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经历这辈子最大的变局23/4/15

时间:23-04-15

有些话题,我本来不是打算这么仓促推出的,囚为趋势并没有完全形成,但是咱们的首席风控跟我讲,以他的专业李养来判断,这个月恐怕是最后的窗口期:过了这个月,这事儿咱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聊了。

全文一万五千字,这几次总是收不住,创新高,打开先花医,且右且珍惜。3月份的数据大家都看了、我曾经评价过,严格意义讲、不能称之为涵缩。既然不能称为通缩,我们谈通缩趋势,就更加没有道理。

但是:从数据看,消费没起来,我是指全领域的,这总是事实吧。这不是我信口雌英,你自己看数据,数据已经公布了。三驾马车里面的出口,我们去年下半年就说过了,把美国.欧洲的加息都分析了个底儿朝天;消费,数据刚出来,你自己看;投资;很明显,没有传递到消费端。之前M2很高的时候,我就曾经和读者讲过,M2与通胀没有必然联系,与房价更加没有必然联系。

当时一部分人听不性,跟我胡扯,还被我骂了回去。任何一个话题都是这样,年初所有人都惊呼M2这么高会不会引起流动性泛滥,俗称市面上不差钱,买买买,通胀上升的时侯,我说:没这事儿。

所有人都骂我,一定要等俩月,60天过去,所有人都惊呼通缩的时候,也不会有人来夸我,因为他们已经全然忘记了我俩月前提醒过什么。所以我说,咱们今天这篇,也属于提前,提前,通常都是不讨好的。

我讲这一段的意思总结下,很简单,专业的名词上如果抠字眼,这么说也许不准确,但是用人能听忙的话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恐怕真的是“通缩趋势”。你注忘我是打引号的,忘思是说,用这个术语并不准确,但是为了多数人能理解,咱就惜下,因为即便不是专业意义上的通缩趋势,也是你能够感受到的通缩趋势。

通缩趋势是怎么引起的?对大家的工作,生活,乃至学习,教育,有什么广泛的影响?以及我们要如何应对?

这个话题要从二十年前,全球化开启之初的世界格局谈起。你不知道原来建立的那套游戏是什么,你就不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如何判断这个变化是短暂的,还是长期的。

二十多年前,我们发生过一次通缩;从现象上看,和今天有很多类似。二十多年前,美国也经历了一次经济衰退,俗称危机,从现象上右,和美国今年即将迎来的这次,也有很多类似之处。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二十多年前:50后;60后的读者是亲身经历过的,80后的读者是父母经历过的,就是下岗。当时因为之前的投资太多了,或者说集中投资太多了,很多产业彼此倾轧、以至于局部形成了供大于需。

另一方面,当时正值经济模式切换,此前大多数人都工作于国企,俗称捧着铁饭确;大家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失业;会被推向市场。那你想想看,从一个完全不担忧自己未来的状况,忽然切换到要自己考虑自己的

35岁以后的危机,要自己考虑自己的养老的这么一个白谋生路的状况。

什么发生了改变?消费预期发生了改变。你一下子就没有那么敢大手大脚地花钱了;两个事情益加起来就叫做一方面供应过剩,一方面需求不振。

这个时候,同样二十年多年前,我们把目光切向美国。美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衰退,共识经济领域的,就是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这是当年的说法。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一次合作,空前的合作,俗称全球化进程的开启。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世界,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我们这里,那些刚刚经历过通缩,刚刚经历过下岗的工人,很快在沿海城市找到了薪水更高的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释放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大家都知道,就是房地产市场。

从分房子到买房子,这个需求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使得所有人都只有通胀之忧,而无通缩之虑。你注意这二十多年发生的手,当时我们通缩,当时我们找工作很难,当时我们的人不敢花钱,当时我们的人对未来的预期不明朗,当时的美国正值共识经济领域的衰退,然后双方一拍即合,开启全球化,我们不停地投资,投资就扩充生产端,生产端一扩充就能卖出去,就能抢占全球的市场,然后我们昔日从国企分流来到沿海城市打工的工人,就能够得到加薪,这是投资出口的两菜马车,它分分钟就能触发加薪:触发分红。

另外一架马车是什么?是消费。这个消费就是我前面说的,二十年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市场。无论是加薪的工人,还是开办私企的工厂主,赚了钱,通过买房子,消费出去,这些钱又一次回流到工地上,给大量的民工以就业。还拉动建材,装修,各个领域。

这个过程就叫全球化,所以我们在此期间;从不担心通缩。对外我有出口;对内我有消费:这个消费是指

房地产消费。你注意,我为什么前面一定要把通胀通缩的名词和你的感受分开。是因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数据,和你的感觉不完全对等、通胀数据很低的时候,你也许根本不认可,为什么?因为房价涨了。你觉得买房子的开支才是你的大头;而我们的通胀是不统计房价的,我们通胀数据的主要考标准是猪肉。

可是我又没有能力去发明一个新的通通缩概念,否则你就被搞迷牌了,所以你切记,我今天讲的所有通胀通缩都不是传统定义下的,而是更接近你感觉的。所以如果房价涨,猪肉跌,我也会管那个叫通账;反过來,哪怕猪肉涨,房价欧;我也会管那个叫通缩。因为我很清楚,你的消费感受其实不来源于猪肉。二十年前的相似现象,二十年来是怎么解决的,我们聊完了,回到当下。当下与二十年前有很多地方都很像;你发现很多领域的消费都起不来,这个从企业端可以看出来;你发现个税的数据都在下降,说明一些人正在经历收入调整;你发现连外卖都招人招满,外卖员渐渐变成有大量硕博士的高科技团队,这说明求职不易;你发现存款在不断攀升,居民长期贷款却萎靡不振,说明买房的忘愿不高的同时,大家对未来的消费预期下降。

所有的现象,对过去;都很像二十年前国企变化的那阵子,人们的心态。转过身去看美国,我不展开了,因为咱们聊过很多次了,从2022年1月份就开始聊美国可能面临的今年的这次衰退。

我半年前就跟大家讲过,大概可以类比2000年次互联网泡沫危机,而不是类比2008年那次,更不是类比1929年那次。你看,完全对上了对吧?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但是,有两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外,那就是友谊的小船醒了,大家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美国铁了心,逆全球化。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整个西方世界都在通胀。通胀说明他们买不到物美价的商品,谁有?我们有。

如果美国不再坚持逆全球化,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们物美价康的商品抵达彼岸,他们的通胀白解,根本无需强行加息。他们强行加息,即便只是维持现在的利息高位,也会让美国面临一次至少2000年水准的衰退。我们完全可以帮他们。

但是他们拒绝了咱们援助的小手。这个原囚不展开了,因为经济只是整个战略里的一部分,而且不是主要日的,美国不可能为了解决经济问题,改变自己的战略。那怎么办呢?他的通胀我可以不管,但是我自己的出口我不能不管,我的生产力这么绿棚,我的内部需求无法消化我的生产,我就得另寻新市场,我们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抓住发达国家以外的世界;俗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老美不买,我可以卖到非洲去;地球大了,欠发达的才是多数。第二件手是分化发达国家这个序列,欧洲的战未必和美国是完全一致的。

美国不想要物美价廉的商品不等于欧汁也不想。那这里面有个问题:除了欧洲之外的这些,比如俄罗斯,比如中东,比如非洲。你会发现都是资源国,资源国的意思是说,他们手里更多的是资源,而非美元。所以,我们在建立一整套不以美元结算的交易方式,说白了,你跳出现象来看,就是你用你的矿,换我家的工业品。这里面我们要注点一件事,矿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拿回来之后,它会变成什么?它会变成更大的生产力,更多的商品。

这会进一步使得我们有更大的出口需求,或者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消费市场。你现在看到问题了吧?无论是年初投入的大量基建投资,还是这种出口,实际上都没有传送到消热端。这就是为啥你看到M2很高,可是远胀非但没有,反而有通缩趋势了。你看到的数据是果,我现在在告诉你因。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生产与出口端的行为,二十年前,是怎么传递到消费端的呢?

那时候的传递方式很简单,就是通过美元。我们出口到美国;所谓出口创汇。这些企业挣了美刀存进银行,银行发行等额的RMB,于是你看到市面上钱就多了。大家拿了钱在国内买买买,主要是买房,我们长期以来,最大的内部消费就是买房。买房,房价涨,你感觉自己身价涨了,也许月薪8000块,但一看房价都是百万翁,于是更敢花钱。

你不需要铁饭碗了,房价是你心里牢不可破的铁饭碗。好,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换了一堆矿回来,不是美刀,市面上会不会流动等值的RMB?

其实是不会的。这好像没道理,是的;我也觉得。这是个BUG。但这个BUG,在全世界存在了几十年,就是美国前财长约翰·康纳利的那句话,美元是我们的货币,是全世界的问题。因为实际上美元权把美联储变成了全球央行,把美元变成了全球结算货币,以至于大家长期以来都习惯于围绕它建立了一整套各自的体系。

你和它做任何切割的过程都很痛苦;因为你要重望一整套东西。所以此前有读者跟我说,感觉很念屈,是的,是很熬屈,你让秦国人来看,你让商鞅来看,他绝对想不通,老子生产力爆,却整的这么憋屈。

但是没办法,现代金融太复杂,走到这个水准,本来石器时代简单的儿,打多了猪物,大家围若盆火吃大餐的一件好手儿,变得异常复杂和棘手。

你看,我们那天免费文章聊美元是启动程序,大家听了之后很高兴,我又了,我又明白了。

所以那是免费文章,我只是给你讲个大道理,并没有给你分析细节。付裁文章里给你一分析红节,你就发现.我的天哪,这么多实际问题。回到问题本身。过去三个月做的事情与咱们去年年底的分析毫无二致。生产传导不到消费端,会引起就业困难。

所以最要的事情是解决就业。而就业这个话题我们说过:分为两部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一部分是农民工,也就是工地,所以我们继续迫加投资,基建投资。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农民工就业。另一部分是大学生,这部分实际上受到风险投资市场的影响。这个咱们分析过;美国即将面临一次类似2000年的哀退,在美国维持高利息的时间内,全球风投偃旗息鼓,西方的科技大厂纷纷裁员。你指望我们的富老头扛起风投的大旗,他们暂时没有这个觉悟。又扯上美国了,这就是我前面说的,金融的复杂性。我们拉基建,短期内能够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长时间看,还是同一个问题。谁来消费。修一条高铁是一次性投入,长期运营的过程中,实际上还是大学生来坐,来买车票。

所以大学生的就业,或者说中产的就业,长期看,依旧是绕不开的问题。日标不要再投向美国了,因为从战略上讲,回不去。

外部市场要看的就是那些欠发达国家,以及右看能否从西方世界里分化一部分,比如欧洲一些大国。他们和美国的利益不完全一致,这也是我们未来能看的出口目标。

但是:长期看,整体上看,这些都不是关键点,关键点一定是内部需求。为什么?因为即便长期没有和美国之间的战略上的分歧,短期即便没有这些神心的问题。有一件事依然是绕不开的,那就是我们太大了,我们已经太成功了。全球市场里面我们的份顿已经很大很大了。全球饼图撑死了100%;我们总不至于指望卖101%吧?那别人咋办呢?理解我的意思么?天花板就在那里。所以目光一定要拉回来。

目光拉回来,用此前20年的经验来说,对外是出口,那么对内就是卖房喽。卖房,过去的经验是加杠杆,我们全民的杠杆率已经60%多了,搜近警戒线;有些城市,厦门杭州之类,早就突破100%了。说穿了,还是那个问题,杠杆看到天花板了,没有空间了。那么扭过头来看存款。从持续攀升的存款数据上看,似乎不差钱呀。用专家的话说,把存救随随便便学出去个1/3,多买几会房子,消费就拉动了;或老把家里多余的房子拿去出租,多余的车子拿去开清滴,就业就解决了。专家的话没有错但是没有用,

因为你从招商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80%的存款都在2%的人名下,不是2/8原理,是2/80原理。2%的人即使多买几套房,买的也是总价非常高的那一小提房子而已。对于整个市场没有意义。你想要的拉动需求,是在三四线城市开数以万计的工地,这2%的人,只是想要在大城市的中心界面的地段,买那么几套豪宅,这种小区往往最最便宜的小户型房子都是8位数起。明白这意思么?销告额很高不意味着工地很大。也许一个工地;创造的销售领比四线城市一百个工地的销售额还要大。但这种消费有啥用呢?没有。缺乏传导性,缺乏把钱传导下去的效应。我知道部分读者想什么,尤其年轻的读者,不可能,你想的那些做不到。事实上,非但如此,还要做一些免税的事情;进一步吸引富人。比如我们都可以看到的海南,海南的个税,即将和新加坡接轨。新加坡吸引高人的一个大招就是税特低,个税特低,奢侈品免税。

这样富人就涌入新加坡,因为自己的钱留存的部分更多了,买豪车更便宜了。我讲过很多次,全世界是一百多个国家组成的;关系类似于战国。战国之所以对士非常NICE,是因为不得不。你对士不NICE,士航奔你的对手国去了。等到秦,只剩一个,士就不敢那么找,但是战国时期,士确实很难怎么着他。高人也是一样的,因为说穿了,毕竟有100多个国家在这题星球上。所以引导财常很重要。引导的意思就是说,你去种树,你去推桃,回头给我留下一片桃林,合作共息。这里面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急需内部的风险投资市场。国内的宝老头,如果总是去买那几套看黄浦江的豪宅,是提供不了高收入就业的。

想要真正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某些地方拉动几个网红现象级的烧烤摊,也是不谱的。

还是那句话,2/80原理。那98%的人,就算顿顿吃烧烤,也不可能把20%的存款都吃了烧烤。

所以还是要指望2%的人,去做风险投资。去提供未来高收入的岗位。我知道很难,我用陶朱公救子的故事分析过人性,但是无论多难,都要做、因为分析到这里,你发现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现在,咱们才刚刚进入正题。为什么前面这么长都是引言?因为我们要抬头看天,而不是一味地埋头拉车。天都看不消,你是昧拉。为什么我们不操心具体天的问题怎么解决?因为我们是庶民。你是,我也是。

庶民有一种庶民哲学叫作做实用主义。天要下雨我的做法不是去改变下雨,天要干旱我的做法也不是去改变干旱,因为我根本做不到,我又不是龙王爷。我就是个庶民,天要下雨,我去看看我的庄稼地,天要干旱,我去挖渠。

有两种人是从关心大话题开始,到关心大话题结束的,一种是大神,一种是月收入3000块以下的。咱们的读者主体不是,尤其是付费阅读群体,基本上都是实用主义者,都是关心白己应该如何应对的。应对也分两种,一种是高人,一种是中产。富人的思路很清晰,无非保守和激进。保守的人,人家就是在买那些高总价且高单价的房子,说穿了就是核心城市核心地投豪宅区里面的豪宅。他是为了赚钱么?不一定。

甚至可能玫请赔钱:他都不在乎,他想要的只是迷茫期间的过度。随着人口的下降,随着强二线城市都在不断放低门槛,连大专生都开始抢,实际上普宅是不稀缺的,而且在房地产税没有建立前的这段时间里,因为运营城市的需要,不断卖地,还不断陆续有更新的普宅入市。

这些一手房将来都会变成二手房,二手房入世之后,以及新的城市区域板块的配套建设,学区资源上去之后,都会对原先的二手房格局,构成抛压。

所以富人是不会买这种东西的,何况就业市场不明朗,他也没数自己将来能卖给谁。只要是拿来住的房子,最终一定是受制于那个工薪阶层的就业形势的。

那么激进的富人在做什么?就是内部的风险投资市场。

我们的生产力是不缺的,就像空有一身内功,还没有学会招数的虚竹,他不知道该怎么运用白己的力量。

美国担心你是必然的,你的内力明摆着,你只是还不会用。或者说长期以来,全球都生活在美国的乾坤大那移之下,没有人想过要学什么招数。宫人无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都是需要门槛的。

就像一个人,他有2个亿的现金,他全款买套2000万的房子,任何波动都没有影响。

反过来,你只有200万的现金,你不知道哪儿东拼西凌了2000万,你买了套房子:10%的波动,就可以让你混仓。

策略;与实力相关;你要什么,与你有什么相关。

而大多数人,家月收入落在5~25万,家庭年收入落在60~300万这个区间内的人,真正与自己核心利益相关的,是就业市场。

就业市场就是你的交易系统,就是你的饭碗,就是你家的自留地。

一个农民很清楚,地里收成好不好,是全家的关键,这不是你去山里打只兔子,沟里摸条鱼能改变的。就你那点本金,就你那点装备,你在山里打兔子摸鱼是没有可持续性的,那只是给你晚上加了母菜,你家真正的主院,就在你的自落地里。

这就是为啥中国家庭如此视教育;教育实际上是围绕就业的。

互联网上有句话,做一件做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只是为了鼓励别人,为了正能量而正能十年前马云说过一句话,他说做互联网平台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而不是现在;现在谁做谁死得快。

他没有讲错,就像一个农民秋夫跟你说,捶种最好的时机是春天,第二好的是现在?当然不是,你秋天捶种,必死无疑。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没有第二次,那种说法只是安慰人的,为了正能量而正能。

我做过的所有事情都是提前的;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夏虫不可以语冰。

我和工程师做过同事,当年我掏心掏肺地跟他们讲一些如何做未来的手情的时候,他们都是嘲笑我的。

后来他们去开滴滴,我去做了高管。

我和管理层做过同事,当年我拘心掏肺地跟他们讲一些如何做未来的事情的时候,他们也是嘲笑我的。

后来他们去开滴滴,我去做了资方。

我做任何手别人都是瑞笑我的,没有办法,因为绝大多数人理解的成功是割麦子。

我看到地里有个麦子,我去割,

真实的成功是种地,地里什么都没有的时侯,我要下种子。

等地里麦浪翻滚的时候,轮不到你割;那是别人家的。

这就是为啥教育很重要,因为这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唯—次种地的机会,再也没有了。

大多数人都是拒绝认同终身教育这个理念的。

曹操也说过,他说小时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人很多,但是成年以后,仍然手不释卷,每天学习进步的人,就我知道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我,一个是我叔。

说明这儿打古人起就这样了。

我们绝大多数人一旦毕业了,一旦进入社会了,就定型了,你想让他再花十年的功夫去磨一剑?

别说门没有,窗户都没有。

他绝对不可能有那样的耐心,在看不到收入的情况下,上了一天班已经那么累的情况

下,拿出比上班还要多两倍的精力去像小时候一样,把高三重复十年,他做不到的。

他要是能有这功夫.当年念书的时候,大学随使挑,后来工作的时候,大厂随便进。

所以我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你这辈子就一次机会,不是成功学导师们说的人生七次机会,不是。

你后面六次机会都是因为你当年第一次机会把握到了之后的延仲物,你这辈子就一次机会。

你念书的那十年,全职给你时间让你为了一个长期日标,为了一个追远日标去种地。

如果你把这十年理解成混一纸文凭,不是没意义,而是很可惜。因为哪怕你考上清华,你很快就会发现,我的天哪,我只有这一纸文凭,可我的同学简直方方面面,太适合这个社会了。

一毕业他就龙飞九天:你就开始走弯略,二十年后校友会,人家是捐款一个小日标的龙做天,你是房贷没还清,下了班还要去洗车店兼职的老白。

而且,兼职未必能兼到,我发现各个加油站门口自动洗车机部开始普及了。

回头想想,问题不在于这二十年,在于更早。当初种地,你种的全是不值钱的红著,人家种的全是奇花异草。

你们在对市场的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所以很多人问我,说他今年四十岁了,他该怎么一把身?

对不起,我回答不了。

你整个人所有的培养过程,你所有的经历,震历,多次的实践结来都证明了你没有任何优劳。

然后你问我如何一把翻身?

你拿若一把杂牌,对方现在同花,你问我怎么大过他?

我怎么知道?你应该去问能够换牌的赌神高进。

让我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回到最初,重新开牌,问题是,你没有机会了,你的孩子还有。

他要成为一个适应未来世界的人,即便他没有资本,至少,他要成为一个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人。

人生不是一把牌,人生是接力赛,他再牛,他的子孙没出息,也是走下坡路,你再没出息,你的子孙走上坡路,牌局依然可以继续。

有赌未为床,有未为输,说的就这丰儿。在培养之前,什么最重要?很简单,你这么去想问题,在生产一个商品之前,什么最重要?市场调研最重要。我怎么知道?你应该去问能够换牌的赌神高进。

让我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回到最初,重新开牌,问题是,你没有机会了,你的孩子还有。

他要成为一个适应未来世界的人,即便他没有资本,至少,他要成为一个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人。人生不是一把牌,人生是接力赛,他再牛,他的子孙没出息,也是走下坡路,你再没出息,你的子孙走上坡路,牌局依然可以继续。

有赌未为赢,有赌未为输,说的就这事儿。在培养之前,什么最重要?

很简单,你这么去想问题,在生产一个商品之前,什么最重要?

市场调研最重要。

不知道顾客要什么,你做个毛线?

同样,在培养孩子之前,了解市场最重要。

市场上,企业分三类,工作有三种: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就是富士康,这个不用介绍了。技术密集型就类似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收购我们的那家集团,那就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上市公司。

他们的策略很简单,就是少数名校的带着多数非名校的,给人家做技术服务。

他们那个办公都很有意思的,所有人的电脑统一朝向门口,组长坐在每条线的最后,保证自己可以随时看到每个手下的电脑屏幕,经理坐在大门口,可以看到整个大通间里每个员工的电脑屏幕,高管路过办公室的时候,在走廊里,可以通过全透明的玻璃,看到每个房间里每个人的电脑屏幕。

然后就是日报制度,周报制度,客户随叫随到的技术服务等等。

其实这就是一个高科技化的富士康,无非工人变成了工程师,焊枪变成了代码。

那么第三种就是我后来创业做的事情,资金密集型工作。

没有绝对正确的教育,只有针对什么目的的教育。

如果你是打算让孩子进富士康,上生产线,普鲁士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没有之一。

因为普鲁士教育就是为了流水线量身打造,严丝合缝。学习的时候在有限范围内寻找正确答案,ABCD里面挑一个;工作的时候在使用手册的有限范围里寻找正确答案。

你会觉得很丝滑,从学习到工作,无缝对接。

人最幸福的就是自己受训时期的价值观与他将来要面对的是合拍的,超前了不好,滞后了也不好,合拍最好。

但是我想,你不太可能问我这个吧?

是的,这不是大部分读者的诉求,我们已经有很多人在问我,怎么应对AI的到来?

不是问他们应该怎么应对AI的到来,读者是在问我,我作为一个老板,我的团队,当下是怎么应对AI的到来的?答案很简单,我们不需要应对AI的到来,因为严格意义上讲,

我现在的团队里面没有员工,全员老板。我没有招过员工,我招每个人都是按照合伙人的标准。

就是说我们招人很谨慎,不会因为说我需要做一件事而去招一个人,没有这样的。

我需要一件事我就谈外包,让外包公司去做,我们不会因为事情来招人。

我们一定是觉得这个人,他的个人发展方向与我们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匹配的。

就是说我交出去的事情,大概率不是对方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团队。

但是我不管,我就让你一个人完成。

我给对方的预算也不是按照一个人,而是按照这件事值多少钱。

他拿到事情之后,可以整体招标,也可以分拆招标,那是他的事,他是否再以自己的名义注册公司,雇佣下属,也是他的事。他要是有本事找帮印度人,用很低的价格把事情做完,回头他躺着吃利差,我是绝对不会阻止的。

这就像古代,只管到县令为止,下面是不管的,也不发工资。因为那就不是我们的人。

刑名师爷,钱粮师爷,以及配套的僚属,这些都是县令自己雇佣的,总部不想知道这些。

你内部有没有另外的人事波动,我是不清楚的,因为我只知道你。

所以我们的团队结构不像前面两种公司,更像甲方与乙方,我的所谓员工,其实就是供应商。

你说AI对我们有没有影响,站在我的角度是没有影响的。

至于对他们内部有没有影响,当然有。

他们可能原先用人来做的事情,后来用AI了,可能原先用外包做的事情,外包原来用的是人,后来用AI了。

但是站在我的视角下,是看不到影响的,因为我点名,供应商还是这些。又没变过。

那你说有没有可能我的某个队员,他负责的整件事全都可以用AI完成?有可能。但是对他而言,没有太大区别,因为他是股东,我们全员股东。我找来的这些人,都是独当一面的,独当一面不是说自己全能,技术高手,未必。独当一面的意思是说,别人拿着500万的预算,一头雾水,觉得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你拿着300万的预算,就可以把整件事拆分得清清爽爽,每个部分都能找到人来完成,

或者找到AI来完成,回头你自己还能落150万。

这是一种能力,我目前没有看到AI具备这种能力。

AI是回答问题的,它需要你来提问,而我招的都不是工具人,都是能够精准提问的。

知道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

那么对于培养这种人来说,独立思考很重要,重复不重要,尊重很重要,打骂不重要。

你得尊重他,让他有空间,他才有机会独立思考。

我是这么带团队,也是这么教孩子。因为我觉得,这才是我判断的未来的需求。

我一点都不看好富士康,因为我觉得那活儿机器人更有竞争力;同样,我一点都不看好昔日收购我的老东家,因为我觉得那活儿AI更有竞争力。

我做的事情一定是我看好的事情,否则多年前,我就不会把自己的团队打造成如今这模样。

你今天回过头来看,老王卖瓜,自吹自擂一番,我就是有预见性的。

AI对我们没影响,不正是因为我多年前播种时的预见性么?

我做的事情一定是我相信的,我都不信,我做个毛?

同样,我信什么,我就会教自己的孩子什么。

我怎么找手下,就怎么培养自己的孩子,所以我没有那么刻意强调重复力,服从性这些普鲁士教育下最看重的。

当然,多数家庭在教育理念上都是有分歧的,我家也不例外。

我太太是搞教育的,就是普鲁士教育,她最看重的就是这些。

说白了就是服从性训练和填鸭式教育。

其实这也侧面应证了我那句话,每个人做的事情都是他信的,我太太信这个,所以做这个。

我孩子的考试成绩平平,不算优秀,但也不算学渣,就是中不溜。

你让他考个街道第一,过去话说乡镇状元,一般的小街道,他也能考出来。

但是你指望他考个区第一,就类似过去说的区县状元,他就考不出了。

裸考过清北调档线,就类似于一般的区县状元这个水平,我是说一般的。高手扎堆的区县里的状元就是省状元了。

我们通常说学霸,未必都去读了清北,但至少能过清北调档线,过不了就谈不上学霸。

这就是分歧,我太太的价值观是过去二十年给她的,她的世界观里,传统学霸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我认同么?

不完全。

其实她本人不是传统学霸,反过来,我当年倒是。

我这个传统学霸,因为待在整个世界的边缘地带,待在最新的变幻地带,所以我比她更敏锐的感受得到变化。

我认可传统学霸的价值,但是,我认为,时代变了。

传统学霸依然有价值,可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达到,是值得商榷的了。

在我年轻的时候,衡水模式,就是那种在楼道上安装铁栅栏防止孩子跳楼的方式,高强度,高压力。我认为是有用的。

因为这样的人出来之后,服从性很强,加班能力很强,在同龄人当中很有竞争力。

俗称,卷得过别人。

因为那个时期,大部分人扮演的都是工具人的角色。

长期高强度高压力的服从性训练,对于成为一个好的工具,是很有帮助的。

你想想,如果一个人要进富士康,每天连轴转,一个月休一天,或者进发廊,每天早上7点准时在店铺门口跳奋斗舞。

再或者,像当年收购我们的那家公司那样,996,自己电脑屏幕每天始终对所有人开放,毫无隐私,保证每个管理层都能看到自己的屏幕。

如果从事这些,那么高强度高压力的服从性训练是有必要的。

有些东西就是习惯,习惯了就不会觉得难受。

但是你想想,对于我从事的这种资金密集型的工作来说,你就比如我招人,我不需要这种能力呀。

我们不写日报的,我们甚至不写周报,我们甚至都没有管理层的说法,我们甚至不开常规例会,或者说,我们所谓的开会都是有需要的人,他自己发起的。

如果你非要说我们有什么管理学意义上的沟通,更多的就是定期的风险评估。

就是说我的这个策略,包括我的交易清单,我的数据,你怎么看?

顶多这样的交流,没别的了。所以我说尊重很重要。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

如果你像宋太宗那样,每每出阵前把排兵布阵图都给对方画好了,或者像常凯申那样,打电话到阵地上告诉人家机枪架设在那里。

那还怎么打胜仗呢?

用李云龙的话讲,光听话是打不赢的,想打赢,就一定需要被尊重。

所以我的教育方式和带同事没区别,就是我和你一起聊聊你做的事情,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分享一些经验,但是不确定能符合你的实际需求。

毕竟,你才是能听到炮火的人,你比我更熟悉你的战场。

然后就是提供资源,所谓你打输了,我是你的萧何,足兵足粮,再提供给你,你再打过。

你在打的过程中,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索。

换句话说,我很有界限感,我很有分寸感,我不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私自改变你阵地上机枪的架设位置。

我不是蒋光头。

我能够明白天底下大多数父母的那种不由自主地越界,比如我太太。

我太太经常分不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她骨子里总会不由自主地觉得孩子是自己的。

但我觉得孩子不是我的,他只是我的一个合伙人,就像我的同事也不是我的员工,他们也只是我的合伙人。

咱们只是分工不同。

你说这么松散,是否无法管理?其实历史上很早就有,比如欧洲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有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一个男爵可能是从属于某个伯爵的,男爵是伯爵的附庸,一个骑士可能是从属于这个男爵的,骑士是男爵的附庸。

我问你,伯爵能不能直接指挥骑士?答案是不能。

伯爵如果想要让骑士为自己做任何事,都要先征询男爵的同意,然后由男爵下令。

这就叫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所以无论伯爵,男爵,还是骑士,虽然都是军人,但是不同于普通士兵。

普通士兵就是普鲁士线兵阵列,或者二战时日本大头兵那种不需要思考的,所谓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

这种就是只有服从性的,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拒绝,重复就得了。

咱们现在来看一个问题。

当年我们第一次创业时,收购我们的那家企业后来混得好么?

很不好。

一方面,他们像传统的互联网大厂,像菊厂那些大厂一样面临了外部市场的变化,就是美国逆全球化。

另一方面,他们还不如互联网大厂,不如菊厂,那些大厂至少有过大量的研发投入与积累。

而我的老东家,过于沉迷工厂模型,过于沉迷低价模式,可是,强调无限加班的这个低端市场,早已杀成了一片红海。

光会及时响应,光会改代码,有啥用呢。

何况,AI还冲进来了。

说白了叫做论服从性,谁能比AI还服从?论加班,谁能加过AI?那家集团,当年的口号是他们可以用外企1/20的价格,在他们1/20的时间里完成项目。问题是,AI可以用你1/200的价格,在你1/2000的时间里,完成项目。这个没意义,我不是说那家集团没意义,我是说给他做员工没意义。他的生态位不会丢的,他们老板十多年前就是榜上有名的大富豪,未来还会是。可是他的员工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再是和人比,而是和AI比。别说我儿子去了卷不出头,我自己去了也没用。

我曾经说过一句关于投资的话,如何长久地稳定盈利?其实很简单,就是选择对手。只要这张牌桌上所有人都不如你,你赢定了。

反过来讲,如果你不如牌桌上的所有人,你输定了。输赢不在于你的绝对实力,在于你到底怎么选的牌桌,在于你到底和谁竞争,竞争什么?

日本的那种家长式管理,上司,或者父母过来啪得给个耳光,然后说,我都是为了你好。

这种不是落伍,这种就是当时的生产关系下最先进的教育模式。管用就是先进,无所谓对错。

问题是,一旦你发现市场上这种模式的竞争力下降,你就该心里有数,时代变了。因为不管用了呀。

我不管对不对,我只管有没有用,没用的,就是不好的。所以不是我作为家长开明,而是我作为家长,时刻在观察,到底什么有用。我给自己的孩子买个新枕头,也是和他的旧枕头并排放在一起,然后问他,需要换么?还是需要体验下再做决定?他会说放下吧,过两天我试了再告诉你。是不要新的,还是不要旧的。然后我就会等他做了决定,再处理,他要说留下旧的,那我就会把新的拿走。

我对自己的同事们也是一样的方式。

亚瑟王和他的十二个骑士为什么开会的时候用圆桌呢?

说白了,因为大家都是knight,你管我叫Sir,我也管你叫Sir,我们是通过rule来维持运转,彼此之间或许经验有多寡,但是地位无高下。

如果我不尊重你,那你也就没必要尊重我了。有人会问,这好像跟人形核电站的说法有矛盾?其实没有。自己扇自己耳光,自己给自己压力,这叫night。他的脸只有他自己可以打,上司是没这个资格的。上司见了他,只能规规矩矩叫Sir,有事情只能商量,叫Mayl,我可以么?不可以越俎代庖替他决定,因为他是knight。

上司或者父母扇你耳光,那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傻兵。他们可能连隐私都没有。前者是拥有人类智慧的机器,后者只是个没有灵魂没有思考能力的工具人。

在我眼里,工作不分高低,方法没有对错。

我本人既带过knight,也带过线列兵,我管别人叫过sir,激发过他的创造力,培养过长线人才:我也很擅长工厂模型,所谓把人当药渣,让人变成只会重复填模块的软件工人,这些活儿我都干过,这些模式都是我玩剩下的。

但是随着AI打破临界点,大家需要重新评估,哪种能力更重要。我个人的态度是鲜明的,我觉得后者的管理以及培养模式需要转型。

也就是说源自德国普鲁士的那种线列阵型教育,需要逐步转型为咱们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式的思辨教育。

把话说白了,人要回去干人的活儿,因为工具的活儿,轮不到你做了。

这不意味着作为家长可以放羊了,恰恰相反,家长要真拼真累了。

很多人对尊重的理解很幼稚,他们理解的那个不叫尊重,那个叫忽悠。

美国的底层教育,俗称快乐式教育,实际上是忽悠。

我尊重你,你去玩吧。

就像我们很多媒体对谷歌的理解,开放娱乐式工作,想带宠物带宠物,想回家回家。

其实不是的,尊重只是把我对你的压力,变成了你对你的压力。

日式工兵实际上是没有精神压力的,不就是挨几个耳光么?你让我干啥我干啥,他不需要带脑子来的。

knight每天都很焦虑,因为这个县都是他的。

在一个人还不能独当一面之前,总部要提供大量的沟通,示范,重要的是,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话去解读很多复杂问题。

俗称讲人话。

很多读者很喜欢我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各种打比方,各种旁征博引地把复杂事情解释清楚的能力。

这个能力就是我在工作中培养的。

我和我的同事们虽然是平等的,但角色不同,他们出征在外,而我长期扮演家里的萧何。

我要足兵足粮还要足规划足方案,我还要负责让每个在外的同事,都能听懂,他们可能不是同一个国家的,可能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很多我和同事之间email往来的内容,就变成了你们看到的小段子里的素材。

你看到了?不存在什么吃一颗大力丸能上天,那是小说,不是现实。

现实是一批很勤奋的人,在看准未来的情况下,耗费十年或者更久,还要不断地根据现场反馈来调整方向,这么不断地往前挪。

以此取得优势或者保持优势。

有多少人,愿意用这种呕心沥血式的勤奋,这种高度思考式的勤奋,来对待自己的学习?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或者事业?来对待子女的教育?

大道至简,越是靠谱的东西,到最后你看起来越是朴实无华。

说穿了就是你做到这份上,随便怎么惊涛骇浪,怎么各种变局,对你而言,都是提前很多年,就已经开始筹备的一个常态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