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后仨话题,出国定居,国内买房,2023内外经济形势展望23/1/1

时间:2023-1-1

随着放开之后,这是问得最多的三个话题了。站在新的一年的起点,我相信这也是2023年全年读者最关心的三个话题。

我们今天就把这三个话题作为新年的开篇。因为是重磅话题,所以有点长,全文1 2 0 0 0字。这么长的内容,我也很难确定聊了什么不该聊的,你看着看着没有了。

所以建议读者,点开后,一定要先截图保存,再看,系好安全带,我们开始飞。

既然标题是这么排的,那么就按照这个顺序。

第一个话题:出国定居。

我们有一部分老读者,是受到我的影响的。

他们当中不乏有人在三年前就问我出国定居的问题,我当时给出的结论就是暂时不要去。

有些人受到我的影响,就是没有去。现在继续来问我。

首先很感谢你们的信任,这么重大的问题参考我的建议。

那么我三年前给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疫情。2019之前,我年年都出国旅游的,或者出差,从2020年开始没有踏出国门一步。

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就是因为疫情。

我当时给这部分读者的建议也是疫情,犯不着,你犯不着以身涉险。

我很早就给出过一个看法,四年前吧,我说出国赚钱,这太难了。实话实说,如果你一个中国人,在国内都挣不着钱,你想跑到美国去挣钱,怎么说呢,就像一个城里人异想天开说自己去农村创业一样。

挣钱的本质就是信息不对称。把谁扔到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环境里,都很难赚钱。

你注意,我的措辞是赚钱。如果只是为获取劳动报酬的糊口,那是另一回事。

赚钱的本质就是有溢价,所谓事半功倍,通常都是指你经商,你投资,你有属于自己的事业,或者说得俗一点,你有自己的一摊子事儿。

最起码,你也是个什么专家,虽然你是打工的,但也有股份,也是到处讲PPT的,也是业内小有名气的,你挣的还是溢价,并非辛苦钱。

如果是糊口那就不一定了。你在国内是个洗车工,你在美国是个洗车工,肯定在美国生活得好。

但是一般来讲,你要是在国内是个洗车工,你哪儿来的钱去美国定居呢?

除非你是退休人员,去了之后领低保,但这个前提是你儿女在美国有房。那你去美国吃低保是尽够的。去欧美定居吃饭花不了多少钱的,如果你就是上超市买东西,三餐自己做,一个月吃饭花3 0 0 0块都够了。我是指RMB。

再办个什么证,去钓钓鱼,钓钓螃蟹,也很快乐。好山好水不一定好寂寞,看你的性格,看你是否依赖人与人的社交。

但是一般来说,非投靠在国外子女的,正常的出去定居的,基本上都是去消费的。

可能在国内以前是个商人,后来生意不做了,孩子在国外读书,自己想要提前退休,也还年轻,只是中年人,这就是我说的,去消费的。

我的建议是,你现在想出去,是可以出去了。因为放开之后,在疫情这个话题上,大家都差不多了。

当然,你要等一段时间,这几个月签证会有问题,众所周知的原因。

那么出去之后,你最好先租房。各个有意向的城市租房,待几个月换一个。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要了解气候。

中国的这些城市,哪怕你一辈子没去过,听人家讲也听懂了,你好赖是中国人。东北的冬天什么样,江浙沪的夏天什么样,没杀过猪还没听过猪哼哼么?

但外国不是这样的,我有过很多同学,前同事,都是定居在国外的,他们当中很少有人在第一个城市长久的待下去了。

我给出的这个建议不是我一拍脑袋产生的,是与我的那些生活在国外的朋友们聊天后的共识。

就是张三最后也这么说,李四最后也这么说,那就是共同的经验教训。

大家说什么呢?说如果自己在买房之前,多住几个城市,多体验一下就好了。

中国人有个习惯,农耕民族的特性,喜欢买房,走哪儿买哪儿。

正值过去的20年是房地产的上涨大周期,你走哪儿买哪儿也不会买错。

而且我们也形成了一个自己一以贯之的买房思路,怎么选地段,怎么选开发商,怎么选户型,都有经验。

但是你这个经验平移到国外,是不对的。

大部分国内的朋友去国外买房都是买别墅,独栋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以这个品种为主,另一方面是国内住过独栋的人少,出去了,总想尝试个新鲜的。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懂,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国内的中介来帮助下单。有些话怎么说呢,华人在外,最容易赚钱的途径还是赚华人自己的钱。

所以你也不要怪什么中国人骗中国人,关键的问题在于你出了国之后,信息不对称。

都是华人,都讲中国话,但人家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人家就占据了信息高地,那你就不要怪人家割你没商量。天底下的钱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挣的,你当初在国内也这么

挣的,出去后,当地华人这么挣你,是必然的。

所以我建议你自己住一段时间再说。你住一段时间之后,你自己就会有了解,这个城市的优点是什么,这个社区的缺点是什么,这个社区里挂牌的那些房子大概什么价位,包括,为什么是那个价位。

为什么要自己体验呢?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日本很接近,和美国差别很大。

你要是选择去日本生活,相对很容易融入。你盯着那种能看到天皇居的高级公寓买就对了。

2 0 0 0万,你应该能买到套内100平,国内你想买能看到故宫的同样的房子,还不止那个价呢。

但是内在逻辑是一样的,就是地段,配套,这些你熟悉的东西。

一般来说,不了解不要去买一户建。日本的一户建更像我们的城中村农民房,它那个建筑还是贬值的。当然建筑下面的土地是保值的。

去美国的朋友,应该都是盯着别墅买。

咱们这种深受中华文明影响的人,很容易被人家的地价低吸引。

美国的那种别墅,一般来说都是卖给你一块地,这块地的大小不一定,可能有4亩,也可能有2亩,地中间建了一套房子,可能是一层,也可能是两层,可能是一栋建筑,也可能是两栋建筑。

这个房子的建筑面积,有可能两百平米,也有可能七百平米。房子都是装修好的,带基本电器。你只需要买点家具就可以入住。

那么一般来说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呢?是地。

你去一看,两亩地才100万美金,或者四亩地才300万美金,觉得忒划算。

但是怎么说呢?地的价值并不在于地本身,而在于地的配套。

其实你关注下国内的别墅市场,会发现最重要的仍然是什么?是地段。

同样的占地面积,有的别墅能卖上亿,有的别墅只能卖2 0 0 0万,你仔细去看,往往是地段不同。

前者可能在闹市区,或者在景区内部。自从限墅令之后,那周围已经不允许建别墅了,开始有学校,医院,公司,综合体,地铁,它实际上是被各种配套包裹在里面的一个别墅。

而后者之所以便宜,是因为那附近就是别墅,给你配个超市,小学,别的啥也没有。

美国的别墅,大部分都是后者。因为大多数美国人都依赖于私家车,它就是一块地,中间是路,路尽头有个大超市,类似沃尔玛,什么都卖,路两边都是别墅。

每个别墅都占了一块地,圆心是房子,周围是草坪或者树。

所以你不能和国内的那种地段的概念去对比,对不上的。你觉得很划算,其实你多看看,在当地,在那个社区里,或者在临近的社区里,或许有更划算的。

说穿了,你要按照当地的价值观来判断房屋的投资价值,而不是你在国内带过去的经验。

我们有很多人对于土地的维护成本是没有概念的。你买了一套房子,实际上这个价格包含了小区绿化和你所在板块的地段平摊给你的那部分。

后者你只是习惯了使用,你并没有意识过那些东西都是要花钱的,无论是地铁,是综合体,还是小区的绿化,小区外面的公共绿化。

这些东西如果都给到你,让你自己来养,费用可能会超出你的认知。

我们就说修花园,中式花园的造价一般来讲在2 0 0 0块一平米以上,你要修什么亭台楼阁,那3 0 0 0往上,你要修什么白墙黑瓦,花街铺地,亭子还要铝合金,那价格没有上限的,贵一点的铝合金斗拱雕花,报价可以超过9 0 0 0一平米。光亭子。

我们就按2 0 0 0一平米来算,两亩地的花园,就要几十万美金了,这还是按照国内的人工价在给你计算。

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国外的别墅都是开放式的?顶多用木栅栏把自己家的地围起来,为什么不砌墙?

道理很简单,因为砌墙要打地梁,否则墙就会沉降,地梁是要用钢筋的,在国内都几百块一米,何况地梁是隐蔽工程,看不见的,你砌墙要钱,粉刷要钱,贴石材要钱,低端点涂个真石漆也要钱,你铝合金栏杆要不要钱?

别说美国,国内你去弄一百多米围墙下来,也要6位数RMB了。

所以很多没有概念的国人,想法很多,到了实施的时候,会发现做不下去。你只能最便宜的杂草铺铺,不裸露地面就行,避免罚款得了。

就像你去创业开饭馆,你算了下启动资金100万,你正好有100万就干了,实际上几个月后你就会发现干不下去。

你算算启动资金100万,你兜里至少要300万才能把饭馆勉强做下去。所以你以国内的买房习惯,就是踮起脚买房的习惯,去买了一套自己勉强够得着的美国别墅,然后发现一大堆事情。

什么火灾保险,什么房产税,什么维护费,最后发现光给草坪浇水,光是剪树叶,光是房子外面的灯消耗的电费或者煤气都很贵很贵。

美国的房子大部分是木头的,那个房顶,过个七八年你就要换一次,换一次十万美金没了,你房子要不要定期喷药?不喷药白蚁就来了。如果有泳池,要不要水循环?没有水循环夏天用不了几天就臭了,水循环那就一直是烧钱。而且泳池夏天要下药,冬天要防冻,这个维护费比你在国内汽车保养贵。你要是心疼这些钱,那你的泳池里最后就是长满苔藓.......

还有草坪,要打药,要修剪,要喷水。你没有持续的后续资金是很难维护好的,否则最后你发现自己家前院只是几棵野蛮生长的果树,后院只是一堆荒芜的或者杂草丛生的草坪。

这些都是坑。但是租住过一段时间,你会了解各种开销,也会了解一年四季。那你以后就心里有数了。

你就会发现并不是你踮起脚买个400万美金的房子以后就会有400万美金的生活等着你,并不是。

我有个同学,定居美国的,就非常鸡贼。他在定居之前在那边生活好多年了,他买了一房子,属于他的地不大,但是位置非常好,他的后院跟一个非常漂亮的湖是挨着的。

从视觉上看,好像他拥有了整片湖,实际上,不用掏钱维护,因为湖不属于他。他的私人草坪和人家的自然景观是连成一体的,他就只需要负责自己的那部分开销。

前院通往很好的学区,距离公司也不算远,后院独享静谧。这就好比西湖边的郭庄,你把公共的湖包成了自己的景观,还不用掏钱维护。

鸡贼的前提是什么?是懂人家的游戏怎么玩的了。

这只是小鸡贼,事实上你要适应的东西有很多,如果你连抗原都指望着社区给你发,说明什么?说明你的集体依赖度很高。

我们很多人都习惯了快递,物业,社区,习惯了待在一个集体当中生活。真正四亩地是你的,完全是好事么?

不是的,四亩地是你的,也就意味着四亩地的维护也是你的。

你想要房子里有八个卫生间,那么八个卫生间都要你清理,八个卫生间换马桶说不定都是你动手。

很多国人受不了美国高昂的人工费,又习惯了踮起脚买房的传统观念,他们没有想过后面的开支是多少。

再加上从小没有动手能力,和一旦遇到问题对集体的依赖心理。

你想想,美国允许你持枪的潜台词是什么?其实就是暗示你,你要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你不能带着一种东方人的习惯于依赖集体的思维方式在西方生活。

所以没有什么比自己亲自试试更靠谱的建议了。

第二个话题:国内买房。

如果说去美国买房,要按照美国人的思考方式,那么在国内买房子,当然要按照国人的思维方式走。

最上当受骗的什么人?就是反着来的人。带着国内的思路去美国买房,入坑了;反过来,你带着美国的思路在国内买房,还自以为是前瞻,你也入坑了。

这些年被教训多了,入这种坑的人开始下降,但是十多年前很多,犯这类错误的人很多。

那时候我记得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说中国是美国的翻版,或者说,美国是中国的未来,中国的城市20年后就是当下的美国。当年流行的来自地产中介的一种宣传语。

所以那时候喜欢在郊区开发别墅区,人们形成了一种观点是说未来的国人,会像美国人一样,白天开车去市中心上班,晚上回到郊区的别墅。

这种观点在当年很流行的,那时候的人们以为今天就会是当年想的那样。结果我们都清楚,完全不是。

说到底,和房子没有关系,和什么有关系?和地段有关系。

当年的郊区如果发展起来了,无论是别墅还是公寓,今天都涨了,可是如果没有发展起来,相比于这十多年二十年其他品种而言,涨幅就少的可怜。

所以后来很多国人总结了一个经验,别墅是个坑。

其实不对的,确切地说,地段是个坑。

当年有很多别墅为了拿地方便,是盖在那种发展不起来的地块上的,比如周围有个山包包,或者反正地质有问题,这地方就根本不可能开发出密集的商业区。

这种地方盖别墅,你可想而知,将来的配套都起不来,所以说穿了不是别墅是坑,是地段是坑。

当年的人为什么会入这个坑,说到底,还是受了美式的影响。那时候的人其实想不到物流,快递的最后一公里,想不到外卖点菜。

他们还想象不出这些商业形式,你站在十五年前的视角下看,确实会产生错觉。

因为你会发现国人的汽车保有量也在上升,因为那时候的地铁还不够密集,因为那时候外卖点餐还没有普及,那时候综合体都没兴起。

人们确实有可能产生一种错觉,城市不是围绕圆心的几环几环的发展,也不是围绕多个圆心的多中心分布式发展,而是那种一个个大社区的美式乡村路线。

说到底,当时的人们对于路线不是很确定,所以他们才会误以为郊区的别墅是未来的方向。

但是有一部分人是先知先觉的,这里面有些人往往是日本通兼美国通,就是说他们在当年就意识到我们的城市模型,会更像日本,而不是美国。

这里面有个人曾经是我的合作伙伴,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一个世界500强想要OEM我们,我方的对接人是我,外企的对接人有一群,其中有一个技术专家,曾经是我老师的同事。

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学校里有个教授,他此前是IBM的高工,在IBM工作十八年后回国,在国内教书最后做了教授,我本科的时候,我们班长的毕业论文就是他指导。

他在IBM的时候有个共事了十八年的同事,比他晚回国,回国后一直在外企工作,那老兄,就是后来和我们谈合作的专家组成员之一。

他就是一个对中日美都非常熟悉的人。

他是20年前回国的,一回国就在北京三环内,买了很多套房子,此后也是年年买,直到限购。因为当时的房价非常非常低,而且他在美国工作了二十年,收入相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非常高。

他对于买房这件事的看法就是地段,我是十多年前和他交流这个话题的。

这位当时大我20岁以上的老兄跟我说,我们的城市的发展方向,是日本那样,而不会是美国那样一个个社区的离散状态。

你要知道,当时电商是不确定的,点外卖的生活方式是不确定的,我们是在一切未知的前提下讨论这个问题。

我当年就问他,为什么笃定我们不会是美国那种大农村的城市路线?

他也是个做了一辈子高科技的人,但是他给我的观点很新颖,他说这事儿并不是从技术路线上来判断,并不是他判断未来会产生各种互联网生态链,各种什么新玩意儿最后把人聚集起来,会产生更高的链接,会产生更高的产值。

这套说辞,是今天玩互联网的人给你灌输的,他当时不是那么看。

他说,你要弄清楚中国人和美国人,人的差别。

中国一直都是高度分工的社会,哪怕你回到几百年前都是。而回到几百年前,美国人是牛仔。

美国人很擅长的事情是骑个马去打猎,我自己修房子,我自己抵御天灾我自己维护治安,我自己挤牛奶。

这是几百年前。

中国人不是的,你去看几百年前,李鸿章访美的时候,他一咳嗽,马上就有人递痰盂,马上就有人递烟袋。

那两个人就像和他长在一起了。就是说彼此都不用语言的。

这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生态链,李鸿章和那俩人之间就像一个共生体。

他20年前回国的时候观察,国内的小老板,那个年代,很多都是有司机的。在美国 ,多大的老板通常都是自己开车。

我当时反驳他,十多年前的时候,我说那你现在看,随着60后退场,70后,8 0后的企业主不也都是自己开车么?

他说不对的,一个生态位的消失不等于生态的消失。生态位只会转移。顶多是从私人雇司机变成共享司机。

你注意我们对话的场景,那时候滴滴还在筹备,我俩并不知道,但是他这句话已经暗示了类似滴滴行业的诞生,你现在回想的话。

所谓滴滴其实就像60后企业主雇司机,只不过一个是包月的,一个散卖的。

外卖是同样的道理,从60后开公司,自己雇食堂师傅,最后变成了散卖的,大家共享一个食堂。外卖平台从生态链的视角看,就是食堂的散卖化。

他的预言很准,中国人一直都是生活在集体当中的。你不管这个形式怎么变,名字怎么变,无非猫叫了个咪。骨子里的东西没有变过。

既然认定了中国人是一个特别依赖集体的生物,那什么最重要?在集体当中的位置最重要。

为什么房子看到故宫,看到黄浦江很重要,因为那是著名景点么?

那黄果树瀑布也是著名景点,为什么看到黄果树瀑布的房子卖不过看到故宫的房子呢?

说明不是景点,而是位置,在集体当中的位置。

你家阳台能够看到故宫,能够看到黄浦江,是一种集体位置的体现。

这个集体位置意味着大量的配套资源,这是我们的房子的最大的价值,这是第一要素。

我当年请教的时候,问的是房子的类型,别墅,排屋,多层,小高层,高层,容积率,得房率,我的视角在当初还是这个维度的。

而这个老兄告诉我的是那些不是第一要素,不同的品种他都买过,无论别墅还是高层。

但那不是重点,地段是重点。

这个地段的本质就是你在集体中的位置,这是重点。至于这个地段正好盖了个高层,他就买了个高层,正好盖了个别墅,他就买了个别墅。

因为二十年前他是美国回来的,相对于当时的国人收入,相对于当时的房价,他根本不差钱。

正因为不差钱,他反而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在国内买房就是在买你在集体当中的位置。

你买的这个位置越好,它未来的升值潜力就越好。剩下的那些不是不要考虑,那是第二要素。

你第一要素抓牢了,确保了你8 0 % 的利润,你第二要素抓牢了,只能确保你20%的利润,哪个是大头,孰轻孰重?

我觉得这个思路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其实就教给我三句。

第一句是中国人几千年了,始终是个集体社会,你不能以美国的视角来判断。

第二句是中美买房都看重地段,可是彼此对地段的理解是不同的。

这就是为啥美国的房子涨起来是慢慢涨的,因为他们的地段是随着富人的迁移自然形成的。而我们的地段是来自人工规划的,受到预期的影响远大于事实,所以过去一直是横盘急涨横盘急涨的。

你现在明白为啥我让你去美国可以先租房了?你不用急的,他们的房价上涨是缓慢自然的过程,你了解清楚了再下单不耽误事儿。

反过来,我们的楼盘是非常受规划以及金融周期影响的。说穿了有点像买股票,你买对了时间什么都对,买错了时间难受好几年。

而这个对错,时间上的对错,位置上的对错,早已不是十多年前闭眼买的阶段了,我去年聊过,聊过很多很多次了,你要参考的指标太多太多了。每个城市,每个板块,甚至具体到每个楼盘,都不一样了。

第三句是我们所谓的买地段实际上是买你在集体当中的位置。在集体社会当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位置。

这个价值观源于我们是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体结构,位置更大的影响了你获取的资源。

你非常的依赖于大量的人给你提供服务,无非古代是独享的,是包月的,现代社会是散卖的,是零售的。

古代内务府是包月的一群人服务一个人,现代城市是散卖的一群人服务一群人。

而美国也从来没变过,你看着他们不做牛仔了实际上还是牛仔。只不过以前是去农场挤牛奶,现在是开车去市中心上班,晚上回家还是自己烧饭,家庭聚会那套。

很多时候,你把人看透了,把文化属性看透了,事儿自然就看透了。

第三个话题,2023年内外的经济形势展望。

这个话题下有两个主题,我们要先从根子上聊起。当然,下面的一切都是基于病毒存在的假设,如果病毒忽然消失了,那么对人类的整体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第一个主题,美国的货币政策对美国的影响,对全球的影响。

回顾下去年说过的话,去年1月份,也就是12个月之前,咱们就说过。美国的通胀从根源上讲,是供应链紊乱引起,而供应链紊乱,源自疫情的影响。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们多次打过比方。比如10个人一组,有一个人发烧了,请假一周,前后掉链子两周,那么剩下的9个人,是没有办法发挥9成的效果的。

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体系,你经常会发现你的工作是催上家,催下家。大家不请假的情况下尚且这样,如果有人请假,他的D E L A Y,很可能带来连锁反应,导致全组D E L A Y。

你把这个模型放大,如果一个行业里面始终有10%左右的人会此起彼伏的发烧,请假,那么剩下9成的人,能发挥五六成的效率就顶天了。

9成的人在做事,发挥6成的效率,但是10成的人要吃饭,焉得不通胀?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加息,已经加息了一年了,有没有效?有效。有没有用?无用。

为什么说有效?

当你加息的时候,实际上提高了什么?提高了实体运营的成本。

我问你,作为一个投资人,开厂每年要冒险,也许年化收益率6%,现在存银行,无风险利息都有5%,你还愿不愿意开厂?

你不愿意开厂,你就不愿意雇人,你不愿意雇人,人没有了工作,什么会下降?消费欲望会下降。

这就是去年年初高盛说的那句讽刺美联储的话,他说没有了工作就不会买东西,不买东西通胀自解。

所以我说加息有效,加息肯定是能够抑制通胀的。

但是无用,因为只要疫情的影响还在,9成的人做事,发挥6成的效率,10成的人要吃饭这件事就没法改变。

那么与2022年相比,2023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是其他发达国家也得跟上这个步伐,比如欧洲,也得加息,包括日本,也要跟随美联储加息。

原因很简单,还是通胀。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虽然无用,但是有效。

那么这是外部环境,2023年外部环境下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件事对我们内部的影响是什么?

很简单,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对出口的影响,我们2022年10月份看到出口的数据下降得很厉害,这就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那么如果2023年,整个外部市场持续维持高利息的状态,那么我们相当于全年都要面对2022年10月份之后的来自外部市场需求缩小的压力。

第二个维度是对放水的制约。

你想一想,为什么美国加息,欧洲日本就得跟?因为全世界的金融水管,本质上是连在一起的。

如果美国不断地加息,欧洲日本不跟,他们的货币就会相当于美元贬值,这会带来其他问题。比如他们国家的资本会考虑结束掉在本国的生意,跑去美国吃利息。

那么选择跟,结果很清楚,就是我前面说的,当无风险的利息比较高的时候,就会抑制投资行为。

作为商人发现躺着吃利息很安稳,他为什么要去冒险做生意呢?何况冒险做生意不一定能卖得出去的情况下。

除了这两个维度,还有一个参考。我此前讲过,我们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很发达的,而且你注意,这里面不都是年轻人,有很多比如建筑行业,是中年人占主体。

如果这些人一波波的发烧请假,就会造成供应链的紊乱,就像我前面描述过美国经历的那些。拉平时间轴来看,只有9成的人开工,只能维持6成的效率。这对生产率是一种直接影响。

前段时间我说过,咱们一定要找到破局的办法。否则这将成为困扰我们2023年很棘手的问题。

第二个主题,消费。

一个经济体,想要挣钱无非三条腿。

要么你挣洋人的钱,前面说了,2023年外部市场需求恐怕大不如前。

要么你挣资本市场的钱,前面也说了,加息的大环境下,资本的活跃度是不高的,他有安稳的利息吃,就没有动力去支持大家热火朝天的万众创业。

所以像我年轻那会儿,201几年那会儿随便拿张没写完的PPT就能融资,就能第一次创业的场景,很显然在2023年,是很难发生的。

两个要么指不上,那就只有第三个要么,要么怎么样?

要么你挣本国市场的钱。

本国市场的消费者分三类,穷人,中产,富人。

穷人的钱好不好挣?

假如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情况下,穷人的钱不好挣。

原因很简单,前面说过,如果有一轮轮的发烧不断的干扰,9成的人开工,只能发挥6成的效率,这就决定了你老板只能挣到以往6成的钱。

你老板如果只能挣到以往6成的钱,他能不能维持盈利都未知,他怎么给你钱呢?

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穷人,特点是什么?特点是钱对他的边际效应很大。

啥叫穷人?没有积蓄就叫穷人,月光就叫穷人,寅吃卯粮就叫穷人。

为什么穷人怕病呢?因为穷人的资金面很紧张,不生病他都紧巴巴的,一旦生病,他的健康状况还没崩,财务状况先崩了。

一方面是资方投资意愿不高,一方面是工厂主受到生产率的压制,一方面是对生病的担忧。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穷人的消费意愿是不会高的。

但是这个干扰,是有可能在2023年出现的,也就是以国家的力量,或者为穷人因病毒导致的看病或者并发症兜底;或者以基建的形式为穷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说白了就是以工代赈。这么做会不会提升穷人在2023年的消费意愿?有可能。要看具体的措施和效果。

第二类消费者是中产。

中产和穷人相比,无非多了些资产收入。说白了就是他手里有房。他觉得自己即便暂时工作上不顺,也能扛几年。

但是中产的消费是非常依赖预期的,只有他觉得自己未来会升职加薪,或者自己的房产会增值,才敢于放开手脚。

升职加薪我前面说了,其实是受到资本市场影响的。

什么本科刚毕业年薪30万起,三年内做到年薪百万,什么楼道里充满了要上市之后金钱的声音,这些其实都依赖于什么?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活跃。

说穿了,依赖于风险情绪。

你不要以为计算机系毕业的,金融专业毕业的比土木工程的有什么优秀,有什么牛,没有的。

很多年薪百万的码农,无非是把人家的代码修修改改;很多年薪百万的金融人士无非是把PPT这里调粗一点,那里改个字号。

我没有贬损谁的意思,但这两个行业我非常熟悉,这就是事实。

所以说白了,如果资本市场不活跃,对大多数中产白领来说,升职加薪?门都没有。

那么就只能指望房产升值?

房产这东西,长期看人口,短期看金融。人口就是出生率,大家都懂,短期看金融,说白了就是看融资成本。

这个话题我们前面说过,为什么欧洲日本不得不跟着加息?抬高融资成本?因为汇率。

所以,2023年指望金融保交楼是指望得上的,指望有个不错的房贷利率让刚需买房结婚,让置换群体改善,都可能有不错的利率环境和上车选择机会。

但是你指望说自己的房产大幅度升值,甚至拉动你的消费。那除非大的市场面能出现质变。比如美联储不加息了,甚至大减息。连带全球都做出类似操作。

那么最后能指望的就是富人。富人说实话,前段时间有点,那啥。所以你看到了,很多富人都退了。开始享受生活。

前几年,互联网上流行把富人和这个杆子那个杆子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说,这事儿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你想征收一个人的钱,是很复杂的。因为他可以改变自己的国籍,或者,他可以在某些特殊的小岛上注册一个公司,然后用这个公司去控股自己的公司。

他甚至还可以让离案信托来控制自己在别的岛上注册的公司,然后把自己指定成信托的受益人。

这里面的操作非常复杂,到最后你就会发现,大家都知道他很有钱,可是从法律的角度,他兜里一毛钱都没有。

那你怎么办呢?这在全世界都是普遍性的问题。美国在这个问题是比你头疼多了。

所以那些年,我就跟读者讲,你的诉求我听懂了。可是你的诉求要落地,需要全球只剩一个国家。

如果全球只有一个国家,那你的想法是可以落地的。否则,就是上面这一堆问题。哪怕世界警察美国自己都解决不了这种问题。

我分析这些并不是告诉你不能做什么,而是告诉你要努力地去做什么。

就像红楼梦里王熙凤对刘姥姥诉苦,小有小的难,大也有大的难。你觉得你身为年轻人,考公难,考研难,找工作难,买房难,这也难那也难。

其实作为一个经济体,同样很卷。想挣谁的钱都不容易,那怎么办?

很简单,就像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我说,容易做的事情,凭什么轮到你做?那么同样,容易赚的钱,凭什么轮到我们赚?

知道不容易,仍然做到,这是我们的本事,我相信,我们在2023年,就有这样的本事,

我们一定行,因为我们必须行。

就像任正非说的那句话,除了胜利,我们别无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