底。
另一只,到了5分钟,你就把它捞起来,让它喘口气,再把它丢进水里,这次不要救它,它能熬十几个小时,彻底精疲力竭之后,才慢慢沉入水底。
第二只为啥表现这么好?因为它看到了希望。它一直在想,5分钟到没到?5分钟到没到?
5分钟到了之后一定有我的至尊宝踏着七彩祥云来救自己。
把这个实验放到人世间也是一样的。
那个知道还要熬多级的人,实际上处于信息高地,他与不知道的人之间,构成了信息不对称。
我说过,人世间最大的不公平,就是信息不对称。
庄家知道还要多久,散户并不知道。
那怎么知道的呢?
孙子兵法讲: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这个世界没啥神奇的,我懂你,你就处于劣势,你懂我,我就处于劣势。
懂你的人越多,你的局面越糟;你懂的人越多,你的处境越好。
可是人有那么多,我从何处懂呢?
很简单,三类,农民,商人,官僚,又称村头,街头,庙堂。
你不需要做完整个题库,你会做每一类题,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官僚,你要不要懂商人?
当然要,与他们打交道不可避免。
那你要不要懂农民?
必然要,因为中国实际上是个农民社会,城市化刚刚完成,人们的身体进城了,心理至少还有一半留在昔日的农耕社会。
同样,作为商人,你要不要懂农民?
农民就是大多数,你不懂大多数,你做个什么生意?
马云曾经说过一句话,能把生意做大的,都是从微处入手,俗称做大众生意。
唐朝长安的首富罗会是做什么生意的?是掏大粪的,整个长安的厕所,都是他家的。
厕所协会会长。
吃喝拉撒,人家占两样。
你没法让整个长安人都跟你一家酒店里吃喝,但是人家罗会承包了全长安的拉撒。
真正把马云这句话贯彻落实的是谁?
是黄峥。
他的理念就是带着最聪明的一群学霸,去研究最普通的人,去占领下沉市场。
那么同样,做商人要不要懂庙堂?
当然要。
一个商人,不要搅合政治,但是不能不懂政治,尤其在我们这里。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官还是商,都要三者皆通,要同时了解村头,街头,庙堂。
你说我不愿意了解这三者,可以呀。
那你就是单纯的消费者嘛,你就是大爷,你就是顾客,你就是上帝。
今天来听这个话题的,并不是要学如何做上帝,他们是来学习如何伺候上帝。
上帝不用学的,你掏钱就可以做,随时可以,很简单。
伺候上帝很难,伺候上帝要构建信息不对称,俗称上帝不知道的,你都要知道,否则你咋伺候他?
伺候上帝的过程就像和珅伺候乾隆,和珅连写字都模仿乾隆,就是要全身心的沉浸其中,琢磨乾隆到底在想什么,把他彻底吃透,预判他的预判。
为啥别人不知道还要多久,你知道呢?
就这点事儿,预判他的预判。无非和珅只要伺候一个,你要同时伺候三个。
这个世界就是村头,街头,庙堂三者联动。如果你视野再广阔一些,翻一倍,东西方各自的村头,街头,庙堂,六者构建大联动。
你要做什么生意,你就沿着与自己生意的关联性,在这六者之间寻找与自己相关的那部分。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做国际市场交易,那我关注的实际上是这六者和我相关的那部分,你去找个做官的来解读,他看点又不一样了。
但甭管你看见鼻子我看见腿,这六只大象就杵在那里,不离不弃。
你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里的六只大象的理解越到位,相对于其他人,你就处于信息高地。
有些人总是在不正确的时间,站在不正确的井口傻等,好像守株待兔的那个人,饿死了。
有些人总是能够在正确的时间,站在正确的井口,过一会儿就出水了。
这哪里是什么等待与希望,这分明是信息不对称。
那么信息不对称的根源是什么?
有人说信息不对称的根源是爹,是干爹,是资源,是权力,是…
你说得没错,那我问你,爹的根源又是什么?
如果爹的根源是爹的爹,那么一直往上追溯,难道是秦始皇么?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你连个姓嬴的都找不着。
所以爹只是相,不是因。
你看到了爹是因为你只会用眼睛看,耳听为虚,眼见更虚。
咱们以前曾经聊过,三维世界只不过是四维世界的投影。
你我看到的这个不叫世界,这个叫影子世界。包括你和我,只不过是影子的一部分。
我们是怎么看到,听到,嗅到,感知到这个世界的?
很简单,传感器原理,咱们身上装满了传感器,只要有投影进入我们黑洞一样的身体,转化为电信号,就会让脑子认为,什么是存在的。
也就是说,只要技术够发达,明明不存在的东西,给你的大脑相应的电信号,你一样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嗅到,可以感知到。
《三体》里面开了一个脑洞,三体星人把智子二维展开,包裹地球,相当于给人类世界集体带上了一个VR眼镜。
其实你站在四维世界的视角,我们整个三维宇宙,都是戴着VR眼镜的,只不过这个叫大VR。
上次我聊过小VR,人类当中的一群人,给其他人,从出生起,就戴上了小VR眼镜。
大VR嵌套小VR,层层叠叠,这是什么?
这就是金刚经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当你能够摆脱了这层层叠叠的VR眼镜带给你的虚妄,你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本质是什么?
本质是事物之间的形成因素,咱们小时候学习,老师管这个叫条件,条件变量。
佛经里叫因果。
我们都知道,佛陀号称在菩提树下悟道了,他悟的道叫做菩提。
那什么是菩提?
佛陀自己解释过,就四个字:缘起性空。
用我的语言来给你解释性空,就是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这个世界只是影子世界,是四维世界的三维投影。
那你看到的这一切,你感受到的这一切,你经历的这一切,是什么呢?
是缘起。
缘分起来了。
缘分起来了,温度上升了,水变成了水蒸气,天气冷了,温度下降了,水蒸气回归为水。
恐龙就是这么产生的,恐龙就是这么消失的,人类也是这么产生的,人类也会这么消失。
人类尚且如此,何况你我,这就是生老病死。
没有你我,因为性空,咱们的诞生,不过一段缘,就像你我今日在这里稍作交流,亦不过是一段缘。
他日你我都化尘土,那就是缘尽了。
看了这一段不要走神,咱们今天不是哲学课,我在给你讲述的也不是佛经,是信息不对称的根源。
你看到了爹,你只看到了性空,你被因果里的果,迷惑了。
那个果上面还有因,性空是假的,缘起是真的。
我们要找那个缘起,我们要找那个因。
在金融的世界里找这个,你就离不开前文讲的那六头大象。
东西方各自的村头,街头,庙堂。
咱们来看具体的例子,你觉得中美竞争的本质是什么?
是他们狼子野心?还是他们容不得被人超越?
这些是什么?这些是性空,但不是缘起。
美国并不是觉得你今天太牛了就要搞你,正如二十多年前,美国拉我们入场,塞给我们一张全球化的车票,也不是因为看我们不够发达。
那些都是性空,那些不是缘起,他做他的决策,一定有他的原因。
他什么原因呢?
很简单,老龄化。
任何一个经济体,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必然面临的问题,就是老龄化。
非洲不面对,印度不面对,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活不到足够老,那是因为他们的经济不发达,他们的医疗水平太差。
换句话说,你只要能活到足够老,你就必然要面对变老之后的变化。
美国变老了之后要解决什么问题?
很简单,要寻找新兴市场。
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你想一想,你会花钱,花重金,聘请名师,给你孩子报一堆的补习班。
那你为什么不花一堆的钱,给你爹也报一堆的老年大学补习班呢?
为什么?回答我到底为什么?
难道是因为你孝顺,不愿意让你爹996的去补课?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你觉得你的孩子有投资价值,而你爹,没有。
记住这句话,就这么简单,这就是内在因果。
资本家投一个市场的时候,他们掏出去的钱,叫做短端,他们指望未来几十年后的那个回报,叫做长端。
这句话我讲过,长端大于短端,资本家就会加杠杆也要投。
你加杠杆背房贷也要给你儿子买婚房,那是因为你儿子足够年轻,他未来长着呢,你对他的长端预期非常高,你觉得他能够hold住当期的一切投资,哪怕是加了杠杆,透支了未来之后的。
你为啥不加杠杆给你80岁的老爹也买套婚房呢?
因为你很清楚,20年后,他老人家没有长端回报了。
你清楚的事情,银行家比你更清楚。
我们很多人习惯性的嘲笑美国破烂不堪的基建,美国的铁路,美国的地铁,美国的市中心,到处老化的,修建于百年前的管道与建筑。
但是很少有人去想,为什么?为什么这么破?
其实道理很简单,你去看老人的家,大都是陈旧的,反过来看新婚夫妇的家,那是刚装修好的。
老人不愿意在这上面花钱,未必是他没钱,而是他觉得没有投资的必要。
他老了,整得跟洞房似的,难道是要焕发第二春,娶广场舞老太太么?
所以我们观察老人会怎么做呢?
老人难道因为自己老了就不爱钱了?不会的,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模式。
巴菲特的确几十年如一日地住在奥马哈的老房子里,那是因为他老了,他不打算娶新媳妇了,但这不意味着他不以投资其他市场的方式来继续操控财富。
我讲的这一切,就是几十年前的美国,他们在思考的事情。
从来没有说你比我弱,我就要帮你,没有这种道理。
你能够找到现在这份工作并不是你比你老板弱,也不是你比你老板穷。
他之所以要雇你,一定是因为雇你,是他当下不二的选择。
美国把制造业迁往日韩的过程,正如更早的阶段,欧洲把制造业迁往美国的过程。
同样,过去的几十年中,美日韩把制造业迁往内地的过程,正如此前种种。
这就是因果。
老板雇你,本质上是一种因果,不是一种慈善。
某一天他不雇你了,无非缘起缘灭。不见得是他对你有什么意见,而是缘本身,已经发生了改变。
任何时候,资本市场追逐新兴市场的过程就如同我前面那个比方,年轻人买新房,入洞房。
老人,他也是这么做的。你爹花钱给你装修新房,没有给你爷爷装修,这个本质原因不是不孝顺,而是你比你爷爷,有未来。
你爹觉得钱花在你身上叫投资,花在你爷爷身上,就没了。更重要的是,连你爷爷,其实也是这么想的。
整个资本市场,都是这么想的。
你回顾20多年前,美国人,日本人来投资的时候,他们怎么说的?
婚房是给你住的,但是股权,是谁的?还他们出资方的。
我这里婚房是打比方,就是你看到的一家家企业。
产品线可以放在你这里,工厂可以放在你这里,但是他们希望拥有股权,拥有品牌。
老年人和年轻人做生意,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我知道你比我有未来,可是我要控制你的未来,这就叫投资。
当二十多年过去,我们与昔日投资我们的老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本质性的矛盾?
是谁要当带头大哥的问题么?
不,是我们也老了。
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从来不是武媚娘有野心,也不是武媚娘与李治的感情淡了,而是武媚娘总会老,她需要新的生态位,明白么?
30岁的武媚娘和60岁的武则天是同一个人,又不是同一个人。
30岁的武媚娘的生态位,60岁的武则天是坐不上去的。
就像在职场上,你40岁了,还能和20岁的小年轻一样比谁加班时间长,谁工资奖金低么?
当武媚娘老了,她实际上有且仅有一个选择,就是进入元老院,和那些昔日投资年轻时的自己的元老们一样,成为投资人集体当中的一员。
可掌控的资源是有限的,可供投资的新兴市场也是有限的,那么新元老与旧元老之间,必然有摩擦。
这就是中美长期竞争的根源。
哪怕武则天与李治这两口子,舌头牙齿还有打架的时候呢,何况东西方两种文明。
我们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很反感对外投资。
我完全能够理解,这个本质原因不是进入元老院,对外投资,投更新兴市场的这条路有什么问题。
而是内部实际上分成两种利益诉求的人。
我们去看几十年前的日本,他比我们更早的承接了来自美国的制造业,他也比我们更早的进入了发达,同样,更早的面对了老龄化,以及更早的开始对外投资。
几十年前,老龄化的日本已经开始投资我们。
他们为什么不投自己呢?因为已经投过了。
相比于美国,日本的基建非常新,70年代,我们那位坐在日本的新干线上感慨万千,心想,啥时候我们有这么快的火车就好了。
今天,我们的高铁,冠绝全球。
这个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后发,就是我前面说的,你去看年轻人的洞房,总是比老头的旧宅要新。
日本不是不想投自己,而是人老了,要那么快干嘛?
他自己没有回报呀,他一个80岁的老头读了老年大学,sotamawhat?
所以30年前,这个隔壁邻居老头就盯上了我们,要不,我出钱,你出未来,分我一些红利?
当年,你要知道当年日本内部也是分成两部分的。
一部分人不愿意,谁不愿意?日本的年轻人不愿意。
因为当我们提到一个国家的时候,往往是用一个词儿来带过,比如老龄化的欧洲,老龄化的日本。
但是实际上,老龄化的日本内部分成了两部分,有钱的日本老人,与没钱的日本年轻人。
有钱的日本老人,他追求的是自己资产的增值保值,我总是要投新兴市场呀,新兴市场有未来。
而日本年轻人,你的占比不够呀,你不够多呀,你让日本的老人感觉不到未来呀,那人家当然去投隔壁邻居,投我们来了。
所以今天是同样的,随着老龄化,随着发达,随着生育率的下降,我们的钱也不是均匀分布的。
你同样可以看到有钱的是老人,没钱的,是年轻人,或者说,有负债的,是年轻人。
年轻人生育率不够高,那你说老人要不要向外投资呢?
我知道一部分年轻的读者会问,既然年轻人收入不够高,为什么老人一定要向外投资?他们不能把年轻人变富,比如每人每年发20万,让他们有钱生更多孩子,从而提振生育率呢?
这不也是一条路?
答案很正确,可是我问你,为什么你都能看到的路,昔日的欧洲,后来的美国,再后来的日本,都没有这么走呢?
因为这里面有个很简单的问题,性价比。
我问你,我们国家的男女比例失衡,尤其在农村地区,娶媳妇是很难的,女方动辄要求彩礼50万,甚至100万。
有意思的是,这些农村男性,为什么在超过一定阈值之后,就转而投向越南新娘,乌克兰新娘了?
为什么?
因为只要5万块嘛。
看到了么?事情没有那么复杂,迷惑你的是一堆相,那一堆虚妄背后的因果,是非常简单的。
有钱人也是人呀,人性是相通的。
他老了就不乐意装修自己的房子,他去装修年轻人的房子实际上是为了参股,为了自己的财富的升值保值,而具体到装谁的不装谁的,本质上和大妈在菜市场里讨价还价没啥区别,无非求个性价比。
到现在为止,我在讲什么?
我一直都在讲两头大象,东方的街头,与西方的街头。
俗称东方的街头,西方的街头,都是街头,东方的商人,西方的商人,都是商人。
商人是最接近的,所以我放在一起了。
可是东西方完全一样么?
不完全一样。哪里不一样?村头不一样,庙堂也不一样。
我们观察美国市场,这个美国的有钱人老了之后,会怎样?
会消费转型。
那么中国的这一批有钱人老了之后,其实我们现在正在面对,第一批富一代正在老去。
他们,也会像美国有钱人一样消费转型么?
答案是不确定。
不是人性的部分不确定,而是比例的部分不确定。
人性都是相通的,人年轻的时候热衷购买豪宅豪车,热衷吃喝玩乐,人老了之后,所关注的,往往都是健康话题。
顶多说这个侧重不同,也许人家喝红酒,我们喝酱香,人家关注生命科学,关注各种小药片,我们关注各种养生话题,各种来自于海拔多少米的小虫子,或者长了几千年的奇特萝卜。
那只是文化差异,核心没有区别,无非幻想长生。
哪个君主年轻时都是开疆拓土,老了都是还想再借五百年,这件事无外乎人性。
可是我们要注意,比例是多少?
美国的富人到底把多少钱用于此类消费,而中国的富人到底把多少钱用于此类消费。
这个比例很重要的。
有一种说法,美国很长一段时间内消费不振是因为钱都在美国的富老头手里,美国的年轻人没钱,美国的富二代们也没钱。
富二代要等着爹走,爹不走,自己继承不了财产,怎么消费呢?
于是这段时间内,是美联储,用美国的资产负债表的扩张,用直接按人头发福利的方式发给到每个人钱,以此来拉动消费维持了这么多年。
一场疫情,美国的老头们走了不少,在这件事上,富老头的命运比穷老头强不了多少。
很多美国的富二代们在疫情后,得以接手大笔遗产,从而使得美国的富豪整体年轻化,这些人,扛起了消费的大旗。
反观国内,因为保护得太好,富老头走得太少,反而影响了富二代们财富的继承。
而富老头们由于年龄的问题,缺乏消费欲望,进而影响了消费,尤其是起到领军作用的高端消费的展开。
俗称吃牛肉的人不大口吃,伺候吃牛肉的人,怎么吃得起猪肉,伺候吃猪肉的人,怎么吃得起鸡肉?
上面这种说法对不对?
答案就在比例。
中国的富老头,他们的个人消费与资产的占比,和美国的富老头,他们的个人消费与资产的占比,是一样的么?
你注意,我强调的是个人。富老头的儿子的消费,在这里不计入富老头本人的名下。
答案当然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差异。
天底下的父母,都是爱儿女的,所谓美国年轻人长到18岁,被爸妈赶出家门,完全靠自己打零工背贷款读大学,买房娶媳妇,这是一种说法,不是全部。
大部分有钱的美国家庭,都是资助子女的。
只不过,西方人与东方人在家庭这个概念上,不太一样。
就好比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在形成初期,这个家庭就不太一样。
东方的家庭,更接近于家族,俗称什么什么第七代,什么什么第八代,在西方,只有大贵族家庭,类似国王,公爵伯爵才是这样。
中国的家庭,父子之间会不由自主地看成一个整体,没有严格我的,你的。
并不是说钱是我的,等我死了之后,你从我这里继承遗产,不是这样。
它更接近于你是武当山第八代掌门,我是武当山第七代掌门,你说武当山到底是谁的?
是祖宗的。
何所谓祖宗?其实祖宗是你我共有的。
中国人很有意思的,他哪怕是创一代,他哪怕是武当山第一代掌门人,他也是这么看问题的。
就像刘邦明明是个小吏,朱元璋明明是个乞丐,他们会追封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祖宗。
你明明是富一代,你哪儿来的祖宗?或者说,你的祖宗和你的财富有半毛钱关系么?
有,在东方文化里就有,因为我们脱胎于农耕文明。
农耕文明的父子传承本质上对应的不是西方的遗产继承制度,对应的是西方的契约制度。
农耕文明因为长时间商业被压制,重农抑商,没有进化出契约,取而代之的,就是父子。
所谓你爹的就是你的,如果有很多儿子,那就区分嫡庶长幼。这是什么?
这实际上就是数字货币的原理,大家都默认这套共识,于是每个人的财产基于此,得到保障。
包括创一代,刘邦朱元璋也得这么做,他也得追封自己的老爹,意思是说,看,我爹也是君主哦。
其实他爹就是个老农民。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共识体系下,个人消费实际上被极大地抑制了,我是指富老头本人的个人消费。
大家消费的理由是什么?实际上是武当山需要什么。
能理解我这意思么?
一个武当山第七代掌门人如果想要扩建一下自己的居所,他得找个理由,武当山需要整体扩建,于是顺带扩建了自己的居所。
这一点在豪华游艇,在私人飞机业务领域里体现得最清晰。
那个西方富豪直接告诉你,我要。
反过来那个东方富豪的说法是,因公司业务需要,购入私人飞机,因公司招待需要,购入豪华游艇。哪怕公司就是家族企业,他也会这么刻意强调。
你理解了这一点差别,你去看美国富老头,寿命对消费有没有影响?有,而且很大。
那个富老头如果80多岁了,他可能就不愿意再购入豪华游艇,因为他行走困难。
可如果他因为新冠提前见上帝了,他那个50多岁的儿子,接手遗产后,第一件事可能就是购入豪华游艇,装了这么多年乖儿子,就不能享受享受?
同样这件事,放在东方文化圈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东方人,尤其是东方男人,很少会说,我要什么。
甚至连相当一部分东方的女人,在结婚后,都学会了这套表达方式,俗称打着为全家的旗号。
我想去旅游不会说我想,会说要不要带孩子去旅游一趟?
其实旅游地的选项,是自己递送给孩子的,ABCD,无论他选哪个,都是自己想去的。
ABCD之外的?对不起,根本不会出现在选择名单上。
这一点,跟古代的大学士没有区别,他们推荐人才也是这么个玩法,君主无论选谁,实际上选的都是自己的门生故吏。
同样,连君主本人也深谙此道。
他们想要什么,不会说自己要,而会暗示御史言官察言观色,替自己上书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然后自己批准通过。
整个东方文化,几千年来,一直都是这么个表达方式,一直。
所以几乎没有个人消费,除了年轻的女人,恋爱期间的女人。俗称你不给我买包,买首饰,买房,买车,就是不爱我。
我们不是没有个人消费,我们只是把个人消费都隐藏在为了什么这句话之下。
哪怕小到一个家庭,丈夫会说我买辆新车是为了家庭的体面,妻子会说我买个包是为了不让人议论丈夫没本事赚钱。
在这样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下,你觉得同一个家庭内部,那个明确的财产归属权还重要么?
其实把话说穿了,钱在谁名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找到由头来花。
贾宝玉在怡红院里抱怨,虽名下有钱,实不由我等做主。
谁在做主?王熙凤。
王熙凤只是个媳妇,钱其实不是她的,但她比宝玉这个正经的财富所有人,权限大得多。
王熙凤是个媳妇,李纨也是媳妇,此媳妇和彼媳妇真正的差别,在于人,在于你会不会找由头。
你真要是懂得了这套东方游戏,太监王振也是可以撺掇50万大军打出土木堡之战的。
王振可没有财产,王振本人都是财产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想一想看,富豪的平均年龄与富豪群体的个人消费,在东方这个文化圈里,有这个话题存在么?
其实是没有的。
有人讲,东方人没有消费,东方人只有投资。
这句话不对的。
确切地说,是我们根本弄不清东方人的个人消费比例,大家做什么都在找借口,都打着别的旗号,甚至连单纯的好色都说成是为了祖宗开枝散叶。
那我们只好把一切都归于投资。
俗称既然你那么多借口,我只能选择相信,甭管你信不信,我都信了。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你装修新房,你举办婚礼,你换车,这不是投资。但是没法子,谁要你总找那么多理由。
而且,东方人家庭财产的归属,是一笔糊涂账。
美国老爹给儿子几万美金,那个儿子去存的时候,不申报,有银行敢受理么?
中国老爹掏几百万给儿子买房,谁会管你钱哪儿来的?
不是我们没有个人消费,而是在财产是笔糊涂账的前提下,你怎么界定个人消费?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仔细对比下国内富老头的资产规模以及高端消费市场,你会发现,是不匹配的。
前几天的数据,新鲜热辣,国内千分之三的人是有钱人,人均资产四千多万,百分之七的人是中产,人均资产一百来万,剩下大多数,人均资产只有小几万块。
你注意,是人均,不是家庭均。
如果你家三口人,人均四千多万,那么你家资产一个多小目标了。
当然,这里面包含了那些把整体基数拉高的家庭资产数千亿数百亿的那帮富豪。
所以大概齐,家庭资产几千万的,在国内,就是有钱人。这个比例占了千分之三。
这些家庭的主要高端消费在哪里?
你注意,我指的是严格意义上的消费,不是房产投资。
其实是缺乏的,因为国内很多东西是被禁止的。
美国的有钱人能够玩的东西,要比国内的有钱人,多得多。
这句话意味深长。
这表明国内虽然没有美国那种需要等到富老头挂了,较年轻的富二代接手遗产之后才能进行的高端消费约束。
但是,我们的这个高端消费市场,本身是受限制的,是阉割过的。
也就是说,吃牛肉传导到吃猪肉传导到吃鸡肉这条链路,从来都没有打通过。
在过去很多年里,我们中产赚钱不是靠伺候国内富老头,而是靠伺候海外的风投,而我们底层赚钱也不全是靠伺候国内中产,而是靠伺候海外需求。
所以我年初的时候就提醒读者两件事。
1、要不要放开高端消费市场,是一个问题。
2、要不要构建国内的风投市场,是另一个问题。
前者随着别墅类住宅的吹风,似乎看到了苗头,后者近期正在讨论。
对美国这个市场来说,它的预判非常简单。
街头是一样的,中国的商人,美国的商人,哪里的商人,啥时候的商人,都是一样的。
商人的行为非常好判断,俗称哪里有需求,就往哪里走。
当美国的商人,日本的商人发现自己整体上年轻人不多了,怎么办,资金就往外投。
当然,美国比日本有优势,这个优势体现在他通过移民,来相当一部分补充自己的本土年轻人,补充自己的消费。
但坏处也是明显的,种族问题,内部争端问题,这一点,日本比美国,安耽多了。
可是日本也有日本的问题,你是没有什么种族矛盾,但是,自己的出生率不够,年轻人不够,或者说,老龄化的程度比美国更重。
美国比日本,整体上要年轻十岁左右。
不过这里你要注意,我们的人口年龄中位数,已经超过美国了,说白了,我们比他还老一点。
这就是为啥我前文跟你说,要进那个国际投资元老院俱乐部,是我们必然的追求。
岁数摆着呢。
回到我们的话题,美国的街头行为是明摆着的,村头行为也是明摆着的,美国的庙堂行为,也就是美联储的行为,同样是明摆着的。
他们有且仅有一个选项。
那就是当美国的商人们秉持街头思路投资新兴市场的时候,他们扩表,增加自己的负债,直接发钱给到村头,让美国没钱的那些穷年轻人,去消费,从而维持美国全球主要消费市场的地位。
那么请问,钱哪儿来的?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问这些商人们要。
无论是懂王在2016年第一次登上舞台,还是美联储后面的各种操作,他们的诉求都只有一个。
什么美国回归制造业,什么美国重新怎么样,都是借口,那都是相。
真正的因果只有一个,就是要让这个游戏有进有出。
要么美国的商人雇佣本土的员工,直接发钱,要么美国的商人把税金交给美国政府,支撑他们的扩表行为,让他们给美国本土的穷年轻人继续发钱。
你总得有一个,不然钱只出不进,这个游戏持续不了。
因为美国真的是市场占据主体,虽然美国自己手头也有一些公司,但是整体上,是依赖于这些商人的。
俗称美国的庙堂更多的是通过操控,就像周天子,他是通过发布命令的方式,指望诸侯帮自己打人,他自己手头的直系部队,是很少的。
这一点,东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可不是娇滴滴的周天子,我们有的是直系兵马。
我们有大量的直属企业,美国的土地,矿产,各种资源都是私人的,我们不是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读者让我分析国内经济的时候,我都不会去套用美国那套东西。
因为不一样呀,真的不一样。
就比如你要不要放开高端消费市场,要,或者不要,就是两个方向了。
所以我以前开过玩笑,读者问我理解美国的街头,村头,庙堂,看什么?
我说看每个月初,非农数据的那个晚上,美联储的讲话,因为他们的讲话实际上是被讲。
他要说什么,是他的村头与街头博弈后的结果。市场实际上已经大部分猜到他要出什么牌了,然后去听听看,是否如预测。
但我们不是这样的,我开过一个玩笑,我说咱们不是看数据,咱们是看眼色的。
因为我们有着庞大的直系企业,直系资源,一旦眼色变了,作为国内商人的我们,是跟风而动的。
我们这些商人其实都是小船,我们在盯着大船,大船往哪儿指,我们往哪儿冲。
因为大船自身就是庞大的战力,我们这些小船是跟着做配套的。
这不是我们听话,而是打仗的时候,你不跟着主力走,你难道要落单么?
美国没有这样的主力,他们绝大多数兵马,都在私企手里。所以美联储为什么把管理预期的手艺玩到炉火纯青?那是因为他必须。
否则美联储怎么操控呢?毕竟没有直系兵马,都是私企的兵,你不通过操控预期的方式,还有什么方式能带队伍?
你看到了?
这个世界始终是人的世界,好比那个笑话,你拿不下项目没关系,拿下人就什么都拿下了。
东西方各自的村头,街头,庙堂,这六类就是构成这个世界的人的画像,你要解读数据,首先是谁的数据?
人的数据。
人怎么分大类,每个大类的诉求是什么,每个大类的特性是什么,对这个的了解,一定是在数据之前。
就好比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男人的消费一骑绝尘,被各大媒体拿来报道,据说大幅度增加,甚至都超过了狗。
以前消费排名是少女>少妇>孩子>老人>狗>男人,显然男人终于超过了狗。
到底是男人又行了,还是狗不行了,各大消费分析专家展开紧锣密鼓的分析。
看了今天的文章,你还觉得这重要么?
这不重要。
因为你已经理解了东方人的消费实际上是打着什么什么的名义。
女人的很多消费实际上是男人为了追女人而买单。
当整个社会的结婚率下降,谈恋爱率都在下降的时候,我们就要预见到,那些所谓女性的消费,会下降。
谁在养狗?女人在养狗。
女人为什么养狗?因为有男人愿意为她们花钱,于是她们的钱,拿来养狗。
当这部分男人跑去偿还居民端的资产负债表落下的亏空时,一部分女性会怎么样?会放弃养狗。
于是把男性的刚性消费凸显了出来,显得他们好像超过了狗。
实际上中国男性的消费根本就不低,如果你把炒股也算上去,你会发现男人排名第一,还在少女之前。
因为男股民的数量远大于女股民。
男人最大的消费没有被统计进来,显得好像他们都是任劳任怨,只知道挣钱不知道花。
当然我知道男同胞会说自己很委屈,因为炒股也是为了家庭更好。
其实女同胞也是一样的,她们同样会把消费行为解释成为了一家老小。
这就是东方文化,连你们公司组织个年会,找个地方度假不还是要解释成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么?
在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下,如果你不懂东方人,不懂东方的村头,街头,庙堂,哪怕数据给到你,你也看不明白。
双十一数据有没有增长?有呀。
各大平台都表示,访问量比去年,大幅度增长。
很有意思对吧?
增长了么?增长了,什么增长了?访问量……
很多读者问过我,对房地产的看法的核心依据是什么?
就这个呀。
我什么都可能看走眼,因为数据是会变的,可是人性太难变了,唯独人性很难看走眼。
中国家庭的决策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炒股可以成为男性实际上最大的消费?
这就是我前文告诉你的,实际上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一切都是围绕“我要更好”这个诉求展开的。
一套房子如果没有保值潜力,它有一千个好,都是很难卖得动的。
一套房子啥都好,简直就是天仙下凡,可以满足你的家庭的全部需求,我们不说住进去会飞,至少住进去飘飘欲仙。唯一的缺点是不能保值。
另一套房子啥都不好,住进去全家都难受,只剩一个优点是保值增值。
你去看,前者绝对卖不过后者,绝对。
因为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这个决策本身行不通。
买房的钱不是你一个人出的,是你父母,你老婆的父母,三个家庭共同的决策。
你爽了,你父母爽么?你老婆的父母爽么?大家都不同意,你一个人同意有什么用呢?
古代地主家的少爷爱上青楼女子,真爱又有什么用呢?不还是棒打鸳鸯?
所以一年来,很多读者问过我,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一定是好房子么?
不一定。
不仅不一定,而且不重要。
为什么不重要?
因为我把中国家庭的决策机制看透了,我把人性看透了。
谁告诉你名校就是好学校?谁告诉你名校在育人方面就一定有优势?
可有几个家庭对名校不趋之若鹜呢?
为了考名校,哪怕扭曲孩子的性格,有多少家庭是在所不惜的呢?
你好好想想这件事,大家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真的一致么?大家要的,真的是教育本身么?
那房子也是同样的道理呀。
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和名校是一个道理,价格不由价值决定,价格由预期价值决定。
绝大部分中国家庭想要的是保值,并不是住得爽。
就好比在真实的婚姻数据中,你会发现最经不起考验的,恰恰是爱情。
人这东西,越是强调什么,越是缺什么。越是千年不止的传颂爱情,越是说明,数千年来,人们第一个放弃的,就是爱情。
同样,当我们换一个战场,我们去看国际市场的时候,你就要彻彻底底放下你那颗来自东方的脑袋。
不然你铁定误判,美国人根本就不是这样一个决策机制。
美国两口子买房子,他们的父母,他们的丈母娘也有影响力,但是那个影响力级数比之东方,至少降低一个数量级。
你顶着那颗东方房产巴菲特的脑袋去美国买房,纯属瞎投,同样,你以一个美国人的眼光来国内买房,一样是瞎投。
东西方除了街头,也就是商人极其相似,其余都截然不同。
商人当然相似,因为商人是一种工具人。商人就没有想法,商人以满足客户的想法为自己的想法。
商人是为了挣钱的,怎么挣钱怎么做,你要咋做就咋做。
而东西方的村头文化深受各自农耕与海洋文明的影响。
种地的讲究个传承,无论那个皮儿怎么换,无论手里的锄头是否变成了键盘,他那个决策背后的人性没有变。
渔猎的消费就个性化多了,出海远洋,到底要买朗姆酒还是葡萄酒,不可能也不需要再打着为了什么的旗号。
他就算想要咨询他爹,想要征求村头张大娘李大妈的意见,在茫茫大海之上,也无从问起。
同样,那个手里面并没有几个亲兵的美联储,和国内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要带着东方的脑袋去看美联储讲话,否则,你就被绕进去了。
俗称他本没有亲兵,你被绕进去,你就是他的亲兵。
我们成天听美联储讲话,并不是拿那个讲话当真理,而是想要通过人家的讲话了解到别人要怎么管理我们的预期。
俗称我知道你要忽悠我,我就是想知道你到底要咋个忽悠我。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活在一个地球上,因为大家的钱看着在各自口袋,实际上是连通的。
别人拿走你的钱,并不需要真的打开你的口袋,每个人的口袋底下都有一个小洞,全世界所有人的口袋实际是连通的。
你把眼睛蒙起来,把耳朵堵起来,把钱包关起来,别人一样可以拿走你的钱,这就是为啥全世界的投资人都清楚美联储在忽悠,但还是不得不静静聆听这种忽悠。
因为都想解读到更多的信息,构建对他人的信息不对称,让自己处于信息优势,这是唯一保全财富的办法。
增值和保值本质上是一回事,啥叫保值?
狗的消费下降了,男人的还没,于是显得上升了,这就叫保值。
最后的最后,咱们来专门聊美联储的话题,关于加息。
这件事的全程我是给过预测的,一整年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猜错。
我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你,那么我有理由维持年初的判断不变。
年初的时候,几乎全部自媒体在预测美联储降息,迅速降息,配合国内的放开,我们会迎来报复性消费,V字型反弹如何如何。
就那个时间点的时候,我泼了一盆冷水,我说美联储将维持利息高位很长一段时间。
接下来一直到年中,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强调一次这句话,以便我们的读者保持判断。
我讲的很清楚,维持,高位,很长一段时间。
这句话就是告诉你,不会一直加息,没完没了加息,那是不可能的。
真要是那么做,也就不存在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说法。
美联储如果一直加息,无论美股还是美房,都扛不住的。
美房就在顶部区间,筑顶迹象明显,美股去年就开始进入顶部区间了,相关的指标相关的数据,我都长篇大论分析过。
美联储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规模的亲兵,而且也不可能说直接把某个市场冷冻起来,暂停交易什么的。
所以如果美联储一直加息,那么就会出现倒V字型,加加加之后,就只能是减减减。
加得越快,减得越快。
所以我年初告诉你,维持高位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说,他加到一定区间,就不加了。
然后会减么?也不会减。
美联储想要的并不是倒V字,而是横着,让美股也好,美房也罢,横在高位,在顶部区间待得越久越好,筑顶时间越长越好,这是他们的算盘。
他们想要的就是这种平衡的艺术。
我在今天文中讲过一个很朴素的道理,站在街头商人们的角度,钱是追求回报率的。
哪里的回报率高,投哪里,尤其当本国已经老龄化的时候。
这就是昔日美国投资日本,后来美国日本一起投资我们的判断依据。
我老了,我有钱,你穷,你还年轻,我把钱放在你身上,希望能分享你的年轻红利。
从懂王到睡王,一直希望资本回流,怎么才能?
老爷怎么才能回大太太的房间睡觉,而不是去二姨太三姨太们的房间呢?回答我。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风投市场偃旗息鼓。
长端回报率大于短端的时候,商人们是不可能不投的,因为长端回报率减去短端资金成本,就是企业估值呀,就是市盈率呀。
市盈率这么高,未来这么贵,我不投我傻么?
美国这个年老色衰的本土市场,根本就不可能被资本青睐呀。
没有比新兴市场更香的。
如果要逆转这一切,指望懂王,睡王的那些花拳绣腿是没用的,所以美联储出马了。
它想要干的事情就是维持长短倒挂。
如果长端回报率低于短端资金成本,如果我告诉你远期收益还不如当下,谁会投?
这是妥妥的七伤拳,美联储的用意再简单不过。
我跑不过你,我就让时间停下来,节奏慢下来。
我别前进了,你也别,咱俩都慢动作,这样你想追上我,也就会放缓了。
大太太知道自己年老色衰,无论如何争不过姨太太,于是手起刀落,把老爷给宫了。
至于老爷会不会一发狠练习葵花宝典,最后对大太太,姨太太都不利,这一点,大太太显然已经顾不上了。
所以我打年初起,就给了读者们这个判断。
美联储能不能做成我不晓得,但是它要干嘛,是明牌。
他就是不想加杠杆了,因为拼速度他拼不过你,拼远端预期他也拼不过你,于是他想把杠杆停了。
大家都不加杠杆的情况下,他的本金毕竟比你大,那么理论上讲,优势在他。
但这只是理论上,常凯申当年也说过优势在他。
如果你打年初时就真的能听进去我说的话,那么到今天,没有必要被那些花拳绣腿的迷踪拳干扰视线。
无论他一会儿说自己要继续加息,还是说自己要暂停加息。
你之所以会被干扰,说到底还是你不清楚别人要干嘛。
你不知道人家要攻什么地方,你才会中那些虚晃一招。
还能记起来我文章开头加粗的那句话么?
人在不知道需要等多久的时候,等待的折磨感是最强的。
你绝大多数的焦虑,折磨,误判,说到底都是因为你不知道,不知道别人在干嘛,也就不知道自己该干嘛。
拿着剧本的人生和不拿剧本的人生,难度当然是不一样的。
咱们今天站在年底,对年初做一个回顾。
你觉得我有预测能力么?我没有。
我只不过看明白中国人就那样子,美国人就那回事,我只不过一开始就知道东西方各自的村头,街头,庙堂,到底想要啥。
你也能知道的,这没啥神秘。
无非你不愿意知道,你在不愿意了解人的前提下,却要能够解读人类的行为,你觉得可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