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了?23/7/14

时间:23-7-14

我们这批人,真活的像对暗号一样,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哦,原来自己人,自己人,进来进来。

进来关起门说悄悄话。

进来后还要继续对对子,地镇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峡水万年流。

你门前插几柱香?

插一柱的是问黄金的,插两柱的是问石油的,插三柱的是问货币的,插四柱的是问房产的,插五柱的是问就业的,插六柱的是问贸易的,插七柱的是问汇率的,插八柱的......

啥,八柱香你都敢插?轰出去轰出去,此人必是黑粉的卧底,前来踢馆的......

我也不想这样,但原因你们都知道。

人靠啥挣钱?信息不对称。

只有你知道别人不知道,你先知道别人后知道,你才可能挣钱。

但是解读政策,尤其密集的解读全系列政策,是个高危动作,全文一万七千字,打开先截图,且看且珍惜。

常有人说,我不讲经济的道,只讲经济的术,今天我花一点篇幅把道给你补全了。

咱们今天分三个章节,第一章节道术本源;第二章节国内市场;第三章节国际市场。

第一章节打哪儿说起呢?从一个读者的提问说起。

咱们有个老读者,所有的付费文章都读过,而且从2018年起,就每篇原创都不落,他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他说,我觉得你这人吧,说的话总是那么一针见血,我左思右想不明白的,你一句话就揭底了。

与此同时,你的方法论还特别管用,很多事儿走了许多弯路,最后还真的只能用你讲的那些办法才行得通。

但是,我就不知道为什么,看见你就来气,有种说不出的讨厌。

你越是每言必中,我越是心生厌恶,这种情绪打哪儿来的?

与此同时,这位老读者也时常关注马斯克这种全球首富的动态,尽管他觉得马斯克成天云里雾里,哪儿哪儿不挨着,马斯克说过的任何话都对他毫无帮助,可他仍然发自内心的喜欢。

左思右想想不通,不怕得罪人,来问我。

我来解读,答案很简单,并非人家比我牛,你喜欢马斯克不是因为他成就比我大,钱比我多,不是因为这个。

他帮不到你,你也喜欢他,我帮了你很多年,你仍然讨厌我,这是很本能的反应。

换做我是你,我也是同样的情绪,假如我有情绪的话,我也会本能的喜欢他,而排斥我自己。

他所有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都是建立在增量领域的;而我教你的,也是我本人具备的所有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全都是建立在存量领域的。

这不是道术问题,这是人们天然的情绪,人类在石器时代的时候也是更希望听到部落里有个猎人新打了什么猎物,而不是听闻某人给自己多分了一块肉。

其实美国也有两种人,增量领域与存量领域,俗称打猎物与分猎物,做蛋糕与切蛋糕。

增量领域很简单,就是在不动存量蛋糕的前提下,新增一个蛋糕。

其实动存量蛋糕也是创新,不动存量蛋糕也是创新,只不过后者更受欢迎,毕竟人家是全域新增,需要动的利益很少。

动存量蛋糕的创新很容易理解,以前大家都是去实体店买东西,后来都去网店。

网络购物是一块新蛋糕,动了谁的存量蛋糕?实体店购物。

人们把原来花在A身上的钱花在了B身上,人们把原来花在A身上的时间,花在了B身上。

你站在这个角度看,新媒体也是一种蛋糕迁移,原来人们花钱看报纸,现在流量都归网络了。

利益被取代,时间被替换,这个就是动了存量蛋糕的创新。

也有不动存量蛋糕的纯粹的新增。

你回顾比尔盖茨,他做操作系统的,等于引领了个人PC的时代。

个人PC就是一块新蛋糕,此前人们玩汽车,玩打猎,没有个人电脑玩,因为微软操作系统的兴起,电脑进入家庭,人们开始有了。

这就叫不动存量蛋糕的新蛋糕。

所以盖茨自视甚高是有理由的,他曾经看不起巴菲特,表示他不过是个炒买炒卖的家伙,因为巴菲特没有创造任何增量蛋糕,连动存量蛋糕的创新也没做到过。

当然,老巴把全部财产捐给盖茨基金会之后,盖茨就改口了,表示,老巴是个好同志。

那么巴菲特也有瞧不起的人,他瞧不起那个职业生涯里年化收益率比他还要高的西蒙斯,就是和数学家陈省身齐名的美国教授,也是对冲基金创始人。

他觉得这个搞高频量化交易的家伙,根本算不上投资,他只是个贼。利用时间与价格的

毛刺在金融市场里左冲右突的江洋大盗。

高频量化交易的祖师爷也就这种江湖地位,我算个什么玩意儿?所以你本能地厌恶我,实属正常。

人们最服气的,肯定是做出一块全新蛋糕的人,其次欣赏的是那些能够转移存量蛋糕到新领域里的人。前者例如乔帮主,后者例如马老师。

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都属于创新这个大类。

而在存量的范围内,在不增加蛋糕的范围内,你的一切行为本质上都是卷。

你越勤奋,你越优秀,你越是每言必中,别人分的蛋糕就越少,说穿了就这点事儿。

这就是为啥乔帮主几乎在全世界收获的都是好评,马老师毁誉参半,西蒙斯除了占了便宜的极个别人,只剩下骂声一片。

国内没人骂他是因为不知道,不认识,人家不在你的市场里套利,否则他必然收获很多来自东方的黑粉。

我有时候强调自己是做国际市场的,并不是因为做国际市场有什么技术优越感,而是一种道德解释。

我实际上是在告诉你,我没招你,没惹你,没卷你。你亏了钱,赖不着我,咱俩不在一个市场。

我们的读者毕竟做国际市场的是极少数,彼此八竿子也打不着。

先把自己摘出来,一个人没了屁股,他说话才是公立的。

我理解你喜欢那种做纯增量蛋糕的人,有时候也只是爱之深,责之切,你希望我是,或者,你更希望你的老板是,你更希望国内其他商人是。

但怎么说呢,我们都很难是,在我,你的老板,和你之间,只怕最有可能成为马斯克的,只有你自己。

这句话,就引入了道术之争。

在你的眼里,我,包括你自己的老板,包括我们这一代商人里的多数,恐怕都只有术。

即便我认为我掌握的是道,也会被你看作术。

为什么?

理解为什么,你要看懂我们这一代人的产生。

你上来盯着橘与枳,就永远也摸不到门道,你上来就研究淮南淮北的气候,就找到了根源。

我这代人,80后,85前,出生的时候,整个社会刚刚开始摸索市场化,我小时候都是用粮票的。

所以90年代初,我上初中的时候,每天看报纸都看得很兴奋,恨不得自己能早生十年,插翅飞到深圳这种地方去。

原因很简单,因为深圳允许这样,允许那样。

深圳允许,我的老家不允许,这里面是不是有时间差?

时间差构成了什么?构成了信息不对称。

我们靠什么赚钱,靠的是创新么?不,靠的是信息不对称。

深圳允许,谁先知道?深圳人先知道,其次是身处大城市的人知道,我小时候家里每个月订20几种报纸杂志,即便不在深圳我也能知道社会在发生什么改变。

那我问你,90年代初很多小山村知道么?

不知道,因为报纸没有送过去,他们要等到偶尔有个村里的能人进了城打工,赚了钱,过年回去吹牛皮,口耳相传,慢慢地,大约要晚十年,才会逐渐知道。

这就是我小时候身处的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我们出生的时候什么都不可以做,然后逐渐地,这个可以一点,那个可以一点,逐步可以的。

逐步就意味着大量的时间差,大量的信息不对称。

于是我们的道,就被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之上,在你看来,在你们90后,00后看来,那只是个术。

正由于这个淮南淮北,我们这些橘也好,枳也罢,什么技能被点满了?

理解能力被点满了,解读能力被点满了,揣摩能力被点满了。

小动物的特长,是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它自己能决定的。

长颈鹿的脖子长,一定是因为高处才有树叶,如果树叶在低处,长颈鹿的脖子绝对不会那么长,脖子长的都吃不到饿死了。

我今年40好几了,不是说只有我一个人因为从事套利交易变成了这样,而是我发现同龄人里面的商人,投资人,包括比我大10岁,20岁的那批人,都长这样。

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那代人,包括比我更大的那些60后,70后,他们的特征都像鸭。

观察过鸭子么?

养殖户喂鸭子,一把玉米撒出去,鸭子乌泱泱地,都跑出来抢食吃。

在鸭子眼里,我先知道主人要撒玉米了,这就叫信息不对称,我先来,我吃得多,你后来,你没得吃。

什么叫创新?

一只鸭子跑去野地里找来找去,找到一只蚯蚓,找到一只不属于饲料范围的蚯蚓,这就叫创新。

但这属于野鸭子。

我们当中野鸭子有,占比不高,因为最初我们这群鸭子是被圈养的,不让觅食,后来让了,但是,是定向的。

俗称玉米撒向哪里,我们跑到哪里,我们是被引导的,并不是一群野鸭子,自由活动,360个方向随便找食。

作为年轻人,你要看懂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的前辈们。

看懂了你就会发现前辈商人们的路数都很相似,所谓商业决策三板斧。

第一是放开了什么,这个让不让咱做。

第二是鼓励什么,做这个有没有扶植,有没有奖励。

第三个是能怎么资源整合一下。

无论是最初90年代那批乡镇企业,做饲料,做砖厂,之后做服装,做外贸,做房地产。

包括后来你看到的那些互联网巨头,20多年前创业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思路,就是去国外看看人家有什么,然后回来看看我们让不让,鼓励不鼓励。

一旦说让,而且鼓励,就看怎么结合一下。把外面的技术方法与我们的市场结合起来。

你反过来看马斯克,他不是这个路数。

他是一只野鸭子,他那种人是市场倒逼出来的。他面对的实际上是风险投资市场。

美国有三张资产负债表,美国的资产负债表,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美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

这三张表影响着美联储的决议,也就影响了资本的价格,就是你以什么价钱拿到融资。

在一个市场为主体的环境里,资本价格就相当于水温,企业创新行为就相当于鱼,你看锦鲤池的温度上升,鱼就活跃,到冬天就都趴窝了。

水温低的时候,你像美联储最近利息维持在高位,风投就偃旗息鼓,创新企业纷纷减员,砍掉非必要的研发方向。

水温高的时候,资本价格低的时候,创新企业就雨后春笋,乔帮主也跑出来了,马斯克也跑出来了。

乔帮主他必须要做出一个苹果,一个大家原本的生活场景里没有的产品,他才能有一席之地。

马斯克也是一样,只是他锁定的产品方向不一样,本质一回事。

你不做这种人,那你就去做资本,就是前面讲的,玩资本价格的那批人。

无非你是谁的信徒,是索罗斯的信徒,那就是赚取信息差;

是巴菲特的信徒,那实际上是赚取借贷利息;

是西蒙斯的信徒,那就是个贼,或者说你是用来抹平资本市场平台价格时间毛刺的人,如果说的委婉点。

你反过来看我们开公司做产品的,我们并没有内部的这样一个风险投资市场,我们也并不是非得赚乔帮主那种钱。

你比如2006年的时候,我所在的第一家企业,也是个创业公司。

我的老板,包括早期的创始员工,他们都是从美国回来的,他们并不需要非得走乔帮主或者马斯克的路。

他们就是因为听闻国内允许你做这个了,而且鼓励扶植这个领域,然后他把国外现成的东西拿过来,就可以赚取这个信息不对称的钱。

你想想看这个行为,我老东家的这个行为,是不是像极了鸭子看见喂食,跑过去的样子?

而我的老东家融资的过程,也是去硅谷,去华尔街找风投,国内并没有成熟的富老头风投的这套东西。

也就是说,风险资本是向外找的,市场是根据你对内部的理解,预判,去赚信息不对称的钱的。

打个形象的比方,就像一只鸭子问圈外的鸡借了点盘缠,说我要冲刺一把,争取挤到前面,第一个吃到饲料。

回头我吃到了,百倍还你。

你站在这个基础上想一想,就知道我不可能去做30年的码农,不会给我这样的机会。

核心问题还不在于产品周期,企业周期,核心问题在于我老板,他的底层模式是什么。

他到底是要建立了一个人类此前没有的产业,去做一个全新的蛋糕,还是要去抢机会。

如果他都是要去抢机会的,那我对他的作用,就注定是阶段性的。

基于这个,我才提出的早晚要分道扬镳的理论。

俗称你跑的比公司快,你就会跳槽;公司跑的比你快,你就会被输送到社会上当人才。

本身游戏底层逻辑是什么,底层逻辑是你老板要抢机会,那必然如此。

他抢到了机会,他就会去抢下一个机会。上一个机会也许是服装,下一个机会他转型做了房地产,作为服装专家的你,对他来说,不适用了,于是你们必然分道扬镳。

严格意义上讲,我的老东家,我当初第一个老板,他赚的什么钱?

他赚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钱。

国内正好放开了某个领域,正好鼓励某个领域,他正好在美国创业的八年里积累一些相关的技术和资本,于是回来结合。

本质上说,他自己也是做套利交易的,只不过他的表现形式是开公司,而投资人的表现形式是买卖各种交易品。

如果说我的老板都如此,那我自己怎么做30年的码农呢?

这不是我个人意愿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我踏实不踏实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我真那么踏实,我必定在35岁那年被输送到社会上开滴滴。

换言之,环境只给了我两种选择,唯二的两种不去开滴滴的选择。

我要么成为他的亲信,成为他的合伙人,跟着他一次次转战南北;要么,我干脆自己去做套利交易得了。

不让中间商赚差价,你做得,我有什么做不得?

所以我很快做到了高管,很快辞职创业,很快变成职业投资人,全职套利,也去赚信息不对称的钱去了,一如前辈们。

生物我们都学过,长颈鹿的脖子是怎么长长的?

只要低处还有树叶,长颈鹿的脖子就长不长,只要还有信息不对称的生意可以做,大家是不愿意去做乔帮主,马斯克那么难的事情的。

乔帮主,马斯克也不乐意做那些,只是他们市场化程度太高了。

他们就像一群野鸭子,膘肥体壮如卡耐基,洛克菲勒,这帮人把水草丰美之地都占了,盖茨这种新鸭子只能借助风投的力量,他们有这个市场,借助这个力量去探索新地界。

然后盖茨这种新鸭子也圈占了水草丰美之地,当初和他同时代竞争不过的乔帮主,只能继续寻找,像大航海一样把船开往下一片未知地,到了马斯克,同样的道理,继续。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搞出来的很多东西也很扯淡的。

你比如元宇宙,脑后插管.....,马斯克这种人看起来神神叨叨很正常,这就是市场倒推的结果。

市场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被鼓励,什么被限制。

市场就是让你瞎试,瞎猫碰到死耗子,也许你就遇到了个人电脑,智能手机,AI,反过来瞎猫碰到烂皮鞋,那说不定你搞了很多东西,最后市场就是不接受的。

不接受就是说没有人愿意把这东西像汽车,冰箱,手机,电脑一样列入家庭必需品名单,没有人愿意把这东西像社交软件,购物软件一样愿意在其中投入自己每天仅有24小时的时间。

这个过程就是创新,创新是个中性词,没有褒义贬义。

创新成了才是网友们认为的那种创新,失败了就是骗局,往往失败才是大概率事件。

我们之所以近些年越来越鼓励创新,是因为鸭群越来越大了,而且我们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是90年代刚起步那阵子了。

说白了光指着投喂饲料,受不了。

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已经吃肥了的鸭子们,并没有建立起内部的风险投资市场。

你研究过荷兰人早期航海的历史,就知道创新并不是赌,创新实际上是一种资本风险管理下的探索行为。

最初欧洲人一艘船去东方运香料,船东是一个人,这样平安归来暴富,一旦船沉了,就会破产。

后来他们把每艘船分成十股,任何一艘船都有至少10个股东,一个人可以投资十几艘船。

这样有赔有赚,生意就能持续不断。就不会说因为有谁血本无归导致没有新船敢于下海。

这个就叫做风险投资市场。你去看国内很多互联网大厂的股权结构里有许多外部资本,并非网民相传的他们的节操问题。

这件事的本质是因为他们在起步阶段,根本找不到内部的这样一个风投市场。

而这个市场一定是私有资本自发构成的。

因为只有是你的钱,你才有权去做风险投资,我十多年前在甲方做过,甲方可以做风险

投资么?不能。

决策对了,也不会有多大功劳,一旦决策错,那是国有资产流失,要坐牢的。

所以我说私有资本构建风险投资市场,是创新的环境支撑要素。

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在于老鸭子们习惯了。

我这种80后85前已经是老鸭子里面最年轻的那种了。

但仍然走不出思维惯性,一提到赚钱,下意识就会去思考如何寻找信息不对称。

改不了的。

长颈鹿的脖子在当初还短的时候,它就不可能考虑如何吃高处的树叶。而你不可能指望衰老过程中的长颈鹿的脖子忽然长长。

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整个市场里面,无论是还愿意说话的商人,投资人,亦或者所谓专家,大家都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动不动就是风来了,雨来了,怎么怎么了。

因为这帮商人,投资人,专家,全都是40岁往上走的。这就是惯性,大家习惯了,大家习惯了赚信息不对称的钱。

他一辈子就那么想问题的,他当然盯着风雨雷电。

反过来讲,倒是年轻的读者,有可能。

因为你年轻呀,你有可能去构建内部风险投资市场,你有可能去借助风投的力量寻找蚯蚓。

没有钱可以忽悠富老头资助你,当初哥伦布也是到处求支持才能寻找新大陆的。

从现象上看,嚷嚷的年轻人多,行动的年轻人少。

许多年轻人还是在想你怎么不去,而不是想自己怎么去。

更多的年轻人则是畏难,高处的树叶确实很难吃,于是想要找避风港。

于是你看到上岸理论很热。

可这种群体行为是解决不了群体问题的,都去上岸,供需就会很离谱,很夸张。

大城市的岗位就那一点点,根本考不上,而小县城考上了也没用。

你会发现你能考上的那个小县城就像电视剧里胡歌演的那个县,全县都是等着胡歌找饭辙发工资的,年轻人都去大城市了。

地嘛,地卖不出,钱嘛,钱罚不着,汽车都绕着你们县开。收入远小于开支,这种小县城根本就不是一个能够自负盈亏的经济体。

不可能每个小县城都像电视剧里胡歌那么好运气,所以回头,你还得乖乖进城,进大城市,去市场这个汪洋大海里自谋生路。

晚创新不如早创新,绕一圈你还得回来创新,创新就是你的活儿,你躲不了的。

说白了,卷无可卷,必然会诞生创新。

创新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那就是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发生的,班超为啥投笔从戎?

就是因为抄书抄书,抄个锁书,怎么抄也存不下钱,火大了,跟一线城市卷不出头,不如三千里外觅封侯。

你要指望自己,而不是指望前辈肥鸭子们给你去觅封侯。

真要是人家老夫聊发少年狂,那觅来的侯,也就不属于你了。

我想,到这里,我把道术之争,或者说道术的结合处给大家讲清楚了。

下面我还是会回到术。

包括这个厌恶我的读者,他自己也承认,这东西真管用。

说白了,有信息不对称这么容易的事情,谁也不乐意做难的呀。

所以别有情绪,我成不了马斯克,也没想过要成马斯克,也没想过要教出马斯克。

情绪上你是否欣赏我,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认同,亦或者不认同,你都清楚。

我是个真诚的人,我是个靠谱的人,我是个管用的人。我是这个市面上极少数能够给大家提供有效信息的人。

这一点,帮助你构建了信息不对称,帮助你构建了对别人的信息优势。

这让你活得更轻松,让你的家人跟着更轻松。

下面我们开启第二个章节,**开始解读政策。**

问最多的是最新的消息,两部门关于地产市场的政策延期,以及最新的居民存款的数据,上半年居民存款增加了20.1万亿,同比多增加了1.3万亿。

我不想从这么细枝末节开始,我想给读者一个全局的画面。

我们从上往下看,站在上面看,水有没有放?

水是一定放了的,因为这里面牵涉三件事。

第一个是房地产本身就是一个上游企业,上游企业的景气程度关联了很多中下游企业的就业。

俗称你不采购,我咋销售,你不开工,我咋开工呢?

第二个是房地产关联了很多城市的运营。

像深圳这种具备多种产业链的城市还不明显,但三四线城市是很依赖卖地的。

就像我前面打的那个比方,胡歌剧中那个县,事实上最后是靠卖地解决了,如果卖不动呢?

你想想,剧中胡歌那个县的消费链条是什么?

其实就是卖地,发钱,然后县城里的餐饮店可以开下去,其他服装电器之类的,人家会网购,不会在本地买。

就这么个循环,这个县城里如果要搞其他行业,只能是养殖业,加工业,你利用成本低,做初加工,往大城市里卖。

换言之,如果胡歌所在的那个县的土地卖不动,开工资马上就会成为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县城里的餐饮店也很难有顾客。

最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生产基地,这是唯一能融入外部大城市供应链体系的。

第三个是房地产实际上背后是定价锚。

商人的房子,企业的房子,很多都是拿出去抵押的,包括你问银行贷款买房本质上也是一种抵押。

这个抵押物实际上是房价。房价实际上是一种锚定。

大家认为它值1000万,能够抵出700万,如果大家认为它只值600万,那这里面就有问题了,因为700万已经抵出去了。

100万的风险已经诞生了,就是通过计价变化产生的。

所以从任何一个角度上讲,水都是放出去的。

你看到的所有关于利息的减免,对于改善需求的鼓励,包括最近的这个延期,实际上是针对开发商的宽松,本质上都是一部分。

所以从年初大家就嚷嚷M2,水当然是放出去的。

但是,人一直喝水一直喝水,却没有尿出来,这一定是有原因的。

我们不说反映到价格上,都没有反映到成交量上,必然有其原因。

原因从哪儿解读呢?就从近期的这个数据。

上半年居民存款增加了20.1万亿,同比多增加了1.3万亿。

这个数据值得看,但你要分开看。

存款增加和存款谁增加,是两个话题。

马老师的存款增加了,与你的购买力上升,你觉得有直接联系么?

马老师的存款增加,到你的存款增加,到购买力上升,这是三个阶段。

说句戳心的话,只有你消费才需要存款,马老师是不需要的。

马老师想要消费随时消费,他存款减少也绝对不会影响他消费的意愿。

别听巴菲特炒股亏了今天只吃2.99的套餐。那对他只是个游戏,也许是他心情不好胃口不好,也许是他岁数大了减肥,总之,他绝对不会是因为炒股亏了,资产下降,不得不吃2.99的套餐。

巴菲特是巴菲特,股民是股民;马老师是马老师,你是你。

我不是在说相声,我是在告诉你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节奏。

楼市的利好有过很多,除了一线放开之外,该有的都有了。比如三四线放开,比如减免交易税费,比如保交楼,比如降低贷款利息。

实际上一旦放开一线,对二三线反而会形成虹吸效应。对多数人不是啥好消息。

这么多利好,都是什么端?都是供应端。

除了供应端,还有什么端?还有需求端。

需求端真正的问题在于差个利息钱么?咱是差利息钱的人么?不,咱差的是本钱,真正的问题在于资产负债表需要时间来修复。

用人听得懂的话说,俗称这个家庭以前花钱花超了,需要挣几年钱,缓缓。

花钱花超了,还能一鼓作气继续花,除非怎么样?除非就业十分爆棚,你对未来更高的收入有信心。

现在就业爆棚么?

如果不是,那么资产负债表,尤其是居民端的,就需要时间修复。

这个修复通过什么体现?通过存款增加来体现。

你看,回到了前面的相声三段论,存款增加的节奏。

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件事情,这个时间周期不确定。

马老师这种富老头的存款增加了我清楚,接下来,下一步,你的存款是否增加,是否今年增加,或者说啥时候增加,这是个问题。

这个节奏的快慢会传导到消费上。

因为消费不是马老师拉动的,消费是你拉动的,马老师人数太少,他有钱,但不可能一天吃十顿。而且说不定他跑去日本吃寿司了。

所以你的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进程,才是会传导给消费的。

你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又受到两部分影响,一部分是成本,一部分是收入。

如果你的刚性开支在下降,那么你的资产负债表就修复得快些,反过来就慢些。

如果你的收入快速增加,那么你的资产负债表就修复得快些。

说人话,就是问你容不容易攒下钱?还是哪里挣钱哪里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资产负债表的修复速度,理论上讲,越快越好。

为什么?

因为慢了之后会对人的预期,尤其是消费预期产生影响。

如果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节奏过慢,有些人就会失去赚钱以及消费的欲望。

因为他可能从小就看着父母攒钱还债,看着父母花了很长的时间去修复资产负债表。

那么这个孩子可能欲望也会随之降低,可能会对进入婚姻,对买房买车就没有那么强的

执念了。

说到底就是修复资产负债表的时间过长,会让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下降,每个人都活在

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活在自己的小单元里,那么消费就会随之下降。

这个会反过来影响什么?影响收入。

一个人的收入是另一个人的支出,都不支出你好挣钱么?肯定不好挣钱。

你看开餐馆的,讲究的就是一个热闹,唱歌跳舞喝酒,气氛上来了,大家抢着买单,钱就花出去了,商家才有得赚。

反过来,如果都一人食,一个个静悄悄的,那很多可以有的支出,就没有了。

想通这个过程,你去看我很早给到你的建议,关于豪宅与普宅市场的区分。

为什么我两三年前就告诉你普宅市场缺乏投资价值?就是源于资产负债表。

普宅市场的购买者,也就是普通人,他们有可能要花更久的时间去修复资产负债表。

而豪宅市场因为需求端的那些人没有这个影响,所以表现会优于普宅市场,说白了富人的财务很健康,他们依然可以从事资产配置。

很显然,他们不会去配置普宅。那些非核心城市,非核心地段,总价低的普宅,不会是他们配置的对象。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在豪宅市场做资产配置的富老头,他们到底是用什么钱配置的?

到底是纯粹的增量,还是存量转移?

现学现用哦,我在道与术里面给你讲过两种模式,不动存量的新增与存量转移的新增。

你觉得富老头配置豪宅是哪种?

明显是后者。

富老头并不是在保有10套普宅的基础上,动用存款买入了1套新增的豪宅。

他们是卖出了10套普宅,换成了1套豪宅。

换句话说,他们的资产配置行为,对普宅市场进一步构成了抛压。

你回忆下,我前面讲供应端,供应端要达成的三个目标,其实都是针对普宅市场的。

很多中小城市的运营可不是全靠普宅么?这些中小城市压根儿就没有豪宅。

供应端想要托的本就是这个。

但是需求端,需求端的所有操作,都不利于这个目标。

站在读者的视角,你的选择很清晰,有负债缩小负债,这是所有明智的人都在做的。

大家都在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你修复的越快,将来你回血越快,有机会了,你冲刺也越快。

没有资产负债表要修复的,优化资产配置。

不是只有富老头才会干这个,你说富老头那种最抗跌的我买不起,买不起可以置换成次抗跌的。

你持有3套次次抗跌的不如持有1套次抗跌的。你持有3套次次次抗跌的,不如持有1套次次抗跌的。

注意,这是在不改变资产负债表的前提下。

换句话说,你发现现在还有投资人在这个市场里加杠杆么?

没有。

除非有非常大比例的倒挂,人家打新那是一种短期套利行为,并不是资产配置。

而普宅,也就是那些缺乏稀缺性,缺乏资产配置作用的普通住宅,它要面临双重压力。

第一重压力是人口,出生率到底是在持续上升,还是下降,年轻人到底是越来越多,还是反过来。

第二重压力是年轻人兜里的钱。

我把话说的直白点,除了养老,医疗,任何一个行业的未来,最后都是用年轻人兜里的钱来买单的。

其实养老医疗也是,如果你更长远地看,也是。它最终的市场规模还是这批年轻人老了之后的支付能力决定的。

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年轻人的存款连10万都不到。

所以我前面反复跟你强调,存款增加和谁的存款增加,是两回事。

普宅的出售对象并不是存款,而是存款里面年轻人那部分存款,普通人那部分存款。

你看下招商银行披露的私人银行,金葵花客户以及普卡客户分别的人数以及持有的存款比例,就会有概念了。

在第一章里,我给你把你能够看到的绝大多数如今40岁,50岁,60岁的商人,投资人,专家的老底都给你揭开了。

大家到底在想什么,你应该一清二楚。所以人家动辄风来了,雨来了,你需要跟着激动么?不需要。你已经把专家都看透了。

在第二章节里,我给你把供应端,需求端,所有的想法,设计,以及人们的反应,行动,整个图谱都给你绘制出来。

现在这个游戏对你全透明,没有战争迷雾。

如果你只盯普宅市场,那你就盯着居民端的资产负债表就可以了。

我们现在的居民每月还按揭的钱占月收入的比例,在全世界主要国家里,都是排第一的。

这种比例下,居民端还有没有潜力加杠杆,你自己看。

我们进入第三章节,国际市场。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时常提起一个词儿,资本价格。第一章节的时候还提了一次。

很多人觉得资本不就是钱嘛,价格指的还是钱,钱怎么会有价格?我从来都是用钱买东西,只听过东西有价格,钱咋还有价格了。

钱当然有价格。

钱的价格就是你看到的今天所有一切问题的根源。

第一章节里我讲了我们那一代,包括比我大10岁,20岁的前辈们是怎么进入商业世界的。

我们最初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就是我前面给你讲的鸭子理论。

鼓励什么做什么。

直到我进入国际市场,我逐渐明白那不是本源,并不是我过去年轻时理解的,想要做什么,鼓励什么就够了。不是这样。

这一切背后有一个钱的价格的问题。

大家都是在这个下面再去讨论怎么弄,而鸭子是下面的下面。

多数人感知不到钱的价格很正常,因为你是挣工资的。

就是我前面第二章节里开的那个玩笑,我说你的存款影响了你的消费,如果你没有存款还敢于消费,那就是就业景气,老板许诺加薪给你底气了。

这时候的钱对你来说是没有价格的,因为你是先拿到了钱。

但整个世界的商业运作部分,无论是商人还是投资人,他们的钱都是有价格的。

他们并不是真的像书上说的,一个财主省吃俭用,用一枚鸡蛋孵化了一只鸡,鸡生蛋,蛋生鸡,慢慢做大,不是这样的。

他上来就借钱买了一万只鸡,他是这么做生意的,如果生意好,他还会继续借钱,追加十万只。

所以他关注的一定是我的预期利润能不能覆盖我的预期支出,这个支出就是钱的价格的支出。

钱有时间成本,钱有使用成本。你可以把它看作借贷利息,也可以把它看作是融资成本。

这个成本的高低影响了全世界方方面面。

无论是你看到的资产价格,企业创新的动力,商品价格,就业景气,全都是关联在钱的价格上的。

钱的价格是所有锚定里的基准锚定,万锚之锚,其他锚对标它,各个行业的锚定实际上都挂在这个锚祖上。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去研究利率。

每个月全世界的投资人都盯着美联储看非农,重要的是非农就业数据么?

重要的其实是利率。

大家想知道的其实是钱的价格。

钱的价格分两头,短端和长端。

你在美国有笔钱,存一年,给你5个点的利息,这就叫短端;你在美国有笔钱,买了他们的国债,十年后兑付,每年按照3个点付利息,这就叫长端。

短端应该小于长端对吧?

是的,我也觉得,这应该是常识。

你像我们存款不都是存的时间越长,年化利息越高么。哪有越短越高的道理?

其实在美国一样的,以前也一直都是短端低,长端高。打个比方,存一年给你1个点,买美国国债,10年给你3个点,短低长高很合理。

那现在为什么倒挂了?为什么短端这么高呢?

要理解它,你就得弄清楚短端意味着什么,长端又意味着什么。

短端其实很容易理解,这就是美联储的态度。

给你少,说白了就是不让你存嘛,市场流动性不足,你不要存起来,你去花钱,去投资吧。

那给你多什么意思?就是暂时抑制你花钱,投资的冲动。

他们没有办法说限售限购,他们的政策包里面没有这种直接工具可以用。

但是他们有类似效果的,就是通过划算不划算的方式,实际上起到了限售限购的作用。

短端给到这么高,花钱不划算,投资也不划算,你自然而然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就是存起来。

那么长端实际上是什么?我们想想看。

长端的本质其实是生产率。

你想想看,能够反映10年,20年,30年价格的,除了生产率本身,还能是什么呢?

马斯克如果真的搞成了,移民太空,那就等于下一个大航海时代开启,AI如果真的进化到能够大幅度提升生产力,同样也等于又一次蒸汽机时代开启。

如果生产率真的上去了,那长端就必然要跟着上去,长端就是生产率。

换句话说,短端低于长端,是必然,是迟早的事儿。

某些套利交易者,他们等仓位卖出短端,买入长端,是在赌什么?

就是在赌这两个价格最后一定会回归正常。

但是我问你,有几种回归可能?

答案是两种。

第一种是短端降下去了,这是绝大多数人认为会发生的。

这个说白了就是美联储扛不住利息高位,降息了。

多数人都相信这一点,无非时间点不确定,有些自媒体瞎说,年初就给你说要降,马上降,我当时就告诉你不会那么快的。

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多数人都相信短端会降下去,迁就长端。

这个本质上是因为多数人认为科技爆炸不会来,起码这些年不会来。

如果你看了前几天的非农和最近一次的美联储讲话,会发现多数投资人对这件事的判断是美联储明年步入降息通道。

还有一种可能,第二种可能是长端升上去了。

就是我前面说的,如果马斯克的太空也好,AI也罢,或者天知道什么生命科学之类的,短期内真的改变了生产率。

那也可能是长端迁就短端,比如说长端到了6个点,7个点,那你再去看短端的5个点利息,就没必要降了。

前面我说的那种套利的人,他们无论如何都会赚钱的,他们付出的只是时间成本,他们又没有去赌什么。

哪怕一两年内来一场科技爆炸这种小概率事件,依然落在他们的算计内。

但后者,可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你想想看就明白,生产率上去,对资本的吸引力会很强很强。

过去几十年,资本从老牌国家流入新兴市场,就是因为新兴市场能够提供更高的回报率。

资本永远是跟着回报率走的,短端暂时高,它还只是犹豫,长端要是高,那,对吧。

所以我们绝对不希望他们的生产率发生突破。

这就是为什么第一章节里我实打实的告诉你,虽然我不创新,可我依然认同创新很重要。

我仍然认为年轻人,你该去创新,因为我们也需要这个。

当然,即便科技爆炸,也没有必要无谓的担心,因为我们也有很大的优势。

你就比如AI,如果你把AI看作算力,把算力看作矿机,那我问你,矿是什么?

矿实际上是数据。

AI**这台矿机再怎么突破,它挖的也是数据这座矿。**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分析能力再强,你分析的是什么?是数据。

我们的矿很多,因为我们的人很多,我们受过教育的人,可以互动的人很多。

这个优势很明显,即便对方科技突破,生产率突破,一样会传导到我们这里。

矿在手就是筹码,矿在手就是优势在我。

我今天没有像往常一样开门见山,而是先普及了一个概念,资本的价格,短端与长端的关系。

普及是因为要用到,你不去掉战争迷雾开地图,你也能听懂接下来的数据分析,但你知道内在关联。

当你建立了钱的价格的概念,当你明白了当下无非短端长端,形成了倒挂,当你也知道迟早会回归,总有一端要迁就另一端的时候。

你就会知道在国际市场上,你要盯什么了。

你要盯什么?盯通胀。

欧美的核心通胀到底是会保持长期韧性,还是会短期迅速改善,这直接影响着钱的价格,确切地说,是短端的价格。

而这个东西,连锁传导到国内,会影响很多白领的就业。

我第一章节讲的就很清楚,你老板实际上是在国际风投市场融资的,如果他要尝试新项目。

而国际风投市场融资难度就是钱的价格左右的,尤其是短端价格。

短端价格高,国际风投市场融资难,你老板裁撤新项目,你去送外卖,进而怎么样?进而影响了普宅市场。

因为你去送外卖了,你对未来收入心里不安,不想买新的普宅。这个又进一步影响了房地产下游企业,比如农民工的收入。

所以我们要去盯当下能够影响短端价格最大的因素,也就是欧美的通胀。单纯看PPI和CPI的回落,欧美市场回落幅度都挺大,但是单看CPI,会发现核心CPI依然坚挺。

这有点像你孩子发烧去医院验血,医生会看两个数据,一个是白细胞,一个是另外什么,具体我忘了。

白细胞不高,他现在烧的不高,另外一个数据如果高,就可能反复发烧。

所以如果单看目前的数据,欧美对通胀的控制都不错,但是,这场通胀可能持续的时间远比预计的长。

尤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

2022年油价冲上130的时候我预测过它会腰斩,前两天还给读者复习了一把。

但是,它现在已经腰斩到位了,70多了。欧洲的通胀有没有下来?

还没有哦。

我说过几百次,预期比事实更重要,左右很多事情的往往都是预期而非事实。

我就问你,假如油价在这个位置下不去了,或者甚至还上去了,那欧洲是不是很尴尬?

因为通胀还没下去呢呀,理解么?

就像你白细胞高,那可以挂盐水,如果白细胞都打下去了,烧还不退,你说咋整?

白细胞下去了,烧还不退,此时此刻,万一白细胞反复,再次上去,又咋整?

原油在这个位置想下去远没有想上去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判断欧洲的通胀没有那么容易解除。

翻过篇看美国,美国倒没这问题。美国的能源自给远超欧洲。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美国的页岩油的本质是什么?

美国的页岩油本质是一种科创,他们这个行业并不是传统行业,运行的模式类似于我们的互联网行业,是非常受到风险投资市场影响的。

说人话,就是风险投资活跃的时候,美国的页岩油开采市场也跟着活跃,商人是拿着风投的钱去搞这项事业的。

现在美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活跃么?你看看短端这么高,就知道没有人愿意风投。

就像我第一章节告诉你的那点事儿,长颈鹿如果有容易吃的叶子,它为什么非要把脖子长长呢?

人性如此,中国人,美国人,都是人。

而且对美国来说,影响通胀更重要的因素是人力成本抬升了,这是过去多年未有之新现象。

就是美国的白领也许受到风投市场影响下岗了,但是服务员反而涨薪了,服务费反而提升了。

所以美国的通胀也是一个相当持续的事情。

美国的通胀持续,什么维持在高位?短端的价格维持在高位,利息维持在高位。

有没有可能维持不下去?

有。

还是三张表,美国的资产负债表,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美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

如果美国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很高,像08年那样还不起房贷了,甚至失业了,那短端就无法保持这么高,就会像年初自媒体预测的那样迅速降息。

但现状是,美国的居民资产负债表不算高,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也不算高,最高的是美国的资产负债表。

这就是我说过的那句话,花出去的钱,总是要还的,无非谁来还。

谁把这个债给背起来。

日本当初的选择是居民端来背,所以他们的居民端花了很长时间修复资产负债表,修复

的时间过长,以至于后来年轻人都不热衷消费了。

美国当下的选择是美国自己把债给背了。

这么做有没有问题?当然有。

美国背债实际上就是美元背债,这么做实际上等于用美元的信用背书替美国企业和居民端把债揽过去了。

对美元造成的伤害怎么转移呢?通过避险情绪。

美元的霸权就体现在这里,他们挑唆俄乌战争就是为了提升全世界的避险情绪,让美元避险货币的作用发挥出来。

于是欧洲资本纷纷买入美元,等于替美国的企业端与居民端还了债。

整个游戏里面,欧洲是出血最多的。

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美元能抗这么久,美国接走了企业与居民的债,实际上转嫁给了欧洲。

与此同时,还能同时保持还行的就业率,与这么高的短端价格。

咱们今天讲了三个章节么?

不,我给你画了三幅画。

第一幅画给你画了绝大多数国内的商人,投资人,专家的思维模式。看得懂那幅画,你实际上等于阅人无数,而且阅的都是有资源的人。

第二幅画给你画了最多读者关心的国内楼市的供应与需求两端的众生图,利益图。看得

懂这幅画,无论买房卖房还是观望,你都只需要跑腿了解具体市场具体价格具体细节,

你不会有什么思路领域的迷茫。

第三幅画给你画了最主要的国际市场,欧美市场的全貌。而且我给你解答了整个金融游戏实际上在围绕什么转。

看懂这幅画,你以后再遇到任何细节问题,都可以代入到这个框架里来。你知道那些投资人在做什么,一切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