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已经变了22/10/26

推文时间:22-10-26

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多人意识到了,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很多人似乎意识到了,但是他们的行为,没有跟上这个变化。

因为种种种种原因吧,没有一个字适合放出来。总共八千字,以下进入正文。

我们从什么变化说起呢,从大家都熟悉的互联网说起。

我为什么最近几天连续聊房地产,因为房地产确实是身处深刻的变化当中,互联网其实也是。

很多读者问的问题看似五花八门,你深思,都是与互联网有关的。

那我们就先聊聊互联网,聊互联网从什么聊呢?从电商聊。

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兴起于电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是电商的很老很老的客户。国内没有电商的时候我已经是电商用户了,通过外网网购,那么国内电商兴起后,我就是第一批客户。

全程见证了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下缺乏增量之后的存量竞争。

电商平台主要分两个方向。

一个是把自己做成裁判,一个是把自己做成明星球员。

做裁判的思路非常简单,就是说,我不提供商品,也不提供服务,我提供什么?我提供场地。

万达以前做广场也是这个思路,他们虽然是实体,实际上和最早的电商平台思路是一样的,那就是我提供场地,向商户收取租金,商户扎堆了之后吸引客户带来流量,从而就有商户愿意入驻我的平台。早期的电商就是这个模式。

这个模式的好处非常明显,就是低成本,快速扩张。

我记得当年,某个电商曾经答应过入驻的商户,说永不收费。这个牛皮有点大,起码比康熙他爹的永不加赋难以落实得多。于是后来出尔反尔了,因此还导致很多小商户围攻,只是没有成功。

除了不收费之外,早期还做过另一个许诺,就是裁判不会下场亲自踢球。

这个道理很明显,如果一个商业街是同一个房东。你看谁家火锅做得好,你就去做火锅,去挣除了房租之外的开店钱,实际上对于入驻商业街的商家来说,是不公平的。

你有太多先天优势,单单流量优势,就是别人无可比拟的。

所以一般来说,纯粹做房东,做裁判的平台不下场踢球,不下场亲自经营店铺,是默认的常识。

那么另一种电商模式是什么?

就是下场亲自踢球。踢球这事儿,要么不踢,不踢你就不会错;要踢,你就得是最好的,否则你的牌子就砸了。

这种电商平台的模式是以自己的自营店为主,或者至少为品牌店,为旗舰店。

自己自营的商品的质量是亲自保证的,甚至物流团队都是自建的,从物流到售后都给客户一个确定性的体验。

我们很清楚,这两种商业模式一定会发生竞争。

前者的杀手锏是什么?是便宜呀。他不负责,他不出钱,他只当裁判。后者的杀手锏是什么?是品质。

那么前者为了应对挑战,为了吸引或者留下对品质有要求的客户,一定会怎么做?一定会把入驻的商户分类化管理,所谓有资质的商户和没资质的商户;所谓大品牌的商户和小商品市场的商户。

两头讨好往往两头都讨不好,于是第三种电商平台类型兴起了。

谁?

就是纯粹拼价格的,怎么便宜怎么来。你不是去和人家竞争高端市场吗?那好,我抄你后路,我来抢你的低端市场。

作为首发的老牌电商平台,抢高端市场,遇阻。后路还被抄,什么会下降?预期市场会下降。

预期市场下降怎么办?从哪里找补?

外斗不行,其实有一种办法来弥补损失的,就是把目光投向自己内部的商业街。只收房租哪行?如果市场在不断扩大,入驻的商家在不断增多,如果还是一个增量市场,那么维持现状或许能够给资本市场以预期。

可是如果网民的数量已经饱和,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你拿什么作为新的业绩增长点?拿什么给资本市场以预期呢?

只有一个办法,亲自下场开店。房东看谁家火锅生意做得火,就拿来自己做。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要做,就要怎么样?就要做好,就要负责,你做店和做裁判是不同的。

做店是要对客户负责到底的,是要对自己的产品,对自己的服务负责到底的。而不是像裁判一样可以踢皮球。

有些东西是企业基因里带来的,自带的。这和部门架构有关,和团队建设有关,做惯了裁判的团队,他很难忽然就转型成为一个优秀的球星,很难很难。

因为习惯了部门墙,踢皮球,裁判的本质就是踢皮球,无论判罚谁,裁判是不会想到要判罚自己的。

那我们想想这个新的模式,这个游戏里面有三个人。

一个是打着平台旗号的工厂店,一个是平台工厂店背后真正的供应商,一个是消费者。

消费者看不到供应商的,消费者眼里只有平台的工厂店,既然你说是你家的店,那我就认为你要对你的产品负责,你要对你的服务负责,你要对客户负责,你不可能再一推三二五,假装自己是裁判了。

事实上能负责吗?当然不能。

工厂店的客服,平台的客服,看似一个是球员一个是裁判,实际上是什么?是同事关系。

平台的客服不可能真的去判罚工厂店客服的,平台的客服更多的是想要通过自己的权限来掩盖问题,来把事情糊弄过去算了。

工厂店的客服会不会真的把自己当商家?当然不会。

因为实际上他们不是商家,他们就是平台的一部分,他们仍然认为那个躲在背后的,客户看不到的供应商才是真正的商家,自己仍然是裁判,像同事们一样,全然不知其实在客户眼里,他们已然是商家了。

因为客户接触不到真正的供应商呀。

那我们再想想看,工厂店背后的供应商会不会真的拿客户当客户?拿自己当商家?当然也不会。

商家之所以服务于客户,只有一个原因,品牌在我。我为了维系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商誉,我才会提供服务和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现在你们实际上把我给OEM了,客户只知道平台的工厂店这么一个统一的名称,根本不知道我是谁。

那我为什么要提供服务呢?我服务得再好,客户不是我的,我服务得再好,商誉不是我的。

所以怎么样?所以供应商只要用尽力气钻孔子就可以了。

我只要提供的商品没有被抽查出来问题,或者暂时问题不爆发,我卖出去一件是一件,我就是火车站流动摊贩的销售心态,宰一刀算一刀。

所以你可想而知这种平台工厂店的水准。天然就利益与自己不一致的供应商;拿着平台的编制,抱着裁判心态四处推诿,总希望有人跳出来承担责任的工厂店客服;以及平台方对自己友军不好下手的客服。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

大环境变了。

容易挣钱的时候,什么都是容易的。所谓难挣钱的事情我都不自己做,我只做数据,只做资源整合。

问题是,资源整合完了的那一天呢?

资本市场从来都是看预期而不是看当下,如果你没有新增资源可整合了,那么也就意味着你的模式不被看好。

没有未来嘛,资本市场只喜欢未来。

没有未来就会倒逼你下场踢球,那就会使得你和你昔日的这些资源,从合作关系,变成了竞争关系。

你要抢人家的蛋糕吃了嘛。

其实抢也分很多种,如果你说你下苦功,你把事情做好,你用实力赢得市场,你用产品赢得市场,你用服务赢得市场,那也是一条突围之路。

问题是,裁判做久了,很难有这个动力。你还是想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自己的裁判优势,自己的流量阀门优势来赚容易的钱,把困难都抛出去,要么给客户以很差的体验,

要么指望拿供应商随时去祭旗。那你最后做的水平,就如同我昔日待过的那种传统甲方。

可是,别忘了,传统甲方看似做的是运营生意,实际上做的是牌照生意。没有竞争对手的。

电商平台也能没有竞争对手吗?前有狼,后有虎,还有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降维打击者好不好。

我曾经聊过,投资人一天到晚就是在看PPT与财报,这是玩笑话。

当然要看这些东西,但是不可能只看这些东西。

巴菲特为什么喝可乐吃麦当劳?因为说到底,那才是第一手资料,消费者的体验,才是第一手资料。

可是消费者的体验是最容易理解的问题,也是最难改变,或者最难解决的问题。

我记得零几年的时候,管理学课程里就有一个段子。

某著名企业的创始人哀叹,他说,当我发现我们对客户问题的响应从最初只需要一天,慢慢延长到七天的时候,我就已经意识到了问题。

但是这种问题,是非常难以解决的。因为很多问题实际上是生态结构造成的,而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不给力。

你就比如恐龙时代,恐龙时代的气候使得动物越大越好,你体型大了才有竞争力,可是随着气候的变化,体型大了可能反而变成一种劣势。

就比如咱们今天这个电商的案例。做裁判错了吗?不,恰恰是因为某些电商平台早期不介入产品,不介入服务,专心做裁判,才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整合了大部分市场资源。

一旦他们在早期稍有犹豫,可能迅速吃下市场的就变成竞争对手了。

可是,当增量模式切换到存量模式的时候,就像气候发生了改变,侏罗纪进入到了白垩纪,你曾经最擅长的,就是现在对你最不利的。

房地产市场也是一样的。

那天在大号记忆承载里面聊首套利率下降是因为没钱的真没钱,限购是因为有钱的真有钱。

我进一步解读了房子的四个属性之间的关联。

安全属性,面子属性和居住属性实际上分别都是各自对金融属性有影响的。它们是彼此有关,互相牵连,像跷跷板一样的关系,而不是割裂的,相互对立的。

有人那天就在问我,把稀缺的地段都买下来,岂不是万年保值。

这个想法很可爱。

三皇五帝到如今,也没有一万年。所谓稀缺,也是变化的。

朱元璋那会儿,凤阳县明显是很稀缺的,一度稀缺性超过南京。

后来我们知道,南京的稀缺性都不如北京了。

上海开埠前只是个小渔村,村里人恐怕不会觉得能够看到黄浦江是一件多么稀缺的事情。同样的渔村后来还有,就是深圳。很显然,预料未来什么是稀缺的,这个能力本身就很稀缺。

稀缺是一种共识,共识是可以建立,瓦解,重新建立的,真正稀缺的,是永恒。我们人类,总是希望追求美好的,追求更美好的,这一点没有错。可是,大自然是相辅相成的。

你看到一个盆景,很漂亮,你希望树冠再大一些,树根从土里再往上拔出一些,再大一些,再拔出一些,...,你恨不得把下面的盆子拿掉,干脆没有土壤,只有风景。

可能吗?可能。可是你要承担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大。

树冠越大,需要的营养就越多,需要埋在土里的根就越多。你希望树冠更大,埋在土里的根更少,它就失去了平衡。

消耗的多,补充的少。这样一株盆景,在高手的手里也许可以微妙的平衡,靠着营养液的支撑,但是稍有风吹草动,换个人养,或者遇到极端天气,就可能挂掉。

自然之理,防止四海皆准,搁在地段上看,也是一样的。

一个板块,如果只有高档的医院,便捷的交通,顶级的学校,各种高大上的综合体,CBD,那什么就贵?房价就贵,消费就贵。

房价贵,消费贵,穷人就住不起。

我大学的时候喜欢玩一款游戏叫做法老王。这个游戏一开始你建造道路,道路两旁是杂乱无章的棚户,这就是新来的移民。

慢慢地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商贸的发展,有部分房屋就变成了楼房,再慢慢地,部分房屋就变成了庄园。

这个大概是1:3:6。差不多维持在这样的水平,城市就是很健康的。是会有一些棚户变成庄园,也会有一些庄园变成棚户,但是大体上,总的比例是维持在那个相对位置上。

我这人有强迫症,不接受自己开盘的游戏里存在不美好的东西,我希望只有庄园,没有棚户,连楼房都没有。

怎么做呢?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即便你能够偶尔短时间内接近,也会迅速消失,回归均值。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每个人都去高消费,谁去做伺候人的活儿呢?

你说迪拜本地人都是富豪,个个生下来领取巨额的补贴,可这并不意味着迪拜这座城市里人人都是富豪。

不可能的,总有从事低收入工作的人。因为低收入的岗位本身是一种需求,需求并没有消失。

再繁华的CBD,也需要清洁工,也需要服务员,也需要送外卖的,也需要开出租的。

这些人吃什么?这些人住哪儿?

如果CBD的周围还是CBD,整座城市都是CBD,这些人只能住在城市以外的地方,他们就很难及时响应。

说白了,这座城市需要的人本身,是无法与这座城市共生的。

也就是互联网上流行的那句话,你只能在这里赚钱,没有办法留下。

作为城市,追求单位平方公里土地的产出率,追求高净值人群的密集度是能够理解的。

就像一个盆景,谁都会追求树冠更大更美,埋在泥土里的根部更少更细。

问题是,这有个度。你实际上是高中低端人才都需要,而不是只需要高端。

可是地段这个东西天然的就试图把人区隔开。房价十万的地方不可能隔壁两万,不可能,十万八万六万四万然后才到两万。十万与两万之间至少隔着三个板块。

我那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纯粹指望市场,市场就是这么去划分的。

可是这么做,低收入的人他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很不快乐。白天要跨越大半个城市从两万的地方出发去十万的地方工作,晚上要再次跨越大半个城市从十万的地方回到两万的地方休息。

工作时间本身就很长,也许是十个小时,如果通勤四个小时,那就是十四个小时了。

他究竟为什么要留下呢?

你甭管鹤岗这座城市有没有未来,现在不是一个投资话题,是他作为一个边缘人群,他有没有未来?他能不能看到自己的未来?

他不能,他也不快乐,于是他选择离开,他宁愿去鹤岗这样一个没有未来的城市,

赚不到钱,就那么混着,也不想再接着穿梭往返于房价两万和十万的板块之间。

热衷美食的读者都知道一个常识,有人气的地方才有美食。

并不是说越高大上的餐厅里食物就做的越好吃,为什么?不是说一分价钱一分货吗?

真不是。

咱们那天聊过,很多产品是需要起量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一个店,没有人气,没有锅气,没有烟火气,是没有办法改进质量的。因为他得不到足够的需求反馈呀。

就像一个高档的酒吧,什么都很高档,可是里面没有人,那么你在里面会感受到欢乐的气氛吗?

有经验的读者其实都会发现,一个城市,往往是城中村附近充满了烟火气,各种生活便利,高性价比的东西在这里聚集。

你看到了?不漂亮的东西不一定没有生命力。

我那天在讲居住属性的时候,其实就在试图传达这个观点。

如果你完全指望市场来决定房子怎么造,他们一定是追求安全属性,面子属性的。因为

富人买得起,只有你把房子卖给富人,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于是就会去追求低容积率,单位土地上盖更少的房子,追求外立面,追求所谓高档社区的概念。

这实际上都是富人的需求,映射到了市场上。

那么穷人怎么住呢?或者说,他们怎么才能住在同一个板块呢?

住不了对吧?

所以就要限制富人的购房名额,你得从这个市场需求端来改变市场结构。

说穿了,每个小区都在追求,或者说一味地追求高大上,是不符合居住需求的。

我们的房子太多了,我们的房子太少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事实,竟然同时出现了。

有的人需要吃一碗50块钱的面,有的人需要吃一碗5块钱的面,这两个需求是同时存在的,你是不可否认的。

一个城市如果只有5块钱的面,这个城市走不向高端的;反过来,一个城市只有50块钱的面,这个城市很难走远的。

你去看所有历史久远的现代大都市,都是交融在一起的。富人和穷人本质上讲就是交融在一起的,彼此需要的,而不是割裂的。

没有富人,就没有需求;没有穷人,就没法及时响应需求。

地段可以把人分开,但是没有办法把需求分开。

我们始终要弄清楚一件事,你到底是要看起来好看,还是要特别健康,稳固性很强,兼容性很强,持续性很强?

我年轻的时候就不理解这一点,我玩游戏的时候最喜欢的是好看。

后来我明白了,再美的花,它的根,都是扎在土里的。

明白这一点很容易,可是真的去做,非常难。就像裁判出身的电商平台,他不自营,没有新的增长点,他自营,根本就不擅长。

开发商在很多年的时间里,所有的团队都是围绕着安全属性,面子属性来设计,来营销的。

整个配套理念都是围绕这个。

宋卫平当年经常骂同行,说这帮人糟蹋土地。好好的地拿了,你不好好盖房,盖的房子千篇一律,一点艺术感都没有,百年之后,都是建筑垃圾。

平心而论,宋卫平的审美远远地超过了同行。但是,如果你仔细去看他们的房子,会发现仍然落在我说的两个属性当中。

只不过他的同行更看重安全属性,宋卫平更看重面子属性。他很用心地去打造外立面,去打造小区绿化,去打造物业体系。这些方面他确实做得很好。

可是,这仍然不是给多数中低收入群体建的。

所以我没有总结错,我说过去的开发商,其实就两个思路,注重安全属性,注重面子属性。

因为他们清楚,不这样,房子卖不出去。可是这样的结果我们前面分析的很清楚,

富人和穷人是一个生态链,彼此依赖,彼此共生。

当城市离不开普通收入的劳动者的时候,当实际上有房票的就是普通收入的劳动者的时候,当真正还有居住需求的,就是普通收入的劳动者的时候。

开发商面对的问题就变了,需求变了,客户变了。现在的客户需要的是能住,方便住,更便宜一些让他们够得着的房子,而不是高大上的房子,或者拿来收藏的房子。

怎么去适应市场的改变?非常困难的,对于开发商来说。

他们就像电商平台的裁判团队,他们自己的团队根本就不是围绕这个需求建立的,打起初就不是。

我为什么讲变化,我们回顾一下。当年电商是怎么兴起的?

有人讲,他不想看着消费者们,不得不去女装一条街,去购买昂贵的衣服,被三道,四道中间商赚取差价,不得不为了高昂的房租,水电,人工而付费。

于是他想要建立电商,让消费者直接买到货源地的衣服,这是他的初衷。

你甭管他有没有违背这个初衷,他是不是变成了下一个二房东。至少从逻辑上讲,他是怎么意识到行业巨大的变化先机的?很简单,他敏锐地觉察到当时的市场没有办法满足消费者,你不行,那么我来。

这个过程很复杂的,包括怎么建立新的生态链,怎么让消费者相信从网络上也能购买东西,中间经过了很多尝试以及技术问题的解决。

可是这一切都源自于变化,需求的变化。今天同样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不满就是变化,消费者想要什么,从来不是问题,这是机会。

一切把握机会的成功,本质无非一句话。你伺候不了客户,我来。

怎么伺候,我不知道,今天的状态就像互联网诞生的前夜,迷迷糊糊当中,我们觉得环境变了,客户不满意了。

怎么做,我们并不清楚,也不可能事先就清楚。

但是一定会有人清楚,因为找到解决途径,满足客户需求的,就是下一波的成功者。

这是永恒的历史规律。希望这里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