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楼市,商场,职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23/6/5

时间:23-6-05

又到经济话题,自从当年被安排上思过崖面壁之后,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免费文案不聊经济话题,即便聊,也是说相声,讲段子,因为没法讲干货。今天的付费内容一万八千字,涉及三个主要部分,第三部分还分两个小节。挑来选去,竟然连个引言都放不出来,审不过。

我想来想去,把全文最后一句话放出来当引号好了。“你最晚今天就该明白”。

下面进入正题,打开之后先截图保存,别看着看着没得看了,怪我没有事先提醒。咱们第一个话题是聊经济结构。

因为无论股市楼市,商场还是职场,不管你是做生意,还是打工,这一切都是围绕结构的。

上一期我提到过生态系统这个概念,点进来看的,我默认你都是明白的,否则什么都重新展开一次,我们写两百万字也讲不完。

你既然理解全球经济,局部经济都是一个生态结构,那么你一定要弄清楚当下的生态。

怎么了解生态的成本,我是指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都是最低的?怎么了解?我是说假如你并不是职业投资人,你是个具体行业的商人,你平日里的关注点聚焦在自己的行业内,怎么最低成本的理解生态系统?

三个字:看市值。

你不要盯着一个市场观察,你要盯着一个地区的所有公司,整体来观察。

因为一个地区的所有公司未必都在同一个股市里上市,有的是在国内不同城市,有的是在国外上市的,即便都是我们的公司。

所以你要盯着公司来看市值,不是盯着某一个股市。公司有很多,怎么统计呢?很简单,分分类。

这个分类不是分行业,不是什么能源板块,房地产板块,不是这样的。是分大类。

大类我讲过,人类经济结构三阶段,农业,工业,共识,还记得吧?

这里是付费文案。免费文案我们是押着初三那条线发挥的,付费文案我们是按照研究生的水准。

我假设都你懂,在这个基础上给你展开的。

那么按照大类分,分两类,共识经济与非共识经济。

非共识经济很好理解,你就理解成制造业就可以了,无论是基础农业,基础制造业还是电动汽车这种高端制造业,你都可以笼统的理解成非共识经济。

那么剩下的还有什么?

白酒,房地产,高科技,例如互联网之类的。这就是共识经济。有人会觉得奇怪,白酒

为什么是?

白酒就是的。我说的白酒是指什么你们应该懂,那个本质上不是饮料,它就是我们文化体系内的一种共识,类似西方人眼里82年的拉菲。

你要去关注一个市场,去看看买高端白酒的人,是存储等着卖高价的人多,还是自己喝的人多。

你就会对它到底该划分为消费类还是共识类,有个基本判断了。

房地产不用说了,我讲过的,房地产的价值是共识不是土地。换句话说,这个土地经过了宣发,它被赋子了共识,才有了高价格。

宣发,关键词我都给你加粗了。

高科技这个很容易理解对吧?你去看美国的高科技,电影,这都是共识经济。

你观察下市值的变化,会发现很有意思。什么很有意思?

我们的共识大板块损失的市值,我是指在国内国际,在各个市场上总的损失的市值,就比如国内的中概股在美国市场上损失的市值,也一并算进来了。

这个损失,和制造业,包括高端制造业在内的那些企业这段时间里增加的市值,是几乎一样的。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号称自己是散户,天天看盘,有用的信息都没看到。这是很有趣的。

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其实我在付费文章里一直有告诉读者,从年初开始。

我一直试图让读者相信一件事,那就是美国的利率将维持高位,他不会快速加,也不会快速降,他就这么维持着,维持较长时间。

很多人是不信的,他们一直跟我说,美国一定会快速加,加到崩,然后快速降。时间最终会扭转你的看法,无非早晚。

欧美维持利率高位,一定会压制投资欲望。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去投,远端的预期是多少?我是指最后折合的无风险长期回报预期是多少?是年化3个多点。那么现金,美联储现在给到的现金的无风险回报是多少?是5个多点。

你只要是个国际市场的投资人,或者你学过经济学,你马上就知道我在说什么。没有人会去投的,犯不着嘛,拿着现金,5个多点不香么?

这必然抑制需求,尤其抑制整个共识经济,大学生找工作选择的大都是公式经济,农民工找工作才选择非共识经济。

越是共识经济受到抑制的时期,那些非共识经济的股价反而好。

这话不是我说的,这是常识,你去观察历史,历史一直如此,一直。当共识经济被抑制

的时候,那些刚需领域在市场上的估值才会浮现。为什么?因为他们大都是现金流行业,俗称现金奶牛。

你去投资互联网创业公司,能有现金流么?可能你投资了10年,他都没有盈利过,即便他已经是独角兽了,依然亏损,你投他赌的是一个预期。

所以你想想看,巴菲特为啥会跑去日本,有没有想通?

因为日本很多这样的现金奶牛,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的估值很低。老巴很清楚全球处于低增长,高利率的环境下,他当然知道该投什么。

不要以为这事儿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是的,他不是做高频的,他是做趋势投资的,他做一件事,起码十万人都知道。

问题是,十万人都是国际市场上的职业投资人,或者业内人士。

所以过去的这些日子里,才有我说的前面的那个现象,其实就你不知道,因为你不是全球这十万人里之一。

于是我不得不跟你反复讲,我希望你做第十万零一,而不是十亿零一。

你说为什么这个现象很多人都感受不到呢?为什么大家的眼光永远都只会盯着那些互联网大公司呢?

他们感受不到很正常,因为出镜率不一样。媒体,尤其自媒体背后的东家,往往是共识经济行业的公司。

我给你打个比方,白鹿原上有两户人家,白家和鹿家,如果你把祠堂看作媒体,因为白家修的祠堂,所以你老觉得白鹿原上事事都围绕白家在转,其实你忘了,鹿家也是大户。

大部分网民的目光都被房地产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包括其他高科技行业的一些大公司,以及高端白酒行业给吸引走了。

你统计下,互联网上的话题似乎就这些。

但是你忘了,另一个板块,非共识经济板块。你去统计下他们总体上的市值是增加的,而且增加的部分,恰恰是共识这个大板块损失的部分。

这个细节,引申出一件事,一件在免费文章里面,我们始终没法聊的事。

很多年轻的读者曾经跟我讲,房地产行业是个坏行业,理由是这个行业的存在,使得房价高,使得他娶不起媳妇,使得他难以逆袭。

因为你想嘛,他的同学在大城市里生下来有房,他生下来没有,这个有无之间,可能一辈子都追不上。

还有很多年轻的读者曾经跟我讲过,说他特别反感互联网行业的高薪酬。

你说都是大学生,难道学计算机的就比学机械的强到哪儿去?

他毕业了30万起,我做10年都做不到30万,他上市了楼道里充满了金钱的声音,房价都是被他们炒高的。

这个看法对不对?不对。为什么不对?

因为站在你的起点上,如果没有共识经济的高薪,你几无可能靠出卖劳动力存到一笔钱。

如果没有房地产整体行情的上涨,你几无可能用加杠杆的方式把你这笔钱滚雪球。我们做一件事,首先要想的不是说对自己公平不公平,而是要先想想,到底有没有可能做。

你想想,回到70年代,别说做火车头司机,哪怕是进厂做临时工,有没有可能?没有。

因为你没有城市户口,这一条就把你卡死了。

这一卡不是钱的问题,不是机遇的问题,这一卡就是整整一辈子。

今天城里落户要积分,买房死贵,没错,但是让你积,让你买,钱能解决的问题,至少是个问题。怎么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问题么?

你知道70年代的知青,她们想要返城,,对吧。

有人会说,找不允许,他也不被允许呀,反正我是弱者,反正我争不赢,那还是挺好。

NO

如果是70年代,你和他都在起跑线上,都在原点,你说都不跑,那是你想的。问题是,他已经跑了好几十年了。现在他在终点,你才在起点,不跑,真的是你要的?

假如没有共识经济,是的,你做不了码农,他也做不了了。是的,看起来挺好。

问题是,他家里还有个厂呢,你有么?

他不做码农他回去接手厂子呗,你接手什么?

他可以不买房的,没问题,他可以去越南办厂,你呢?一定要拎得清,拎得清什么?拎得清生态系统。

我有句话搁在心里很久了,对于一个不是二代的年轻人来说,除了给人家做码农,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快速挣到1,2百万呢?

你说做码农要读书,读书累,那送外卖不累么?

我一直觉得,明码标价就是最简单的事儿了,没有更简单的。

你真的在社会上奋斗过,你就会晓得,创造一百次奇迹才给你的东西不叫难,真正的难是无论你创造多少奇迹,也没用。

没用才叫难。除此之外,再难都不难。

你稍微有点社会经验,去统计下就知道,绝大部分家庭资产在千万以上的,又在五千万以下的。

都是因为参与了共识经济,也就是俗称的进入了风口行业,相对容易赚钱,然后通过房地产升值或者公司获配股权挣到的钱。

他们的父母可能就是农民,一辈子想进个城当个工人当不上,回头没成想自己的孩子这么大出息。

我讲这段肺腑之言,是告诉读者,你的逆袭,和宏观所需,未必是一致的。我们很多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常常告诉我,制造业很重要。

你说的非常非常对,制造业很重要,十分重要。

我们有些读者跟我讲,互联网行业并没有什么特别强的科技含量,其实基础科学行业更重要。

你说的非常非常对,我一个06年从操作系统内核工程师做起来的人,我不比你更理解什么更重要么?

但是我想给你讲的是,宏观的重要,和你人生的需求,很多时候都是对不上的。宏观特别需要你去打螺丝,可是那些早期进入风口行业的师兄,那些在房地产上

涨周期买房的师兄,他们才算真的跳出了农门。

为什么?因为生态系统里面有不同的生态位,每个生态位的门槛是不一样的。你要去创业做加工业,马上就会面对一个巨无霸级的对手,它叫做富士康。你说你倾家荡产到处借钱弄了500万,然后融资拉了2000万,准备大干一场。精算师会告诉你,对不起,你需要25个亿,而不是2500万。

25个亿不是保证你赢,仅仅是入场券。

你真的能凑够25亿的那天,你就会发现,我靠,富士康把成本做到这个水准线了,你似乎再烧250亿,都看不到接近它的那一天。

这就是你要面对的对手。

你现在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共识领域里创业了?因为轻资产,轻。

他卖了父母的房子还真的有可能开家公司,尽管大概率活不过第二年,但至少能开。

他开那家公司其实就是几个人的头脑风暴。

但是你反观制造业,地皮钱呢?厂房钱呢?设备钱呢?原料钱呢?宏观需要的东西很多,但是你要想想你够不够得上。

我是在芯片行业做过的,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投身?因为觉悟低?NO,因为找玩不起,找到今天仍然玩不起我老东家的游戏。

段永平每年掏100个亿,这点钱不是当年智能家居小米下场准备清场的打法,这仅仅是尝试,就这么高门槛了。

你觉得你风叔我有这实力么?

你不要以为名气大的实力一定大,不一定的。电影行业名气特别大,票房一年才几百个亿。

在那些真正的巨无霸重资产行业看来,你就是个小孩子在跳舞,大人们给你鼓鼓学而已。

所以共识行业对于年轻人来说特别重要,至少可以让一部分年轻人迅速赚到钱,赚到你打螺丝赚不到的钱。

但是很明显,这钱现在看起来很难赚。

并不是因为什么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也不完全和国际市场上整体融资成本过高,欧美利息长时间维持在高位,风险投资偃旗息鼓有关。

不完全是这个。

其实有一件事情你就已经能够看到天花板,就是网民的数量。

人一天就24个小时,人就这么多,如果所有人都已经事实上成了网民,如果每个人大部分时间都已经在网络上。

那么互联网的潜力大约也就看到了,这个过程就像我们那代人小时候的电信。我们那时候家里通电话是很不容易的,初装费都要4000多块钱。就为了装个座机。

到2000年以后,随着手机普及,你看到通信行业,电信这个圈子,有了一波快速的红利。

2000年的时候你找个电信,移动的老公,都是很难的。就像你找个BAT的老公一样难。

但是到2007年以后你就会发现,通信这个圈子已经不再是朝阳行业了。因为手机非常普及,卖菜的人手一部,手机再也不是90年代的大哥大了。当然,仍然是高收入行业,但不是朝阳行业。

我们第一次创业是做云计算的,是12年,那时候阿里也在做了。

因为早在10多年前,互联网大公司已经意识到这种用户数的瓶颈一定会到来,他要转型做数据运营。所谓云平台,大数据。

相对来说,今天的AI就是当年的云。切换就是这么快。

我讲这句话的用意是告诉你,如果你家里没有厂子,你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赚钱的,你必须跟上节奏。

这就是唯一的办法,你只能跟上共识经济的节奏,因为你需要第一桶金。

我知道有人要反驳,他会跟我说,不,我认为第一桶金是通过买房子赚到的。你看,他当初拿着爸妈的积蓄20万,岳父母的积蓄20万,40万凑首付买了套200万的房子后来涨到500万,净赚的300万是他的第一桶金。

是这样吗?不是的。

我来跟你讲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回到你当初200万买房的那个年代,社会上能够承担200万房子的人是不多的,即便他们硬凑也能凑出40万首付,他们未必敢背负160万的贷款,因为他们不是高收入者。

你去统计当年的购房人群数据,会发现那些敢于背负高杠杆的往往都是高收入人群。

他们不是工厂里打螺丝的,他们就是类似于码农这种,或者金融机构员工这种,或者什么什么,反正大都是共识经济领域的高薪收入者。或者,人家干脆就是传统领域里的小老板。

他觉得自己还得起,才会加高杠杆。炒房子的是极少数,多数人都是这回事。真的厂里打螺丝那个人,一个月3000块,你借给他40万做首付他都不敢买,他怕自己还不起月供。

所以你对照过来就知道这套思路在今天,一点用都没有。

今天你在北上深买总价低于1000万的房子,或者在杭州南京苏州买总价低于500万的房子,压根儿就没有上涨空间。

反过来,你在北上深,买2000万以上的房子,你在杭州南京苏州买1000万以上的房子,反倒有可能有上涨空间,前提是核心地段核心品牌核心配套有倒挂的打新。

为什么?没有为什么。

供需决定的。你要弄清楚当时谁在买房,现在谁在买房。

所以你回过头来去想,今天一个年轻人,他怎么凑几百万的首付?怎么凑?他爸妈如果

是工薪阶层,拿不出来的。

能拿出来的,能让他上车的那些总价的盘,其实没有什么升值潜力。因为你几乎就是最后一批进城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告诉你,只有跟着共识经济,你才有那么点可能,说你先是如何如何,后是如何如何。如何如何着,就如何如何了。

有喜欢拾杠的肯定会问我,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制造业怎么办?你想多了。

制造业分高端低端,高端的圈子里我前面说过,多少多少亿的投入,你以为那是人力密集型行业?是需要你打螺丝的?

NO,那已经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了。就像我前面说的,你兜里有个100亿,你说你参与进去也许有张入场券。

如果你说你啥都没有,就只俩膀子力气,那你对于高端制造业的用处很低很低。因为你力气再大不如机器人大。

我们反观低端制造业,这个已经不是制造业的方向了,这个圈子里的很多厂,如果不升级,他们是迁到月收入3,4百的那种国家去做的。

这对于我们构成竞争么?其实是不构成的。

我给你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看印度的孟买,很多日薪10块钱的印度人在那里洗衣服,为啥人工洗?为啥不用洗衣机?

因为用洗衣机不划算。

这实际上是一个当地的,局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洗的衣服就是孟买这个城市里的。

孟买的这些工人洗衣服并不会去洗我们深圳的,广州的,不会的,他们再便宜,也抢不了深圳广州的保姆市场。

不构成竞争。

你不可能把深圳广州的衣服送去印度洗完了再送回来,运费不值当。

同样,你在印度当地用洗衣机也不值当,因为他当地的人就那么便宜,他空闲在那里。

从来没有经过商的人,他是没有成本概念的。

但商业是围绕成本的。亦如市场不是完全统一的,全球市场是一块块割裂的。劳动力便宜和劳动力能够发挥作用融入市场,是两码事。

不说全球,哪怕本国,为啥中西部的劳动力在本地这么多年了都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制造业呢?为啥去南方打工呢?

因为运输有成本呀。

那么我们回到低端制造业这个市场来看,你会发现什么?你会发现对于国内很多做生意的人来说,是有商机的。于是你看到国内很多生意人出国办厂。

其实出国办厂并不一定只是在利用国外的廉价劳动力,这只是你以为。你以为的是自媒体让你以为的,因为自媒体的目标是吸引眼球。

最能引起对立的,最能让你警觉的就是说加工制造业转移,让你觉得好像一个月只要1000块的越南人抢了你的饭碗。

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至少我可以告诉你,在未来的10年内,不是这回事。这就像印度的洗衣工和上海的保姆一样,其实是错位的一个生态系统。虽然看着都是伺候人。

我们今天是来唠嗌生意经的,这个生意经涵盖了方方面面,我第一部分之所以给你介绍生态系统,就是为接下来的生意经做铺垫。

你不理解当下全球和我们有关的这部分商业生态环境,你就很难理解下面的生意经。

那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生意经生意经,咱们肯定是从做生意的角度切入,你说自己没钱,你不做生意,你纯打工,你准备打一辈子,没问题的,同样值得你思考。

因为打工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人家的生意经,然后看看自已有什么地方可能切入到别人的团队里去。

我曾经提了一嘴,出海,举了一个例子。

讲了一个在南美洲待了好些年的同学,他为了拿补贴,最后比国内多拿了两百万的补贴,回国后做首付买了人生第一套房,然后入职甲方运营商,娶媳妇生娃。

这是20年前的事儿了。

去南美的很少,就他一个,更多的人去的是非洲。

第一站不一定是非洲,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我的同学,或者前同事,仍然待在海外的,大部分都在非洲,少数在美国和欧洲。

这些人混这么多年,如果还在非洲的,都不是别墅,是庄园了,家里地上铺熊皮,墙上挂鹿头,酒窖里堆满了红酒,都这种。

所以如果咱们今天聊他们,是没有多大参考意义的。

我们要聊的一定是说现在25岁这批人,你踏上国外的土地,我是指新兴市场,无论是非洲,还是俄罗斯还是越南还是怎么样。

你要怎么去做,才能像30年前那批台商进入内地时那样赚到钱?

咱们今天拿非洲打比方,其实别的国家,新兴市场,本质上都一样,我认为要观察两个方面,一个是消费,另一个还是消费。

其实我原本是想说,一个是消费,一个是挣钱,但挣钱,通过什么挣?还是通过消费来挣。

所以说白了,一个是你自己的消费,一个是你要观察下当地的消费水平,这个决定了商业赛道。

你自己的消费主要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房子,一个是日常。

我们的人去非洲发展,肯定是选择富人区的,他们富人区的房价,不同国家不同城市是不一样的,有非常高的那种。

所以为了让读者理解整体,我只能换一种描述方式。

那就是假如,假如你去的这个非洲城市的房价对标我们的三线城市,那么当地的房租很可能对标我们的一线城市。

我都是指富人区。

富人区的房子是指那种有健身房,有泳池,有大堂,就跟你见到的国内一线豪宅是一样的标配。

如果房价对标三线城市,那房租能对标一线城市。

你注意这个价差,这很有意思。这个细节意味着如果你去了租房,相对是比较贵的。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是买房租给别人,那个收益是要高很多的。

我们国内大城市出租房子可能不到1.5个点,他们那里8个9个点很寻常。

总的来说,房子还行。但是其他方面的开销比较大,比如电器,非洲买电器,比国内贵50%,非洲买家具,比国内贵一倍,这都是很正常的。因为对于当地来说,都是进口,

进口中国的。

这个东西要看你怎么想。

站在你自己的角度,是增加了生活开支,可是站在商机的角度,这意味着你从国内进货,在当地销售,是有利润可赚的。

你想想,90年代那些台湾省的人来内地经商,他们是怎么想的?

如果比生活条件,自然是不如老家。90年代有部剧《打工妹》,你看那个香港来内地办厂的女老板,她车子后备箱里装的全是瓶装水。

如果她在内地要每天喝瓶装水,都是从香港运来的,那生活成本必然上升。这是站在消费的视角。

可是站在挣钱的视角,当时的内地有便宜的人工,有资源,有低廉的土地,更有什么?

更有潜在的消费市场。

我们别的不说,既然你这个香港女老板来了要喝瓶装水,其它港台商人要不要喝呢?

要喝,这就是商机。

一群人去挖金子,挖金子本身不一定是唯一的赚钱途径,卖水也能赚钱,卖铲子也能赚钱。

中国人去那里经商就像几十年前港台的人来内地经商。

人从发达地区前往欠发达地区工作,他的消费标准和当地人是不一样的,那么围绕他,就会形成一个局部的消费市场,这个消费市场你注意,是暴利的。

你想一想,超市里卖10块钱一根的冰激凌,到了景区为什么能卖30?

因为景区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局部市场,人们习惯了穷家富路,人们去景区是玩的。

他家门口的超市是充分竞争后的价格体系,景区是没有充分竞争的价格体系。你把一个商品,运到非洲,价格翻番,利润只翻番么?

怎么可能。

价格翻番有可能净利润翻了20倍。

一个东西5块钱,净利润1毛,现在你卖10块,利润是多少?是5块1。扣去运费各种打点,你可能还能落下20倍。卖一个,顶你过去卖二十个。

这是一部分商机,围绕那些去非洲淘金的来自发达经济体的商人们构建的局部市场。

所谓的高消费市场。

另一部分是什么?是针对当地人的消费市场。

我们要注意,消费这个东西,是什么决定的?是收入决定的,人均收入决定的。我小时候,泡面很流行,因为那个年代吃泡面,是高消费。就像我们初中高中的时候,流行吃肯德基,吃肯德基是高消费。

等到很多年后,我参加工作了,有没有人愿意吃肯德基?没有。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公司的加班餐选项就是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三选一。便宜呀,公司要控制加班餐经费,就只允许码农们吃这个。

让你天天吃天天吃,吃到吐,你下次想起肯德基必胜客就想起加班。

所以那年头开始,好公司人家就给员工提供日料作为加班餐,甚至把日料师父请来公司给员工现场铁板烧。

高档的定义变了,其实是因为平均收入提升了。

从吃方便面到吃肯德基到吃日料,变的不是口味,是收入。切记我这句话,日料不一定就比方便面好吃,问题是收入上去后,消费结构一定会变,一定。

住也是一样的,我第一次创业的年代,10多年前,商务人员出差,为了省钱,

住什么?住如家。

所以大家后来一提到艰苦奋斗的历史,就提到如家。住如家,吃肯德基,激情燃烧的创业岁月。

如家的居住体验,相当于二星,现在的公司创业,还强调艰苦奋斗的,一般都是四星起了。也还是住连锁酒店,但是住相当于四星这个标准的新兴的连锁酒店。你发现如家的生意变得很差。

有人说,中国人还有很多穷的,是的,有六亿人收入不足1000,问题是,他们不会住如家的。

酒店真正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就是那些频繁出差的。所以一旦他们的收入升级带来消费升级,如家就傻了。

你跟不上的,你没有办法把房间全砸掉,重新装修一遍,那个成本太高了。

就像方便面这个市场在萎缩一样。因为方便面实际上是卖给那些出差的人吃的。我们回过头来看非洲,你会发现当地人的平均收入相当于我们90年代。

这就意味着在国内,那些因为消费升级被淘汰掉的产品,对他们而言,正当时。经商这件事,最难的就是预测未来。

美国人消费升级了之后喝红酒,中国人消费升级了之后没喝红酒,赌错了,是经商最大的风险。

那么反过来说,经商最有利的是什么?就是照抄过去的经验。

你把国内玩过的,玩剩下的,90年代的那些商业套路,那些产品思路,拿去非洲,那就是降维打击。

你想想90年代港台是怎么做内地生意的?

就是随便做的,他们才不花心思,就是把港台曾经用过的低端货,拿过来给内地,内地人看了都说好,说这东西,洋气,然后就掏钱了。

同样,你把90年代玩剩下的拿去非洲,给当地人,他们看了就说好。中国货,洋气。

高端市场,低端市场,全都有得做。一个利润高,一个确定性强。

无论给国内大公司当马仔,去当地拿几十万一年的补贴,还是自己待几年混熟了做点小生意,都是充满机会的新兴市场。

有人会说,当地法律不健全,基础设施差。这不是问题,这反而是机会。

钱,都是不健全的时期赚到的,等健全了之后,传给儿子。非洲要是健全,你是准备去送外卖么?

不健全好事呀,不健全你摆平不就完了么。

摆平,搞定,这能力都没有,就不要老想着挣快钱,安安耽耽的去送外卖,导航让你送哪儿就送哪儿,导航让你几点到就几点到。

不用思考的。

你回想下,90年代来内地做生意谋发展的港台同胞,哪个是老实人?一个都没有。

老实人都在香港开卡车,或者在台湾省卖菠萝,卖了一辈子。

我第一部分给你聊生态系统,就是让你看到一个国内的年轻人,如果不能拼爹,事实上他能够指望的就是在共识经济高涨的年代做一个高薪收入者,然后加杠杆,在房地产上

涨的周期里,把自己的既得利益放大。

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做的,尤其是农二代。

你不要老盯着极少数人,我说过一万次那句话,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愿意放弃什么。

你个人条件极其优越,我是指在这个时代里,在你的同龄人里,你个人条件极其优越。

方方面面极其优越,无论是家庭背景,还是个人天赋,或者运气,但一定要够得上极其优越这四个字。

如果你对照下同龄人,我是指把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家庭背景,学习成绩,个人见识,性格勇气,综合下来如果你只是五十里挑一,或者百里挑一,就是那种很优秀很优秀的。

那你够不上极其优越这四个字。

你说你要把个人命运和宏观战略结合起来,实现价值的同时如何如何,这种话,家里没有个500亿现金投给你,都说不出口的。

明白这意思吧?

即便你想要复制十多年前那批和你同样很优秀很优秀的师兄们的路径,也是很难的,至少用他们用过的老办法是失效的。

你观察下互联网,开始进入平台期了,类似过去的电信,通信行业。

AI这个赛道一开始就是很明显的资金密集型,当然也是技术密集型,但是你会发现,这个技术密集型不同于昔日的通信,互联网行业的那个技术。

这个技术的门槛高太多了。

2000年的时候华为去名校,去信电系寝室里挖人,那可是挖的本科生。

今天AI赛道上一出门年薪百万的应届生基本上都是极个别名校很特殊的实验室里的博士。

也就是说他以前的研究方向和人家企业要做的项目正好对接,才有机会。

2000年信电系本科生,刚毕业薪水的房价购买力,未必不如今天这个年薪百万的AI博士。

所以我告诉你,技术门槛很高。

这才是为什么我要给你讲解非洲经济学,因为当我意识到你只是一个复旦的,浙大的,上交的硕士的时候。

你家里有点关系,那进街道有编制,没有关系也许只能进街道,是个编外的。这个明显够不上2000年进华为的起点。这就叫一步慢,后面找也不知道这副牌该咋打了。

所以我才说,如果家里没有厂,大制造业升级这种大投入的游戏,你玩不了;又没有优秀到在互联网已经进入平台稳定期,而且AI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过高的情况下还能硬切入的话。

你还想闯出一片浪花,那就只剩下降唯打击。我们今天很多厂二代都是这么做的,虽然家里有个几千万,但还是觉得只能去杀新兴市场赛道。

就是跑去那些相当于我们8,90年代的地方,去做生意。因为这个有把握,你老

爹就相当于早年的台商,你就相当于去了90年代的内地。

去当地并不是指望当地会复制我们的成功,所谓这里就是小深圳之类的,那是话术。

那是先去的华人跑到当地去,忽悠后来的华人的话术。

就像我前面告诉你的也是当地的市场分两类,高端市场就是华人挣华人的钱,低端市场

才是挣当地人的钱。

我有没有给你说当地能变成下一个深圳,回头你带着当地一群小黑哥如何横扫世界?

你想多了。

我没有那么看好他们。

很多人一辈子都不能够理解什么叫做阶段性的机会。

因为他们一辈子只见过一个奇迹,就是我们这种,持续了几十年的大奇迹。

这种东西可能就我们有,最近的几百年里或许就我们有,别地儿,其他的新兴市场,更多的是我前面描述的那种阶段性的机会。

好好品这三个字,阶段性,怎么进,怎么出,怎么玩,赚什么钱,凭什么赚,全在这三个字上。

那么我们接下来进入第三部分。

海外新兴市场生意经给你唠完了,有很多读者跟我说,找不去闯,即便我知道有机会,

我不想吃那个苦。

正好我还有点本钱,找并不是说指望要逆袭,要完成第一步,我是有点家底的,我就想

还能保持自己这个还不错的状态,让自己已经赚到的筹码,还能继续玩。那我们来看这部分的诉求。

这部分诉求也分成两小节,第一小节是说你在国内愿意参与创业,第二小节是说你在田内只愿意投资,不愿意亲身入局。

我们先看第一小节。

很显然,我前面也说了,投制造业你兜里那点钱根本就够不上门槛。低端你都不够上更别说高端,现在早就不是雇50个民工踩缝纫机卖商标的年代了。

30年前做轴承,踩缝纫机开厂的那批人,人家厂房的拆迁补偿款都几亿起,他要是觉得自己这点钱寒碜,你说你就几千万的家底,他都不行你能行?

你去杀入人家干了几十年的赛道,回头还升级成高端,那除非你像龙做天一样,随时有十万家将听命,千亿身价打底。

不说这个,转身看共识领域,很明显,互联网相关的部分都攥在几大公司手里。这个道理就好比你觉得你在2010年左右拿着几百万创业去做通信,可能么?那年代通信已经不是朝阳了,大的运营商都开始琢磨进入平台瓶颈期,没有新客户该咋转型了,你带着那点钱进入,跟笑话也没区别。

当时的几百万就是现在几千万。现在能拿出几千万的人不见得比当时能拿出几百万的人少。

所以十多年前我们不做通信的,我们创业的时候做云,尽管我学通信的,我们不做那个,做不起。

云在当时的处境就像AI在现在的处境。它属于大公司都看好,但是没有打下来的一个东西。

那么你现在去做AI?能做么?答案是不能。

十多年前我们做云,虽然只烧掉了几个亿,但是我们背后有甲方龙头和乙方龙头的双力加持,相当于如来二弟子外加李世民的弟弟。

钱不多,可是市场是让渡给我们的。这个很牛的,就相当于这个领域里你是有牌的。

我前面很早就说过,让你做,与不让你做,是根本区别,这之下才是谁钱多。很多东西你别嫌贵,让你买,这已经不叫难了,无论多高的价格,只要钱能解决,那就已经难度很低了。

即便如此,我们当年也打不赢。

我讲这番话就是告诉你,如果你兜里就那么几千万,你想要去做AI,是不靠谱的。你只能换个思路,什么思路?怎么去用Al。

前些天我观察到一件事,互联网上没有热起来,但这件事本身很有趣。

AI绘图,AI根据清明上河图,把它用照片化的方式重绘了一遍,看起来身临其境。这个事情我看到了,我觉得很有趣。这个有趣的程度不亚于我当年第一次看到支付宝时的惊讶。

照片化重绘,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3D影像,你现在只是像看照片一样看清明上河图的世界,下一步是你身临其境走入那个世界。

这个事情很重要的,它对很多行业会起到一个窗口的作用。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支付宝的时候觉得它很牛,是因为更早的年代我是ebay的客户,我只能采购海外的商品,当我看到这玩意的时候,我觉得,国内很多场景变得有可能了。

你比如电商。我在ebay上买东西的那个年代,身边根本没有人相信网购,一个都没有。我认识的唯一一个和我一样在ebay上买东西的,国内的老兄,是采购测试设备的,为了省钱,几百万的设备二手淘来只要几万块。那是给公司买。

给自己买东西的,当年我认识的,就我自己一个人。但是支付宝这东西一出来,就不一样了。

你是做不起淘宝,但这不意味着你不能依托支付宝来做很多场景。你比如当年兴起了网店,后来的移动支付改变了很多餐饮店的命运。

AI也是一样的,AI是一个底层技术,它的出现,引起了AI绘画领域的连锁反应。因为成本降低了嘛。

你以前想要把清明上河图做成一款虚拟真实的游戏,很多钱是需要花在雇人身上的,那么这款游戏如果卖不到足够的价格,就意味着这个研发计划无法开启。现在AI技术的突破迅速拉低了AI绘画的成本,原来一万个人的工作量也许现在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那么原来无法上马的项目现在就可以,成本低了就意味着投资风险小,就意味着卖得出去。

清明上河图,这只是一个预示,AI能够把清明上河图里的世界还原成数字版的,就能把秦始皇陵还原成数字版的。

你以后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参观秦始皇帝陵,你就可以见到司马迁说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很多文化精髓,传下来是一回事,让大众得以欣赏,是另一回事。

我以前讲,如果回到2000年附近,你会发现电脑游戏改变了一代人。改变的是什么?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因为那之前的人,他只能通过阅读,通过对人的接触去模拟操盘的过程,这个对人的要求非常高。

可是那之后的人,他可以在电脑跟前模拟飞行,模拟战争,模拟经营,模拟炒股。门槛降低了,更多的人有了更廉价的手段来模拟理解这个世界。

2012年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们做的是平台项目,作为产品负责人,我一直在构想终极产品形态,终极应用场景。

那个时候我想象出来的就是虚拟现实,用我们的平台搭载虚拟现实。

我自己写的PPT,给投资人去展望未来的时候,描述的就是一个人接入我们平台之后,他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在巴黎大街上购物。

因为巴黎的街道被我们全面数字化了。

这不是VR,VR只是个眼镜,我说的这些需要全面数字化,而当时我们的产品是负责全面数字化的底层计算能力。

我们是做服务器的。

当时我和一些先行者探讨,尝试成为彼此的战略合作伙伴。

其中有做云游戏的,就是把游戏加载在云端,那哥们后来去做数字货币去了,是国内第一代玩家,赚了大钱。

其中也有早期做第一代数字地图的,那哥们后来也转型了,去做P2P,还上市了,不过最后挂了,因为行业团灭。

你会发现,其实人们的看法是相通的。尽管那俩货后来都跑去割韭菜。当你敏锐地发现某件事很有前途的时候,其实有一批人会有相同的看法。

但是需要关键支撑。

就像你认为骑兵对决是王道,问题是,大家都在等待马镫的发明。

就像你认为草原部落是隐患,问题是,大家都在等待运粮技术的突破。

所谓盯着某一个方向创业成功,往往是运气极佳者。他是在关键技术出现前的两三年进入,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

十年前进入,你熬不到的,资金链撑不下去,就像我前面举的例子,昔日我和那二位老板都聊过同一个话题。

大家的看法没有任何分歧,只是转身,都换了方向,因为等不来马镫,没法骑兵对射。

可是马镫现在出现了。现在的AI技术已经可以让我十多年前做产品推演的时代里的很多当年因为人力成本太贵做不起的构想,变得可以落地了。

今天的小创业者们已经变得开始有可能通过AI加成后的绘图成本,去模拟局部的虚拟世界了。

很多现实中事物的数字化版本都会诞生,就如同当年你看到实体店一窝蜂地搞网店。

这个数字化的版本,是跨越时空的。你注意关键词,跨越时空。

实体店搞网店,只是换了张皮,你能看到的是这家店的网店的样子,可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你回到其他时间点上。

比如你想不想去大宋年间逛个街?去参与一次汴京历史上的烟火秀?带着李逵一起参加元宵节?和苏轼一起猜灯谜?

只有AI绘画这种成本杀手,才能把数字化历史上的每个节点这件事,变成现实。如果说网店是对女装街的降维打击,那么这种跨越时空版的虚拟现实,则是对传统网店的降维打击。

这句话对于有生意头脑的读者很有价值,你去外面花十万块钱听生意经,未必能听到这么有用的点。

因为他们是职业讲师,我是一个连续的创业者,我是一个成熟的投资人。用懂王的话说,你愿意听希拉里这个资本家代言人的,还是愿意听我这个资本家本人?那么有的读者会讲,这个我也不要做,我虽然有点小钱,但是已经不年轻了,我

做不动,也不敢冒险做天使投资,毕竞兜里钱少,做不起。咱们就展开第二小节,说说安稳的打法,就是藤曼那种打法。这个词儿你应该听得懂。

大树是靠自己生长的,滕曼是依靠大树生长的,说白了我没有力量,我要靠什么。这种思路很正常,人家创业,你做创业园配套,人家上市你卖房嘛。

明白这意思吧?人家挖金子的人总要吃喝拉撒,你围绕能挣钱的人,去挣他们的钱。

无非前面聊过的是非洲版,现在这个是国内版。

能做,但是预期要放低,不是很多年前了,大富大贵没戏的,挣一点点蝇头小利可以的。

这一点蝇头小利最核心的点在于什么?两个字:安全。

什么叫安全?买的低就安全。这个低是相对。

首先要观察供需。800万以内的北上深的房子便宜不便宜?400万以内的南苏杭的房子便宜不便宜?

总价当然便宜,问题是,相对于你要卖的那个人,便宜不便宜?他卖了乡下的祖屋,买400万的南苏杭的房子,他容易不容易?他卖了乡下的祖屋,买800万的北上深的房子,他容易不容易?他不容易。

他不仅不容易他也不是很开心,因为你这套房子如果地段好,就是老破小,如果是新房,地段就很差。他买来自住心里也很不开心的,何况这对于他来说,压力山大,他要30年都维持有工作。

那么你想想,这种房子卖给早已进城多年的那批人,他买不买?

他手里比你还多,你有两套,他有四套呢,他还正愁你怎么不买他的呢。说来说去就是你卖不掉嘛,你卖不掉,就叫不便宜。

卖不掉的东西你买来干嘛?卖不掉的东西咋个涨法?

卖得掉的东西一定是改善型的,南苏杭1000万往上走,北上深2000万往上走。客户不同,供需不同。

那么是不是总价高一定安全?NO,NO,NO。

两件事不具备,总价越高越不安全,这两件事一个是运营成本,一个是产业结构。运营成本是说你买的这套改善型房子所在的地方,运营成本一定要高。

大医院,名校,地铁云集,CBD,商贸中心,各种展会,反正怎么花钱怎么来,各种消费的地点,都在这里。

这是整座城市的消费里程碑。你就住这里。

城市花了这么多钱,人家是真金白银砸下去的,谁也不可能为了忽悠你买房,就专门为你修了三条地铁,换乘站全都在这附近。

你要清楚三条地铁交叉在这里,每天运营要花多少钱。

谁也不可能为了忽悠你买房,在你家隔壁养活一堆大医院名校各种CBD商厦,各种奢侈品店。

说穿了你才花了多少钱?这个忽悠你的代价也太大了吧?那这个就叫做安全。你在跟庄明白么?

第二个特征是产业密集,我是说牛叉的产业,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哦。

是前两种产业,密集。

都是世界级大公司,超牛,都在你家附近。

然后你家还是新房,还是改善型的,还是著名开发商的品牌之作。你说有没有可能跌?

有。

就像你去打仗,待在蒙哥的中军大帐里,没成想杨过杀过来了,弹指神通。

有可能。

可是,这么多比你富有得多的,牛叉得多的,都围着你,保护你,这已经是你能选的最好的选择了,能理解么?

就像你去坐飞机,没有人能给你打保票不掉下来,可是如果同次航班的全是福布斯榜上有名的,那你就是心态最轻松的。

飞机掉就掉呗,你是全部乘客里最穷的了呀。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人家几百亿你几千万,你怕个毛啊。说白了你的命是同一次航班里最不值钱的呀。

何况,再附带一句,你还是摇号摇的新房,有倒挂的。

那你还睡不着?就你的钱是钱?你家周围那么多产业枭雄,那么多CBD,那么多医院学校展会地铁都不是钱?

想通了吧?想通了就安耽了。

我们今天照顾到了几乎所有的读者。

第一部分讲完生态系统之后,我直接进入非洲,不是我对这片大陆有任何感情,没有,我木得感情。

我拿当地的消费市场举例子是想告诉很多年轻的读者,你看过的大部分前人的成功经验,都是90年代的。

那时候和当下完全不一回事,你现在创业开个小旅馆是在搞笑,因为如家自己都过不下去。

小旅馆是生态一阶段,如家是生态二阶段,四星级连锁是生态三阶段。你不可能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何况你拿的是前朝的咸鱼..

我们的人均收入比起90年代提升太多了,很多消费模式都变了。其实就算没变,也轮不着你。

人家做了几十年生意了,如果模式没变,还能被你干掉?你自己想想看是不是这么简单个理儿?

所以第二部分实际上告诉你,就这么个情况,你不甘心,非要延续师兄们逆袭的故事,那就是三千里外觅封侯。

无非别人都是耍嘴皮子,我今天实打实告诉你海外的情况,不是UP主吃播的情况,是实打实的商业情况。

你自己花几十万,花几年时间在海外碰一圈壁,不一定有我第二部分告诉你的那么一步到位。

第三部分我更直接,我给你分拆了两小节。我聊了创业我也聊了投资。

我为啥没有去聊什么奶茶店,烧烤店,什么做网红?呵呵,你可以去的,但是,对吧。

我给了你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AI你是肯定玩不起的,但是AI的应用场景领域对你而言未必不是机会。

有人说我这个也够不上,我只能开奶茶店。那你不如去打工,去非洲打工。

有人说我不去非洲打工,那我建议你进富士康。有人说我就是不进富士康,我就是要....

你现在明白问题了吧?

很多人实际上和袁术一样,都扯不上袁绍什么事儿,袁术级别的。

你作为谋士给他讲上中下三策,他听完之后问你,如果我都不要,我要下下策,找还要赢,怎么做?

那,对不起,你们家四世三公也赢不了。

所以刘备很牛,牛的未必是隆中对,他能听进去,能执行,这本身就很牛。最后,第三部分的第二小节,你就是非要房地产路径依赖,那我也告诉你了。但真不建议重仓。

当年,十多年前,人家是带杠杆的,他可能只有1000万的本金,最后撬动了上

亿的房产。

现在,即便还指望房产保值的人,也是说人家有6000万的本金,只有3000万在房产上。

这房产拿去抵押了2500万,和另外3000万都在他别的生意上。

明白这意思吧?不考虑杠杆,他也只有半仓,而且是我前面说的那种,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各种核心的改善,还是新房。

人家也没指望这玩意儿赚钱,抵押融资成本3个点,人家房产升值6个点就知足了。

打工也一样的,你把今天这三部分的图谱全看懂了,就等于你把你的老板们看懂了。

当你看懂了老板们在玩什么,你自己再玩的时候,就轻松得多。你老板卖了爸妈的房子开个奶茶店,你觉得跟着他有希望么?

所以很简单呀,摸摸鱼,作为厨师和会计谈谈恋爱,让他体会一次当年东哥白对员工好了的失望感,挺好。

因为他这条鱼在池塘里就活不下去,如果它注定被吃掉,谁吃都一样,哪怕你吃掉也一样。

牌桌就是这么无情,当你意识到一个人是麻瓜,他就不再是玩家,他早晚变成桌上筹码堆里的一部分。

你看明白各个牌桌,看明白今天的三部分对你个人来说很重要,因为即便你不做牌手,你要去打工,去给人做副手,对于你选择跟对人,也同样重要。

因为你不理解这些,你很难跟对人,更难成为合伙人。

但是你要注意,打工永远只是个过程态,这东西绝对不能成为你的目的,否则你就完了。

无论你是个什么裁,总裁还是副总裁,最后的结局都是被裁,这是一定的。尤其AI的时代,一定一定一定的。

因为你没有生产资料,你写再多PPT你都没有版权,你都等着被AI取代。

所谓新兵无非职场的起步,所谓副总裁无非职场的尾声,别以为熬到副总裁就安全了,

NO,熬到副总裁就离被裁不远了。

这就是为啥我今天主要精力都放在生意经,投资经。

因为未来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是生意人,每一个。你没有办法避开这个经,即便你暂时还在打工。

你迟早会变成老板,至少是有版权的合伙人。所以本人选定的对象就是创业者,投资人以及未来的合伙人。

让你懂生意经就是为了有助于你成为合伙人,如果你说你连合伙人都不要做,那你的职业生涯很难很难很难坚持到40岁以后的。

等那一天你才明白,太晚了,等十年后大家都醒过神来了,你才明白,太晚了。你20岁就该明白,你最晚今天就该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