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还能不能买房?22/6/1

推文时间:22-06-01

房地产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一直都有读者在问。

有读者跟我说,他所在的城市,所在的板块,在跌;也有读者跟我说,他所在的城市,所在的板块,还在涨。

从利率的角度看,房贷的利率在下调,那就意味着此前买的人亏了,多还了利息,那么对于此后要买的人,也是犹豫的,因为说不定可以更低。

到底什么时候是合适的呢?

还有一类读者,阅读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与我分享。和我讨论一个什么话题呢?就是每年投放市场的房地产销售面积和新增人口的数目。

你要是从这个数据上看,我们新出生的人口只有1000万。人均两套房,都买不完每年要投放市场的房地产建筑面积。

从这个角度看,好像很危险,将来怎么接得住呢?

这些问题,都很敏感,也很复杂,房地产是多样的。我们花九千字,从三个视角,慈善,天使,VC/PE,不同的视角来试图展开这幅复杂的画卷。

以下进入正文。

我们先来看中小城市,也就是一二线之外的城市。

我们的目的在于弄清楚下面这句话:房子多,人少,是不是事实?

我曾经也不是很明白房子究竟有多多,人究竟有多少,因为我也是看数据得来的判断。数据这东西,有一样好,就是宏观性很强。可是数据这东西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微观性太差。

就比如你和马云统计下,平均年收入几十个亿,问题是,微观来看,也许你失业了,收入为零。

这就是数据天然的弊病。

这个问题,近期被我的助理给解决了,他让我真实的感受到中国的房地产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样的话题。

我助理过去的一年干嘛去了呢?旅游去了。

这哥们有点鸡贼,他拿着五倍于此前在报社的薪水,尚嫌不足,还要享尽工作的红利。我曾经以为这份工作的红利顶多也就是不用坐班,不用通勤,不用打卡,你可以远程办公。我以为到这儿就算打住了。

没想到被他进一步挖掘了,他开启了移动办公的模式。

你用他的话说,为什么要移动办公呢?因为疫情期间,酒店便宜,旅游景点也便宜。

他的孩子住校了,老婆也不反对,那人家出门旅游,同时工作,权当享受生活。

他起初都是住酒店客栈的,玩着玩着,发现有些旅游博主推荐短租房,就是在那种旅游地产,养老公寓的小区里,租一个月半个月的。

说是那样更划算。

他就按驴友们的建议,试试。试试果然更划算,平摊到日租金上看,极其低廉。

在短租公寓的过程中,他不愧是记者出身,职业习惯让他好打听,打听什么呢?这些楼盘啥时候建的,卖出去多少,第一期的卖价是多少,现在的卖价是多少,租金是多少,出租率是多少。

他住在小区里的时候,也会记录,比如晚上有多少开灯的,小区里人多还是人少还是没人,如果有人,是老年人为主体,是当地人为主体,还是有年轻人。

以及周围的环境,比如吃的,电影院,购物中心,有没有工作机会?

那么就他过去一年以来旅行的体验,分享给我的结论就是,单单看全国各地有自然景点的这些中小城市,就有大量的旅游房产,养老房产,是空置的。

这个空置率到什么程度呢?

他租的那种,最小户型,类似一室一厅,日租金可以在10~30块钱之间浮动。当然,前提是你要租一个月,有时候跟人谈谈,半个月也行。

这个价格很夸张啊。

日租金如果只有10块钱,一套30万的房子,收回本金要82年。这还是在全年无空档的情况下。

事实上,就他的经历,很多他租过的房子,一整年里,也就他一个人租过。

那就是说,出租率连一成都不到。事实上,这个数据还是夸大了。因为他说,他住的时候,整个小区没有几户是亮的。

那么82年这个数据对不对?当然是不对的。

我们要知道,能短租出去的,都是精装的。再小的房子,你装修下,有卧室厨房洗手间,无论如何都会超过1万块。

如果你每年只能收回几百块的成本,装修折旧都不够。

明白我的意思了吧?这不是什么82年回本的问题,而是恐怕连装修都回不了本的问题。

我给你讲他的这段经历,是要修复你脑海中的一个概念。

究竟什么是统计意义上的每年交付的房地产销售面积。

统计意义上,他住过的那些,中小旅游城市,但凡有个景点,就有一堆开发商围着建旅游房,养老房的这些社区,统统被统计进去了。

这些房子,理论上讲,有景色,有卖点,实际上呢?

也许小区对着某座山,可是附近只有农田,开车十几公里你都进不了城市的边界;或者小区对着某片海,问题是,方圆十公里都没有集市,难道你自己出海去捞海鲜么?旅游,养老,愿景很好,问题是,光有房不行,得有人。

这个小区如果住满了人,就会形成消费市场,开超市,开菜场,就开得起来,小区绿化养护的费用,就是大家均摊的。

假如这个小区,设计入住一万人,实际只有十个大妈。你专门为十个大妈开超市,让十个大妈雇三十个物业去维系绿化,人均得均摊多少?

要注意,他只是体验了很多中小旅游城市的所谓旅游地产,养老公寓。

如果我把旅游二字去掉呢?在更多的区域内,会有更多的此类房产。

咱们想想,一个正常人,你首要的是什么?是赚钱好不好。

你不可能像他一样,年纪轻轻的,背着个单反,到处瞎逛。

要赚钱,要成家,要养孩子,那你住的这个地方,附近一定是集市,是工厂,或者企业。哪怕是小城小镇里,也得是这样。

你要上班挣钱的,你要送孩子上学的,你要买菜做饭的,你要看病去医院的。

所以我们要看一看,到底有多少中小城市有多少房子像他体验过的那样,是不具备居住属性的。

那种房子究竟为什么会盖出来,原因很多,也很复杂。站在KFS的视角,只要噱头弄出来,房子卖出去,就算成了。

比如以前,我太太的同事的老公,我也认识。起初是个小镇上的老师,薪水太低,调动工作又难,为了和老婆不再两地分居,于是他就决定去考研。

读完研,脑子也活了,人也不想做老师了,去做了销售。做销售,赚到了钱,和老婆旅游的时候,看到人家推销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心一动就买下来了。

因为便宜,确实很便宜,十几万,二十几万一套房,你想想看有多便宜。

问题是,能赚到钱么?

脑子活的,前些年找个下家接盘,也许能赚到,脑子慢的,你真的慢慢等,最后等来的,就是我助理这种人,纯粹是去薅羊毛的。

这叫做让房东连精装修的费用都挣不回来,且别说房价。

为什么会是这样?

这就是人口模型变动带来的。

假如人口模型是上升的,不是421,是248,越生越多,那么这些地方有可能住满了人,有可能成为新兴的热闹的片区。

问题是,人口模型并不是上升的。

那么这些仅有的人,他们会往哪儿走呢?

每个省都有自己的中心,对周围城市,农村,产生虹吸效应。每个区域,都有区域中心,对附近的几个省会还能产生虹吸效应。而虹吸的源头,最后就是那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他们会对区域中心进一步产生虹吸效应。

合起来就叫做人往高处走。

具体到个人,未必往高处走,因为他的收入会不波动,不总是上升的。但是高收入的人群,总是走向匹配他们收入的地方,这个是趋势。

所以我们来想一个问题,如果你生活在某个中小城市,就像助理旅游的地方。你想知道,除了传统的镇中心之外,一个新的区域中心的新开的房地产楼盘,值不值得购买。

你要关注几件事?

1、你要关注你们省会的情况。

如果你们省会新开了这样一个区域,搞成了。不能说明你们县这么干也能成,但起码是个好消息。

因为反过来看,如果你们省会都干不成,你说你们县能干成。那就奇怪了。

明白我的意思么?

人通常都是从县里往省里流,至少购买力趋势是这样的。省里新增人口多,新增的高收入人口多,他新开一个区域,才有可能搞得成。你注意我的措辞,仅仅是有可能。那么你们县,如果人口长时间是流出的,老人多,年轻人少,你觉得KFS在这里弄个概念,新建一批楼,将来能不能成为新的县中心呢?请注意我这句话,关注点要落在人身上。

这地儿没有新增人口,什么事儿都弄不成。你哪怕是开个养老院呢,也总得先有老人吧。没有老人,你养什么?养房子吗?

2、你要关注这个新区域附近的就业与生活配套。

咱们别的不说,厂总得有吧。你说这个县城里没有什么好公司,那有没有富士康的生产线呢?

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工作,想都别想。你不可能住进去喝西北风的。

除了就业,更重要的是什么?是配套。就业没有,只是年轻人没有,基本的配套没有,那连老人也没有了。

看配套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那就是盯着衙门口。

如果你们县的衙门口都迁到新中心了,哪怕这

地儿其他都还没有呢,你也可以放一半的心。

因为配套是行政导向的,如果衙门口都迁过去了,医院,学校,交通线,都会有的。我们很多时候,城市里所谓几环几环的概念,就是行政中心引起的。行政中心是圆心,资源围着配套,于是形成了二环三环四环五环的概念。

感谢我的助理,他的旅游生活让我对中小城市的房地产产生了直观的感受。

在中小城市当中,确实有很多区域都存在房子多,人少的现状。

那么一二线城市又是什么样的呢。

在这个范围内,已经出现了板块不均匀。

我见过,不用助理的视角,我自己就见过很多一二线城市远郊的,大面积空置的小区。那种亮灯率和助理描述的部分旅游,养老地产是接近的。

唯一不同的是什么?

是很少有房子在出租,基本都是毛坯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预期不同。

前面描述的那种中小旅游城市,为什么会出现有公寓挂牌,日租金在10~30的范围?说到底,是扛不住了。预期扛不住了。

起初买下来的人,就像昔日我太太的前同事的老公。他可能就是去旅游了一趟,并不了解当地,或者说,他只了解当地美好的景色,一时脑热,就下单了。

下单之后,他也想过未来十年这个地方会不会发展起来,自己的投资翻几倍。

问题是,十年过去,毫无动静。

其实很正常,这地儿没有人涌入,没有足够的就业,买房者都是像他这样,今生只来过一次,一激动一哆嗦就下单了。

当地的财政也不足以把配套彻底打造完成。说得直白点,这是一个彼此指望的游戏。当地也是指望KFS弄个概念,买的人多,用买家的钱滚雪球的发展,推动配套,再吸引更多的买家,最后,把当地弄起来。

说到底,当地财政没钱,指望的就是你兜里的钱。

买家在指望当地财政掏钱,配套弄起来,自己好卖个高价。当地也在指望买家持续不断的买单付费,让他们好有钱,把配套弄起来。

这是相互指望的过程,KFS实际上相当于媒介。

就像创业团队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一个指望对方把产品做出来,另一个说,你给钱我才能做产品。

最后只能都指望上市,上市才能彼此解套。

问题是,上市的名额是十分稀缺的。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一二线城市都有很多新开的区域,最后没能上市。

没能上市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新中心,最后没起来。

那么那些起来的区域中心呢?也是人少房子多吗?

不,恰恰相反,这些地方表现出人多房子少的局面。

你注意,人少房子多,和人多房子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人少房子多,有两种。第一种是咱们助理遇到的那种情况,那几乎就卖不出去了。砸手里了,我怀疑你白送,都不一定能送出去。

因为我算过一笔账,他们那种房子是要交管理费的,也就说毛坯是有持有成本的。可是精装修之后,一天租10块钱,你连装修成本都收不回来。

你自己住?你没法住。理论上讲,那是完工的产品,实际上讲,居住体验还不如烂尾楼。

城市里的烂尾楼最起码外卖能送到,那些小区外卖都送不到,你门口就是农民家的田,你骑个电动车去菜场,要半个小时。你品,你仔细品。

我前面说的,一二线城市没有起来的那些区域,也呈现出人少房子多的局面。

但是,他们降价的幅度足够大,是有可能出手的。

为什么?因为预期。

说到底,购买者还是相信大城市有钱,有预算,配套能够延伸到当下还没有发展起来的那些地段。

为什么相信?因为大城市财政状况良好,人口总体上是流入的。有钱,才有可能摊大饼。

而前者那些地方,经过十年,大家也看透了。投资人也明白,你就没钱,你是纯粹指望我的钱来帮你实现大饼的。

这就是本质区别,一个是降价能卖掉,另一个是降价也很难卖。

你说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坑,还是有这么多人会去踩?

原因很简单,你以为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等他们知道,还需要十年。

这里临时插一段话,我举一个例子。

十年前,我太太的很多同事都有在买商铺,那时候商铺还热,他们觉得是一种投资,我太太也劝我,和大家一起。

我是很反对的,原因很简单,06年我就是淘宝的客户了,06年之前,我是通过ebay海外网购的。

也就是说,在没有多少人信任网购的时候,我已经认定,线下的这种销售模式是要被淘汰的,那我又怎么可能去买商铺呢?

这个道理是对的,可是这个道理,是没有商业价值的。

我以前小号写过一句话,你足够聪明了,但是不足够傻。

这个问题我反思了很久,这就是我曾经走过很多弯路,错失很多机遇的原因。

说到底,我意识到了,这是兵符一半,我要意识到别人没有意识到,这才是兵符的另一半。

两半兵符,合起来才能调兵,只有一半没用的。

说得通俗点,你想明白了,但是你不知道别人还没有想明白,你误以为别人也是明白的,于是你错失了割韭菜的机会。

光明白不够的,你还得准确地了解多数人的想法,他们到底明不明白,或者说,到什么程度了。

如果他们明白,你就不能下手,否则,你就亏损了,掉坑里了;如果他们不明白,你误以为他们明白了,你没下手,于是就踏空了。

上面的七段话,我建议你把它记下来,慢慢思考。

回到我们的话题,降价也很难卖的房子,降价还是能卖掉的房子都聊完了。

接下来,我们要聊人多房少的这批房子。

这个房子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个是城市不错,都在一二线城市内;第二个是配套不错,医院学校公司地铁口,都齐备。

但这批房子仍然是分化的,区别在于前景不同,稀缺程度不同和目标客户不同。

我们先说前景不同

同样是一二线城市,有的城市人口呈现流入的趋势,有的城市呈现净流出。

同城市内,有的区域是老城区,人口不增长了,有的区域方兴未艾,还在大规模的人口流入的过程中。

有的区域,持续不断地出现利好,比如新的地铁,新的交通枢纽,新的医院,新的学校,或者行政中心的移入,又或者新出现一批上市公司。

我们说过很多次,买预期卖事实。

那些现如今房租连装修费都赚不回的地方,当年怎么卖出去的?就是靠预期。

人类是活在自我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生物,人们更原因相信未来而不是当下。

这些二手房房东在卖出去的过程中,总得留给下家一些念想不是?如果这个板块彻底成熟了,那么房东只能卖给自住者而不是投资人了。

这是第一种区别,前景不同。第二种区别,稀缺程度不同。

作为买房子的人,要想的绝不仅仅是买,而是将来你怎么卖。

在你买之前,你就要在心里模拟一万次,将来你卖的时候的说辞。

你卖一个东西,卖的永远不是这个东西本身,而是比较优势。

就像你一个卖面条的,你不可能说我就是个卖面条的,那人家超市里买包挂面,自己下得了,为什么要来你家店里吃呢?

你要体现的永远都是你与其他面馆之间的比较优势。

比如说,我这套房,是学区。这就是和非学区之间的比较优势。你孩子可以上学呀。再比如说,我这套房是真正的地铁口,出了小区门200米地铁站,人家那个只是打着地铁口的旗号,他那个要1公里呢。你早上急着上班,走一公里,可能吗?下雨天呢?三伏天呢?满身臭汗地在太阳底下走?

再比如说,我这套房子,不沿小区内部马路,或者,小区深处,幽静,又或者,正对小区中心花园,窗外有风景。

还比如,我有赠送面积,不计入房产证,将来房产税收不着。

哪怕同一个小区,价格都可以差很多的。为什么?

因为目标客户群体不同。

两套房子,A和B。一手买进来的时候,A也许只比B贵了5%,但是卖出去的时候,可能贵20%。

这个原因在于A占尽了比较优势,它获得了更大的潜在客户群体,而B获得的客户群体少。前者身上有溢价效应。

那个比方我打过很多次,同一个乾隆时期的花瓶,悄没声息的在北欧一个小镇上拍卖,一共来了一个买家,那就是起拍价成交了。

如果此前全球发布消息,吸引全世界藏家的目光,最后线上线下同时拍卖,很可能最后就是天价,远超预估。

这就是目标客户群体多与寡的区别。

第三种区别,目标客户群体本身的区别。

如果你的目标客户群体的预算是5000万,那我告诉你,1个亿说不定也能卖。

一个客户,他要是能掏5000万,他就能再掏5000万。

咱们想象一下,你说一个人,比如一对夫妻吧。这两口子,把双方父母,祖父母,所有的房产,自己家的房产,所有的存款,所有能变现的通通卖光,卖的清洁溜溜,他们全家住大街上,凑了2000万,然后用各种不明渠道贷款的方式,硬是加杠杆来买套5000万的房子。可能吗?你觉得这事儿可能吗?

不可能的,这种事情的概率太低了。

通常来说,一个家庭,掏空六个钱包,凑了150万付首付,有可能。但往上去,可能性越来越低。

一般来说,这个买家如果能掏5000万,他就有能力付全款,他要是有能力付全款,他说不定还有能力翻倍,继续付全款。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客户是这样的人,你自己就要想清楚了,你卖的究竟是什么。你可不可能说,我这房子好,90平,不浪费,还可以封阳台,偷面积.

你觉得这会是对方要的么?

对方想要的东西只有一个,那就是稀缺性。

有人想不通,为什么一个富翁会花600万美元买一颗宝石。我来告诉你为什么。那个宝石一定要有足够的稀缺性或者背后的故事。

他买来之后,就可以加价了,比如加到1800万美元。

你觉得很疯狂对吧?问题是我并非讲故事,我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肯花600万美元的人就不会介意多花几个600万,这句话就是那个买珠宝的人说的。他为什么要花大价钱买下来?因为是唯一的,而且有故事。他就是要把唯一的买下来,这样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他就可以随意开价了。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客户定得高,你的产品卖的一定是稀缺性。你比如市中心仅有30套排屋,这是稀缺性。郊区全都是排屋,那就不叫稀缺性,那是农民房。

再比如大平层,你是高层,270度视角,全线俯瞰一线黄浦江江景,这是稀缺性。你说你是一楼江景大平层,270度视角,你看什么?看大妈跳广场舞还是看物业在扫地?我们再来看第二种客户,比如他的预算是1000万。

这个客户想要的是什么?是实惠。

你要告诉他,周围住的是什么,是互联网大厂的经理,是热门专业的教授,你要让他觉得,将来这房子好出手,因为附近的人都是高收入的。

你跟他讲,这房子在远郊,面积大,超级大。他会买吗?不会的。

他去看,远郊小区里住的都是那些卖了市中心房子住过来的老头老太太,都是去养老的。人家买的都是小户型,最后剩了几套几百平的没人要。

他会要吗?他要了,将来卖给谁呢?

难道指望黄浦江改道,流到远郊去吗?第三种客户,他的预算是500万。

你就是要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比如,周围很好找工作的,公司多,跳槽很方便。房子不小,也不大,但是够夫妻俩带一个孩子,老人住过来照顾孩子也有个小房间。周围生活很便利,交通也方便,距离地铁也不远。

你跟他说,距离你上班的园区60公里开外,有套房子也很不错的,比你看上的那个大一倍多,有山景,有湖泊,也只要500万。

你觉得他会买么?

他们小两口每天开60公里去上班?那还上什么班?去开滴滴得了。

一二线城市的客户就这三种群体,无非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板块内,房价的数字有浮动,上下浮动。

但实质没有变化,因为人们的需求就那回事。所以买房这件事非常简单,分类就可以了咱们聊的第一种情况下,你为什么要买它?是为了做慈善吗?

那还不如直接去庙里捐香火,还能得个菩萨保佑呢。

如果你真的很喜欢当地的景色,租就是了呀。

10块钱一天的租金,你直接从兜里掏出八张十元的大钞,像孔乙己一样很有气势的一字排开,告诉对方,要上房,不用找了,余下的,算爷赏你了。

小二绝对屁颠屁颠的带你去全小区的楼王入住,享受总统套间的待遇。

一边侧着身,横着走路,跟前面开道,一边谄媚地说,三年来,您是唯一的客户,从没见过这么大方的。

你想想看,才80块钱,就让你享受了大爷的气势,爽不爽?

你真要是花三十万买下来,对不起,你就成那个小二了,你得求人租,没人租你也得交物业费,管理费,维护费。

30万,够你天天当大爷,连续当十几年的,不香么?

如果说第一种是做慈善,那么第二种就是做天使投资。

你买的这个城市本身还是财政盈余的,人口流入的,可是你买的板块,太偏了,未来到底能不能起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通常投资这类地产的人,都不是买一套的。

你见过谁家天使投资是盯着一家投的?人家是投遍整个赛道好不好。

他们都是把全国一二线城市,那些有可能起来的新区,挨个买一遍的。

回头过两年一看,能起来的,就捂着,起不来的,赶紧止损出手,慢慢的调整手里的持仓。

这是人家职业的打法。如果你只买一套,还指望一定能如何如何。就跟你做一家公司的天使投资人,然后指望一定上市一样的道理。

第三种,风险很小。不过风险小的事情利润空间就大不了。

利润本身就是风险带来的。盈亏同源,你拒绝亏损的可能的同时,就拒绝了大规模盈利的可能。

所以买的人想要的其实只是保值。

那么做好我前面说的那件事就行了,就是弄清楚目标客户群体的诉求。

你要买什么价位的,将来是卖给什么样的人,这些人,他们的诉求,或者说,他们将来的诉求,是什么。

在你买的时候,就要弄清楚了。否则你就是瞎来的。

有人讲,为什么我买的东西涨的比别人少,出手还不好出,就是因为你买的时候,就没有想清楚,将来要卖给谁。你的客户是谁,你的客户想要什么。

别老问自己想要什么,多问问别人想要什么。只会思考自己想要什么的,是个消费者,消费就是贬值的,消费没法保值增值。

只有你习惯于思考别人要什么,你才是个商家。

所以这种买房需求,就像VC,PE一样。

我们归纳了三种类型,慈善型,天使投资型,VC,PE型,你是哪一种,或者说,你想做哪一种,请对号入座。

至于房贷利息的变化,我个人认为,那东西有参考价值,可是价值没有你想得那么大。价值最大的事情我已经告诉你了,三种类型,请先对号入座。

这两件事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你丢掉一个西瓜,拣一辈子芝麻都拣不回来的。

但是房贷利息本身也是一个课题。

这东西没啥复杂的,两个方面。长期与短期。

长期看,任何国家,利息总是下降的,总体上下降。这就跟十几年前,我笃定手续费一定是下降的趋势,是一个道理。手续费下降到足够低,高频才能存活,否则高频成了搞笑。利息的趋势是同样的道理。

短期看,要关注美国的利息。美国在加息,如果通胀一直持续,就会一直加息。

他们在加息,我们降息的空间就是有底的。不可能他们一直加我们一直降,这是做不到的。

换句话说,降息还可能有,但恐怕都是定向的。而且还能降多少,我觉得也就那回事了。

利息是个很重要的话题,可是它对不同房产的作用是不同的。

对于第一种房子,慈善型的,利息越大,你亏得越多。问题是,你为什么要买呢?这才是本质吧。

对于第二种房子,天使投资型的,利息的影响确实很大,因为你是在赌未来嘛。利息越多,你持有成本越高。

对于第三种房子,你买的时间点才是最重要的。就像VC和PE,他们关注的是什么?是自己介入的时间点

自己介入的时间,这家公司是不是很需要钱,需要,价格就好谈,不需要,价格就很难谈下来。

我觉得这才是你要关心的吧。你真正要关心的是具体这个板块内,买家与卖家之间的博弈。而不是笼统的,大而化之的,全国范围内的所谓房地产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