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在于人事变动22/11/2

推文时间:22-11-02

有些话,只能彻底放飞自我才能聊。全文一万字。

那天小号记忆承载3的文章,我通篇谈模式,其实一直在谈机会。

但是后来我发现,很多人把机会理解成了事儿,我觉得这个就大方向都错了。

你看我们的标题,机会从来不在于事儿,而在于人事变动,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从哪儿开始呢?那天文章里举得电商平台的案例,有人问,是不是指阿里?

当然是,中国就三个大一点的电商平台,阿里,京东,拼多多。我举模式的时候,肯定举这三个,还能是啥。

我这人举例子,都是有的放矢的,从来不会没来由的跟你说什么。我举商业模式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有现实案例的。

这是网络上的一个段子。

有个淘宝客户,买了阿里工厂店的一包土,事儿不大,涉及的金额很小,几块钱吧。

那个土上面标注的是10升,客户看到袋子后觉得不可能,于是就录了一个开袋视频,把

袋子里的土,倒入量筒中,显示是2升。

然后客户就把视频发给了商家。

如果是一般的商家,那非常简单,人家就跟客户说声对不起,回头补8升就得了。

问题是,工厂店嘛,他弄不清自己的定位,不理解自己到底是店铺还是平台,到底是商家还是裁判。

说穿了就是傲慢。工厂店的客服打着阿里的旗号,跟客户讲,说你不懂什么是升。

然后跟客户巴拉巴拉的说,量筒只能量水,不能量土。一升水是1000立方厘米,一升土本来就只有200立方厘米,所以他们没有缺体积。

这个颠覆常识的说法让客户炸了,就变成吵架了嘛,变成客户质问,你们阿里的升,还是不是中国的升?

我前面说过,客服弄不清自己是商家还是裁判,所以就很拽。直接把客户骂了一顿,意思是说,升怎么定义,由他们说了算,挂了客户的电话。

客户也怒了,就把这事儿捅给了媒体。意思是说,作为消费者,被骗,被坑,都是小事。

但是你再店大欺客,你不能去改变升的定义。否则你不是不尊重消费者,你是不尊重咱们这个国家。

这一点,其实我挺认同的。我发现咱们的老百姓,应该是富了,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

前有李宁的服装,老百姓真正不舒服的是商家的傲慢,说到底,老百姓心里是爱国的,你商家一旦对国家不敬,老百姓是发自内心不舒服的。

你坑我就算了,但你不能侮辱我的国家。

你店再大,凭什么自定义升与立方厘米的换算公式?

这就是消费者的爱国情绪在起作用。

其实关于升这个话题,是个物理常识,没有谁可以重定义的。

我们都学过,升与立方厘米的换算是1升=1000立方厘米。

升与立方厘米的换算,是人类标准,不是阿里能自定的,也不是我们定的,这是人类定的。电话录音里那个阿里的客服,也许真的是外包人员,学历低,也许是真的没学过物理,也许是以为客户没念过书故意忽悠人家,我们不清楚,也就不发散。

但是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一升水和一升土,一升沙子,都是1000立方厘米,放在量筒里的体积是一模一样的。

那个诉诸网络的客户的愤怒我能够理解,他估计也是被阿里工厂店的客服搞晕了,你大公司再牛,也得遵守基本的公理,常识。不可能自定义一个升与立方厘米的换算公式。

但是我看问题明显不在这个点上。

你想想看就明白了,一个底层的小客服,她有什么资格代表阿里?她说的那些话,说难听点,都是坑死自家老板不偿命的。

你回忆下《雍正王朝》,里面有两个场景。

一个场景是年羹尧的手下,四爷让他们卸甲,他们说,只知有年军门,不知有那啥。

还有一个场景是隆科多的手下嚣张跋扈的对刑部的人讲,他们是隆科多的人,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要和隆大人过不去。

刑部的人直接怼了回来,告诉他们,我们是十三爷的人,同样不理解隆大人为什么要和十三爷过不去。

你想想就知道,一个底层的小客服。张嘴就是只知有公司,不知有法度。甚至以为公司可以定义度量衡。

还开口闭口自己是公司的人,那人家客户还是中国人呢,人家要是反问你一句,你为什么要和中国人过不去?这种客服怎么回答?

何况人家客户还鸡贼的全程录着音。

人家就怕你不狐假虎威,你还真往里钻,说你胖,你还喘上了。

我讲这个例子,并不是在批评客服,这是人家的公司,关我们P事。

人家坑自家的老板又没坑咱们。

问题在于,你发现了吗?这就是基层的环境,基层的工作环境就是这样的,基层就是在这群人里面打转。

你觉得,如果你是这个傻客服的同事,或者是她的直接上司,是个组长。

那么你想想什么是你的职业生涯?说穿了就一句话:

做好一万件事,处理好一万次客户投诉都没有功劳;但凡有一次出了疏漏,或者遇到这样的猪队友下属被她坑了,那对不起,你就得跟着背锅。

这就是你注定的职业生涯。你的职业生涯就跟星爷在《喜剧之王》里面演的那个替身尹天仇一样。

被火烧你上,回头镜头里面你一张脸都剩不下。

这是拍好了。一旦拍不好,对不起,替身的错。你的错呀。肯定是替身不够职业嘛,总不能是明星不够职业吧。

你读那么多遍《演员的自我修养》有用吗?没用的。问题不在于读书,在于你的位置。

你自己想想看嘛,老板能看见你们这群人吗?无论是客服还是客服的组长,老板能看见吗?老板根本看不到那些连升与立方厘米换算关系都弄不清的底层客服的状态。

既弄不清她们的心理状态,也弄不清她们的认知状态,弄不清的,也不关心。

我说过很多次,其实在老板眼里,或者说在代理老板,就是CEO眼里,那些客服都是工具人,就是鼠标键盘之类的。

鼠标键盘乱码了,那就换掉嘛。没人会关心鼠标键盘为什么乱码。虽然我们都知道,客服也代表企业形象,但事实上,老板并不会真的指望这些人不出错。老板根本就不会认识这些人。

所以职场第一课是什么?是你必须要离开这种岗位,你必须要走到一个被看得见的岗位上去。

有人说,这就是做管理层嘛。其实不对的,不一定。

管人还是不管人,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某一方面的负责人。

比如在客服售后这个大部门里,也许老板只认得几个高管,经理都未必认得。在老板看来,你们售后的责任就是给我把事情平息了,别给我捅娄子。

至于你们雇来的下面的人,无论是做组长的还是做经理的,是不是连升与立方厘米的换算都弄不清的,其实无所谓。

那些都是耗材,跟鼠标键盘一回事。

而有些岗位,也许是不带人的,比如某个大客户销售。老板一样认识,一样认为这是自己的亲兵。

所以打工这件事,路径非常清晰。你要尽快爬到一个老板认得你的最低的岗位上去。

在不同的部门里,这个位置是不一样的。

有的部门,也许小兵老板也认识,比如总经办,总工办,有的部门也许只有经理老板才认识,比如客服部。

我为什么建议你一定要先以这个为目标?就是因为只有你爬到这个岗位上去,你接下来的劳动,你付出的努力,才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明白嫁衣裳的意思吗?

作为一个客服,甚至作为客服的组长,你处理的好不好,老板会知道吗?

你捅了娄子老板才会知道,你的傲慢,你的无知,被客人录了音,还抖了出去,老板才可能会知道。

但是你曾经正确处理过多少问题,老板是不知道的,也是不关心的。

老板会认为,这都是那个客服部门的经理,管理有方。他看不到你的工作。

有时候,这些工作还真未必是经理管理有方,说不定是经理招了几个组长,那几个组长是救火队长,他们工作有方。

问题是,只要老板不知道,那几个组长做多少年,他们的功劳都只会被记录在经理的名下。

这跟他们的经理是不一样的,他们经理的功劳虽然也会被记在高管的名下,可是老板清楚呀,老板知道你做过什么。

老板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自己的功劳被记在直系上司名下,和老板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自己的功劳被记在直系上司名下。

是完全不同的。

你的未来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话题,做事不重要,重要的是给谁做。

这句话你一定要想通,这件事你不先解决掉,做再多事儿,都白做。

我们很多人,其实就是这辈子没想明白这件事,把自己的前程给耽误了。

我年轻的时候,做架构师,跟自己的上司诉苦,说成天被一群码农叫去,不是协助张三定位BUG,就是跟李四解释他的代码,应该往哪里写。

每天忙忙碌碌,尽是些杂事。

有时候和一些外来公司的所谓部门经理谈方案,发现有的经理,身为网络专家,连MTU是多少都不清楚。

那种感觉就是怎么说呢,特别烦,特别憋屈。所以我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号,我说自己是青楼里的头牌,专门接客的。

我当时的上司和我关系非常好,俩人一起吃午饭,吃了两年半。他就跟我说李斯的那套理论。

耗子和耗子其实没啥区别,无非所处的位置不同。待在粮仓里,就吃的肚满肠肥,待在厕所里,吃个屎都要被人打。

人也是一样的。大家都是出来接客的,无非接什么样的客人。

你这个人,他是指我,学历又好,一表人才,

谈吐又好,善于表达,脑子又灵光,无论技术还是市场,都能一针见血。

成天去和一群码农打交道,你自己觉得有劲么?

他是岁数大了,我比他年轻很多,想想看,是这个道理。于是就跳槽了,我去了甲方,直接伺候行业大BOSS去了。

年轻的时候,你要使劲往上爬,一定要往上爬,千万别想着接地气,接地气你的青春就没了。

你想想什么是接地气?我给你二十个客服,连一升土和一升水的体积是否一样都不清楚的人,给你带,让你指导,你要吗?

你成天处理这种事情,你成天和这种人打交道,青春就完蛋了,还怎么升呢?

所以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想尽办法从琐事当中脱身,从那些不重要的人当中脱身,一定要想尽办法接近自己能接近的更高的地方。

我这番话,其实说出来挺政治不正确的。

但我是拿读者当朋友才这么说话的,就像我昔日的上司,他一定是拿我当朋友,不愿意耽误我的前程,才给我说的那番政治不正确的话。琐事总有人去做的,这种连升是什么体积单位都分不清的人,总有人去带的,自己怎么说呢,总还是希望不负此生嘛。

既然你已经能够接受这种不正确的观念了,那么我们不妨放飞自我,彻底不正确到底。

咱们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往下分析。

如果你已经想通了做事不重要,重要的是给谁做事。

那么你接着应该想通的是:

知道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

你不要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想,你认为什么重要。你要弄清楚老板到底想要啥,然后你再去做,这样才有功,难道不是吗?

你认为重要的老板不一定认为重要,哪怕对公司重要的,也不一定就对老板重要。

哪怕对老板重要的,也不一定就对你的老板重要呀。

我们有很多人,自始至终都弄不清楚到底什么才是机会。

我曾经聊过一个前同事。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技术也很好,管理也很好。

没有什么毛病,也有挺多功劳,就是升不上去,为什么?

因为他对机会的理解有问题,有严重的偏差。他始终认为事情是机会。

比如公司的重点是高安,他就认为高安是机会;公司的重点是WIFI,他就认为WIFI是机会。

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的。

我就问你,你把事情做成了,功劳一定记在你名下吗?不一定的。

记不记在你名下,要看你是不是自己人呀,明白?

你把事情做完未必功劳就在你名下,未必就给你发股票呀。

我曾经给这个小伙儿说过什么是他的机会。

有一次,他上司的上司,一个总监,被公司调查。因为伙同销售私下开皮包公司,未经授权代理公司的产品,把自己的皮包公司的事情安排给自己部门里的人做,相当于占老板便宜,这种人一旦被发现,当然是要出局的。

所以他的竞争对手,另一个总监就很高兴,因为知道对手要出局了,自己是下一任CTO了。

那么这个总监倒了,他昔日手下的几个经理,会怎样?当然会被清洗出局,或者主动离职。于是机会来了,真正属于这个小伙的机会来了。

前面咱们说过,你一定要坐在一个老板看得见的位置上。在他们公司,他做的那个组长的位置就是老板看不见的,功劳都是经理的嫁衣裳。

现在你的总监被开了,经理马上要走人,谁是下一任经理,可不就是你么?

这是你的机会。新总监来和每个人谈心的时候,这是你的机会。

人家本来就中意于你,你只要表达三个意思就可以了。

1、老总监和现任经理,一直都排挤我,事情都是我做的,但是功劳不属于我。

2、我毕竟人微言轻,他们私下做的事情也不会带我玩,我不清楚。

3、我一直都很崇拜您,崇拜您这个新总监,至少以前苦于没有机会多亲近,多跟您学习。

表达完这三个意思就可以了呀,人家本来也是中意于你。你只要投诚,你就是新总监手下的人了。

能听懂这意思吗?你至少是经理了。等这个新总监接班CTO,你能不能再升一级做总监,那就看你是否会来事儿了。

但至少,明面上的好处已经给了你,你升了一级。你终于成为老板看得见的人了。

我们就说经理这个位置,他前面那个自己灰溜溜跑路的经理,股票也分了半个亿。这是你打工能打出来的?

这就是机会,在我看来,这才是他职业生涯里的机会。正因为人事变动,才有了机会。

否则立那么多功劳有啥用啊,都白立。知道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重复一遍。

他不听,非要跳槽去一个新公司重新做组长,晃荡很多年,还是组长。做过很多项目,立了很多功劳,还是组长。

这我就没法说了,你一直在给别人做嫁衣裳,真正的人事变动的时候,让你有一个能被老板看见的机会,你又不把握。

我为什么要用这张背景图?

我们都知道来自星爷的电影《喜剧之王》。

《喜剧之王》里面尹天仇真正不具备的是演技吗?是吗?

当然不是。

那是什么呢?是一个机会吗?

我们来想想,这个机会他到底是怎么获得的?是因为他演技好?当然有这个原因。是因为他执着卖力?当然也有这个原因。

可是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尹天仇最后还是失去了这个出演男一号的机会,为什么?

想弄清楚为什么,我们就得去复盘一下,这个机会是怎么来的。

莫文蔚这个女一号为什么要扶植新人尹天仇?本质上是因为原定的男一号,那个大哥,放了莫文蔚鸽子,他表示没有档期。

莫文蔚一方面是出于自尊,另一方面也是想要证明自己一个人的票房号召力也是足够的,才重用尹天仇这个新人,扶植他。

换句话说,尹天仇演技好只是一个优点,并不是充要条件。

所以一旦大哥表示自己档期OK了,回归了,莫文蔚怎么样?就放弃了尹天仇。

莫文蔚放弃尹天仇的时候,他的演技不好吗?一样好。可是没办法呀,这就是人生。

你的机会来源于对方的人事变动,你的机会也消失于对方的人事变动。

尹天仇始终没理解,演员的自我修养不是一本书,你要成为莫文蔚的人,你要帮她达到她的目的。

然后你要找到属于你的金主爸爸,才能进一步发展,甩开莫文蔚,单飞。

所有的明星都是这么做的,无论演技好的,还是演技不好的,无论实力派,还是偶像派,都是这样做的。

尹天仇想不通,他一辈子就毁在想不通上了。我经常说,一个人,如果自身不努力,不勤奋,不能够进行很好的自我时间管理与持续朝着固定目标前进,所谓坚持一万小时定理。那么这个人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我曾经聊过所谓的人肉核电站的逻辑,你首先要做个人肉核电站。

做个人肉核电站就一定能行吗?其实不一定的。如果你前面这些都做到了,目标,坚持,自律你都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仍然没有回报。

那么答案就出在我说的这件事上。

你用错力了,明白吗?你不能只是盯着事儿,如果你只盯着事儿,如果你认为只要演技好就能当明星,对不起,你把路走歪了。

尹天仇很用力很用力,他竭尽全力地试图抓住每一个机会,可是他抓住了吗?

没有。因为他没有理解什么是机会。

他以为的机会是事儿,是某个片子,他以为的竞争力是自己演技好,适合某个片子,对不起,顺序错了。

所谓的机会是大哥离开了,大哥离开了,你才有机会。莫文蔚正好需要一个枕头,你递上去了,这才是机会。

你的演技好,那是你对机会能不能握得紧。听得懂我这个比方吗?

握住机会,和握紧机会,是两码事。

大哥没档期,这是握住机会,接近莫文蔚,这是握住机会。正好你的演技很好,这叫做握紧机会。

如果你没有握住机会,你把自己的手握得再紧,就像周星驰死死的用指头攥住剧本,最后撕下两张纸也没能留下,你留不住机会的。因为你手里握紧的是空气。

同样,如果你只是懂得了什么是机会,你能暂时把机会握住,但是你实力不够,努力不够,你握不紧,机会也有可能被人抢走的。

握住与握紧同样重要,可是很多时候,明白第二点很容易,明白第一点,很不容易。

我前面打比方的那个前同事,他就像尹天仇。

他不是没有能力,可是在各个公司之间横跳,做了太多年的组长,他以为一个个的接项目,就能够充实自己,不对的。

你所有的功劳最后都做了他人的嫁衣裳,人家身价上亿了,你还在打工。

你没有理解机会不是事儿,机会是人事变动。你得先把要做什么给弄清楚,否则做了也白做,因为功劳不归你,回报不归你。

你想不再为他人做嫁衣裳,说穿了,就是下面两句话。你要理解这个世界是围绕人的,不是围绕事的。

你需要有个上镜的机会,你不能一辈子当替身。

知道做什么,比知道怎么做,更重要。

讲到这里,其实已经讲完了。不过我相信,会有很多人问,上了道之后怎么办?

上了道之后才轮到下面三件事:第一,你究竟适不适合指挥人。什么叫指挥人?其实就是加杠杆。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杠杆不富。如果你永远只能靠自己,那你就加不了杠杆。

单兵素质与指挥才能是两码事。

前者,主要体现了你个人的枪法如何,后者,主要体现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分量如何。

如果你枪法很好,这种好,足以建立起个人崇拜,形成威望,这不啻为一个让你带队伍的理由。

但是,这不是全部理由。

假如,有另一个人,他比你来的早,历史渊源比你深。比如,你的队员都是他招聘来的,都是他培训过的,他与大家建立了感情。

那么事实上,他也有指挥能力,他也有威望,而且,不见得比你这种靠个人枪法准建立起来的威望低。

因为,人是感情的动物,而不仅仅会崇拜力量。

第二、你的背后究竟没有支持你的资源。假如有两个人,A和B。

从全公司的角度看,A的贡献也许很大,为公司赚钱了,而B呢,也许不如A。

但是,如果你仔细想想,A的背后是谁?

如果A的背后没有支持他的人,那他的综合实力,就不如B。

你说你为全公司赚了钱,可是全公司的股份是分散的,大一点的上市公司,也许董事长本人都不到10%,大部分的股份也许在机构手里,在基金手里,整个执行团队都未必有多少。那么,谁来支持你呢?全体股民么?他们认识你么?他们知道你的价值么?他们知道你为了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么?

事实上,当你背后的主体不明确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是在孤军奋战。

他也许没有你的贡献大,但是他的背后可能很具体,就是某个小股东高管,他就是站在别人队伍里的人。

那他就是有支持的,就是有人替他说话,这个声音和支持是看得见,听得到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A为了全体,是一个很美好的理想,但是全体没法成为A的资源,没法挺A。所以,A落选很正常。

而B呢,他就是为了某个高管做事,那某个高管就会为了他发声,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发声,于是B胜出。

第三、你的溢价是多少?

我知道大多数人都喜欢多做少说的人,就像大多数人都讨厌多说少做的人一样。

因为这符合人类的情感,我们都会反感拍马屁的人,都会喜欢实干的人。

但你不清楚的是,那些说的多的人,实际上,是在抬高自己的溢价,而不仅仅是华而不实。因为你的价值,取决于有多少人,对你足够了解。

同一块玉石,放在地摊上,卖500,放在商店里卖5000,拿到拍卖会上,也许就是五十万,五百万了。

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流量不同。

地摊上,一天就几个人经过,看了两眼,而且,来的人往往没有钱;

商店里,人流量更大,最重要的是,去商店里的顾客,比去地摊上的顾客,购买力更强。

那拍卖会呢?它会在新闻上发布,让全球的人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在卖。

地摊,就像一个人在自己的部门内,在自己的组内,了解自己能力的,只有几个一起做项目的同事。他们不仅人少,而且没有话语权。

商店,就像你让企业高层,老板,了解你的能力,了解你的贡献。这些人,在你的企业内,显然比你的同事更有地位,更有话语权。

那什么是拍卖会呢?就是行业。如果全行业的老板们都知道有你这么一匹千里马,那即使你们企业倒闭了,一样有无数人排着队三顾茅庐。所以,有很多人心里瞧不起那些在行业会议上胡扯的“砖家”们,瞧不起那些出没于发布会的“高管”们。觉得他们就会扯淡,实际上,活都是自己干的,而他们却顶着光环,窃取了自己劳动果实的冠名权。

但实际上,他们的做法,就是在利用溢价原理。打响自己的个人品牌,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抬高自己的溢价。

游戏到这里就结束了么?这就是最优的做法了么?

其实远远没有。比如我们看看十年前以李开复为代表的这群前辈们是怎么玩的?

他们把溢价玩出了新高度,这就是追求行业间的套利,所谓的获取跨行红利。

首先,他们这批人都是斜杠,在自己的本行里,用打响个人品牌的方式获取最大溢价,同时是个投资人,打入到投资圈内,再同时,是个自媒体人,打入到媒体圈内。

你会发现,所有的资源会产生共振叠加效应。比如,在投资圈内,因为你是某些行业的圈内人,你能够提供很多真实有用的“内幕”,那你就有溢价。

这就像在海边,水,不值钱,遍地都是,可是,你把它带到沙漠里,它就很值钱,因为沙漠里缺水。

海就像你的行业,水就像行业信息,而沙漠就像投资圈。在你行业里不值钱的东西,换个圈子,未必不值钱。

这是第一次溢价,跨行业溢价。

那么反过来,当你与投资圈很熟的时候,就产生了信任感,如果你在本行创业,你去拉投资,就比别人更容易。因为同样是投,不如投一个自己了解的创业者。

这是第二次溢价,跨行业反哺本行业式的溢价。

这没有完,你同时还是媒体圈的人。那你就可以自己捧自己公司。

它可以产生第三次溢价。

这样的排列组合有很多的,玩法也有很多。如果你斜杠更多,你会享受更多跨行业的这种溢价。

所以我们看到了,如果你钻牛角尖,认定埋头干活,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么你的溢价是最低的,没人能够了解你的价值;

如果你在公司内宣传自己,你会更容易得到提拔和重用,就像杜拉拉升职记,你终于开窍了,入行了;

如果你在行业内宣传自己,就不会因为一个公司的没落而跟着没落,你会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如果你跨行业打好这副牌,那么这个游戏才真的开始有意思起来,因为它可以有无数种

玩法。

至此,你才刚刚成为一个有意思的游戏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