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聊的那件事,我来吧22/12/2

时间:2022—12—02

你们知道的,我们聊过规则这个话题,留言的人很多,因为种种原因,我就不放出来了。

我说过,规则固然是拿来守的,但更重要的,是拿来“用”。

怎么用?不会有人告诉你。

所以那天起就一直有读者讲,这么多年的普鲁士教育,天天有人教我判断是非,辩个输赢,唯独没人教过我怎么赢。

其实这话也对也不对,这么多年的普鲁士教育早就把保险箱给到你了,他只是唯独没给你钥匙,入宝山空手而还,你打不开而已。

九阴真经每个字其实你打小都学过,就像积木每块你都有,只是顺序被人故意打乱了,你怎么也拼不出来。

我今天就把钥匙给你。全文一万字,我不是来颠覆你的三观,我只是帮你来揭穿

那天有些人看到最后仍然坚持跟我说,规则是用来保护他的。

这句话没有错,问题是,什么是保护,你是否真的理解了?

常识常识,常常人们并不认识,很多内容,我们小学阶段就学过,也不知道是因为某些人遇到的老师水平不够,还是自己课堂上走神,那我们今天就来重温小学的内容。

小学阶段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叫做百家争鸣,或者具体点,儒家,法家,道家。

我们都知道,法家是第一个登上舞台的。从卫鞅入秦见孝公开始,秦灭六国拉开序幕。

有人听到法这个名字,就会认为法家是制定规则,约束大家的,尤其秦法严苛。

是吗?不是,法家是打破规则的。

有些常识,没有那么复杂,哪怕你从课本上理解不到,你看看《寻秦记》,看看项少龙怎么说。

卫鞅入秦之前,土地是怎么分配的?爵位是怎么分的?主要依赖什么?依赖血缘。

电视剧《大秦帝国》里面展现过这种赳赳老秦的原关西贵族与新人卫鞅之间的矛盾。最大的矛盾就在于土地和爵位的授予。

卫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概念,就是说,谁当部门经理,谁分股权,和加入公司的先后无关,和谁爸爸是谁无关,和什么有关?和拉来多少订单有关。

拿多少订单,爵位升多少级,没有订单,什么都别提。

这就是军功爵制。

我问你,这本质是不是在打破规则?当然是。他打破了此前数千年的规则。

人类的形成是部落,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到宗族。

古代你看到的那些国名,本质上就是大的宗族。宋,陈,郑,卫,春秋以前的国名就是族名,诸侯国主就是族长。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有历史渊源的你都不是你们家族里最优秀的,或者背景最强的,凭什么轮到你当族长?不是族长,怎么可能让你治理宗族国?

春秋以前的国就是宗族国,族长才能管国。

所以站在这个基础上,爵位和土地是按照什么划分的?当然是按照血缘,所谓大宗小宗。

你爸爸会因为隔壁老王的儿子种田比你牛,就把自己的田给他继承吗?如果真的如此,老王的头上大约是长草了。

所以卫鞅是一个规则的打破者,包括整个法家的本质都不是在制定规则,而是在打破规则。

他们法家所谓的制定规则,仅仅是为了保障自己的打破规则始终有效。

你反复读这句话,反复读。

卫鞅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只有这么做,才能够迎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当时的历史潮流在于宗族国正在消失,没有血缘的人开始形成更大规模的国。

如果你始终按照关西贵族的那种做法,或者春秋之前的传统,去根据血缘分土地,分爵位,就无法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

说穿了,卫鞅要上市,他作为新人担任CEO,和老员工持股群体发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他不打破规则,自己也没法被称为商鞅,也没法获得封地。

事实上,随着商鞅的带队上市,秦国开始形成了关东贵族,就是新贵,封地在东边的,靠军功打下来的这批人。

为什么秦这么快就亡?

很简单,就是我前面说的,法家的本质是打破规则,你打破了之后没有建立规则

秦灭六国之前的局面是上市前,有一块非常大的增量蛋糕作为预期,你要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去分新蛋糕,当然要许以阶层逆袭的期权。

可是当秦灭六国之后,新蛋糕还有吗?没有

新蛋糕没有了,你又不去建立一个稳定的阶层划分的内部体系,那岂不是要乱?

所以后来儒家的兴起是必然的。

儒家才是跑出来建立规则的,他告诉你,做多少年,升组长,做多少年,升经理,做多少年分多少股份。

阶层划分的目的很简单,让你不要乱折腾,让你知道自己努力的边界在哪里。

这个划分不是均分,孔子也没说过要按人头分。孔子最后的划分可能也是20%的人分80%的蛋糕,80%的人分20%的蛋糕。

在孔子看来,这就算公平了。

为什么?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20%的人,你不要太过分,吃掉80%就可以了,不要吃81%。

苟子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不是说那80%的人更牛,不是的。

这话的实际意思是说,如果20%的人不甘于只吃80%,非要吃到81%,就有可能打破平衡状态,从而引起动乱。

我们很多人读书的时候,是瞎理解的。

大家都吃一样是不可能的,吃多少是按照你的实力划分的,孔子从来也没有认为那80%的人能吃到80%这么多,实力不够。

那么我们想一想,如果这80%的人生出了牛人,打破了实力平衡,不甘于吃20%,怎么办?

很简单,科举。通过科举把牛人吸纳到20%的群体里,始终保持20%的人拥有足够的实力碾压那80%。

所以**儒家的方式非常简单,就两条。

通过礼法约束20%的人,不要吃81%,教化80%的人,不要指望21%。

通过科举保持20%的人始终相对于80%,是强势的,是优秀的。这就叫建立规则。

没有法家打破规则,秦国有没有办法上市?有没有办法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

没有儒家重建规则,有没有办法在增量耗尽,大航海时代未曾到来之前,维持公司的运作?

这些内容,是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学明白的。没明白要么你太调皮不认真听,要么你的老师不合格。

如果你正确理解了何所谓规则,你就会明白:法家打破规则是为了发展,儒家重建规则是为了在没有增量的处境下生存。

那为什么说建立规则是为了保护你呢?

因为有规则的情况下,20%的人只能吃到80%,不能更进一步,这就算对你的保护了。有人说,这算什么保护?凭什么我80%只能吃20%?

对呀,保护的背面是什么?就是限制。

个经过评估,只能承受A3风险等级的客户,是不允许参与R5风险等级产品的。

这是不是对你的保护?是。

这是不是对你的限制?也是。

你不能参与R5风险等级的品种,所以你的收益率很低,你赚不到钱。

人家吃肉你喝汤,你可以看作对你的保护,也可以看作是对你的限制。所谓限制是说,你不能吃肉;所谓保护是说你没有变成人家碗里的肉。

任何事都是一体两面的。

部分人脑子是有问题的,他理解的公平,是说自己只有A1的风险承受能力,却要玩R5等级的游戏,还必须自己能赢。

就好比自己明明要脑子没脑子,要精力没精力,要勇气没勇气,要运气没运气,但是不甘心待在80%的团队里吃20%的蛋糕,非要指望自己也能吃80%的蛋糕。

这就叫拾不清。

怜不清说穿了是欲望与能力不匹配。

能力大于欲望,你就幸福;欲望大于能力,你就痛苦。

你想要的那个不叫公平,那叫痴人说梦。

在这个小学生就该理解的内容基础上,我以前说过一句话,我说逆袭的本质是耍流氓。

你想要阶层穿越,本质上就是像卫鞅一样打破规则的过程。可是当你已经完成了自我从卫鞅到商鞅的转变之后,你必然要重建规则,所谓提高门槛,阻止新人复制你的传奇。

这么做不是贪梦也并非自私,而恰恰是儒家所说的仁爱

自己打破秩序上位然后维持秩序阻止别人用同样的方式上位,并不是虚伪,这真的是源自仁爱。

你亲历过卫鞅到商鞅的过程,你就会明白打破规则的破坏力有多大,所谓兴,那80%的人苦,亡,那80%的人苦。

资本大鳄在更替的过程中,其实绝大部分散户都不会逆袭,他们只会沦为非菜。

你注意,这个非菜和平常意义下的非菜是不样的,其实他们永远是非菜,但是程度不同。

儒家定义的那个游戏下,其实你也是非菜,问题是,裤视给你保留了。可是资本大鳄更替的过程中,对不起,裤视都给你留不下。

这就是我说的,虽然同是非菜,程度不同。保留裤视,就体现了孔子的仁爱。

那么个别人无处安放的野心如何实现呢?

很简单,三千里外觅封侯。你可以去集团新成立的分公司搞卫鞅那一套创新。

儒家只是要求你在自己的国家遵守秩序,并没有说过你去万里之外的地方不可以耍流氓。

为什么说内儒外法?基本盘要扎牢,出了集团总部的门,随便你怎么创新怎么有活力。

既然我们聊了儒法两家在规则这个问题上的差别,那么道家是一种什么观点?

道家有两种观点,一种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一种把目光放在规律身上。

前者以庄子为代表。

为什么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你想想看圣人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产品,三流的企业做服务。

最优秀的人,与最有权势的人结合,比如儒家与汉武帝结合,制定了标准。

这个标准是别人定的,你是不是成功,你是不是幸福,你是不是孝顺,都是被定义的。

这就好比说你一定要马术多少级,帆船多少级才能报名哈佛。你要做到了那些事儿,并且被广泛传播,才能因为孝顺举孝廉,从而出仕,从而免除赋税和徭役。

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没有钱,没有马,他怎么证明自己的优秀呢?他要证明优秀,是不是得买马?是不是得买帆船?是不是得报名99万一期的所谓欧洲贵族礼仪培训班?

那么你就得按照别人的定义,去做别人想要做的事情,把钱交给别人,从而换取门票。

汉代的人是一样的,孝顺不是你定义的,孝顺是规则的制定者定义的。你要办得起怎样的丧礼,你要有多少粉丝传播你的孝顺的行为,才能被怎么样?才能被举孝廉。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财富就被源源不断地交给了做标准的企业,也就是所谓制定规则的圣人。

所以道家才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们的确看透了本质。

产业链的上游是什么?产业链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制定就是最大的盗盗取了中游,下游的财富,乃至定义了他们的生

那么道家希望的是什么?

两种,一种对内的,像庄子这种人。他追求的是个人的解脱。所谓我要我以为,我不要你以为。

他要自己来定义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孝顺。

包括庄子为什么在丧礼上唱歌,做各种惊世骇俗的行为,就是他想要剥离自己的社会属性,他想要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定义权。

他要自己来定义什么是孝顺,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幸福,等等等等。

所以他追求的是放下我执,放下那个社会属性的我,那个被人定义的我,那个虚假的我,他要拿回真我。

他要化身万物,就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万物都是一体,自己是天地,天地是自己,再无分别。

从而接近大道,融入大道,身化大道。

这是一条路,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道家也有另一条路,如果说法家是利用规律,儒家是改造规律,那么道家的另一条路就把重点放在了认识规律上。

其实也很简单,你抓住《道德经》里的一句话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什么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说白了很简单,涨多了就会跌,跌多了就会涨。价格总是要回归价值,这就是均值回归理论之老子版。

那什么叫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说白了也很简单,就是说,散户总是追涨杀跌的,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恐惧,在别人贪梦的时候贪梦。这就是巴菲特之老子版。

你发现老子是不是很牛?无论是理论派大神,均值回归理论,还是实战派大神,在老子面前,都是小学生。

所以站在道家的思想上来看,法家的做法无非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我要扩张嘛,我要调动积极性,怎么调动?

用敌人的地盘作为筹码奖励员工,让他们产生积极性。

那么道家认同儒家吗?

不,在他们看来,儒家的这种哄人的秩序,是不长久的。

你想嘛,你怎么可能让20%的人只占80%,不进一步呢?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人这东西,好了还想好,要了还想要。东汉的土地兼并难道是几个儒生讲点道理就能行得通么?

当然不可能。

说到底,这个本质和资本与资本家的关系是一模一样的。

你说老板明明很有钱了,为什么还要更有钱?为什么就不能把钱分给员工,自己少拿点?

答案很简单,如果他那么做,他就不是老板

资本家只是傀儡,永远都只是资本的傀儡。并不是说你是资本家,你就拥有了资本,错。你从来不曾拥有过资本,你只是暂时被资本俯身,你被资本拥有了。

谁能完成资本的保值增值谁就是资本家,和你有钱没钱一点关系都没有

张三很有钱,亿万富翁,他想要拒绝资本的增值诉求,想要把钱分给员工;你是一个席丝,身无分文,但是你可以满足资本增值的诉求。

对不起,张三很快就会被资本抛弃,变成席丝,你很快就会披上张三的衣服,接替资本家的位置。

马云说的没错,从来都是钱追着人跑,人追着钱赚,是赚不到的。

只要你能够让资本增值,钱就会捕获你,在人类看起来是你有钱了,但真相是,钱捕获你反过来,如果你拒绝或者没有能力让资本增值,你就会被抛弃。

在这样一个情景下,孔子希望的80%的边界,就会被突破。

明白这意思了吗?东汉当时虽然没有资本这个概念,可是原理不曾改变。不是人要兼并土地,是土地自己要完成兼并,人只是土地这个资本选择的愧偏。

你想通这个原理就知道教化人心有没有用?没有。

就像没有人能够通过健身长生不老一个道理。

健身可能让你多活几年,可不可能让你多活几十年?如果多活几十年都不可能,怎么可能让你长生不老呢?

所以在道家这么宏大的视野下,儒家做的努力就没啥实际意义。抽刀断水水更流,你不可能阻止自然规律呀。

那么道家相信什么?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像你去看太极图,白色的那半边里面含有黑色的点,黑色的那半边里面含有白色的点。

道家相信水满则溢,否极泰来。万事万物都在相杀相长的循环的当中。

你说这有什么意义呢?难道道家就没点积极的,昂扬的,暂时管用的破解之法么?

有呀。金庸小说总看过吧?九阴真经怎么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只要你没有亢龙有悔,那么就怎么样,就能保持向上的势头。

这话在说什么?不就是在说买预期,卖事实么?

如果你能够保持预期,人们就会持续买入,旦利好出尽,亢龙有悔了,人们就会卖出。

所以决定价格的是预期,并不是事实呀。

正是因为接触到了时间的秘密,周期也好,循环也罢,都是利用了事物在时间轴上的变化规律,从而利用规律。

你像张良就是这样的道家代表人物。所谓功成身退的思想本质上讲仍然是在顺应规律。

法家想要打破规律,儒家想要重塑规律,道家要么像庄子一样想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要么像张良一样想要认识规律,顺应规律。

什么叫认识规律顺应规律?是说像牛顿一样发现三大定律么?不,并不是。

道家认识的这个规律,虽然号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实际上,更多的篇幅还是集中于人性的规律。人的规律

你去看道德经,是在讲道德吗?不是,是在讲得道,如何得道。虽然托词天地大道自然规律,实际上,重点最后还是落在了人,这和老子图书管理员的人生经历很吻合。

人的规律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前面法家和儒家研究透了的那套玩意儿。

法家说穿了无非就是咱都真小人,干脆把好处摆在明面上,大家抢。

儒家说穿了就是要点面子,用定规则的方式打造一个生态系统,但是这个系统,是定义的。

能品出味道嘛?定义道德了,定义忠诚了,定义孝顺了,定义如何如何了。

既然是定义,那就,对吧。一旦有了标准,就有人去企图,好像,达成标准。

就像考分高不一定非得学扎实,知识与分数中间有很多技巧。

那么张良这一派道家思想者做得事情是什么?就是俗称我预判你的预判。

张良,范蠡,都是这种人,俗称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的本质,从而利用规律,因势利导。

三家介绍完了,或者说,三家对于规则的看法,介绍完了。

我们来想想,这里面有谁是来辩个输赢的?

首先道家肯定不是来辩是非的。道家上来就说了,所谓是非是别人的定义,而且下这个定义的没安好心。

什么叫忠孝?从你们家买骨灰盒以及VIP服务的就叫忠孝?如果自带骨灰盒就不叫忠孝?

那说穿了,你定义忠孝还不是为了占据产业链上游顺带卖9999一个的骨灰盒么?

所以道家说无所谓是非,无所谓对错。事物是变化的,人心是浮动的,今天看起来对的,也许明天就不对了。

道家被排除出辩输赢的范畴了。那么法家是来辩个输赢的?

法家更不可能,法家是来赢的。韩非子强调法势术,什么意思?

谁有势,谁才能规定规则,谁有术,谁才能规则。

势是法的前提,术是法的保证。

在公司里,你啊啵啊破没有用,你股权最多,才能说了算。你股权虽然多,可是你既不懂运营,也不懂资本运作,对不起,你迟早被蒙骗的一千二净。

在上面这个例子里,势就是股权,术就是骗术。

那么反过来,如果你股权最多,站在信息高地,你就可以对站在信息注地的员工制定你们公司的规则,比如996是福报。

当然,这个规则一定要参考人性。法家一定是考虑了人性的。马云也说过,员工之所以离职,要么是钱没给够,要么是钱没给够导致的心凉了。

说到底,法家是给钱的。而且说清楚了,有钱才能给钱,有能力才能给钱。

你觉得这是来辩个输赢的吗?

当然不是。

那么只有儒家是来辩个输赢的?

从表面看,好像真是这样。只有儒家孜孜以求的去定义什么忠孝,礼法,是非,他们是来辩个输赢的?

不,你被他们哄了,就像如来忽悠悟空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件。谐音什么?

俺那里把你哄。

呵呵,你娃儿被哄了,人家还是来赢的。

孔子经常跟弟子们说,咱们是给别人定规则的,明白这意思吗?

如果你要去种地,你出门就不要说是我的学生。说白了,我游走各大公司,不断地说自己精通管理是为了啥?

是为了当上管理层。

想想看,我是不是法家那种创新型,开拓型人才?是不是?

不是。

法家是去打地盘的,我是来干嘛的?我是来抢蛋糕的。

我是来制定28分成比例,用这个方式保持公司在没有增量的情况下,可以延缓更久的。

这是我提供的服务。

而通过提供此类服务,我也顺便把自己路身那个2了,这是我的小九九。

你想想看,忠诚的标准是我定义的呀,既然是我们儒生定义的,那自然我最忠诚,我最符合标准。这就叫做近水楼台先得月。

儒法道没有一个是来辩个输赢的,全都是为了赢。

到这会儿还没醒吗?

你不是没学过,只不过你没有学会过。

儒法道你全学过,无非不知道居然是这样的。

你以为的儒家就是温良恭俭让,你以为的道家就是凡事不争。结果走上社会,发现争才能赢,不争的都输光了。于是你茫然了。

其实不是你学的有问题,是你用的有问题。

儒法道合起来就是九阴真经,问题在于,你得看得懂人家玩什么。

儒家怎么教你的?

当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先干嘛?先像儒生—样去挑刺,去跟大家说,公司这个不对,那个不对。

唱反调不是为了唱反调,唱反调是为了被注意,被老板注意到你。

这个道理我讲过,为什么汉初的人才大都来自沛县?

因为被看见才有机会表现,因为被机会选中了才知道该做什么。

人并不是闭门造车瞎做就能有积累的,人是有了机会才开始知道作什么才能有积累的。

儒家很虚伪,没错,不虚伪你怎么上位?所以你待的环境越稳定,增量越少,存量越多,你参考儒家的手法就要越多。

那么沿着法家的思路,能不能上位?

同样能。

你仔细想想,一个权力比你大得多,财富比你多得多的人,俗称贵人,和你在一起,他能从你身上得到什么?

他能得到你的钱?理论上可以,值么?你值得他花时间么?就像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地上有100美金,比尔盖茨弯腰去捡的时间要200美

金,所以他捡钱就是亏钱,捡越多亏越多。

个人,你想要通过比你段位更高的人上位,只有三条路。

第一条路是做个弄臣。俗称你提供情绪价值。他再有钱再容智,他终归是人,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你们是平等的,都是一蛇肉。他和你在一起更轻松,这就是你能够提供的价值。

这条路我不用我解释,你自己去社会上看看,你会看到一千种形态,但终归都是这条路。

第二条路是做个忠臣。忠臣的本质是什么?是信任成本。他为什么信任你不信任老王呢?

你要给出个理由。当然,交投名状也是一种理由,但不是唯一的。同样你可以再社会上看到—千种,仍然都属于这个范畴。

第三条路是做个能臣。这条路就不多解释了,你有特殊才能,俗称你是专家。

把这三条路合起来是什么?说白了不是法么?所有的法家是怎么上位的?说白了不就是那句话,我对你有用。

我能满足你的需求呀,请提携我吧,因为提携我,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你。

我们再来看道家。

道可道,非常道。你要是能窥视大道,人类社会在你面前是什么?不就是个破抹布么?

漏洞百出。

你都用不着儒法的那些委身上位的策略了,你就是强盗中的大元帅,流氓中的佳公子,你就是盗帅楚留香。

你现在回头去看篇首,还什么规则是保护你的,有没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并不是你没学过,只是你自己幼稚了,你从来没有看懂你学过的东西。

话都到这里了,我们加一点题外话。我们说的这些,王阳明知不知道?他早就知道了。

他儒法道早就通关了,否则就不会讲出那句知行合一

他没有茫然过吗?茫然过。他立志要做圣人,对着一个竹子格物格到晕倒,明白了什么?

明白了所谓的“知”,不过是儒家的定义。这个规则是人家定下来的,你在别人定的规则里想要理解规则的全貌可能吗?

你待在别人的小世界里想要理解全部的小世界可能吗?

当然不可能,所以王阳明才会说,做不到就是不知道,无所谓知不知道,你做到了自然知道,你打通关了自然知道。

你把儒法道的游戏挨个玩一遍,你自然知道。

这就叫知行合一。

如果你真知了,这个知就是你的本性,就是你的所谓“良知”。良知不是良好的知,良是你本性的知。

你并不需要别人定义下的良不良。你自己的本性是什么就是什么。

你的本性就是计春生就是葛优躺就是一滩烂泥,那这就是你。反过来讲,如果你的本性突破了别人定义的规则,你有发自内心的我想要做什么,你就开始走向知行合一你想想看王阳明的一辈子,通过讲学获取名声,通过名声获取官位,通过各种势术的结合立下各种功劳,接着扩大自己的影响,再循环。他一样是一个彻底看透了儒法道游戏的

说穿了,他看透了何所谓圣人,才能做圣人。

这些东西难道只有古人才明白吗?并非如此。

你想想看金庸写小说,独孤求败30岁前,仗着所谓的神兵利器,无坚不摧,四十岁前开始领悟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殊途同归,从办明报到写小说,就像南怀瑾说的,你要经历过名利,你才能看透名利。

说穿了,你玩遍规则,你才能化身规则,你一辈子限在那么小的格子间里,怎么可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说,这个游戏,这个人间的游戏,你玩过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