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即将到来的经济刺激这个大动作?23/6/19

时间:23-6-19

这个事情,还没到,但是气氛已经到了。就像去年年底,我们一起经历过一次气氛到那儿了。然后......

正因为没到,即将到,我才能聊,我才能聊得完整。

真等到了之后,我再去解读,反而没法像今天聊这么完整,反倒会被束手束脚,原因你懂得。

我知道对这次经济刺激,很多读者有期待,你们想到了什么?2009对吧。山雨欲来风满楼,整个市场都在聊这个话题。

近期某些投行关于我们的那些话,有些读者也看到了。大家急需一次完整的解读。正因为抢发,所以很多话我敢说,很多事儿我敢写,全文19000字,创新高。需要读者做好笔记。

另外,进入正文前还是那句话,你点进去先截图保存,不要看着看着没了。

从哪儿聊起呢?今天换个方式,我们以前都是从国际聊到国内,今天咱们反过来。我们的目光由近及远,从国内聊到国际。

咱们先看楼市,一到刺激这个话题,大家最关注的都脱离不了楼市。

楼市这件事,和大多数读者的财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有必要把其深刻的内在,揭示出来。

咱们想想看,最初,城市化的过程中,整件事是怎么起来的?你想想看,一个农民,他究竟为什么要搬去城里住。

农民是有宅基地的呀,房产最大的成本在于土地,又不在于建筑。农民明明是可以自己盖楼的,他又没有土地使用成本,他可以盖的又宽敞,又便宜,对不对?

他是种地的呀,他盖的房子就在自己工作的地点旁边,他为什么要去县城买房?从任何角度,从经济,从方便都没有道理呀。

为什么?

有人会讲,因为丈母娘要求,丈母娘说女婿在县城里没有房子,就不肯把女儿嫁给他。

好,我们想想看,丈母娘为什么有这个要求?

答案其实有两个,一条明线,一条暗线。

明线是丈母娘觉得女婿家在县城里没有房,孩子就难以接受好的教育。村里的学校不如县城,县城里因为人口稠密,相对来说可以引入更高的师资。

女婿和自己没关系,可是这个外孙与自己是有血缘关系的,丈母娘希望女儿的后代能够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那暗线是什么?

暗线是当所有丈母娘都这么想的时候,县城里的房子就保值了,甚至增值了。

保值增值的前提是所有丈母娘都这么想,保值增值的前提是村里的人多,县城里的人还少。只要人口流向还是村里继续流向县城,那么县城里的房子就保值增值。

于是县城的地也就顺便卖掉了,就有钱去建更好的学校,医院,种种配套。

从资金的流向上来说,实际上是农民的钱,流入了县城,置换了县城的土地,而县城拿了钱,可以做更好的配套,与此同时提供就业。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村里的人都已经进入县城之后,这个前提还存在么?丈母娘相信的那件事,本身在发生改变,看到了么?

我们想一想,县城里的一部分人,要搬去省城,为什么?答案仍然是明线与暗线两部分,一如之前的案例。

明线的理由是为了子女更好的教育,毕竟省城的人口密度更高,配套更好,有更高收入的工作机会。

暗线的理由是什么?

其实是因为县城里的人都想去省城,于是省城里的房子保值增值。你发现一模一样,和之前村里的人要去县城的逻辑一模一样。

我告诉你,省城里的人要去一线城市,基于同一套逻辑。这套逻辑里面,明线是理由,暗线才是目的。

当村里的人都已经进入县城里的时候,县城的房子是没有人接盘的。这一点能想通吧?

可是省城的房子还有人接盘,接盘者就来自县城。一线城市的房子还有人接盘,接盘者就来自省城。

我们想想看,为什么每次经济刺激之后,假如房产还能涨,它总是一线涨完了二线才涨,二线涨完了县城才涨?为什么?

过去我们经历过的刺激的本质是什么?三个字:加杠杆,居民端加杠杆。

加杠杆的本质是什么?花未来的钱。

换句话说,每当一线城市涨的时候,实际上省城的房价是承压的。

因为一线城市新的购房者他是怎么加的杠杆?他是卖掉二线城市的房产,去一线加的杠杆。

一线涨,省城承压力,省城涨,县城承压。

如果你发现一线涨完,省城涨,省城涨完县城涨,那只能说明一件事。

说明什么?说明居民端杠杆抬升了很多,就如同你2009年看到的,2015看到的。

就是说这个杠杆,这个未来的钱足够多,它已经把一线的蓄水池灌满了,才可能回补二线,把二线灌满了,才可能回补县城。

那么我问你,如果杠杆不够大呢?或者说,如果水量不到位呢?

有三种可能,一线涨,省城县城不涨,甚至跌,因为我前面说过,最初是一个一线向大家吸金的过程。

或者一线和省城涨,县城不涨甚至跌。又或者,连一线都涨不动。

三种都有可能,这取决于水量。

我前面说了,加杠杆是什么加?是居民端。

2009年的时候加杠杆效果那么好,半年之内从一线快速传导到省城,县城,那是因为当时杠杆足够低,可以加的空间足够大。

2015年的时候加杠杆效果也还行,但是,一线涨了一年之后,才传导到二线,说明当时的局面端负债空间已经不如2009年那么大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如果你以前负债是30%,国际水平是60%,你有一倍的上升空间。

但如果你的居民端已经60%了,国际也是60%,那你居民端还能负债的空间,就很窄。

这个是肉眼能看到的。

这个不用我来讲,我们的读者自己马上就可以去查,居民端当下的负债水平,你可以查下2014年和国际水平的对比,你可以查下当下和国际水平的对比。

你查了资料再回过头来一看这段,哦,原来如此。

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下,站在房产这个角度,最优的选择是什么?四个字:向上置换。

任何刺激出来,都是你毫不犹豫向上置换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年初的时候,我们部分人经历过。

我不是第一次说这句话,我说过很多次了,前面每次这样的机会,我都会告诉你,向上置换。

不要舍不得卖自己的房子,不要来阵风就惜售,不要惜售。

你不可能在下跌预期下卖掉任何一套房子,请务必听懂我这句话。

因为买家,他不是在买白菜,他是一笔大宗交易,他也要考虑保值的。如果你觉得要跌,他也觉得要跌,他是不可能买的。

只有你觉得跌,他觉得涨,才可能成交。

所以只有春风送暖,只有别的房东傻了吧唧惜售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出货。就像年初那三个月,很多人傻了吧唧的接了你卖掉的二手房。

当然,这里面未必都傻,有些人是在正向置换,那是对的。那么我们现在来讲正向置换。

其实很简单,你有三套县城的,把它清盘,去换省城的,你有三套省城的,把它清盘,去换一线的。

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话我强调了三次。

你一定要记住,正向置换的过程中,远离那些打着一线,打着省城旗号的配套不好,前景不妙的地段。

你考大学的时候,清华民办,你去么?自己想清楚,此一线非彼一线,此清华非彼清华。

我知道有部分读者会问,假如我只有一套县城的,怎么办?很简单,凉拌。

你仔细想想看,我上面的策略已经涵盖几乎所有的读者群体。

哪怕只有三套县城的房子,他都知道置换去省城,如果你只有一套,是,你是没有办法正向置换了。

但是,一套县城里的房子,价值不过几十万。即便终身无法交易,即便砸手里了,

sotamawhat?

明白我这意思么?

人没有必要用六位数的密码去保护三位数的存款。

没必要花心思在这几十万的财产上,如果你只有几十万的总资产,你实际上就等于零资产。

你的心思应该花在自身的进步上。你比那玩意儿,值钱得多。

富人,包括早期的炒房者,他们对杠杆,对居民端还能承受的杠杆,往往是最敏感的。

网络上常常热议,某些人的房子砸手里了,这些砸手里的,往往是屌丝,跟风屌丝。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是跟庄的。

他们觉得房子会涨,就几个人凑钱买一套房子,无脑买,等着升值。结果最容易出事的,往往是这些人。

说白了他们对底层逻辑完全不清楚,他们只是艳羡别人赚钱,于是东施效颦的瞎来。真的以为只要加杠杆就对了,真的以为从飞机上跳下来不用带伞的。

那些富人很清醒的,他们到底是要对赌,还是要投资,还是要资产配置,都是非常拎得清的。

我上面讲的这些都是资产配置范畴内的事情,我们没有聊投资。资产配置是个什么意思?我打个形象的比方。

你有1000万,原来打算存银行大额存款的,利息3个点。你买套房子,租金1.5个点,比你存银行少1.5个点。

这套房子10年后涨到1200万,平均年化稍微超过1.5%,刚好覆盖了你之前1.5个点的损失,于是你相对来说,不亏。

这就叫资产配置。

万一涨到1300万,你就赚到了。

好可怜啊,这个目标位好可怜,1000万,10年,预期才涨到1200万。

搁过去,10多年前开始投资的人听起来就跟笑话一样,但今天就是这样。

这种房子,还不是唾手可得的,是你要用心挑的。去一二线城市,选择核心地段,高品质的,前10%的楼盘。

这里我还要强调一句,你千万千万要注意。当一个大城市有多个中心的时候,就是非北京那种传统环线中心的。

核心地段一定是指外地人,确切地说是外地有钱人认可的那个,而不是本地人传统心目中的所谓核心。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核心地段是买出来的不是想象出来的。除了拆迁户,大城市老土著们其实没钱的,真正随便就能翻出几千万现金的,大都是外地有钱人。

所以如果你是个土著,一定要学会放弃自己爸爸留给自己的几十年前的市中心认知结构,你一定要看市场看成交价成交量。被市场认可的才是中心。

资本市场有句话,谁有钱谁才是本地人,没钱的本地人也是外地人。

你要相信的永远是钱的眼光,是成交价成交量的大数据推衍的结果,而不是本地人的执念。

然后你的预期仅仅是从1000万,10年后到1200万不到。租金+涨幅,跑得赢存款,就算赢,这就叫资产配置。

站在资产配置的范畴内,你会看到很多富人,人家会出清几套省城的房子,置换一套一线的。

你注意,人家出清的那种省城的,都是强二线,一套两千万那种,出掉三套,换六千万,他去一线又置换了一套一线城市核心板块的优质房产。

用二线的10%,去换一线的10%,始终都是在10%的范围内。

因为同样是前10%,一线城市的能量更高些,未来的客户群更多些。我曾经聊过一个话题,设门槛。

你绝无可能在人群当中的20%分位设门槛的,对于99%的人来说,必须让他流通,所以你怎么都保不了值。

实在理解不了的读者,你就记住一句话。房子要少而精,不要多而杂。握着一套6000万的一线城市封面级的房子不用担心没人买得起。

与之相反,握着100套县城里的,每套60万的房子才要睡不着觉,因为真的会买不起。很奇怪对吧?6000万的反而有得是人买得起,60万的反而没人买得起。

我前面讲过为什么了,供需就是这样的,你理解得了是这样,理解不了也是这样。这件事就是违逆人性的,《华尔街之狼》讲述的就是一个渣渣,小李子演的渣渣。他做的事情就类似于到处兜售那些60万的县城里的房子,回头骗了很多钱。

人们天然就倾向于60万的不会跌哪儿去,人们天然就会对6000万恐高。小李子利用的就是人性。

有人会问我,那会不会出生率下降的趋势逆转了,人口又抬升了,抬升之后,新生儿来接盘我囤积的100套县城里的房子呢?

答案是不会。

我给你们讲一个很简单的数学原理。你想一想,一个假想的世界。

公元1970年的时候,生出来1000个婴儿,500个童男500个童女。到了公元2000年的时候,只生出来500个婴儿,250个童男,250个童女。

那么到了2030年的时候,大概率只有250个婴儿,125个童男,125个童女。

因为人是人生出来的,明白么?就像大话西游里面唐僧的台词,妖是妖生的,人是人生的。

婴儿一旦下降了,未来的育龄夫妻就下降了,那么此后的婴儿,当然还是下降的。想得通这个原理,我们来看房产。

我第一回就告诉大家,县城里的房子谁买走的?村里的人。

村里的人都已经走了,村里能进县城的早十年都进城了,村里只有60岁以上的老头和老太太。

那么村里哪儿来的新生婴儿来买县城里的房子呢?难道是老头和老太太生的?

明白这意思么?当村里没有年轻人的时候,村里就没有新生儿,村里没有新生儿,就不会有人去买县城里的房子。

村里没有新生儿,没有人买县城里的房子的同时,县城里的人还在持续卖出房子,要进省城,所以县城里的房子完全没法保值。

它甚至连流动性都不具备。

流动性就是李亚鹏的那个笑话,李亚鹏成天说他有块石头,值10个亿如何如何,问题是,谁买?

一个东西,安全不安全,不取决于总价高低,取决于流动性。

炒股的读者都清楚,买1到买30,越密集越怎么样?流动性越好。挂单越大,价位越挨着,流动性越好,说明有人接。

如果买1都没有了,只留着卖1~卖5挂在那里,这是什么?这就是跌停啊,深不见底的跌停。

没有买1,你永远不知道底部在哪里。

当然,不一定要买房产,只是我们今天的话题要聚焦,咱们聊的是这个。

我必须要用同一个东西给你做对比,房子只能比房子,所以我们第一个话题里面出场的只有房子。

是房子自身在和自身比较。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话题,就业。

第一个话题当中我们为什么会把房子和刺激联系在一起,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

站在个人的角度,人们联想的当然是刺激与房价,但是站在整体的角度,实际上是什么?

是刺激与就业。

房子只是个媒介,房子一直都是我们居民段加杠杆的一个媒介,如果你仔细品,就这点事儿。

2009年那次,你站在多数人的视角下,他看到的是刺激与房价。实际上是什么?是刺激与就业,通过房子的金融属性来传导而已。

2008年的时候,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间接影响我们的出口,从而影响我们的就业。

再说的直白点,就是加工厂里那些工人,他们要找个饭辙,如果厂里没得做,就要去工地做。

就这么点事儿。

房子能拉动很多,建筑,水泥,装修,家具,家电,等等。

这就是2009年实际上要做的,刺激对应的从来不是房价,是就业。我们今天去看下市面

上的就业,你会发现很有意思。

到底是谁的就业,或者说哪部分就业有问题?

你去找一些2009年3,40岁,如今50多岁的体力劳动者问一问,问问他们就业有困难么?

他们会告诉你,好着呢。

和2009年完全不一样呀,体力劳动者并不难找工作呀。难找工作的是什么人群?是年轻人。20多岁的这批人。这是完全不一样的问题了。

我们先不说建一批房子,谁来买的问题,我们就考虑一件事,工地上容易招人么?答案是不容易。

土木土木,提捅跑路。这些所谓要跑路的土木专业的人,他们可是去工地上做监工的哦。

监工他都不乐意做,你让他真的去凿水泥地,他肯么?

我们整个就业市场里的人员结构变了,随着连年扩招,年轻人里面的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

过去找个大学生不容易,现在找到一个不是大学生的年轻人,反倒不容易了。这些大学生,如果进入传统行业,比如建筑,装修,他们想做什么?

想管人。

管人的前提是什么?是1:10,1个对10个,才有所谓的管理岗。那如果是10个对1个呢?

10个大学生对一个非大学生,你说大家都管他,都叉着腰指点江山,他一个人去凿水泥地?

另一种岗位是什么?是共识经济。类似互联网,计算机。只有白领类的非管理岗,才是大学生愿意做的。

换句话说,此时此刻,提供一大堆的体力劳动的岗位,无助于解决年轻人的就业匹配差。

我们今天不是就业问题,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今天是就业匹配差问题。

刺激一定是冲着就业去的,如果反映不到就业上,那就像拳头打入了棉花里。力被卸去了。

第三个话题我们来看生育率。

生育率为什么低?除了前面打比方时提到的育龄夫妻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原因很简单,人们不是不想生三胎,而是不想生二胎,不是不想生二胎,而是不想生头胎。

你会发现头胎的生育率已经非常非常非常低了。而为什么不想生投胎呢?因为根本不想结婚。

生育率是个伪命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年轻人压根儿不想结婚。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结婚?

有人又会聊到我们第一个话题了,房价。是这样么?其实不是的。

我在第一回给你分析丈母娘心理的时候,讲的很清楚了,丈母娘究竟要的是什么?她其

实要的就是那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话翻译过来,她实际上要的是一个门槛,一个为自己外孙寻找的门槛。

我讲过这个道理,门槛一定不会出现在99%的人群里,门槛要设,也是在百分之一,干分之一,万分之一之上的群体里。

你想一想,如果她要的真就是个房子,村里宅基地上的房子为什么不可以呢?为什么非得是县城里的呢?

其实你现在去观察,你会发现丈母娘的要求有变化,她们不要县城里的房子了,她们要男方有稳定工作。

为什么?

因为县城里的房子不保值了,这个趋势渐渐让一部分丈母娘看到了。

所以你看到了?从头到尾没有人要房子,你去沙漠里建一百套房子也没有丈母娘搭理你。

房子只是借口,真相是门槛。丈母娘要的是门槛。

县城里的房子保值的年代,房子就是门槛,不保值的年代,就要省城,将来省城也不保值,那就要别的。

为什么现在热衷要稳定工作了?为什么?因为丈母娘觉得,那才是新的门槛。

可是我们想想看,当下真正就业难的是谁?是年轻人。年轻人是什么人?恰恰是育龄内的人。

换句话说,年轻人不容易找到稳定工作进一步打压了结婚的欲望,间接降低了生育率。正因为如此,以至于有部分丈母娘觉得稳定工作也不靠谱了,她们要求男方父母有退休金,最好是高退休金,非企业退下来的那种高退休金。

很有意思的。有个有高退休金的父母,反倒成了新的门槛。

因为传统的稳定工作渐渐地也不稳定了,只有已经退休的看着挺稳定。

以前我们觉得教师很稳定,那是因为孩子多,如果孩子不断下降,幼儿园老师还稳定么?幼儿园老师不稳定了,小学老师还稳定么?小学老师不稳定了,初中老师还稳定么?初中老师不稳定了,高中老师还稳定么?高中老师不稳定了,大学老师还稳定么?你要知道,人数下降的孩子是同一批人,他们念书念到哪个阶段,哪个阶段的老师就不稳定了。

所以丈母娘发现,还是亲家公亲家婆有高退休金的靠得住,将来这俩孩子没了工作,还可以做全职儿女。

所谓全职儿女就是父母用退休金来养失业的儿女。

你看到了?其实丈母娘找的一直都是门槛。和房子,工作,和这些表面现象都没有关系。

一个丈母娘这样找没问题,所有丈母娘都这样找的时候,结婚率当然很低。

你想想看,诺大一个白鹿原,有门槛的其实只有三家,族长白嘉轩白家,乡约鹿子霖鹿家,还有作为唯一医生的冷家。

有意思的是,鹿家娶的是白家和冷家的女儿,白家娶的是白鹿原外另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

整部戏里面,有没有向外娶亲的需求?白家,鹿家,有没有娶白鹿原上其他家女儿的需求?

没有,零需求。为什么?

很简单,在白鹿原这种已经进入稳定形态的社会结构里,如果发生一段高攀,或者下嫁的婚姻,会发生什么?

那个处于高位的家庭,仅仅是要拉一个人上来么?是么?不,不是的,是要拉一整个家族。

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梁璐父亲实际上只是看中了祁同伟这一个人才,他希望的仅仅是得到祁同伟这一个人才做女婿。

这个女婿要和他的原生家庭斩断亲情,就如同《人世间》里面的周秉义。

你想想周秉义的老丈人,丈母娘为什么一辈子都不踏入亲家所在的那个片区?过年都不见面?

你想想周秉义是不是实际上等于和他的原生家庭彻底切断了关系?

梁璐的父亲实际上希望的祁同伟就是这样的,他存在的价值是为了日后帮衬小舅子,而不是和他原来的那一大家子人再发生联系。

当然,祁同伟没做到,用剧中梁璐的说法,他恨不得给他们村的狗都安排个警犬。可是我们反过来,我们站在祁同伟的视角下想想看,他为什么娶梁璐?

当一个人通过婚姻改变阶层的时候,身处下位的他,或者她,想要的本来就是拉原生家庭一把呀。

也就是说,这个诉求从一开始就是彼此违背的。

跨越阶层,或者说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基本上都发生在变革时期,或者讲高速前进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人才特别重要,增量特别大,风险情绪十分高涨。

最终是居上的家庭付出资本,人脉,居下的家庭付出人才,结合起来之后,获取了足够的增量,是这个增量把居下的家庭整体拉起来了,而不是指望居上的家庭的存量。

这是门不当,户不对却能结合的前提,增量填补效应。

一旦进入风险偏好下降,相对结构稳定,比如白鹿原那种状态,你还想通过婚姻,通过嫁一个超越自己阶层的,或者娶一个超越自己阶层的,是几乎无法发生的。

因为没有增量去反哺原生家庭,因为企图反哺原生家庭就意味着要动居上位的婚配者的固有利益。

切人的存量蛋糕,任谁都不会答应的。

通过婚姻跨越阶层的过程就像一个人才入职一家公司做高管,董事会给这个人才高薪的前提是他挣的更多。

他年薪1000万是因为他+公司资源,能给公司挣1个亿,9000万公司留下,1000万给他去反哺自己的原生家庭。

如果挣不来钱,如果你指望说让公司白给你钱,那是门都没有的。

富豪娶明星,是因为明星的流量叠加公司产品之后有增量,富豪可以允许明星用增量反哺自己的原生家庭。

富家女嫁给穷小伙,是因为穷小伙掌握了能够让公司上一个台阶的东西,你可以用增量的一部分去反哺原生家庭。

当这个前提不存在的时候,在相对稳固的社会形态下,其实不可能发生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问题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才是问题。

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根本没法占便宜,就会沿用老策略,试图占便宜。并不是只有丈母娘会挑女婿,女婿也会挑老丈人的。

那个没钱的女婿,他的首选也是娶有门槛人家的女儿,他也会想尽办法为自己的后代寻找资源。

所以有一种说法,一个男生,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就要早点谈恋爱。

在大学阶段,在人家女孩子父母都还没有机会介入的时候,就赶紧搞定白富美,因为这或许是他唯一一次通过婚姻阶层越迁的机会。

你看到了,男生现实起来,可比丈母娘现实多了。

你看到每一代人里面的男女总数还行,可是真正能够凑在一起,让双方感觉都不吃亏的,就已经很少很少了。

何况这个过程是在博弈,起初男女双方都是想要占点便宜的,越大越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降低预期,变成不吃亏就行。

我前面分析过,时代变了,沿用老策略就是在浪费时间。

本来25岁找个门当户对的,就结婚了,但是因为沿用了老策略,一直找,一直找,找到35。

于是怎么样?于是结婚率特别低。时间都花在不会有结果的策略上了呀。步入婚姻的都这么点,怎么可能指望生育率呢?

而人口,是很重要的一个预期。

基于这样一个人口预期,人们的决策会发生质变。

我们第一回合讲的是资产配置,你想想看有钱人为什么会正向置换,本质是在做什么?

是在迎合人口预期。

人口在缩,所以他们锚定的房产地段也在缩呀。

预期人口上升的时候,他才有可能买入低价,量大的品种,反过来,他就会收缩,去买高价,量小的。

你注意,到目前为止,咱们分析了国内的房地产,就业,以及生育率,方方面面。可我们的主题是什么?是对比2009和2023年。

2006年的时候,我还是个初入社会的实习生,刚开始关心金融话题,比如看看市场分析报告,听听专家意见,听听美联储的讲话。

到了2008年的时候,我初入市场,就自己那一点点钱,大约几个月的工资,开始真金白银的实操。

我本人没有经历过2000年的那次美国的衰退,或者说的具体点是共识经济领域的衰退,互联网经济泡沫的破裂,没经历过。

2000年的时候,我还是个本科生,在校园里打游戏。但是2008年那次,我完整的经历过。

从美国人预测要衰退开始,到保尔森做空美国楼市,一战成名,到油价大跌,又回升,到美股大跌又回升,到美元狙击欧元,那些年,我全程经历过。

我几乎每个交易日,美盘活跃的时间,就是我们的晚上到凌晨那会儿,我都泡在国际市场上。

天天盯盘的感觉很好,你会觉得自己与市场同呼吸,即便很多年过去,这都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这种经历是抹不去痕迹的。

就像一个参战的老兵,他永远能想起战场上的细节。

你今天去看当下的国际市场,与2009年那阵子,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应该说2023的美盘市场,与2007年有很多相似之处。

你注意,我切换了时间轴,我切到美盘的时间轴了。

我知道读者问的是对比2009与2023。我前半篇文章也的确给你分析2009年那次刺激的时候国内的情况与当下不同。

但是我们现在要切换一个视角,去看美盘。

当下的美盘和2009年并不相似,和2007年倒有相似之处。

美国当下的股票市场,和美国当下的房地产市场,周期见顶的迹象都是非常非常明显的。

标普500席勒市盈率在去年,也就是2022年,十分接近2000年的水准。

2000年的时候,也就是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这个指数,创下了百年新高。2022年,百年次高。

当然,今年,现在看回撤了,还回撤了不少,但是仍有回撤空间,空间仍然不小。为什么?

你从历史周期上看,这个指数每次触碰历史大周期的大顶部,它回撤空间都不小,最起码一半。

如果我们去看美股市值除以GDP,这个模式是巴菲特常用的,用来观察泡沫。

那么你会发现,美股市值除以GDP,2022年的高点,要比2000年高很多,当然,现在也回撤了。

每篇付费都不落的读者应该知道,我从2021年年底就开始讨论这个话题,2022年全年我聊过很多次。

因为大部分读者是不做外盘的,所以我更多的是用这个来侧面帮助你理解外部的世界,理解国际市场的动向。

那么为什么说2023与2007年美国市场有相似之处呢?因为房地产。

美国的大城市房价指数的20年运行趋势,去年,也就是2022年的周期顶部也非常明显。上一次这个时候是在2006年。

到2007年,拐点就很明显了。

也就是说,2022年年中,美国的股市与楼市,都见了周期顶部。

我不知道部分读者是否还记得,2022年年初,我提到过2021年美国部分大户和机构的做空头寸。

很有意思,事后看,人家真的是提前半年入场。

当然,2022年下半年,就在我分享给读者几个月后,高盛自己也对外披露了客户数据。现在看这些人,当初2021年年底进入,的确是非常准确的时间。

既然去年美股市场,美国房地产市场都见顶,今年,是不是意味着美联储要减息了?读者应该记得这个问题,去年年底问的人最多,我当时也给出了回答。

我的答案是不会,因为根本没跌到位。

所以过去的半年,你看到的自媒体都在说美联储要扛不住了,要降息了,我告诉你,不。

他们会在利息高位维持相当一段时间。

多久我猜不出来,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预测者,我只能告诉你,很明显,数据上还没到位。

我前面讲的那些数据都是公开的,标普500席勒市盈率,美国的大城市房价指数这都是公开的,你随时都能查看。

历史周期上拉长了看,到没到位很清晰,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你说这会儿美联储就要大幅度降息去救市场,没道理的。

美国从来都是事后的,他们都是等到市场充分反应了之后,再处理。

就像2009年的时候奥巴马会这样搞那样搞,那是问题已经暴露了。早在2007年的时候,小布什即便知道问题日后要出现,他也不可能提前出手的。

你想通了就会知道这个日子还有段时间呢。所以你用2023去对比2009,是不对的。

起码国际市场上看,不是这样。国际市场上看,2023更像2007,甚至严格意义上说,不像2007,倒像2000。

我为什么这么强调这个时间?

因为绝大多数读者的记忆只有2009,那一年刺激,后来房价涨,这是多数读者的人生经历。

可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你真的理解了2009年的那次刺激么?

那时候,我每天都泡在市场上,对于当时整件事的记忆非常清晰,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

当时,2008年的时候,国内讨论的是什么?两大话题,第一个是能否抄底美股。

很多人都说能,当时应该把我们手里的美元都拿去抄美股。这些人号称专家,实际上没有常识。

这就不是抄不抄得到底部的问题,而是人家也不会允许你购入,那毕竟是他们的核心资产。

今天想摇号买个核心区域的房子还问你要社保资格呢,何况你去抄底美国的核心大公司。

而且这个钱,实际上是我们的企业赚了美元之后,因为要强制结汇,换成RMB在国内使用,因此产生的。也包括国外涌入的热钱。

你拿这笔钱去买美债没问题,但是去买美股,那波动就太大了。

你想想看,你存在余额宝里的钱,他们拿去干嘛了?通常都是做存款类投资,或者债券。

他们会不会拿去炒股?不会的。

那个波动太大了,一旦暂时跌破成本,大家都要取,岂不是挤兑了。第二个当时流行的话题是什么?

就是就业,我前文就提醒过读者,当时我们的主体就业人群是非大学生,是工地上的民工,是外贸加工业工厂里的工人。

这些人因为外部的冲击,外贸市场的变化失业了。咋整?

当时也讨论内需,这一点和今天有些相似,当时也讨论外贸不足,这一点和今天有些相似,当时也讨论就业,这一点和今天好像也相似。

但本质上完全不相同。相似,却完全不同。

当时居民端的杠杆是很低的,当时美联储有很强烈的向全球撒美元的冲动,当时我们和美国是互补关系,不是竞争。

竞争的是美元与欧元。

2009年,奥巴马上来就全力狙击欧元,这个过程就像去年你看到俄乌战争期间避险情绪高涨,欧洲资本涌入美国,很相似的。

利用美元的避险货币属性,在全球制造风云,让资本涌入美国。避免撒美元的过程中,美元快速窜稀。

可是相似之中有着巨大的不同。

外贸的角度,我们和美国之间从合作变成了竞争,从当年战术层面的美国需求端不足,变成了战略级的双方竞争。

而我们的内需,当年的选择是房产加杠杆,那是因为有得加。

居民家庭杠杆当年是很低的,今天我们的杠杆已经接轨国际水平了。那个美国大妈贷款买房,享受了一辈子最终还清贷款,中国大妈存款买房,苦了一辈子临了买上房子的故事,已经不是那回事了。

那是当年的段子,形容我们不肯加杠杆,今天不是这样的。

2009年我们加过一次,2015年又加过一次。现在的居民杠杆,处于高位,而非当年的低位。

所以我说内需也完全不是这回事,再加上就业。

前面说过,当年遇到就业问题的是没念过大学的民工,他们需要的是工地上的岗位,今天遇到就业问题的是大学生,你给他工地上的岗位,他也不去。

全都对不上,所以你生搬硬套毫无意义。

更重要的是,过去的十年里,我们的工资上涨的幅度不算特别好,市场的活跃很大程度是居民杠杆攀升带来的刺激效应。

而当下,居民杠杆加不动。

2009和2023,全都对不上,国际市场对不上,国内市场也对不上。所以你去看很多自媒体乱解读,真真是误人子弟。

美国股市,楼市,2006年的时候是见顶过,去年2022年又见顶了。美国2009年的时候针对欧洲搞过避险情绪,2022年也搞过。

我们2008年的时候是讨论过内需,外贸与就业,今年也讨论过。sotamawhat?

所有的内在细节,因果逻辑,背景信息,全都对不上。

李白有一个鼻子两个耳朵,我也有一个鼻子两个耳朵,我和李白有什么关系?没有任何关系。

历史的确在重复,可是从来都不是简单重复。

国内国外,我给你讲明白了,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我也给你讲明白了,内在逻辑,我也给你讲明白了。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看看读者们关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美联储会不会进入下一个周期,降息周期?答案是会,一定(有前提,前提后面讲)会。

但是,什么时间,我们不能确定,至少,通过我们前文描述的两个技术指标来看,毫无征兆。

如果按照美联储最近一次很鹰派的讲话,他们说两年后,你且等着吧。

当然这话我不信。但问题是如果他们真的拖一年,明年这时候再降息,你觉得市场会怎样?

所以从年初我就在讲,那些指望美联储立刻马上降息的大V,毫无常识可言。咱们想想看,前文分析过,美国股市,美国房地产什么时候周期性见顶的?和美联储进入加息周

期几乎同步对吧?

那么试问,现在美股和美国房地产还在下跌中继的过程中,尚未筑底,美联储为什么要急吼吼进入降息通道呢?

有人说,因为我们和他们在谈了,大家说好了,你降息,我也宽松,一起应对全球问题,如何如何。

想法很好,但是我问你一个问题,他的技术指标到了没有?

我们且不说张三和李四是不是竞争关系,是不是长期战略级的竞争关系,咱们哪怕说张三和李四是同事。

你孩子发烧了,你叫不到车,正急着开车送孩子去医院,这时候接到同事电话,说能否现在,马上,立刻,借你车一用。

你借,还是不借?

正常人一定是说,我把孩子先送去医院,我去医院,你去取车,不至于我不管孩子,先给你送车。

咱俩没那么铁。

所以你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美联储降息。美联储会不会进入降息通道?

一定会,一定。一年后,概率会很大,两年后,几乎板上钉钉。

问题是美联储有没有可能,立刻,马上,全力转入降息通道?

这么幼稚的问题,你觉得呢?

不过这里我们要注意,我说最多两年一定会,也是有前提的,前提是人类的科技不出现实质性突破。

美联储目前这么高的利息,短端远高于长端,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大家都知道他们早晚降息,分歧只在于那帮大V回回告诉你马上,我每次都告诉你,且有一段日子呢。

但是,如果科技出现了大的突破,比如两年内AI真的从概念变成真实生产力了,长端的回报追赶上了短端,这个长短差就消失了。

长短差如果消失,那么降息的理由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美国也有可能进入到高增值,高利率的时期,类似好几十年前,尚在青壮年时期的美国。

我只能说这种可能性也存在,但我们一般不会这么去假设,因为科技突破带来人类生产力质变这种事,很罕见,往往人一生都不会遇到一次。

遇到了你也只能认为活久见。

这段话你要注意,这不是在开脑洞,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我们一定要知道一个逻辑,就是我这代人,我们见到的美国一直都是低利率低增长的,可这一切是有原因的。其实仔细想想很正常,因为他要用钞票买咱的货,低利率低增长是全球化过程中对他最有利的选择。

你想一想,如果,我是指如果全球化始终回不到过去,那美国能够依赖的就是科技,他要用自己的生产力去填补自己的消费的话,他完全有可能选择高利率高增长,因为这对他有利。万一这种事发生了,你真有可能等不来他降息。

这个话题我只能说这么多,你要自己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品,你细品。

所以关键从来不在于预判,关键在于自己要学会去验证。

一个人要学会自己验证,验证是拿过程去验证,不是光看一个结论。

我前文分析去年美国股市见顶,美国楼市见顶,是给出指标的,你马上就可以打开图形,去验证我说的东西。

我不是一个预测家,我是一个讲逻辑的,尽管有读者说我的预测准确率超过99%,问题是,我的重点从来不在结论,而在于过程。

你去看绝大多数的自媒体,尤其是大V,只有结论,没有过程。

他们年初给你讲,V字型反弹,我给你讲,缓慢复苏。当然,近期你们听到某些投行说了和我年初时一样的判断。

具体是啥,你自己去看,我可什么都没说。

在我看来,重点永远不是结果,重点永远是过程。我年初给你讲缓慢复苏,就像今天给你讲美国市场,我是数据派,数据怎么回事,逻辑怎么回事。

那些大V年初给你讲V字型,是拍脑袋的,他们觉得疫情结束,理当V字型,想当然的。结果有可能你对了,我错了,但是你这种没有过程的结果,毫无价值。

就像一个稳定盈利的职业赌客,他不在乎赢,但是他在乎,哪怕自己输,也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输,就像自己赢,要知道为什么赢。

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赢而赢了,这种赢,宁愿不要。

这种乱七八糟的,不知道为什么的输赢,毫无价值,他只会让你变成韭菜,长期韭菜,注定韭菜,终局韭菜。你永远都不可能稳定盈利。

第二个问题:长期来看,房价相对于货币是涨还是跌?这个答案非常清楚,三个字,铸币税。

我们有很多读者是坚定的房价看涨派,他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这三个字。50年前几百万韩元的房子,今天几十亿韩元。

你站在这个视角下,第一回合我们分析的资产配置的算法就显得很荒诞。那个富人他为什么只算十年?

十年房价涨20%,才勉强跑赢大额存单。你直接看50年好了,50年大额存单才4.4倍,50年天知道货币贬值成什么。

这个算法互联网上很流行,但是忽略了一件事。

任何时候,人家做几千万的决定的时候,你说的这些,他一定参考过了。

你不可以认为一个卡里随时能刷几千万现金的人,他连你看过的这种段子都没有看过。能接受我这句话么?

你存款几千块,你都能看到的道理,他存款几千万,他看不到么?

他看到了,却没有按照你理解的去做,没有去县城里随便买一堆房子,然后持有50年,等着货币贬值。

那只有一个原因,你算错了。

铸币税这个事情,不是这样算的,我今天来给大家普及。

当我们拿着本币的时候,我打个比方,你两口子都是大城市里的小白领,两口子年收入80万左右,父母有些积蓄,交给你们打理了,你们人到中年,比如有个1000万的存款吧。

这是非常标准的大城市小中产的财务画像。

你担心这个钱贬值,那么我问你,怎么理解铸币税?很简单,上下锚定。

什么叫上锚定?就是锚定美元。

假设你现在的钱,用美元来看待它,你就当自己有150万美元好了。我们看,美元有没有铸币税?当然有。

美元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所以美国的房价走势长期看,就是向上的。

其实别的东西也是,比如人工成本,美国现在的人工成本肯定比50年前贵。但是我问你个有趣的问题,美国是不是没有人买美债,都去买房了,是不是?当然不是。

那你说美债就那么点收益,他为什么要买美债,不买房呢?美国人脑子有问题么?

答案很简单,并不是所有的房子都能跑赢铸币税呀。

有些房子,算上房产税之后,它远远地把铸币税甩在后面。有些房子,你就是不给它算房产税,它都跑不赢铸币税。

因为一旦人没了,房子的价值就没了,房子的价值会迅速随着时间老化,它会越发趋近于那块地。

而那块地附近如果没有人,那块地底下也没有石油,那就是块荒地,它的价值会无限趋近于荒地。

换句话说,房子没有价值的,房子和车子一样是消费品,那块地本身也没有价值,它的价值等同于耕地。

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是人,是人的结构。

高收入人群,高净值的人赋予了它价值。

所以当年美国制造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周围的房价就如日中天,正如今天的码农聚集地硅谷。

当美国的制造业凋零,变成铁锈地带,人们都迁走之后,那就是荒地。

看到了?如果你锚定的是美元这种强势货币,这就是内在逻辑。能跑赢铸币税的不是房子,是人。

有人会说,如果我下锚定呢?我锚定斯里兰卡那种小国,就是那种一年之内贬值一半那种。

答案依然是不划算的,为什么不划算,我给你举个例子。

你听自媒体大V给你分析,斯里兰卡卢比一年贬一半,当地没买房的人都哭了,因为房价应该至少涨一倍吧。

但是我告诉你真相是什么,我有朋友在斯里兰卡做生意的。

那种哭了的人,他根本没有存款。

他们真正的问题在于月初领的薪水,以为够一个月吃的,结果随着贬值,只够20天。换句话说,这些人全是月光,他们工作仅仅能够填饱肚子。

他们和买房这件事有没有关系?根本没有关系,他们三辈子也不会买房的,因为他们连买车的钱都凑不出来。

真正和这件事有关的人,他们会买房么?不,不会。

你说斯里兰卡卢比每年贬值一半,为什么不买房呢?买房很划算呀,等于每年翻番。因为不划算。

房地产的交易周期是很长的,房地产可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卖得掉的。你想想看,货币每年贬一半的斯里兰卡,有多少人有心思买房呢?所以名义上会涨一倍,实际上很难交易的,交投冷清。

那斯里兰卡的有钱人,他们怎么做呢?很简单,做空呀。

你随便选一个商品,比如黄金,五倍杠杆很低吧,他就押涨,一定涨呀,斯里兰卡卢比对美元每年都能跌一半,它难道能对黄金涨么?

发财了呀,明白了么?其中那个本金,你保值了,剩下的杠杆,全是净利润。当真在斯里兰卡这种小国,这种币值不稳定的小国,有钱人都是大发其财的。这里面不乏华人投机者的身影。

为什么斯里兰卡这种国家波动这么大?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产业单一。

产业单一就容易受到金融潮汐的影响,因为看起来斯里兰卡是个国家,实际上就相当于一家公司的体量。

可我们是什么?我们是全产业链超级巨无霸,我们是无数家公司的聚合体。中美都是巨无霸,几乎是等当量的巨无霸。

我分析这段实际上是告诉你,无论是上锚定,还是下锚定,无论你怎么去分析,买房都和对抗铸币税,都没啥关系。

对抗铸币税这种说法,从一开始,就是最无知的人自己想象出来的。买房这件事,第一回合我就给读者分析的很透彻。

我分析的角度是资产配置,资产配置的目标是冲着跑赢存款去的,不是冲着投资。资产配置的时间周期定位就是十年内。

你一定要有时间概念,我强调过很多次。

那些做资产配置的人,有倒挂他摇倒挂,很多年前没有倒挂的年代他买一手,或者二手,具体看性价比。

然后这个板块的未来一定要好,产业要好,配套要好,高净值人群流入要好,教育潜力要好,最重要的是,供需要好,板块土地供应不能太大,供应大了压价。

他买入,持有7年,卖掉,资金拿去下一个板块。

因为城市的中心其实是在变的,而且房地产这个东西,每7到10年,产品会升级换代,

老房子是没有吸引力的。

这个过程就叫做资产配置,真正跑赢铸币税的,是这种操作模式,而不是那套房子。

你会发现这么去操作的人,在年份不好的时候,比如去年今年,人家仍然有可能跑赢大额存单。

而在年份好的时候,他是有可能有斩获的,所以总体来看,人家才有可能跑赢通胀。

我是指未来,不是指过去。过去普涨的年代,乱买的也跑赢通胀了,但是未来,只有这种方式买房能跑赢通胀。

就是腾挪,至少每七到十年,人家整体上腾挪一次仓位,整体上把手头持有的房产仓位调整到最好状态。

因为你发现这种模型下,这种不断腾挪的模型下,他才符合我前面的所有分析。

整体承压的时候,他是最后一个跌的,因为他什么都好,前景好,产业好,配套好,预期好,还供小于需,他最后一个跌。

然后涨的时候,它第一个涨。

这一涨一跌之间,它拉开身位,这才是我说的核心城市前10%的房子。

很多误以为核心城市前10%的房子是固定的,七年前冠军沙通天,七年后冠军还是沙通天。

不,不是这回事。七年前冠军沙通天,七年后可能就换成梁子翁了,同样大户型,人家梁子翁才是改善型,沙通天变成老破大,落榜了。

前10%在变,你要跟着变,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而应对万变的,只有万变。以万变应万变。

但大部分人的脑子是箍牢的,能不能买对一套房子,从此跑赢铸币税;能不能进对一家公司,从此铁饭碗一辈子;能不能嫁对一个人,从此幸福一辈子;能不能找好一个专业,从此踏实干一辈子。

你想要一辈子,很简单的,活得像古人一样短就行了。你知道为啥古人没有35岁危机?

因为他们活不到35。

你真正的问题没有那么多,你真正的问题就一个,你活的太长了。你活得那么长,问题不可能不暴露。

你活得比行业的寿命都长,你活得比爱情的保质期都长,你活得比技术的周期,产品的周期都长。

那怪谁?

你本来不用学那么多的,你随便学一样东西,产品周期还没到,你先挂了,啥问题都没有。

人的生命不应该是正计时的,应该是倒计时的,理解么?

古人活30多岁就挂了,换句话说,他一出生,距离自己挂,中间只需要在这个世界上熬30多年。

你风叔我所在城市的人均寿命80多岁,我现在才40多,换算过去,我相当于一个古代的婴儿,甚至是胎儿。

我可以觉得自己已经40多了,所以不用思考了,不用学习了,不用拥抱变化了,可以吗?

不可以,我只是个胎儿。

我必须假装第一次看见这个世界一样,因为如果按照倒计时,我最终活了80岁的话,我还剩下的时间,我还得熬的时间,和古代的那个胎儿是一样长的。

没办法,你60岁的时候才相当于古人十几岁,才相当于孔子说的十五有志于学。你以为巴菲特愿意活久见?

他没办法,生命是一场修行,他也想一招鲜吃遍天,他也不想面对市场的变化,但是他必须。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还要倔强的站着,直面市场的风霜。

人越是没有任何成就的时候,越是以为活着为了这个,为了那个。

就像白鹿原上的村民,他觉得这辈子能把西安饭庄里的葫芦鸡吃上一口,就值了。一个人翻过的山越多,走过的路越多,取得过的成就越大,他最后就只剩下坚持。你说山为什么矗立在那里呢?

山不需要为什么,它矗立在那里,就像人站在那里。

就像胡杨一样,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

中美都是大国,大国的原因不仅仅是面积大,人口多,而是中美这两个国家,都是有相当一批精英的。

精英不见得是好人,但他们就像巴菲特,没那么容易服输的。

美国是一个值得我们尊重的对手,正如同我们也是一个值得他们尊重的对手。

所以这场博弈的时间远比你想象的要久得多,大概率会持续几十年,持续我们这辈子。

这个过程中会有非常多的摩擦,没完没了。

我当然希望双方握手言和,再次像2009年那样共同把人类拉出沼泽,问题是,这种事大概需要三体降临,才会发生吧。

人类一直都是这样,只有在面对很强的外部威胁时,才能暂时放下内部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