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想做教育的消费者?还是教育的受益者?23/3/11

时间2023-3-11

早上聊35岁求职嫌老,60岁退休嫌早的时候,我提到一位读者,很爱自己的孩子,也很愿意在教育上砸钱。

但是,我说如果你不明白目的,不明白猫腻,不明白一整套的打法,那你也仍然只是一个教育消费者,而不是一个教育受益者。

你注意我这个说法,教育消费者。你在教育上花费了钱和时间,这个叫消费。

消费是不是一定能够转化成你孩子的收益呢?未必。

你当年买了辆特斯拉,花了80万,现在新车都不到20万,何况你二手卖出去。消费和通过消费获益,两码事。

你当年买了套一线城市市中心的房子,后来卖出了10倍的价格,这个叫收益。

你挣了,叫收益。你掏了大价钱参与教育,你孩子将来收益很多,这个叫教育的受益者。

教育的受益者和教育的消费者是两码事。但这个话题很难公开讲,因为太多猫腻,太多不正确的东西。

这事儿没办法,我教你花钱,教你拉动消费,教你让别人从你身上挣钱,是随便聊的。

反过来,我一旦教你如何捞取好处,一旦去讲那些符合你利益的话题,就很容易被人,对吧。

人性如此,没办法。大家都希望别人都不明白,就自己独自精巴。

全文一万两千字,阅读前先保存。

很多年前,比尔盖茨刚当上首富的时候,国内还没有互联网,当时作为中学生的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是某个美国记者对盖茨的采访。

采访描述了很多细节,比如盖茨穿着打扮很随意,出席商务活动穿着破了一个洞的毛衣,甚至缺乏基本的礼节。

记者去他家,他自顾自地打开冰箱给自己拿了一罐饮料,却不知道问别人一句,你要喝什么。

那篇文章很长,在当年让很多人,尤其是大洋彼岸的,还没怎么接触个人电脑的我们,了解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或者说与昔日传统的,摩根,卡耐基那批人完全不同的商界领军人的形象。

后来这些段子被各个媒体反复加工,传说了几十年。

但当时,那篇最早的报道盖茨的文章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只有一句话。

采访者说,她发现盖茨这个人身上最强的特质就是他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确切地说,是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了。

如果成功有秘密,这句话就是我十几岁的时候看那篇文章领悟到的秘密。

盖茨大概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自己要成为日后软件大佬的想法。而同时期的我,人生目标还停留在如何成为圣斗士。

目标很重要。

一头拉磨的驴子,它这辈子走过的路未必比唐僧少,远不止十万八千里,它这辈子受过的苦绝不只有九九八十一难。

可为什么驴子注定只能变成阿胶呢?

我不是说有目标就一定能到西天,就像我小时候树立成为圣斗士的目标,毫无实现的可能。

问题是,没有目标的一生,是注定要做无用功的。

我请所有家长读者,或者学生读者,或者未来要做家长的读者想一想。

咱们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我知道有人会说,你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思想深刻,人格健全,这了那了的人,云云。

大道理不用你跟我讲,问题在于大道理怎么落地?

我小时候想要成为圣斗士,接下来谁能告诉我,怎么成为圣斗士?

我是去买十斤沙子回家练习铁砂掌,还是去公园里面打几个桩子练习水上漂?

在做这个事情之前,你要先做市场调研的好不好。

市面上到底有没有铁掌水上漂?这事儿到底是金庸瞎编的,还是真有这么一个行业?

事实上我们到今天才明白,原来学武功这个行业的终极是马保国,练功练到闪电五连鞭,练到混元太极门掌门人,最后是靠说相声过日子的。

那敢情我要是早点知道最后是那么个套路,为什么不去拜师郭德纲呢?

看到了么?目标是个真实的东西,是一个实地调研考察的活儿,不是你张口闭口随便问孩子,热爱什么,想要什么。

你那种问题太虚幻了,明白么?

你让一个根本没有做过实地调研的孩子,怎么可能回答出来呢?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在30岁之前,根本回答不出来自己热爱什么,或者想要什么。

我今年已经42了,直到现在,我也只能回答我热爱什么,我根本回答不出来我想要什么。

小时候我见到周慧敏,惊为天人,然后心想,我想要周慧敏;后来周慧敏老了,我见到林志玲,惊为天人,心想,我想要林志玲;再后来林志玲老了,我见到刘亦菲,惊为天人,心想,我想要刘亦菲。

看懂了么?这就是你,这就是我,这就是你的孩子,这就是绝大多数人。

齐白石老先生九十多岁的时候还盯着美女看个不停,他已经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了,是通过很多年的尝试最后才发现自己热爱画画。

可是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不知道。否则他就不会90多岁了还盯着18岁的大姑娘瞧个没完。

他都不知道,你的孩子能知道么?

回答不出来的,你的孩子在没有阅尽繁华之间,他连热爱什么都回答不出来。

所以怎么样?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把软性目标和硬性目标拆开。

你热爱什么,你想要什么,这就是软性目标。

如果你发现自己不经过无数次尝试,不阅尽繁华是没法知道自己热爱什么,也没法知道自己

想要什么的时候,怎么办?回答我怎么办?

很简单,先追求硬性目标。

所谓软性目标是知道自己选什么,所谓硬性目标是增大自己选择的范围。

记住这句话。

我们追求硬性目标的唯一目的在于假如某一天,当我有了软性目标时,我不希望自己配不上它,我不希望自己没机会选择它。

假如你是个孩子,你可以任性,但是请你停留一分钟,想想这句加粗的话。

假如你是父母,请你务必让自己的孩子仔细想想加粗的这句话。

有人会说这很功利,是的,这很功利。

但是没有这份功利,你就没有选择的机会,能理解么?

我小时候学过画画,达芬奇画鸡蛋画了三年,我学素描学了两年,然后放弃了。

放弃的理由非常功利,因为教画的那个职业画家告诉我父母,我不可能靠这个混饭吃,

无论多么努力。

你注意,并不是我不喜欢了,我挺喜欢的。

只是我们觉得无法取得世俗的回报就放弃了,就回去正经念书,走高考的传统道路。

但是,这是正确的决策。

我今天如果想画画,随时都可以,我可以后半辈子全力以赴的画画,开画展,没有人买,我自己卖自己买,自己吹捧自己,可以的,只要我乐意。

反过来讲,如果我坚持画画,以我的资质,只怕今天会沦落到在景区给人画素描,二十块钱一张,每天连饭钱都挣不够,还不如去横店当横漂。

这就是功利和不功利的区别,功利,也许会让人骂,可是功利让我多了太多的选择。

所以你必须先去了解各行各业的现状,而不是对着空气想目标。

齐白石学画也是比较了画画比木匠挣钱,梅兰芳唱戏也是了解了梨园行的收入,不仅了解了行业,也了解到自己在行业里的排名,于是才不断的追加教育投资。

如果我小时候画画全市第一,也许我就坚持下去了。排名很重要,千万不要脱离排名单纯的讲我喜欢。

我不是在给你讲喜欢能不能当饭吃之类让你不开心的话题。

前面我说过,硬性目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某一天,当你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你有选择权。

360行,你长大了之后终归是要进入某一行的。教育终归是为这个服务的。

我们就说学土木的,除了极个别学校的少数人,绝大多数这个行业里的毕业生,最后都是下工地。

那么这个极个别学校的少数人,是哪儿来的呢?很简单,顶级学霸。

你去看土木这个专业的排名,这个专业排名在前三的学校就那么几个,每一届只有那一点点毕业生,毕业后有可能不下工地,坐办公室画图。

那么到了下工地这个层面,你就会发现,学校里学的知识未必那么管用,可能你会来事儿,工人师傅就是听你的,比什么都好使。

画图有什么用?工地上谁看你临时画的图?你都已经下工地了,这会儿说你是大学生不

好使,985也不好使,因为985也得下工地。

学土木能不下工地,就那么极少数人。你当初没挤进去,后面的游戏就全变了。

说不定会喝酒就是比会画图管用,没什么矛盾是一顿酒解决不了的,解决不了就再来一顿,把师傅们喝趴下,人家就听你的。

而你能指挥得动,日后就会成为你在工作中的优势。

你想想看,开发商为什么要用这个施工方?因为靠谱呀。

施工方为什么要用你来做工头?因为靠谱呀。换个专业一样的,你去学金融。只有非常头部的那几所学校的毕业生,他们毕业后,可能会进四大。

名额就那么多,能理解么?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你要分拆开看世界,把工作看作两部分,一部分是做蛋糕的,一部分是分蛋糕的。

人类没有金融体系的时候,荷兰人拍脑袋建立金融体系的这个过程,就叫做蛋糕。

就像淘宝的源代码是当年多隆写的。

可是等体系建立之后,后面的这些人在干嘛?在分蛋糕。

说直白点,很可能你就是没有价值,你拿多少钱,取决于你怎么证明自己。

我以前举过一个例子。

曾经我带市场团队的时候,第一年年终考评只有一个A的名额,我给了我师弟。

他刚刚入职,什么都没做,拿了唯一的A。有什么理由?

公开的理由很简单,在那堆虽然也都是985的销售里面,他学历最好,履历最好,他当年高考的时候,妥妥的全省前100。

私下的理由更简单,他是我师弟。

这件事能够成立的前提是什么?是他们所有人,所有的销售都不重要。

因为我们第一年拿到的大单和任何人都无关,只和我们老板有关。

我们老板面子大,所以拿到了。这是资本层面的成功,不是执行层面的功劳。

说直白点,大家都是混饭吃的,没有人对于做蛋糕有功劳,在这个前提下,蛋糕就这么分。所谓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那个表面上的理由不是真实理由,明白么?

那么我们想一想,如果当时团队里有另一个人,他真的因为自己的力量拿下了另一个大单,A是谁的?

A显然就是他的。

他哪怕小学毕业也没关系,因为我不给他,他就走了,带着单子走了。

他真的做了新蛋糕,人家是来谈分成比例的,并不是想要从既有蛋糕里切走一块。

再换个场景,假如团队依然如前面所说,没有人有任何真实的功劳,但是有一个人是资方的小舅子。

A是谁的?

A是小舅子的,必须的呀。

因为功劳是资方的呀,单子是资方拿下来的,并不是我们执行方拿下来的。资方不要,我来分,资方有小舅子在我这里,当然是小舅子的。

连我这个上司本人都应该感谢小舅子赏饭吃,我吃的本来就是人家的功劳呀。

能不能理解?

所以,你考试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你像我师弟那样都考到全省前100了,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然,你要学习很多知识,这是人类既有文明的组成部分。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你在站队伍。

小舅子不用站队伍,他吃的是姐夫碗里的饭。我师弟通过考试给自己谋了一个新出身,一个更大范围的“姐夫”。

所谓你的校友强,你就跟着强。因为绝大部分行业都是分蛋糕的,都是赚钱系统已经建立好了之后的。

说白了这碗饭给谁吃都是吃。无非给不给你吃,或者说,凭什么给你吃。

你想明白这点事儿,我们回到学金融这个话题。

最优秀的毕业生可以进四大,为什么要进四大?因为四大挣钱多。

四大为什么挣钱多?金融机构真的创造财富么?

不,是这个游戏已经定好了。这个游戏就这么玩的,律师按小时计费不见得他们真的能创造什么价值,但是他们通过这种手法让你觉得钱花得值。

四大已经占据了行业体系里更好的生态位,注定它钱多。

而你进去之后,会发现占据高位的,大都是学霸,是你的师兄师姐们,按照前面那个给谁吃不是吃的理论,师兄师姐更倾向于给自己的师弟师妹。

因为反正这钱揣不到自己兜里。

理解这意思么?客户一定要按照小时付费而不是计件制,否则就可以都揣自己兜里了。

既然非得按小时付费,非得有个人出面,那么自己吃不掉的,干脆给自己的师弟师妹吃好了。

这是一种,但是仅仅是一部分。

还有一种是什么?其实就是客户指定的。

说穿了,蛋糕谁做的,谁就有分配权,就像前面我说的那个例子,资方拿的单子,资方不指派小舅子,那我给师弟,资方要是指派小舅子,那必须给小舅子。

你去办理一个私人银行业务,马上就会有你的专属经理。如果你在银行的钱够多,这个人是可以由你来指派的,你甚至可以让人家专门招聘一个你指定的人。

银行不会不同意的,不同意你就把钱撤走。

如果你有更多的业务,比如你交易量很大,有那种牛散,一个人养一个部门很正常。

说到底,这个部门的所有人本质上都是为这个牛散配备的。

人家每年交的手续费最后养活了你们这批人。

他要是不乐意,换一家,这批人全得失业。业务没了呀。

你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站在最后的工作场景下想一想,你当初学的是那几门课么?

比如你最后是做金融的,你学习的关键是你对那几门课程的掌握么?是么?

你的掌握不会超过chatGPT的,换句话说,那不是你拿薪水的理由。

切记,你能拿钱就三个理由。

第一,你是做蛋糕的人,俗称你是创业者。就像你是明星本尊,是一群服务人员,一群

商家围绕你转的,人家从你身上赚钱的,你才是赚钱发动机,你才是下金蛋的鹅。

第二,你是考霸混成的分蛋糕的人。不见得是因为考霸比学渣的知识掌握更牢靠。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大部分行业的头部职位以及那些相对更赚钱的行业都被考霸的师兄师姐,也就是前考霸们掌握着,于是你等于考成了自己人。第三,你家里有资源,或者有资源的人就是喜欢你。

我们说金融行业里为什么经常会出现那种狗血的,违背了什么什么的舆论事件?为什么?

就是因为第三种呀。

一个有钱的客户要走,机构急了,难道会派一个考霸去给人背诵圆周率么?

会吗?

会怎么样?你觉得会怎么样?你自己觉得会怎么样?

反正我什么都没说,你自己去想。

我给你讲社会的现实层面,既不是让你去批

判,也不是让你去苟合。

批判你批不着的,批着批着你就变成老愤青了。苟合你也得有条件呀。

我们看清社会这个游戏怎么运行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规划当下。

我小学的时候吃亏就吃亏在不了解这个世界没有圣斗士,巴菲特小时候幸运就幸运在他参观交易所是董事长亲自接待的,盖茨小时候幸运就幸运在他妈妈是IBM董事,让他一开始就能认定计算机是自己的方向。

你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先要弄清楚这些人后来都去哪儿了,都干了啥。

就像我那天聊那个前同事,他家老二上国际学校是因为当年是赴美生子产下的,国内没有户口,而且这孩子注定将来是以留学的身份去考清北的。

他不读国际学校读什么呢?

而我们那个读者,他不去考察这些孩子将来的流向,人家父母的盘算,只是单纯觉得国际学校收费高,就认为更好。

这不是南辕北辙么?

LV收费高不意味着质量好。你买LV的鞋子穿几次坏了去专柜投诉,人家会告诉你,他们的用户基本上都是坐专车走红毯,而且穿两次就扔掉的。

所以他们的产品卖点从来不是结实耐用。

你一定要弄清楚诉求,否则你不上当谁上当?弄清楚诉求的过程就是弄清楚现实当中各行各业的人,到底是怎么过日子的。

然后你再回过头来结合自己的条件,结合自己孩子的条件去思考,什么是有回报的教育投入。

这就是我有什么,我要什么,我愿意放弃什么。

心里有底,你起码要对未来可能的遭遇心里有底。你又不是希瑞,拔出剑就能改变世界,你首先要了解世界。

我说的有底是你务必要去了解你希望孩子进入的行业的“细节”,不要光看名字。

就像你去找些金融行业的首席问问,你就问问人家发票上报销的所谓尽调公司产品,投资者座谈,客户深度交流会,这些名字回头到底是啥。

别被名字唬了。当你真正了解,比如金融行业之后,你有可能就明白了,以自己的条件根本做不了,或者说,要付出的实在太大了,不值得,不值当。你就放弃了。

放弃本身就是正确选择的一部分。因为放弃意味着其他选择。

如果你仍然要做这件事,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看看,普通从业者极大概率是怎样的。

比如拎着油,拎着米,劝大爷大妈开户,这很可能就是你以后的日常工作。

你说这样累不累?这个选择好不好?好不好是要在你自身已有的条件范围内去思考。

你是盖茨的小舅子你当然不用干这个,问题在于,如果除了拎着油,拎着米,劝大爷大妈开户之外,你剩下的选择是去横店当横漂,是40度的天气扮死尸在地上躺15个小时就为了领个盒饭外加200块高温补贴。

那我觉得拎着油,拎着米,劝广场舞大妈开户也没啥不好。

明白我的意思吗?选择是比出来的。

工地上打灰本身不存在好不好,好不好是跟谁比。

就像我那天在文中感慨说,现在也不知道为啥这么多人上赶着考教职,就我了解的情况下,很多人读书都读到清北了,回头去当高中老师,早上6点晚上10点一周6天,吃住在学校,太苦了。

有读者反问。干啥不苦?送外卖不苦?送外卖早上6点晚上11点一周7天。

反驳得好。说明你学会了比较。

人生实苦,作为家长,其实你在教育上所有的投入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少走弯路。

而少走弯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尽早确立目标。

当你不知道热爱什么,想要什么的时候,最有效的就是确立硬性目标,俗称提升一个孩子的选择范围。

而确立硬性目标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了解清楚各行各业到底在做什么,里面有哪些玩家,这些玩家都是从哪里毕业的,他们每年的进出情况。

你比如教师这个行业,几乎只进不出。

只进不出的意思就是说没啥离职率,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随着退休的延迟,老教师这种老萝卜占着坑,新萝卜就进不去。

竞争必然激烈无比,将来会更激烈。

所以了解了各行各业,也了解了自己孩子的情况,仍然决定当老师的,要有心理准备。

很可能就是这么优秀了,也只能做个高中老师,甚至将来只能做初中,小学老师。

人最怕的是什么?是你排队排到窗口了才发现这不是自己要排的。

所以我让你做的就是排队前弄清楚每个窗口在干嘛。

可能弄清楚之后你还得排,但至少你心里有数,你排队花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有数的。你知道自己到底为了什么。

这世上没有什么绝对意义上的好专业,你比如计算机这种,通用的热门大类。

一般学校的,够不上211的这批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是很难找到好工作的。

所谓好工作是说收入明显高出其他行业一大截。

因为计算机行业的特点和教师行业完全不同,它是大量进,大量出的。

一方面每年天量的毕业生涌入,另一方面就是某互联网大佬,人称老师的那位说的那句话,他们每年都要向社会输出多少多少人才。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现象?多进多出的现象?

说明这个行业整体上看,仍然是一个改需求为主的服务类行业。

我说到这三个字,很多做过码农的读者笑了,改需求。

所谓改需求,就是客户今天点了一道鱼,尝了一口,咸了;送去后厨,改改,送出来,再尝一口,淡了;送去后厨,改改,再送出来,有鱼刺;再送去后厨,改改,再送出

来,凉了.......

很多时候,客户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没到最后时间节点,就是需要一群人围着客户改来改去。

这就是大部分码农做的工作,你注意,这批人还是研发,属于计算机整个大圈子里相对核心的部分。

更外围的是做测试的,做技术支持的,做客服的,拿的钱更少。

所以你不要听风就是雨,计算机很好,但是你在整个圈子里的排名同样很重要。

你打听一下,如果那些在你看来已经不怎么样的,收入也不怎么样,加班还很多,论坛上经常被老员工吐槽的公司,他们也不招非211计算机的人做诸如上面那种改来改去的码农的职位的话。

那你就心里有底了,因为如果你连211都考不中,你读的还是计算机,你要去的就是比上面这种还差的公司。

我讲这个并不是为了打击你,而是让你了解全貌。

如果与此同时,你正好能够进你们县的电力系统,干嘛不进呢?和在那个各方面都比较差的计算机公司做外围相比,或许你这个更好。

所有的选择本质是什么?就是了解了解再了解。

你们今天面临的整个环境,也就是今年毕业或者未来十年内毕业的这些人面临的整个工作环境,其实比我小时候要确定得多。

虽然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但是从国内来看,我那代人小时候面对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云变幻。

我小时候还学过算盘,老师认为这个很有用;

我小时候还练过毛笔字,钢笔字,因为我爷爷的经验是说,你字写得好,才有可能被提干。

你可想而知有多么脱节,或者说,当时那个时代是多么的巨变。

但即便在这个情况下,我打小仍然坚持今天聊的这些,定不了软性目标就去定硬性目标,定不了硬性目标就去努力地了解社会,了解各行各业。

我小时候学过画,发现差距太大,就放弃了。我小时候学过奥数,我学了整整十年,我想要当数学家的,十年后才发现其实距离太遥远,放弃了。

我小时候参加过很多饭局,见过很多做生意的,无论是药品行业,汽车配件行业,餐饮行业还是别的什么。

上面这些都是90年代很挣钱的行业,我跟着大人去参加饭局的过程就是在了解社会。

我一个初中生,不是去学敬酒的,我是在了解这些商人怎么做生意以及他们是怎么被规范管理的。

因为要从政,免不了和这些人打交道,免不了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免不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反过来,即便我不从政,我加入他们,同样也要了解人家在做什么。

你一定要明白,不是每一次了解都能用上。所有我90年代,我初中和高中期间参加过的饭局,见过的商人以及官员,我学习和了解的当时的社会,最后都没用上。

因为我选择了计算机,而那个年代,还没有计算机。

我在读大学前,唯一见过的两个TOP5的计算

机毕业的名校生,是在一个巷子里的破旧的仓库里,他们租下那里,正企图创业开网吧。

你没听错,开网吧就是当年的高科技。而且他们是企图,因为那时连网都还没有。

这已经是我们当时能够找到的最接近日后我要进入的那个领域的社会层面的信息了,这

就是当年的计算机行业。

要从仓库里识别出几个看着不靠谱的学生或许是日后一个全新的行业的商业领军人,这太难了。

但是我的努力你看到了,我竭尽全力地去了解这个社会,我的家人通过一切关系在帮助我去了解这个社会。

今天的人比我们那时候信息充沛多了,你了解这个世界没有那么难,就像你要去读国际学校之前,你只要肯花点时间上网查一查,你马上就可以知道很多。

你起码会知道很多同类型家长的盘算。

这个年代你买东西可以上淘宝看到很多买家的评价,而我们那个年代只能跑好多市场,甚至跑好几个城市货比三家。

没有什么难不难,只有你肯不肯做。

我当年结婚的时候,给太太买钻戒,发现去珠宝商那里拍裸钻,然后鉴定,然后再拿去大公司加工,只要原价的1/4,同一个品牌,同一个款式。

我只告诉你这件事,但是我没有告诉你的是做这件事的细节。

当时的信息状况极其简陋。我是通过QQ这么原始的手段聊了很多人才找到珠宝供应商,才找到拍卖行。

我是跨了城市才找到珠宝公司的加工地点。当我坐着大巴车穿梭于城市之间,把整件事做完,把整条链路打通的时候,我觉得这件事利润空间很大,都可以当作一个生意来做。

我没有去做,但是三年后,兴起了一个行业,珠宝DIY。

这就是我说的,你有没有花那么多的心思去做一件事,而不仅仅是觉得自己只要付钱,就会有人把你的孩子培养成才。

没那么简单的,你付钱,别人仅仅是赚你的钱。

你不知道你要什么,你去点菜,饭馆也不会知道你要什么的。

真正的教育是你愿意为了你的孩子花费无尽的时间,你有没有去了解各行各业?然后倒过来了解各个高校?

有没有了解各个高校各个专业,有没有了解里面的各种细节,包括不同排列组合的性价比?再进一步了解各个高中,了解各种录取,不同奖项的加分情况,了解提前批次,以及各种绕开竞争的手段与策略?

我不是教你取巧,但咱们都是家长,你心里很清楚,人生充满了猫腻。

人世间玩的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游戏。

其实当你真的这么拼,像我年轻的时候,连区区一个钻戒一个项链都要从人家商家手里扣走3/4利润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商机,你自己就可以把握的商机。

当你真的切入,真的深入切入到这个商业世界的时候,很可能你也就对教育的焦虑感没有那么强了。

就像作为一个珠宝商,你看首饰的目光和消费者是不一样的。在你的眼里,那个首饰是被各种解构之后的,你心里很清楚这是自家的产品。

同样,教育就是一个首饰呀。

在选择硬性目标的这个过程中,你和你的孩子是一体的。你的选择范围更大,他才会更大。你们是合作者,就像司马懿父子。

这个过程就是阶层固化。教育就是为了阶层固化,否则你心心念念通过选拔图什么呢?

选拔不是为了分层难道是为了不分层?不分三六九选什么选?都去放羊好了。

不用隐瞒自己的目的,教育就是投资,你无非想要让自己已经获得的,传递给后代,最好让他能够更进一步,获得更多。

我那天感慨那个让自己孩子读国际学校的读者,就是在感慨他其实本来有机会让自己的孩子阶层固化的。

他有的。

他不理解什么是教育的消费者,什么是教育的受益者。

正如他不理解赚钱有两种,一种像他,赚钱就是为了花,另一种,赚钱就是为了固化。

站在宏观视角上,我当然希望每个人都是前者,这样市场才健康。

但站在微观视角上,你们每个来问这个话题的人,问的不就是怎么让自己固化么?

或者说,你野心更大,你还想打破别人的固化。

明白这意思么?你并不想把自己已经拥有的散开,与之相反,你还想把已经拥有的捏得更牢固,更不容易散开。

那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了解,不停的了解。然后有的放矢。

一天天,一年年,你会发现你的家庭,你的孩子的硬性目的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你们未必能一步登天从横漂变成什么赵丽颖王宝强,但是你们会越来越清晰,选项会越来越多。

为什么我这么笃定你会越来越得利?未必是你做得有多好,很多时候就像那句话,全靠同行陪衬。

说穿了,全靠人家不懂,而不是你有多懂。

你把今天这点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嚼吧嚼吧咽下去,几代人的持续,你绝对是占便宜的。

因为别人,别的家庭并没有这么做,他们就算偶尔听到,一笑了之,该咋咋地。

他们理解的那个从来不是教育,那是他们想象中的教育。

他们以为只要花点钱,就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就成才了,想象。

八十年代参加高考的那批人为什么后来混得好?本质原因是什么?

是市场需求真空地带。

前面几十年断供,市场一下子空出来了,全是岗位没有人,这个时候说以考试为尺度,那么当然谁考得好,谁马上得到位置。

这就像市场大面积缺JAVA工程师的年代,JAVA可以炒到天上去,等到大量供应回补,薪水砍到脚后跟。

就这么简单的供需原理。

中国历代的教育都是司马懿父子那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

你一定要学会区分理由和能力。

孔子向往的周,是怎么分蛋糕的,凭什么张三应该比李四多?

很简单,根据出生顺序,嫡庶有别,长幼有序。后来出现了什么?举荐。

曹操举孝廉,这是理由,你该不会天真到以为曹操的能力体现在孝廉这方面吧?

那么同样的道理,科举是理由。如果诗词写得好,如果理由就足够了,为什么会兴起绍兴师爷呢?

为什么最后具体的事情离不开钱粮和刑名师爷呢?

在这里你注意,为什么师爷都来自绍兴呢?你仔细想想和师兄师弟的例子有没有相似之处?你要把教育这个话题吃透,彻底吃透。上下几千年彻底吃透,中外几万里彻底吃透。

然后你回到司马懿的视角下,想想,他怎么教育孩子的?

技术重要不重要?重要。如果现在紧缺打仗,你从小熟读兵书,哪怕你是个结巴子,这也是你的机会。

交际重要不重要?重要。你会发现做蛋糕的事情很少,大部分时候都是分蛋糕的,而交际有利于你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谋得溢价。

过去的二十年,计算机行业的人为什么分到了蛋糕?是读书好?

不,是供需原理。有多少读书更好的,赚不到钱的大有人在。因为他们所处的局部市场里的供应大于需求。

你看到一个码农不懂得交际就以为技术万能?不,还是供需原理。

他所处的时期不需要交际,靠卖特定的技术就可以获得天价,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

教育是个市场行为能理解么?

你真以为你是在教育孩子?不,你是在根据市场的需求量身打造产品,而且是预测市场的需求,打造未来的产品!

上面这句话请重复十遍。

我们有太多人,年纪轻轻就脑梗了,你的思维梗住了。

你真以为你在打固定靶子么?不,你打的是移动的靶子,所以我才告诉你,教育是市场行为。

作为家长,你每天都要调研,都要扑在市场上,去感受它。

司马懿怎么培养司马师和司马昭的?需要打仗培养打仗,需要交际培养交际。

要死盯着当时的需求的呀。

你真以为你掏俩钱,人家就给你一个优秀的孩子?

那我这么问你,你把钱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他们真的给你盈利么?真的么?

如果有风险,那你就认栽,所谓赔了算你的;如果没风险,人家就会吃高额的佣金,所谓挣了算他的。

你有意见么?有意见有什么用?现在谁求谁?你可以不投呀,想通了么?

你不要老觉得我掏钱了我就大爷,未必,你掏钱了也可以被忽悠。

你掏钱了有没有结果,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你到底有没有制约手段。

你如果根本就没有制约手段,就算对方真的是巴菲特,人家赚了钱,凭什么分给你呢?

回答我?

说白了就是你不服气又能怎么地嘛。

这么简单的道理,90%以上的人一辈子都想不明白。

他们总觉得说,哦,我把钱交给谁,别人负责,我把孩子交给谁,别人负责。

太幼稚了。

这世上有两件事,脱离你自己的参与是绝对做不成的,一件叫做赚钱,另一件叫做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