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点没温度的实话,篇幅太长,无耐心勿入

推文时间:21-12-22

首先,这是一篇收费文章。

不过我开头就提醒你,我个人认为没啥干货。我不是在教你一些重要的技巧,也不是什么我认为很有价值的方法。而且非常长,比平日里长两倍,不适合非深度读者。

那为什么要收费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什么假话。

我们打个比方,如果说我能够说出来的话题,3万个,那么平台允许聊的,就只有3百,这是第一级过滤。

听到这里,某些四年的老读者就迷茫了,好像我一共也没听你聊超过30个维度,哪儿来的300?你说对了,因为还有二级过滤,就是读者过滤。

有一种删文,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叫做建议删文。

建议删文的意思是说,平台仔细审查了,你没有什么问题,你落在300个允许的范围内。但是,很多人看了之后对你不满意,不满意的人太多了,起量了,平台也怕怕了,惹不起,建议你还是删了吧。

你看到了吧,你本来能听到的就不足1%,3万变3百嘛,因为读者群体自身的偏好,从1%还得变成1‰,那有些老读者就不满意了,泥石流都变成矿泉水了,再稀释,那我看什么呢?看个寂寞?确实不公平,但没有办法,网络环境就是这样,网民本身就是一个看还珠格格的群体,你想听我说两句实话,还得付费,真不地道。

我也觉得不地道,可我又能如何。

套话说完了,下面进入实话的部分,还是那句话,建议不要阅读。

如果能看到这一行,说明你点进来了,其实也没啥,我前面说了,没啥干货,所以和聊真正的干货类的收费文章不同,我设的门槛非常低,沿着最低标准设。

这一丁点儿门槛,我想足够了,几个豆子足矣规避掉非思考者。

我们今天是回答几个问题的,第一个问题,此前聊过的贸工技与技工贸。

那天在文中,我表示我支持技工贸,有读者对此表示疑问,那我实话实说,我并不相信技工贸。

但是在免费文章中,我必须得那么说,你明白么?任何话,都是分群体的,就像你在公司里,听CEO讲话,你会发现越是全员开会,他讲的话越是套话,开会的范围越小,他讲的话反而越不正确。

这就是内容分级。

CEO对着全员开会的时候,他得确保理解力最低的人不至于理解偏了,于是只能讲套话,空话,听起来十分正确,实际上无法落地。

如果对着部门经理,他就可以讲一些复杂些的话,如果对着高管,他就可以讲一些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正确的话。

因为他知道你有能力思考,所以他就敢于把一些思考中的,未成形的话题讲给你听。明白我这意思么?一个话题,如果千锤百炼,那就无比正确,可是千锤百炼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信息含量几乎为零。

还记得我们曾经聊过的那篇重新解读“天底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记得么?你走在路上,就意味着是红海,因为走的人多了,才有路。

换句话说,你听到的话越是正确,信息含量就越接近于零。

一块地,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路;一块馍,嚼的人多了,就形成了正确。

一块馍,被无数人嚼过了,那里面还能剩下什么有用的呢?你自己想想。所以越正确,信息含量越低,越是千锤百炼之后的内容,越是啥用都没有。说是没有干货,开头这两句话,还值你那几颗豆子吧?

回到我们的正题,我并不相信技工贸,虽然我曾经信过。我曾经是个技术人员,比较相

信竞赛思路。

所谓竞赛思路就是有一个标准,我做到了,或者我超过了你,你98,我100,然后怎么怎么样。

后来去我甲方做了系统架构师,从那时候起,不再相信了。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因为标准并不存在,或者说,标准其实是强者定的。

日本在很多技术领域里都尝试过所谓的科技树抢跑,也就是说,我先定行业标准,然后研发很多专利,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先发优势,就等着你往这儿来。

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人家看到你设个卡,人家就不来了,绕开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市场与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游戏。如果技术绕不开,俗称技术形成生态链,那技术就卡脖子了;如果市场整合了,铁板一块,那么市场就卡脖子了。

我那时候在甲方的时候,参与过很多次这种用标准的方式修理乙方的游戏。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把市场整合了,你只要进入这个市场,你就绕不开话事人。

我们先放一个技术标准出去,让一群乙方做,等你投入的足够大,介入的足够深,就会发现我们有转向的趋势了。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有安排好另一拨人,人家在做另一个技术方向,就是取代你的。

现在你有两种选择,要么卖身做小弟,要么低价转让技术。这就是市场整合的威力,如果像印度,像非洲一样,市场也蛮大,但是军阀割据,那就容易被供应商各个击破,就没法这么玩。

那我们反过来看,什么叫做技术整合?你就比如windows。

你想想,你当年为啥不用linux呢?开源的呀。

你习惯了嘛,你习惯了windows上的各种应用,换句话说,你被技术深度绑定了。也许你能够放弃windows,甚至你能够强迫自己适应在linux上敲命令行,我是说当年,20年前。

问题是,你没法适应linux上那么少的应用。

你想想,苹果是怎么强势崛起的?在移动时代里取代了PC时代里windows的地位?怎么

做到的?

建立一个生态。

苹果上有很多应用,你喜欢的是那些应用,不全是苹果本身。老罗为啥不能成为乔帮主转世灵童?因为生态呀。

我不管锤子手机本身是否比苹果做的好与坏,你没有一个可以媲美苹果的生态,你就打不过它。

那我们现在把时光退到1994年,我们面临的问题仅仅是芯片么?

是么?不是的。

你芯片出来也得有平台在上面跑,跑什么?跑linux么?有多少好的应用是linux生态下的?如果你说,我做出来了,我做的比英特尔强,然后我跑windows。那你就说笑了。

你等于说你看上隔壁老王的老婆,你要娶老王的老婆,然后让老王给你当伴郎,这个主意,你自己觉得靠谱么?哪怕你是西门庆,老王是武大郎都行不通,何况现在这个老王,叫美国。还是1994年的美国,你可以看下当时他们的国力。

如果说这番话,还比较通用,相信大部分人都看得懂,那么下面的,就更复杂一点。昨天有个读者留言,说的很好。他说,如果把时光回到94年,某想和某为的局面本就不同。

某想身处一个通用计算机领域,而某为,做交换机的,身处一个嵌入式领域。

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我自己就是做嵌入式出身的,可以稍微解释下。

你平常用电脑,PC,windows,英特尔inside,这就是通用计算机领域。

交换机,路由器,机顶盒,包括汽车上的,各种设备上的,这些里面也有计算机,但是简单的多,这就是嵌入式领域。

交换机,路由器类产品,是很简单的东西,如果和通用计算机比。

我刚毕业几个月,开始带3人小组,其中一个组员,本科毕业3年,他就是做路由器出身的,他一个人可以写完整的路由器代码。

华为的第一代交换机的绝大部分的代码,都是我的第一个HR写的,任总还专门给他颁奖。

他后来退出了华为,不做技术了,赋闲在家一些年之后,再后来就做了我的第一个HR。

以我们做实习生那个年代的衡量标准来看,他的技术水平很差,当然,不掩盖他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的作用。

他当年做的那点事儿,大概就等于造个土地雷,而我们后来要做的,类似造导弹。我那天说,昔日我所在的那家芯片公司,一年多了,都没法把linux跑起来,最后找到我,3个月后,一战成名。

有读者不理解为啥,他说,移植linux,裁剪内核也没那么难呀。

那我来告诉你,为什么那么难。

因为你移植linux,裁剪内核,是在国外的芯片上,比如ARM的芯片,那些是成熟的。而我移植的那颗,是我师兄自己攒出来的,非标。

我用的那颗芯片,此前跑过的最复杂的软件,是没几行代码的微内核操作系统,即便如此,都有一堆莫名其妙的BUG。

换句话说,如果你把跑软件看作测试,把芯片看作造车。此前我们那家公司造的车,最远也就是从生产线,开到厂门口。

你知道linux是什么代码量级?天量,如果和此前跑的小系统比。

这就好比,我把一辆从来没人能开出厂门口的车,开到了西藏,还开了回来。那当然引起了全厂轰动,以此功加封架构师,不过分。

当然,这也没啥神奇的,因为到最后,那颗芯片也没有卖出去。你现在明白很多事有多难了吧?

打个比方,把车子造出来,它能下产线,是一种突破。车子能开到西藏还能开回来,是第二次突破。即便如此,这车也未必能够达到发售的标准,如果能达到,是第三次突破。

连续三次之后,作为消费者的你才有可能看到它。当然,也许你也就看了一眼,就转身而去。

为啥?因为没有任何竞争力。

这就是人生啊。

那是十年前,不是94年,我们那颗芯片并非通用计算机领域,而是嵌入式领域。如果是通用计算机领域,那个难度又要飙升很多很多倍。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第一个小弟,一个人就能写完整的路由器代码,我第一家公司里,能独立开发新的微内核操作系统的人,好几个,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大神,能够开发一个媲美linux的OS。

linux也不是Linus一个人开发的。便开发出来,又会回到我们前面的话题,怎么让它形成生态。

就像苹果,最核心的是生态,生态跑在苹果的平台上,平台跑在芯片上。你必须是三位一体的,有芯片,有平台,有生态,然后才能想办法取代他。

所以你需要贸易,工业,技术,三者都强,才可能诞生出生态。

你看到了,这个话题很长,我们单单想要解释一个细节,就已经超过平日的篇幅了。有多少人有耐心看到这里还不喷呢?并没有多少。

大多数人想要知道的就是谁好,谁坏,谁对,谁错,跟着吼一嗓子。

没有几个人有耐心看了三千多字,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看得不明不白。然后啥结论都没有。

换做免费文章,我早就被群殴了,说不定已经收到平台的通知,让我赶紧删掉了事。通过这个例子,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所有的理解,都需要基础。

有人经常说,我想听真话,问题是,真话含有的信息量是不同的。

咱们打个比方,如果把真话按照理解的难度分级,分它个100级好了。

你站在1,才能理解2,你站在2,才能理解3,你站在1,是理解不了3的。

初等数学是真话么?是的。高等数学是真话么?是的。

你让一个小学生学初等数学,可以,你让一个小学生学高等数学,他一头雾水。你看到了,不是说只要真话你就能听懂。

听不懂的情况下,真的假的,对你有区别么?所以平日里我们在内容中加入了很多温度,并不是骗人。

你小时候问父母,有没有圣诞老人,父母跟你说有,这是骗你么?并不是。

因为其实你连有和没有到底有什么区别都理解不了的情况下,告诉你有和没有,从信息含量上看,并无区别。

无非说有,你就开心的笑了,说没有,你嚎啕大哭。

那何必呢?既然站在对你的信息接受的角度并无区别,何必弄得你嚎啕大哭?给自己添麻烦。

就像医生与病患家属。医生治不好患者,他此时此刻心中未见得有悲哀,他只是在复盘,自己有没有按照已知的医学领域里的流程,有,或者没有。

然后他就是在总结经验教训去了。

与此同时,你很悲伤,很正常,你有情绪嘛,他没有的。他没有办法给你讲手术案例细节,也没有办法给你讲述病原,病症,措施,以及各种概率和学术上不确定的内容。这些你都听不懂,你唯一能看懂的,是他的态度。

如果他向你鞠躬,面带悲伤,眼角含泪,你会觉得他是个好人,起码认真负责,起码与你能产生共情。

这种是情商高的医生,通常很快就会做到主任,院长,然后就不在一线了。

也有很多医生情商不高,其实他尽力了,其实他很专业,但是他不会站在你的角度演给你看,于是留给病患的感觉就不好,病患就会对这个医生产生各种疑虑,甚至抱怨,甚至闹矛盾。

站在求安慰,求抱抱的角度,遇到前者,是一种幸运。你想要的,你得到了。站在自我成长的角度,其实并无益处。

还能想起我前面说的那句话么?你只有站在1的基础上,才能看懂2,站在2的基础上,才能看懂3。

如果你每次听君一席话,自我感觉都很良好,那就真的是如听一席话了。因为你自己没有往前走。

人往前走,从1走到2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我曾经无数次觉得自己傻,觉得自己蠢得难以救药。

你注意,我这里的傻并不是指善良,这里的傻就是认知低下。

我曾经很多次发现自己脑子有问题,不够用,甚至发现自己的整个思维架构都出了问题,只好拆了重建。

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跟浴火重生一样。

但是重生了之后,人就上了一个台阶,从1,走上了2。

你站在2 这个角度,世界打开一扇窗,你就可以看到3。此前你看到3也无法觉察的,就像玩游戏,战争迷雾没有消除,站在1的时候,对你而言,3和10没有区别,都是迷雾。只有站在9,你才能知道3和10之间其实有很多区别。我这段话其实是在问你,你到底是想辩个输赢,还是想赢。

你要是想赢,你的关注点就会从外部世界,回到自己身上,你会天天关注,我到底站在1,还是站在2,还是站在3。

一年又过去了,2021年又到年底了,我到底是不是和去年还是同一个人,是不是和去年还是站在同一个平台上?想过么?老想这种问题的人,是很自私的,起码听起来如此。

我就是这么一个很自私的人,或者讲,极度关注自我的人。

所以有时候有些读者问,你是怎么让自己的思维快速提升的?就是自私呀。

我不太关心,起码远没有你那么关心雅典娜有没有提升,或者关心星矢有没有提升,我很关心自己有没有提升。

就像昨天那个话题,技工贸和贸工技,我并没有评价个人,除了表达一下对任总的佩服,其他啥也没说。

有读者问我,为啥?因为够不着嘛。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些读者很看不起做生意没理想的。

其实说句实话,在我看来,做生意能活下去,就已经非常非常牛了。

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就没有活下去嘛。

那时候我们没有理想了,起码在最后一年里,我们什么理想都没有,你让我们做什么都可以,做工程,做项目,都可以,只要活下去。

但是也没有做到。

也有些读者说,他很看不起做生意有背景的,他认为只有毫无背景,充满理想,最后还成功了的商人才是牛叉的商人。

那你看不起我好了。我们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就是有背景的,不仅有,还挺强。行业甲方大头,是我们大股东,行业龙头乙方的大老板,是我们二股东。

我们还没有理想,就想讨口饭吃,就这,都没成。

你尽情的笑话我们吧。

真正做过事的,一点都笑不出来,你看着我,你觉得我无能么?

我就是这么一个很自私的人,或者讲,极度关注自我的人。

所以有时候有些读者问,你是怎么让自己的思维快速提升的?就是自私呀。

我不太关心,起码远没有你那么关心雅典娜有没有提升,或者关心星矢有没有提升,我很关心自己有没有提升。

就像昨天那个话题,技工贸和贸工技,我并没有评价个人,除了表达一下对任总的佩服,其他啥也没说。

有读者问我,为啥?因为够不着嘛。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有些读者很看不起做生意没理想的。

其实说句实话,在我看来,做生意能活下去,就已经非常非常牛了。

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就没有活下去嘛。

那时候我们没有理想了,起码在最后一年里,我们什么理想都没有,你让我们做什么都可以,做工程,做项目,都可以,只要活下去。

但是也没有做到。

也有些读者说,他很看不起做生意有背景的,他认为只有毫无背景,充满理想,最后还成功了的商人才是牛叉的商人。

那你看不起我好了。

我们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就是有背景的,不仅有,还挺强。行业甲方大头,是我们大股东,行业龙头乙方的大老板,是我们二股东。

我们还没有理想,就想讨口饭吃,就这,都没成。

你尽情的笑话我们吧。

真正做过事的,一点都笑不出来,你看着我,你觉得我无能么?

如果你觉得对方并不是赵括,而且武器精良,粮草充沛,这都打不赢,只能说明什么?说明那场仗,远比你想的复杂。

我儿子小时候读《西游记》,问我,西海龙宫三太子,怎么只做了一匹马?我说,请看看另外几个。

挑担子的那位,曾经是卷帘大将,牵马的那位,曾经是天蓬元帅,掌管八万水兵,你想不挑担子也不牵马,那就要看看,你是否也叫齐天大圣了。

你现在还觉得小白龙的背景硬么?你现在还觉得小白龙本事大么?任何事都是相对的。还是那句话,有功夫操操自己的心。小白龙驮了一路没啥不好,起码从海龙晋级了,成了天龙。这就有进步嘛。

最后一个话题,我在小号里,提了一嘴《雍正王朝》里的李卫,李卫在秦淮河上,管粉头们收钱。

有个读者问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问题我不复述了。因为其实问题是啥,和大家也没啥关系,我们就来看那部剧。

站在李卫的角度,他要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收的成本,另一个是收的额度。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剧中秦淮河沿岸有一万个懵懂男,100条花船,几百个粉头,其中一个头牌。

如果你问一万个懵懂男收钱,首先有一笔开支就去不掉,那就是成本。你得雇人,和一万人直接打交道,估计你收上来一万块钱,成本要两万,回头净赔。

所以李卫没有这么想,他直接就奔花船去了。

那么我们站在李卫的角度,他是希望这一万个懵懂男平均的分布在100条花船上消费呢,还是希望他们都去追捧头牌?站在成本的角度算笔账就清楚了。

如果平均分布,那么要向100条花船收,人力成本是后者的一百倍。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起征点。就好比人家一个月就挣了1万,你不可能收5000的。但如果是头牌呢?头牌如果挣了1亿,你收5000万,也很合理哦。

所以站在李卫的角度,他巴不得这1万个懵懂男都去追捧头牌,回头,他可以用最低的成本,问头牌一个人收,还能收最大的额度。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大家都开心的方案。

你想一想嘛,谁会喜欢头牌?其实谁都不喜欢头牌,所有人都会妒嫉头牌,因此这个方案不仅成本最小,效果最大,而且还很讨喜。三赢。

这本老电视剧里的这个场景,老读者应该记得,咱们至少聊过三次了吧,最早是一年前聊的。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吧。已经太长了。后面纯粹闲聊,干货不多,仅有的干货,我都给你加粗了。