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6专家的这句居民负债太高了,估计也就我敢聊了
时间:230206
我们今天聊一个重磅话题。
这个话题的起因就是社科院某专家的那句刷爆互联网的说法,中国居民的负债太高了,挣100块要还15,如果算上房贷可能超过50。
他说这个话,是有大背景的,背景就是2023年以拉动消费为目标。很显然,负债影响了消费。
网上很多人都把这话当成了抱怨,这种解读太LOW了。
说白了就是你到底要看火鸡的世界,还是要看农场主的世界。
这件事非常复杂,且和几乎所有人相关,我们今天要从国际金融入手,通过一系列分析,切入到国内楼市。
这个过程会涉及很多很复杂的内容,我不确定文章能保持多久,所以你要看,就请先截图。
全文八千字,以下进入正文。
点进来的是付费读者,很多东西我默认你能够理解。就比如公平。
我们昨天聊过公平,我说公平是什么?公平是大棚。
大棚里的蔬菜不理解自然规律并非恒温恒湿,它也不理解大自然根本不存在公平,它更不理解自己只是活在信息茧房里。
茧房里的虫子,就像农场里的火鸡,它是不会理解农场外面才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宇宙。
火鸡会问农场主讨要公平,但是农场主不可能问宇宙讨要公平,宇宙不会搭理的。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农场主的世界。
农场主的世界就是自然世界,你讨要不来什么,三体求太阳不要吞噬行星,太阳不会理睬的,这就是自然规律。
如果说宇宙是个自然世界,地球也是,全球市场也是。
当下的全球市场里面最膀大腰圆的是美联储,所以你分析任何经济问题,或者寻找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案,都绕不开它。
美联储是所有问题的核心,你抓住这个核心,就如同罗辑抓住黑暗森林法则,恭喜你找到脉络了。
否则你就是一只火鸡,谁知道你一天到晚自己跟那儿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
美联储这一轮加息周期,我们是从2022年年初开始聊的,这个过程聊过很多篇了,多到我都没法给你把链接贴上来。
实在太多了,就像《权力的游戏》,拍摄了很多季。
这是个系列,我希望你在阅读下文的时候,前面都读过,并且还记得,也就是说,至少你从一年前开始,每一篇原创都没有落下过。至少美联储相关的部分是这样。
不然的话你可能像权游一样,忽然去看第五季,前面四季都没看过,跟不上节奏。
简单做个前情提要,2022年年初,我们说过,国际市场主流意见是预测美国2023或者2024步入衰退。
到了2022年下半年,这个预测进一步聚焦在2023年。到年底的时候,我聊过,国际市场对这个概率都能算出来,大概接近50%。
那么到现在来看,进一步聚焦到2023年下半年。这是市场的主流意见。
也就是说,美国大概率会于2023年下半年面临衰退。
很多数据都能看出来,美国的各大科技巨头纷纷裁员,俗称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美国的房地产数据也很不好,这些侧面都能看出来。
我知道很多人要问什么,已经有很多人留言了,说他们在别处大V那里看到很多关于近期美国非农数据的分析。
说美国非农数据很好,预示着美国经济很好,云云。
这种水平的经济分析,你以后好取关了。这种人到底有没有看过非农数据,到底听不听美联储讲话原文,我都深表怀疑。
美国近期非农数据是很好,但是怎么个好法呢?
美国的固定就业人数是下降的,但是打零工的就业人数上升很多,由此带来整体就业数据很好。
什么意思?
美国的专家可能和我们的专家是师兄弟,大概是美国的普通人被辞退之后,听从专家的建议,纷纷把家里多余的房子拿出去出租,当寓公;纷纷把家里多余的车子拿去跑uber了吧.......
这个笑话听得懂吧?
听得懂我们言归正传,美国衰退不是关键,关键是什么程度的衰退。
近期美联储关于这事儿也不装了,公开透明了,鲍威尔摊牌了,直说,他认为美国通胀未来会降到2%,与此同时,不会出现真正严重的衰退。
你注意他近期的措辞,和我们一个多月前的预测,几乎是一样的。
不会出现真正严重,能听懂鲍威尔这个表述吧?
我一个月前说过,衰退是分等级的,就好比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三十年一遇,十年一遇,类似这种。
鲍威尔实际上告诉你,百年一遇是不会的,你放心,因为有欧洲垫背做缓冲。
那么会不会五十年.......
人家没说,这就是讲话的艺术。
我一个月前给出的看法是倾向于美国要经历一次中等程度的衰退。这之后,美联储货币政策有可能发生转向。
当然,转折点现在还没到,但是我们心里要有数,美联储未来可能做什么。
这很重要。三国演义里面描述诸葛亮事前知道,周瑜事到了知道,曹操事后知道,蒋干事后也不知道。
这就是告诉你农场主和火鸡,并不处在同一个信息世界。
农场主的世界你永远都是提前一年就知道未来会怎样,火鸡的世界才会直到眼跟前才知道。
三体不断的企图预测三颗太阳的运行规律,本质上就是一种尝试摆脱火鸡命运的行为。
当然,巨婴不会做这种尝试,巨婴只会问三颗太阳嚷嚷是否公平,巨婴生活在大棚里嘛。
大棚里的菜,是不是韭菜就不清楚了。
从目前来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转折点还没到,所以这个月,下个月,下下个月,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显然不会转向。
而且我们要注意一个现象,就是美国整个市场上的货币是充裕的。
这很重要,货币充裕就意味着即便这个月美国就步入衰退,他也没有投放货币的压力。
明白这个表达么?就像一棵树现在还不缺水,你挂吊瓶也没用。这反过来会影响园丁的决策。
我为什么花了这么多篇幅描述美联储?因为和我们息息相关。
你要研究三体问题,你要研究三颗太阳的运行规律,你就要知道三颗太阳之间彼此是有引力关联的。
就像中美欧之间是有引力关联的。
这个关联就体现在如果美联储的利率维持在高位,我们很难把利率降到足够低。
否则会怎样?否则资本就会因为利差而选择.......
*你记住这个结论,后面多次要用。*我们回过来看专家的这句话,所谓国内居民的负债太高了。
首先,在商品经济下,负债是不可避免的。
你千万不要因为一句负债太高了就得出结论,我们应该回到四十年前那种舍不得消费的观念。
那是不现实的,商品社会都是举债消费往前拉动的,我小时候,舆论成天嘲笑美国人寅吃卯粮。
但事实上,正是因为美国人寅吃卯粮的消费,才能拉动我们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几十年。消费才是那场春雨。
你理解也好,不理解也罢,这就是农耕文明进化到商业文明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几百年前,清和日本打,清那么大,日本那么小,清打不过,和很多因素都有关,和货币政策关系最大。
日本是可以向内举债打仗的,清居然还在用白银这种矿石作为货币,他没有加杠杆的能力。
这就像赌场上两个人A和B,A是有一千万的本金,但是他不能加杠杆,他顶多问赌场里仅有的几个好友借个三五百万。
B虽然只有一百万的本金,但是他可以加200倍杠杆,A怎么玩?A没法玩的明白么?
A输一次就完了,B要连输20次,你觉得A能连赢20次么?
这就是农耕社会没法和商业社会对打的原因,我曾经聊诸葛亮北伐是这么说的。
诸葛亮很聪明的把蜀锦变成了一种国际货币,用它举债,兜售蜀锦未来的生产期货,向未来举债,确切地说是向魏和吴的富人举债,然后去北伐打魏。
天才,古代矿物货币体系下的金融天才,诸葛亮。
这才能够以蜀一州之地去打中原那么庞大的存在。
想明白这个道理,债务并不是坏事,花未来的钱去消费并不是坏事。
人们肯花未来的钱去消费,芯片厂家才能研发,才能产品迭代。进而才有可能抢占国际产业生态链的上游。
你一定要明白,美国人寅吃卯粮并不傻,这就是商业社会下的决策。
但是,你要注意这个专家他的措辞是什么?是负债么?不,是负债太高了。
负债这东西没有高低,只有什么?只有比较高低。
和谁的比较高低?和美国的比较。
我们居民的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要比美国高,高出近一半。
我们居民的债务还本付息额/可支配收入,也比美国高,高出一倍。
你要知道,美国是一个举债消费的社会,也就是说我们的参考标准并不是一个高储蓄低举债的社会,而是反过来。
所以专家才说,我们太高了。
这个高有什么问题呢?这个高会影响我们的居民进一步消费的潜力。从而影响很多产业的预期。
你注意我的措辞,潜力,预期。尤其是预期,很重要。
回顾前文,2023年,美国大概率仍然维持加息,欧洲大概率也在加息周期。
外部的什么不足?需求不足。外部需求不足,出口不足。那么就需要内部需求来来动。
而居民举债的潜力不足,就会影响企业的预期。
企业要预期自己的东西大卖特卖,它才会扩招员工嘛,是不是这个理儿?
换句话说,企业的预期,影响了就业,你看到了?闭环形成了。
怎么办呢?
大家来想想看,怎么破环?
我知道,人们不由自主的第一种想法就是增加社会上流通的钱。
比如有人之前问过我,2022年我们的M2不是挺高的么?为什么2022年楼市不景气?
是的,2022的M2和前几年比,非常高。
但是2022年的楼市很冷。
为什么?
很正常。过去十来年,总有些无知大V,动辄喜欢把M2和楼市关联起来,其实不是的。
M2高不高你要看构成,2022年的M2是很高,但是居民中长期贷款很低。
那楼市当然起不来。
M2里面很多是贷款,但是你要看具体谁贷的款。
假如居民的中长期贷款升高,往往是奔着楼市去了;居民的短期贷款升高,那恐怕就业差,没存量了;民企的短期贷款高,往往是企业日子不好过;民企一般不容易申请到中长期贷款。
你去看2022年的M2构成就会发现,钱并不是居民借的,也不是民企借的。
那M2高,和楼市能有什么关系?
而为什么不是居民借的?其实专家已经告诉你答案了,因为居民本身要还的债就挺多了,再借的潜力,不足。
怎么办?
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想到的。
降低利息对吧?
降低利息可以有效地提升一个人借钱的潜力。
事实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这么做的,你会发现他们的借款利息特别低。
这就是鼓励消费,从而促进商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企业能够把东西卖出去的预期。
可是,还记得我让你记住的,加粗的第一个结论么?
2023,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什么?是加息,欧洲的货币政策是什么?是加息。
银行的贷款利率一定要比存款利率高,这是银行存在的根本,银行就靠这么点利差活着。
你的存款利率如果太低,钱会走,会走向加息的地区。你的贷款利率很希望低,但是受制于存款利率。
所以,你看到了?
我相信,长期来看,贷款利率一定可以再低,更低。问题是,在三颗太阳另外两颗都在加息的周期里,就这短短的一会儿,你其实是有下限的。
你的腾挪空间很窄。
我知道,有些缺乏金融常识的网民,会提出除了降低利息之外的其他方式,比如他会说,降低房价。
这个怎么说呢?我不展开。
你去研读下资产负债表就清楚了。
资产负债是一个动态关联的东西,很多资产同时也是另一个人的债务,你降低房价也许能新增几个消费,但是如果无法修复资产负债表,那么.......
简单地说,就一句话。房价可以降低,可是一旦超过某个临界,只会导致负债大增,甚至连锁导致更多负债。
别忘了最初的目的是什么,是拉动消费,而不是乱来。
宏观的部分聊完了,我知道很多人到这里会纳闷,为啥我没有给出解决方案。
凡事都认为有解决方案,是一种火鸡的表现。
只有地球人这种仅仅相当于三体192号文明水平的,才会以为三体问题靠一个天才数学家就能算出来。
其实很正常,人知道的越少,越倾向于改造自然,人知道的越多,越倾向于认识自然。
就像三体,他们进化到1000多号文明之后,开始意识到,有问题的不是三个太阳,而是自己,明白么?
三体认识宏观规律,是为了解决微观问题,这就是大刘告诉你的,宇宙第一定律。
*宇宙第一定律是什么?是认识宇宙,然后解决自己。*
所以我们下面进入微观话题,和我们大部分人具体决策有关的话题。
有人说,当然也是专家说的,房价短期看货币政策,中期看土地供应,长期看人口走势。
对么?对,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站在全局看,的确如此,说不对,是因为这种表达,在任何局部都没法形成指导意见。
你去看韩国,看首尔,或者看江南区,认真研读所有相关数据,会发现和这个真不一样。
具体到你要买房的那个区,你会发现因素特别多,多到几乎无法建模。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上流行一句话,懂了那么多道理,仍然无法过好这一生。
因为你懂的,都是些太过于笼统的道理。
我们自己买房子的时候,其实主要观察两件事。
*一个是所在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另一个是自己要买的那个板块的居民负债潜力。*这两点对你是至关重要的,那些大道理,无论大V们唱多还是唱空,其实都和你这么局部的决策,关系不大。
首先是土地出让金。
如果你拉长时间看,20多年来,总体上土地出让金是始终攀升的,2021年是最高点。就是卖地收入的最高点。
2022年的卖地收入扭头向下了。我不知道你在哪个城市,我只是告诉你,大部分城市都如此。具体你所在的城市,你应该自己查土地出让金逐年数据。
这个土地出让金和什么有关?和城市的开销有关。
城市建场馆,地铁,各种运营机构,比如老师,医生,都需要用钱来养,土地出让金是很多城市开销的大头。
我给你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毕业后,月薪从2000,一年年增加,增加到了1万。你会不会有很多结余?一般来说不会的。
因为你挣的多了花的也多,你2000块的时候可能舍不得吃煎饼果子,你1万块的时候连沙县都敢进去了。
城市花钱也是一样的,各种预算,各种服务机构,是呈现扩张的态势。
这个道理某部英剧里面讲过,任何部门无论成立之初是为了什么,到最后,都会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性。
所以精简部门是很难的,预算一般来说都是越来越大的。
由此可以看到,2023年很重要,如果2023年的土地出让金又向上了,超过2022甚至超过2021再创新高。
那么很多城市都得以缓一口气。
如果2023年这个数据继续向下,甚至比2022还要低,那么对于很多城市来说,钱是不够花的。
这个过程就像你从2000增加到1万,忽然给你减薪到8000,你很难受,如果再给你减薪到6000,你会十分十分难受。
其实6000比你最初的2000多多了,但是你的开支也比最初大多了。
所以还是要看,看2023购房需求能不能起来。
我曾经讲过,人口论是有弊病的,新增人口的确是下降的,但是这个拐点,是2019年。也就是说2019年之前,新增人口出生率是差不多的,都在1500万以上。
当年新增的人口是不可能当年买房的,2022年出生的人口并不代表2022年的购房需求。2022年的购房需求是25年前,也就是1997的出生人口决定的。
大多数人都是25岁以后买房。
2019+25,是2044。
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要意识到,95后整体上已经比85后少了20%,这个幅度不算剧烈下滑,但是这的确意味着95后刚需整体上需要的房子就比85后要少20%。
你还要考虑95后的结婚率下滑,所以整体上95对房子的需求和85后比,可能更少。所以2044只是理论值,理论前的这二十年的需求也是在变少。而且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婴儿潮那一代老人的寿命到了,老人开始集中走。即便不叠加疫情,这些人将来释放出来的老房子,对吧。
所以我说老破小其实不是个好选择。昨天我说,年轻人赚钱你要想清楚和谁在竞争,其实卖房子也是一回事。
那你买房子的时候当然要考虑到十年之后你卖房子的时候到底和谁在一个赛道上。言归正传,就当下这一年,最关键的是要看2023年的购房需求能否起来,如果起不来,两条路。
一条是城市节流,土地出让金如果上不去,那只能省着花。那么也就意味着那些新上马的新城区,其实变数很大。你要买房在这个区域你懂得。
第二条是开源,开源那就是问存量收钱来弥补土地出让金的下降,这个就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那事儿。但是你注意,一旦收那个,房价也未必向下。你参考很多国外的数据就知道了。
所以我说,老外买房子很简单,就琢磨一件事,所谓这个地区的居民负债是否还有上升空间。
这一句话其实包含了很多很多信息量。包含了货币政策,包含了该地区的就业,包含了该地区人口是否流入。
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被这一句话总结了?
所谓降首付也好,降利息也好,所谓城市新移民,所谓公司上市员工套现,本质上是不是最后都落入到这句话里面去了?
这个地区的居民负债是否还有上升空间。
就这一句话总结了。
这是老外买房要注意的,对于我们来说,再加一个指标。
除了参考这个之外,你还要参考你买房所在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情况。
这个我前面也给你分析了,这个影响了你买在什么区域,因为这个直接影响了一个城市规划所谓第一中心,第二中心,影响了后续很多事情。
而且,如果你所在城市最后没法通过土地出让金的模式来运营,那么它未来会怎么选择呢?
这个未来的选择又会对你选择的区域板块产生相当的影响。
明白这意思么?
都没有持有成本的情况下,你是可以ALLIN所谓新规划,反正租不出去也无妨。
当有持有成本的情况下,一旦租不出去,那,对吧。
明白这意思么?一旦有持有成本的话,决策是完全不同的,你必须要把租金纳入衡量体系。
所以我才让你重点观察那两个数据,在你要买的地方观察。
*这个地区的居民负债是否还有上升空间,决定了你出手的时间,当地的土地出让金变化,决定了你出手的板块。*
我们前面讲的一切种种,均指自住,无论是首次还是置换,都是指自住。
投资就算了,因为耗那个精力不值当。有那个精力,干点什么都比这个更挣钱。
首套和改善的人家是没办法,人家真的要用,又是牵涉自己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大笔钱,甚至可能是一辈子挣的钱。
还有一种人,也应该观察上面加粗的两个数据,你也许既不是首套也不是改善,但是,
你希望挪一个板块,从而让自己的资产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