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1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跨越阶层?
推文时间:22-05-01
前天写:带孩子种藕,不如带孩子卖藕。
有些读者问我,为什么人们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什么在限制穷人的孩子变富?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人们的阶层穿越,又或者说,那一层无形的玻璃天花板,究竟是什么?
今天正好是劳动节,劳动节回答这个问题,很应景。
劳动,究竟能不能发财,你觉着呢。包括这两天后台炸锅一样的关于房产,汇率之类的提问。
不过,我的确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说:逆袭的本质就是耍流氓。
所以穿越阶层的话题,就是一个流氓话题。这种流氓话题,你逼着我,我也没法对公众讲,我们针对老读者,内部聊聊。
以下进入正题之旅,全文一万一千字,系好安全带。
从什么地方切入呢?从读者切入吧,我先给大家展现下读者的面貌。
我这里说的读者,不是指那种刚关注了一两个星期的。刚关注的人,无论有什么问题,我都不稀奇,因为你只看到了只言片语。
但是有些人,从后台记录看,过去的几个月,每一篇原创他都有读过,仍然来问我聊过的问题。
那就说明你没有掌握,我们看看都有哪些。
*1、美指涨了。*
这个话题我们讲过很多遍,收费文章讲过,免费文章也讲过。整套逻辑链在过去的三个月里,起码重复了10遍。现在是第11遍。
美联储要印钞,就需要美指涨,美指不涨到位,没法印钞。至于为什么印了那么多,还要印钞,因为供应链没有恢复,美国很多人没有就业,不印钞,就零元购了。
而如果美指不涨的情况下印钞,美元就崩了。所以美国放水的前提永远是先抬高美指。
怎么抬高?加息预期以及避险情绪。
这个话题不重复了,我提一句,你就该想起来,过去三个月,但凡聊俄乌战争,就这点事,避险情绪。
所以美指一定要涨,涨到什么位置呢?涨到美联储可以放水了,就筑顶了。你打开图形,去看美指历次筑顶的过程,都这样。
我讲过的,几个月前就讲过,只是帮你再回忆一遍。
*2、人民币跌了。*
这个话题我们也聊过,大号还是小号不记得了,大约是在大号里。
我讲过一个很基本的概念,那就是:“什么是钱”。
钱是一种债,债务的价格取决于对发债者的信任。
哦,我想起来了,是在大号里,一周前聊的,名字叫做:如果俄罗斯输掉这场战争......
文中我举了一个例子,张三李四王二麻子。
村里张三的白条你肯要,是因为你相信对方能够提供商品;那么村头王二麻子的白条你
肯要是因为什么?是因为王二麻子是村里一霸。
王二麻子就是美国,避险情绪上升,美元涨。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们借条的背书是什么?就是商品的供应能力。
单纯美指涨,人民币汇率不一定跌的。
但是这段时间受疫情影响,我们的生产链路受到了影响,我们的商品出口,出现了问题。
还记得我们的借条的背书是什么?就是向全世界的商品的供应能力。
换句话说,当我们向全世界的商品供应能力受到影响的时候,就跟美元的避险情绪下降
对他们的效果,是一样的。
但是我看到了一则利好,上头发话了,GDP的目标不变,而且问题要解决。
你注意,美联储经常打脸,我们可是从来没有打过脸。换据说,我们要做的事情,无论多困难,最后都做到了。
这种对信心的提振,也反映到了这两天的资本市场上。
*3、房价冰火两重天。*
这个也讲过很多遍了,普宅市场与豪宅市场冰火两重天。
老有人问为什么,难道放水,信贷宽松,不会惠及么?
你始终没理解,钱是怎么到每个人手里的。
对于工薪阶层,我不管你是年薪30万,还是年薪300万,只要你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工作,都是工薪阶层。
工薪阶层的消费意愿极大地受到工作预期的影响。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工作不保,或者未来的一年内有可能失业,就算银行天天给你打电话,求你借钱,你借么?
你不借的。
何况再宽松,也没有白来的贷款,都是要你抵押的,要么住房抵押,要么经营贷。
一个工作朝夕不报的工薪阶层,会借钱买房吗?不会的。他只会积极还贷,以及更加积极地储蓄。所以你看到,越是市面上没钱,老百姓的储蓄率反而上升了。
你说老板会借钱,会借经营贷,会的。借了钱也有可能去买房,是的。
但如果你是老板,此时此刻你借钱,是买普宅还是买豪宅呢?
买普宅,将来只能卖给普通人,疫情什么时候结束,对生产,对普通人的就业影响什么时候结束,你有底么?
你心里没底。
当你对接盘侠没底的时候,你当然不愿意投资这个品种。
至于豪宅热,很正常,因为贷款容易拿到呀,老板们如果集体预计老板们都容易拿到贷款,那么单套几千万起的豪宅市场,一群人凑过去摇号,也就不稀奇了。
这是预期决定的,对同类的预期,也是对工薪阶层的预期,共同决定的。
很多人不理解,他们问我,你参考历史,每次尿壶拎出来,尿是自然的,为啥这次你说的这么复杂。
前天说的不是很明确么,尿壶已经是要拎出来了。
这番道理,我没法给你详解,但是我可以建议你去重温一本电影的某个镜头。
昔日《东成西就》里面刘嘉玲反串周伯通,她在房间里面施展三花聚顶神功,所谓方圆五公里范围内,都会时空逆转。
梁家辉在里面演镇南王世子段誉,他正好在窗户外面对着一棵树撒尿,周伯通施展了三次,段誉尿出来,缩回去,尿出来,缩回去,也三次。
你自己脑补一下,你觉得三次之后,第四次,你还有没有那么容易尿出来?
没有,为什么没有?这就叫预期。
当你一次一次被强力的外力打断,被迫憋回去,次数多了,你就怕了,你也就没有那么容易尿出来了。
原本很自然的事情,变得不自然了,就这么个道理。自己看电影去悟。
那么读者关心的,什么时候普宅市场回暖?
其实很简单,疫情只要有消散的苗头,就有可能回暖。
疫情啥时候消散,或者说消散的苗头冒出来,尚不清楚,你要认真观察。
*4、就业与发钱。*
这个问题说穿了就是钱怎么到普通人手里,很简单,基建。
我说过很多次了,印钱,钱是到不了普通人手里的,到了也没用。
我们和美国有一个地方是非常不一样的。美元是霸权货币,直接印就可以采购全世界的商品。
所以美国可以给每个人发钱,他们待家里,硬是把损失向全世界转嫁。
这一招我们用不了,我们不是霸权货币。如果我们也印钱,直接发给每个人,结果就跟不发一个样。
因为物价马上就上去了,我们买的是自家商品,我们想印钱买国外商品是不可能的,避
险情绪是没法抬升我们的汇率的。
理解了吧?
美国可以印钱,然后用避险情绪抬升汇率,我们如果印钱,汇率靠啥支撑呢。
所以这条路行不通。
我们要想把钱给到具体的,或者说的干脆点,给到低收入群体手里,只有一个办法。
基建。
本质上讲,就是国家向未来透支,举债,雇佣失业的人,去参加劳动,然后把钱发给你。
这个我也聊过,聊发钱能否解决问题的时候。
而且当时我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我说这次基建的方向要有利于长远。
比如有利于能源部署,有利于科技部署,说穿了,重质,不仅仅是重量。
前天我看到了官方的说法,大概的意思是说。
我们此前很多年,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战略储备等
方面已经领先世界,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是国家发展,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基建,还有待加强。
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你看,和我此前的猜测,完全对上了。
按照最新的官方的说法,是要搞*定向*基建,也就是高质量基建,那就是要通过这种方
式让钱流入普通人的兜里。
我没有什么预测能力,但是全世界的官家坐在一张桌子上打牌,打的都是明牌。
如果你天天跟旁边站着看,桌上那几位,到底要出幺鸡还是八万,都是明摆着的。
因为总共也就那么些牌,也就那么些打法。
我举例子的这第四点,都提前说过,你去翻看历史文章,我的说法都早于官方的说法,
或者早于盘面的体现。
那为什么读者还来问呢?
不知道读者们,或者说,部分读者有没有这样一个感受?
当我在你身边的时候,你感觉什么都清楚了,我一走,你就又糊涂了。
有没有这种感受?
有,为什么?
我曾经说过,如果把做一件事比作搭一个模型,它原本需要3000块积木,我一篇文章,仅仅给你展现了3个积木。
我这3个积木单独拎出来能成立为什么?因为我在。我自带了2997块积木,它们作为背景,在衬这3块积木。
你的目光聚焦在这3块积木上,却无视了后面2997块背景积木,当我离开的时候,你自己的2997块积木有没有迅速补位补上去?
如果没有,当然就塌了。
不就这点事儿么?这就叫教学。天底下所有的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就在这里。
这就是我们小号里之前聊教育,我说,无论职高还是普高,无论何种教育,它最终的意义都在于选拔而非教育本身。
这不是教育出了问题,而是*教育本来就没有办法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
*教育的作用就是选拔,实践的作用才是培养人才。*
就像古代,当官是科举教给你的,还是四书五经教给你的?
都不是。
当官是你当的过程中,宦海生涯起起伏伏的过程中,自己通过实践去领悟的,读了那么几本书,仅仅是让你通过选拔,让你有一个敲门砖,让你有一张实践的门票,仅此而已。
*换句话说,当你误以为拿到一个结果,你就能赢的时候,你已经陷入做题思维了。*
这里要停顿,不要一眼瞟过,停下来,这句话想通为止,想不通,下面的你都是白看。
想一想,回忆一下,做题是什么感受?
ABCD,找到正确的那个,然后你就赢了对吧?每次都找到,赢麻了。
你把这个习惯代入到此后的生活当中了,甚至来看我说什么的时候,依然如此。
你想从我这里找到A或者B,然后发现找不到,误以为找到了也没法赢,傻眼了对吧?
这就是生活,我给你呈现的才是真实的生活。
我知道有些所谓教人者,他们很喜欢给你构造ABCD,你每次都觉得很爽,然后呢?
然后你就会面临一个问题:懂得了这么多正确的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话我给你翻译翻译,离开学校后,又选择了那么多正确的ABCD,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
因为现实中就没有ABCD,或者讲,生活中的答案远不止ABCD。
*当你习惯性的,下意识地去寻找ABCD里面正确的那一个的时候,你已经输了。*
那天聊卖藕,我为什么建议卖藕而不是种藕?
想一想,为什么?
*卖藕比种藕,更接近目的,或者讲,更接近生活的真相。*
你读书干什么?不要跟我说理想。即便是理想,什么是理想?
马云说: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如果这是一道阅读理解题,这里的理想指什么?
就是钱,就是赚钱,马云说的理想就是指赚钱。
无论你读书也好,经商也罢,你爱干嘛,绕来绕去,最后还不都是为了赚钱吗?
我让这个孩子卖藕,是因为这也是她爸爸工作的一部分,她爸爸不仅仅要种藕,还要卖藕,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他能力所及能够带女儿体验的。
既然都在你的能力范围内,体验种藕,不如体验卖藕。
卖藕能够迅速地让你理解你的劳动与钱之间的关系。
这孩子的爹为啥觉得读书比种地强?为什么?因为钱。
如果种地年入千万,为什么要读书呢?请你告诉我,为什么去考大学?
如果种地年入千万,大学毕业后月薪两万,别说普通大学的学生,哪怕清华北大,大部分学生都会退学,会去种地,你挽留都留不下他们。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相。
*说到底,种地苦不苦不重要,种地来钱快不快才重要。*
钱难挣,屎难吃,只要挣钱,没啥不苦的,*人们之所以不肯种地,不是嫌苦,而是
嫌穷。*
*光种藕,体验苦没用的,要卖藕,要体验穷。苦,未必能阻挡一个人,但是穷可
以。*
我为什么能分析到这里?想过吗?是因为我读书,还是因为谁教了我?
都不是,是因为我卖过。
我没有卖过藕,但是我卖过别的,我卖过很多东西,我做过很多事,我对比过不同事
情,不同方法是否赚钱,是否赚钱快,以及风险盈亏比。
为什么你找不到这些答案?因为你没有好好读书吗?
不,恰恰是因为你只有好好读书,或者讲,除了好好读书,死记硬背之外,你一无所有。
我经常说,大部分人念书念得失去了思考能力。
你回忆下,老师上课的时候是什么场景?
她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ABCD四个答案,挨个分析,所谓的思考,就是点名,叫同学们起来,一个个点评。
是不是这样?
这是思考吗?这不是的,这是训练。所谓流水线操作员训练。
现代教育起源于普鲁士。普鲁士怎么培养未来的流水线工人?
他们拿一台机器出来,分十个操作环节,每个环节给你四个选项,一个是正确的操作,三个是错误的。你要选出正确的那个。
你选择正确的操作方式,机器就运转起来了,当你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机器就产生故障了。
每通过多少个阶段,你的学历上升一级,逐步把你培训成熟练工。
熟练工拿的钱要比不熟练的工人多,从而激发你的学习积极性,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
你渐渐成为既得利益者。
因为沉没成本高嘛,对于这台机器的操作,你下了大功夫,多花了3年,薪水比人家高
50%,为了对得起自己3年的付出,为了保住薪水高50%的优势,你一定会成为坚定的维护者。
这是思考吗?不是的,这其实是一套游戏,一套琢磨透人性之后的游戏。
我年轻的时候,思科还是网络设备供应商里的霸主,所谓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
业做产品,三流的企业做服务,思科是做标准的。
这就体现在思科认证上,当时思科的认证考试系列,是最权威的。一级一级你考过去,考过去就能加薪。证书很硬的,到哪儿都认,因为大家用的都是他们的设备,你能考过,说明你对于思科定义下的这套体系,很熟。
我年轻的时候也看过,但是没有考。我看过思科认证整个系列要考的范围,不是那种三天就能突破的。
那里面涉及很多细节,要背的,要操作,有很多步骤,你要通过一级一级的考试,需要耗费很多时间。
我研二的时候做实习生,我的部门经理就是这个体系下的。他的观点就是你一级一级的考,最后成为这个体系下的熟练工。这样就能拿高薪。
我打听了一下所谓的高薪,然后研究了一下考试范围就没兴趣了。
因为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所谓的高薪其实很低,如果你站在打工者的视角是很高的,如果你站在商人或者投资人的视角,那种高薪没有吸引力。
第二个问题是风险,思科认证是否始终有价值,取决于他们的市场占有情况。如果一直不变那就一直有价值,如果被别人取代,比如被华为取代,那么价值就会下降。
你想,如果华为占据了网络设备主体,他们也会成为下一个标准制定者,然后推行华为认证。
回头你对于思科设备的熟悉,就随着市场的变化,变得无足轻重了,你之前付出的时间精力,就打了水漂,这是要冒的风险。
第三个问题是学习周期太长。我年轻的时候就没有打算工作一辈子,我的打算是最多给
人打工十五年。结果我工作到第四年就脱离一线了,只工作了八年就脱离劳方了。
现在回头去想,幸好没考,因为一路考试打通关的大周期都不止八年。
我不是说这东西没用,我只是说,这东西于我个人的规划而言,没用。
因为我的规划并不是熟悉这台蒸汽机的操作,甚至我都不是想知道蒸汽机是怎么造的。
*我想知道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要造蒸汽机。*
为什么不是大公鸡小母鸡,为什么是蒸汽机呢?是要解决市场的什么问题?
你注意,为什么解决,和怎么解决,是两种思路,甚至,是两种人。
后者是工程师,工人,技术专家,前者是商人。
商人的思路永远起源于我到底为什么要解决,我图什么?然后才是找人解决。*你注意,他关心的永远是他图什么,不是那个具体的方法。*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我奶奶是某个C9的子弟,她父亲民国时就在那所高校管财务。她有个朋友,在那所高校做教授,小时候教我拼魔方。
她起初拿一个魔方给我,打乱,让我拼回去,第二天来检查。
按照她的教育思路,这就是让孩子先思考,等碰了壁,她再来引导。
没想到第二天我拿给她一个完整的,拼好的,她大惊失色,问,你怎么做到的?
我说,买的。然后掏出她昨天留给我的,还是乱的,没动过。我递给她的所谓拼好的,是新的。我在院门口买的。
她把新的也打乱了,告诉我,不能买,我是让你拼,自己动手拼回去。第二天来检查。
过了一天,她又来了,我又拿给她一个拼好的,她很好奇,问我怎么做到的?
我说很简单,把魔方拆了,再装回去,就好了。
这个故事我讲过,老读者都知道,她很生气,跟我奶奶告状,说你孙子太调皮了,真的没法教。
事实上这个故事没有结束。
当天告完状,她还是来继续教,跟我说,不能拆,只能转动魔方,然后把魔方打乱,又递给我。第二天来检查。
又过了一天,她来,我还是拿给她一个拼好的,她这回直接问我,你肯定没有拼,说吧,怎么做的?我说,楼下找了一个大孩子,我不是有两个魔方么?送给他一个,让他帮我把另一个拼回去。现在给你的就是拼回去的这个。
现在她不考我了,她直接给我演示,跟我说,你看,这样这样,我就把它打乱了,这样
这样,我又把它复原了。
复原后,我把魔方抢过来,随手打乱,问她,按照刚才的步骤,还能复原么?
她想了想,说,不能。
我反问她,学那些步骤有什么用呢?每次打乱,步骤都会变。
她看了我良久,教了我一种万能的步骤,无论魔方怎么个乱法,你按照万能步骤总能恢复回去。我的拼魔方课结束了,我一共就学了这一种方法。很显然,跟她此前预计的教学过程是不同的。按照普鲁士的教育思路来看,从头到尾,这都不是一个好学生。
但是换一个评价体系就不一定了。
那就是:你想干嘛?
起初我以为她想要还原魔方,所以我一连用了三种方法,买一个,拆了重装,找人搞定。
我有没有实现目的?有。而且都是一招毙敌,绝不拖泥带水。
如果你找一个商人来旁观,他的评价和这位教授绝不相同。
*在商人看来,做事本该如此,能用钱解决的就不要用人(买一个),能让别人解决的就绝不自己上(找人拼),非要自己上,速战速决(拆了重装)。*
当然教授不是这样想的,我误解了她的目的。她的目的不是让我搞定,而是希望我按照她设定的路线去“*锻炼思维*”。
*在她看来,我反复尝试按规矩拼魔方的过程才叫做“锻炼思维”。*
*但是很显然,我不这么认为。*她今天这样打乱,这样拼回去,明天那样打乱,那样拼回去,有没有终结?
没有。
所以我才问她,第一次的办法不适用于第二次,记住了又有什么用呢?我直接把教学给中断了。
之所以愿意记住她最后给出的万能解法,是因为我觉得,那是唯一还算有点价值的。能重复,才有用嘛。我说过很多次了,赌场上不能重复的都叫运气,隔绝了运气的才是方法。
我们的分歧在哪里?一个老教授和一个小孩子的分歧在哪儿?
在于她认为按照规矩反复试验是思维锻炼,而这个小孩子觉得,这种锻炼很狭隘。
*你给我一台蒸汽机,反复教我每个步骤怎么操作,选A还是选B,这不叫思考。跳出这台蒸汽机的限制,那才叫思考。*
*回答我,为什么非得是这台蒸汽机,那才叫思考。*
这番比喻,这番分析,作为当年幼儿园的小盆友,是讲不出来的。茶壶里有饺子,倒不出来,所以只能给老教授留下一个调皮的印象。
看到这里,你觉得若有所思对吧?
那我不妨来考你一下,我问个问题。
比如有读者曾经这么问我,他说,他懂了,站在全球这个视角,通胀可能是长期的,现在连美联储现任官员都不得不承认了。
然后怎么办呢?他准备去买黄金,黄金价格翻番,他就赚到了。
这个想法对不对呢?
对不对都没意义,因为这就不是一个操控性方案,这是一个学校式思路。你还是在企图告诉我一个简单的ABCD。
我说过了,生活里没有ABCD。
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很多人通过买房赚到了钱,买房这个模型,看起来是很简单的,
买,就对了嘛。这就好像你选对了ABCD,赢麻了一样。
问题是,你有没有发现,其实从二十年前算起,金价也涨了很多,为什么生活中没有见过几个买金子赚到钱的呢?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买房,你是可以倾其所有,甚至六个钱包,甚至六个钱包做首付,外加三到五倍杠杆。
而且,是长期持有。
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因为买房,你是可以住的,可以结婚用,可以生孩子用,衣食住行,它占了四分之一。所以就算砸手里,它仍然有用。
我问你,买块金子能干嘛用?如果砸手里能干嘛用?打首饰用?
看懂了吧。没有多少家庭,能够倾其所有,而且加杠杆去买金子,所以即便金子涨价了,也毫无意义。
你兜里只有三万块小金库,还是你从老婆的监督下攒出来的,影不影响你六个钱包举债买房?
不影响。
但是你要买金子,能够动用的最大值,就是这三万块。
翻番之后,三万变六万,请问,你富了吗?
看懂了么?对不对没用,能不能发财才是问题的关键。
是什么制约了你发财?是选择吗?不是的,是选择之外的那些东西。
你拿钱去买金子,翻番了也赚不到什么,是因为你没有杠杆,也没有规避或者讲对冲风险的手段。
过去几十年里那些买房赚钱的,未必有什么高明。他们只是恰好遇到了天然的低成本杠
杆,与天然的基于实用价值的对冲手段。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买金子赚到钱,你就得自己去解决这两个制约因素。
怎么才能拿到大杠杆,怎么才能拿到很低的利息。
杠杆通常有隔夜利息,是不是一定有?不一定,有的就没有,有些时候就没有。
这最终决定着你赚还是赔,决定了你赚多还是赚少。
做生意没有ABCD的,这个标书你拿下来就是赔的,张三拿下来就是赚的,无它,有很多你摆不平的张三可以摆平,有很多你搞不定的张三可以搞定。
赚不赚,在于摆平与搞定之间,不在于你那个大道理,什么狗屁不通的ABCD。
换句话说,如果你能够解决杠杆问题,利息问题,买金子也能赚到钱。
你说你解决不了,你解决不了是你的问题。
在我看来*赚不赚钱和做什么无关,和谁去做有关。*
同一件事,你去做赔钱,他去做就是赚钱的。都说制造业不好做,那么多买豪宅的制造业老板,怎么回事呢?他们怎么赚到的呢?
我忘了哪天提的,在小号里。提了一嘴,我说从去年还是前年起,某些品种都不让开户了。
回头有的人就查出来了,人家一家家银行挨个查过去,一个个交易所的通告挨个看过
去。整整查了40多个小时的资料,硬是把我随口一句话对应的内容,给翻出来了。
其实很简单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的人就查不出来,成天在后台问,恨不得我把他当婴儿,每句话都从开天辟地讲起。
我不喂到你嘴里,不是我不待见你,而是这么做没有意义。
你在花园里撒下种子,浇水就够了,能发芽的它自己就能发芽,发不了芽你把它当祖宗一样伺候着,它也发不了芽。发芽和发财是一回事。
人要是没有野外生存的那股子劲儿,你就算含在嘴里捧在手心也没有卵用。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股子发狠的劲儿,才是你凑齐3000个积木的关键,而不是
人家作为引子扔出来的3枚示范。
那么反过来想,哪怕行情不利,买房子一定赚不到钱么?买普宅一定赚不到钱吗?
未必。
就算各种不利因素全上,你低于市场成交价三成,拿到一套房子,然后以低于市场成交价一成半的价格挂出去,能不能快速成交?
能。
能不能赚钱?
能。
为什么?因为前提是你低于市场成交价的三成,拿到的。
你为什么能够低于市场成交价三成拿到?为什么这个人是你?
为什么,才是赚钱的根源。
为什么是你,就是你在实践中要回答的。
*市场里面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懂的鱼吃不懂的鱼。没有一次是ABCD。*
一条小鱼,一条慢鱼,一条不懂的鱼,选对了ABCD,依然是被吃的命运。
这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没有所谓的正确,只有实力。
*你大,是一种实力;你快,是一种实力,你懂,也是一种实力。你要建立自己的实力,而不是成天琢磨ABCD。*
怎么低成本有效的建立并不断滚雪球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扩大的自己的实力?
怎么做?
我们之前聊过。我们之前在聊什么?在聊封城这个话题建模推导出的一种新方式?
在聊这个吗?回答我是吗?
我看很多读者都在聊这个,我扔出了一个选项A,有人跟我说,A很好,也有人跟我说,A不好。
我在聊这个吗?不,我聊的明明是一种思考方式,决策方式。
*我为什么要建模?为什么要跑数据?因为靠人脑,想不到更多的思路,因为靠人力,试不完更多的探索。*
*更何况,人脑想问题,太慢,人力试问题,太贵。*
传统的商业模式下,怎么开拓市场的?是不是参加展会,四处递名片,到处请客吃饭,
喝茶,聊天?
这些是在干嘛?
这些就是建模,用人脑去建模,尽量拓展思路,看看哪里还有商机,还能怎么做。
传统的商业模式下,怎么尝试的?开个新业务,布个试点,小范围尝试下,这些是干嘛?
这些就是跑数据,建模之后,运行一下,看看,都有哪些潜在的可能以及问题。
为啥用计算机建模?快,便宜呀。现实中500万的尝试,可能几度电就搞定了。还记得商人思维吗?
能更快就更快,能更便宜就更便宜,我不想知道ABCD,我想知道的是,首先还有哪些可能,有没有可能是Z?有没有可能是&?是*?
我要低成本的,快速地去寻找可能性。
你以为结论很重要?结论不重要。*这个思考方式才重要。怎么低成本,快速地获取可能性的思考方式才重要。*
你觉得你手底下那帮销售,成天飞来飞去,到处拜访请客吃饭,到处参展递名片,他们是干嘛的?
他们就是一个个活程序,给你满世界跑数据的。他们给你带回来的那些消息,最后成为你做决策的一个个依据。
只不过他们太慢了,太贵了,他们是凌凌漆,太花钱了,所以我们才要同时拥有达文西。
达文西是低成本的凌凌漆,他们去用计算机尽量模拟,尽量低成本的跑完各种可能,然后给我的销售们以辅助,减少他们的出差成本,请客吃饭成本,增加他们的命中率。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咱们之间很大的一个不同?
你对于ABCD的执着,是发自灵魂深处的,而我,身上每一个毛细孔,每一个细胞都透露出一股商人的味道。
为什么?为什么我是这样的?
经商本身,把我变成这样的。
在我看来,所谓读书考试,就是经商的过程。你无非在计算投入(时间)与产出(分数)的性价比。
有的人读书很辛苦的,很辛苦不出成绩,因为他打心眼里,就没有去思考过性价比,怎么才能付出更少,回报更大。
他不去想这些的,他的目的不是卖藕,他就是一门心思傻种,挣不挣钱不管。就像能不
能得分不管,就一味的傻学。
在我看来,工作也是经商的过程。你卖的就是自己,你就是公司的供应商。有的人,供应商越做越大,有的人,供应商越做越窄,最后被裁了。
为什么?很有意思。
我今天举例子,为什么举了一个幼儿园时期,拼魔方的例子?
就是想告诉你,真正的秘诀,不在于谁教了你,恰恰在于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没有
任何人教你的时候,你是白纸一张的时候。
那个时候,你生而自带着的,就是阶层穿越的秘笈。
那是什么?本能。不是莎朗·斯通拍的本能哦,我们聊的不是电影。
本能,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从生下来的第一刻起,目的性就很强的,干嘛?寻找奶头,然后就吮吸了。
他为什么寻找奶头?为什么吮吸?有没人教他?
没有。
你可以试下,对着一个新生的婴儿,如果你用勺子喂他奶,他就不吮了。
换句话说,在一个婴儿眼里,没有ABCD,只有目的。
他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思考,没有限制的思考,目的,怎么吃奶,怎么才能吃到奶。
所有的方法,无论是哭闹,是寻找,是吮吸,都是他的尝试而已。
他在尝试着,反复迭代着前进,向奶头前进。
人为什么成年后,固步自封?因为你忘了,你忘了自己来到人世间最初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谁给你说技术问题,就一定要用技术的方式去解决呢?技术问题就不能用商业方式去解决吗?商务问题,就不能用技术的方式去解决吗?
是什么在限制你,束缚你?恰恰是这么多年来你对ABCD的依赖。
*你怎么可能在别人框定的ABCD范围内找到突破阶层的钥匙呢?如果ABCD是你设计的门槛,你难道会留下钥匙吗?*
扔掉这些束缚,一辈子都像个婴儿一样,全方位地去思考,去探索,去调动自己的本能。
保持这个,哪还有什么天花板在束缚你?
你会发现社会上那些所谓的竞争对手,弱爆了。
他们哪里是人?他们只是一具具的人形木偶,人非常僵化,满脑子ABCD,而你,才是灵活的人。
他们被ABCD牢牢的捆着,像一个个粽子一样,而你,灵活的不要不要的,那还不是随你KO么?
前提是,你得先主动地把限制自己的,搁在脑子里的那根棍子,去掉。
很多人花了16年去读书,然后花60年都跳不出思维的桎梏,希望说的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